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2017(2)

刘惠分享

  五、(12分)

  16.简要概括下面这段话表达的主要意思,不超过25字。(4分)

  当纳粹来抓共产党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当他们来抓犹太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来抓贸易工会主义者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贸易工会主义者;当他们来抓天主教徒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是新教徒;当他们来抓我时,已无人替我说话了。

  17.读右面这幅图,完成问题。(4分)

  (1)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画面的内容。(2分)

  (2)根据画面内容,你得出怎样的结论?(2分)

  18.把下面四个短句改成一个语意连贯的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①1935年出版了一套《开明国语课本》。

  ②该课本由叶圣陶编写内容,丰子恺书写并画插图。

  ③这套课本当时就再版了40余次。

  ④2010年应读者要求,再次出版。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风雅褐木庐

  叶克飞

  ①青岛有一条福山路,悠长寂静,在其一端还有一条分岔路,名为福山支路,蜿蜒向下,直抵海畔。上世纪20年代, 当影后胡蝶在福山路1号的洪深居所内研究剧本时,当福山支路的康有为故居内高朋满座时,当沈从文在福山路3号的小屋内为张兆和写下炽烈情书时,在另一个地方,宋春舫正在与胡适、梁实秋品评莎士比亚。这个地方是褐木庐——当时的世界性文化地标,宋春舫的“私人图书馆”。那时,这个城市注定是激情热切的,因为文化地标决定了一个城市的体温。

  ②那时的宋春舫,有“世界三大戏剧藏书家之一”和“中国第一喜剧作家”的美誉,梁实秋曾在《雅舍小品三集·书房》中写道:“我看见过的最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他还写道:“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静幽雅,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在这里,所有的图书都是放在玻璃柜里,柜比人高,但不及栋,我记得藏书是以法文戏剧为主。所有的书都是精装,不全是胶硬粗布,有些是真的小牛皮装订,烫金的字在书脊上排着,闪闪发亮。”

  ③所谓褐木庐,并非褐色,也并非木结构,其实是Cormora的音译,这个Cormora指宋春舫喜欢的三位戏剧家——高乃依、莫里哀和拉辛。

  ④当年的青岛,文化名流荟萃处有二:一是王统照的居所,还有一处就是位于福山支路6号的褐木庐。宋春舫买下这座福山支路的小楼后,将平生所收集的戏剧图书全部搬来,共计七千八百册。那时客居青岛的作家群中,杨振声、梁实秋、闻一多、洪深、章铁民和孙大雨等人多“浸过洋水”,在诗歌、戏剧和翻译等方面造诣极深,便都免不了成了褐木庐的常客。

  ⑤宋春舫是剧作家、剧作理论家,他先后出版了法文版的《海外劫灰记》和《现代中国文学》等。此外,他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关于戏剧研究的文章,他还出版了《宋春舫论剧》三集。戏剧史家赵景深曾回忆:“宋春舫先生是戏剧的先知先觉或老前辈。我最早读的戏剧理论书就是 《宋春舫论剧》第一集,像我一样对于这本启蒙运动的书心怀感激的人,想来不少吧。宋春舫在话剧创作上也作过有益的尝试。他创作的剧本虽然很少用于演出,但他在话剧形式的探索上的努力仍然值得注意。”

  ⑥值得一提的是,他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海洋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建立了中国首个海洋研究所,而如今那矗立在青岛海畔,每日接待如织游人的中国首个水族馆,同样是他的心血。他还在海滨设立观潮站,每天准确测定两次高潮、两次低潮水位,得出平均值,连续几十年未曾间断。建国以后,因为全国仅青岛有这样的记载,因此将其海水平均高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平面,在青岛观象台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全国各地的“海拔高度”一律以这个水准原点来计算。为了予友人方便,宋春舫还创建了一家万国疗养院,也做旅馆。胡适在青岛的那段时间,便一直住在这里。

  ⑦我曾经诧异于戏剧学和海洋学的巨大鸿沟竟在宋春舫这里变作通途,但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佳话却是极多。那些佳话之所以流传至今,恐怕与如今文理的泾渭分明有关,你无法想象如今的理科人才有深厚的人文积淀,也无法想象如今的文人精通理数,连那些所谓“教授”都是如此,更遑论如我这般混上四年的所谓大学生了。一个私人的藏书楼能够成为世界性的文化地标,令众多名家神往,那是只有那个年代才会发生的事情。

  ⑧离开青岛后的宋春舫,一年后便英年早逝,年仅46岁。精通法、英、德、意、西班牙和拉丁等多种文字的他,留下了近万册图书,还有大量作品和译著。只是,除了梁实秋等人在作品中的零星回忆外,他长久被人遗忘。他在青岛的那几处故迹,虽然保留完好,却无人知晓。他的藏书本是捐给了图书馆,可近年部分藏书却在市场上被发现,颇让人诧异。他还是中国使用藏书票的第一人,众多藏书票收藏者都把“褐木庐藏书票”奉为至宝。

  ⑨那个风流人物齐聚青岛海畔的时代,正是新文学改变中国的时代。我总对新文学完全摒弃旧文学的这段历史耿耿于怀,纠结于它那打破传统文化的架势,但却又神往于那个时代的激情。很多很多年以后,褐木庐墙身上的爬山虎竟已有手臂般粗,院内的松树也已苍老,而这个城市,只能寻得零星遗迹。

  (节选自《大师们的背影》)

  19.文章开头部分写到洪深、康有为、沈从文等名人,目的是什么?(4分)

  20.请结合全文,解释文章⑦⑧两段中的“诧异”的含意。(4分)

  21.宋春舫的主要成就有哪些?(4分)

  22.文章以“风雅褐木庐”为题,你认为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有一个人几乎每天早晨都会急匆匆地到早餐店吃面,但从未感觉出面有什么特别的滋味。有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他再去吃面,在悠闲的用餐过程中,感觉面的味道特别鲜美。当他问餐馆老板时,老板说:“今天的面配料和制作过程与平时完全一样,每天的味道也一样,不一样的是你自己。你给味蕾时间,味蕾才给你真滋味。”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语文高考真题2017参考答案

  一、(15分) 1.C 2.B 3.D 4.B 5.D

  二、(9分) 6.C 7. A  8. B

  三、(9分) 9.A 10.B 11.D 12. C

  四、(24分)

  13.(10分)

  (1)勇敢之士不会凭着人多势强去欺凌孤单弱小的人,英明仁慈的君主更不会违背正确的事理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评分标准:4分,“以”“孤独”“拂是”“所欲”的翻译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榨尽百姓的财力来满足自己的嗜好贪欲,就叫做贪婪残暴;推重自己喜好玩赏的东西,把它们抬高到与君主的权威相似的地位,就叫做悖逆正道;随心所欲地处以重刑或死刑,罚不当罪,就叫做残忍暴虐。

  评分标准:6分,“穷” “崇”“拟乎”“逆”“不称”“贼”的翻译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4.(8分)

  (1)落花满地,点明暮春的时令特点,营造出哀怨、伤感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评分标准:4分,每点1分。

  (2)全词表达了对春去的伤感、年华已逝的感慨、幽怀无以言表的苦痛和孤独寂寞之情。

  评分标准:4分,每点1分。答“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也可得1分。

  15. (6分)

  (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评分标准:每句1分,错一字该句不得分。

  五、(12分)

  16.(4分)

  示例1:你(或“我”)不为别人的自由(或“正义”)说话,将会伤及自己。

  示例2:面对暴力(或“黑暗”)时,你选择置身事外,终将祸及自身。

  评分标准:要点少1处扣1分。

  17.(4分)

  (1)示例:图的上方依次画的是毛笔、钢笔和微机,下方与之对应的是书写越来越潦草的“写字”二字。(2分)

  (2)示例:随着书写工具的发展,人们的书写能力逐渐退化。(2分)

  评分标准:准确全面说明画面内容2分;结论正确2分。

  18.(4分)

  示例:由叶圣陶编写内容,丰子恺书写并画插图,1935年出版当时就再版了40余次的《开明国语课本》应读者要求在2010年再次出版。

  评分标准:要点完备2分,句式正确、句意连贯2分。

  六、(18分)

  19.(4分)类比(衬托)说明宋春舫在当时也是名人;与后来人们对宋春舫的不了解形成对比。

  评分标准:每点2分。大意正确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0.(4分)对宋春舫能在文理不同领域取得成就表示惊奇和佩服;对有关部门管理宋春舫藏书不当表示震惊和愤怒。

  评分标准:每点2分。大意正确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1. (4分)办褐木庐;创作大量作品;为中国现代海洋学的奠基做了许多工作;创建万国疗养院。

  评分标准:每点1分。大意正确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2.(6分)(1)概括了文章内容,褐木庐的环境及其有关的人、事等都风雅。(2)与现代社会缺乏风雅形成对比,引起读者思考。(3)表达作者对当时那种风雅的向往之情。

  评分标准:每点2分。大意正确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七、(60分)

  23.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猜你喜欢:

1.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试题汇编

2.高考语文试卷模板

3.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及参考答案

4.2018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附答案解析

5.2017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6.高考全国卷一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