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卷语文_高考语文试题
检查修改要慎重,答案改错最糟糕。考试时刻用充足,考完一科就放下。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考语文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选择文学理论文本)
①历史上,国人曾有谣谶之信。何谓谣谶?谣,是歌谣;谶,为预言。简单地说,谣谶就是以谣为谶,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的预言。内容主要包括占验个人命运和历史事件两种。前者如以燕子为题,影射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人生经历。而历史事件最著者莫过于王朝更迭。这类谣谶有的是一语成谶式的简单判断,如“亡秦者,胡也”;也有的是对完整过程的叙述。一首普通的歌谣何以有着如此巨大的能量?答曰:信仰使然。
②古人认为,“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徒歌谓之谣”。也就是说,谣是没有音乐伴奏的歌唱形式。事实上,最有可能成为谶谣的不是成人谣而是童谣。古人认为:“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童谣能成为谶谣,除了“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古人认为五星中的荧惑星(火星)降临大地化为儿童,歌谣嬉戏,而其所歌即是吉凶的预兆。
③《国语·郑语》记有周宣王时的一首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那卖桑弓、箭袋的人,就是使周灭亡的人啊!)历史应验了童谣之语,卖桑弓、箭袋的夫妇收养的弃婴,正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之妃褒姒。《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其成书年代,或云春秋末期,或云战国初期。以最晚而论,应该说在战国初期人们已经有了谣谶的信仰。
④既为信仰之物,谣之所以成谶,于两种基本的思维。一是相信语言的神秘力量。如古时候“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的农事咒语。二是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人们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相信谣谶的预言和相信卜筮的占验应该说基于同样的思维,只不过是所凭借的手段不同罢了。
⑤上述信仰被战国邹衍和西汉董仲舒所利用,并进一步系统化。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根据西周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恐吓当政者,使其不敢不注意人事。首将儒家与阴阳家两种学说融为一体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人格神,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皇帝的作为可以与天感通,上天通过“祥瑞”与“灾异”表达对皇帝的嘉许与惩戒。邹衍、董仲舒的理论因此也成为了中国谶纬之学的渊薮。“纬”是指方士化的儒生编辑起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的一种政治预言。
⑥今人看,谣谶乃诳人之举,其人为因素昭然若揭。或人为作谣,以图成谶。如秦末篝火狐鸣中“大楚兴,陈胜王”的起义谣谶,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造势谣谶等等,皆属“当世有心人”之作,其目的无非是借谣谶以实现其政治企图。或穿凿附会,事后释谶。秦末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谶,关于这首谣谶的理解分歧不一,分歧的关键点是对句中“三户”一词的理解上。历史最终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附会空间,大泽乡起义的陈胜是楚人,亡秦主力西楚霸王项羽是楚人,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也是楚人。
⑦时至今日,谣仍在,人们仍会“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谶已无,以谣为谶的行为已难觅踪影。但如果就此说,相信占验、相信预言的谣谶式思维已从现代人的大脑中剔除干净却显武断。有人在观看了好莱坞惊悚片《2012》后,就把现实中的诸多灾害与片中玛雅人的预言相互联系。我们不敢确定这种疑虑是人们真实意图的流露抑或是茶余饭后的戏言,但我们倒是更愿意相信它是后者。
(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16期)
1.为本文拟一个题目,最贴切的一项是( )(3分)
A.荒诞的谣谶 B.历史上的谣谶 C.谣谶与政治 D.谣谶的危害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先阐释谣谶有“谣”和“谶”两种表现形式,然后举例说明谣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它产生巨大能量的原因在于信仰。
B.第②③段重点分析了谣成为谶的两点原因,并通过史料推断出国人的谣谶信仰至晚在战国初期就出现了。
C.第④⑤段,作者先明确阐述了谣谶产生的两种基本思维,并由这种思维的系统化,进而谈到了中国谶纬之学的产生。
D.第⑥⑦段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分析了谣谶不过是人为创作,意图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并指出了当今世上的谣谶式思维。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邹衍创立了“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后形成的谶纬之学,理论起就自他和董仲舒的理论。
B.童谣之所以最有可能成为谶谣,只是因为它多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对当时世界的感悟,是“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
C.谣成为谶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实质是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规劝、提醒当政者关注民生。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①,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②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题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各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比刘宽、娄师德。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①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②觖:因不满意而怨恨。③抗章:向皇上上奏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 虞:忧虑,忧患
B.斩之以徇 徇:谋求
C.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 典:主持,主管
D.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 省阅:审视阅览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代韩绛为御史中丞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因收陶、奭抵罪 蒙故业,因遗策
C.久乃起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议者以比刘宽、娄师德。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6.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
B. 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
C. 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
D. 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赵概“为官才干”的一组是( )(3分)
①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
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④自左丞转吏部尚书
⑤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 ⑥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洪州属官郑陶、饶奭把持郡里事务,并编造流言说士兵得到饷米都是陈旧腐烂之米。后陶、奭二人斩杀容州驻地逃归的士卒,赵概借此趁机查办了陶、奭二人。
B.苏舜钦等人因聚众饮酒被放逐贬谪,赵概认为如把这些参与群饮的名士贬谪不用,会让士大夫们因不满而心生怨恨,于国不利,最终苏舜钦等人没被上报朝廷。
C.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一般都是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但赵概即使退居在家,却依然能够忠耿尽职,用编书的方式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D.赵概秉性平各,与人无怨怒。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做了不少,连一句对赵概冷淡的欧阳修最终也为之折服。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5分)
⑵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
念奴娇
吴渊
我牛渚①,聊登眺、客里襟怀如豁。谁著危亭②当此处,占断古今愁绝。江势鲸奔,山形虎踞,天险非人设。向舟舰,曾扫百万胡羯③。
追念照水然犀,男儿当似此,英雄豪杰。岁月匆匆留不住,鬓已星星堪镊。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时节。栏干捶碎,酒狂忠愤俱发。
【注释】①牛渚: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长江东岸,下临长江,突出江中处为采石矶,风光绮丽,形势险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②危亭:就是“然犀亭”,与下文的“照水然(同“燃”)犀”,是同一典故,东晋温峤“路经牛渚采石矶,听当地人说矶下多妖怪,便命燃犀角而照之,须臾水族覆灭,奇形怪状,或乘车马著赤衣者。” 《晋书·温峤传》)后人常用“燃犀”形容洞察奸邪。③胡羯:指金兵。
10.简析“客里襟怀如豁”中“豁”的作用。(5分)
11.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 ?
(2) ,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
(3)但以刘日薄西山, ,人命危浅,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4分)
虎啸震千山
聂鑫森
年逾古稀的老画家高昌,阔别故乡虎山县三年后,欣然归了。不是应县委、县政府的邀请,而是主动打电话要,声明路费、住宿费、餐饮费都由自个儿掏,决不增加公家的任何负担。
虎山县在本省的西南角,从省城坐火车去也就十几个小时,高昌居然三年没。以前,每年他必两三次,都是县委、县政府邀请的。虎山县一直戴着顶“贫困县”的帽子,属“老、少、边、穷”地区。
为了稳稳地戴牢“贫困县”的帽子,省城、京城若有掌实权的大人物下视察,县里没有什么稀罕东西款待,就提早把高昌接,现场画张指画相赠,既不算是行贿,但画的名贵明摆着的,于是便会不断得到各级部门的扶贫救助款。除此之外,高昌只要听说县里有建希望小学、救灾、助残的消息,便会慷慨地寄钱过去。尽管他出读书、工作几十年了,老家也没什么直系亲属。
“著名指画家”的头衔没变,对桑梓之地岂能不关心?”
三年前,虎山县新换了县委书记和县长。一个叫荒薪,一个叫魏艾。都是三十岁不到,是名副其实的“80后”。他们到省城开完会后,特地看望高昌。
荒薪说:“高老,这么多年,家乡真的麻烦你了,又是画画,又是捐款。我们上任后,下决心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
“好。你们需要我做什么?尽管提。”高昌一捋花白的胡须,说。
魏艾说:“在没有摘掉‘贫困县’这项帽子前,我们绝不邀请你回家乡,也决不麻烦你去作什么应酬画。靠国家拨款扶贫,那是庸人之举,得苦干、实干、巧干,把经济搞上去!”
高昌说:“画画,捐钱,我愿意!更佩服你们年轻人,有胆有识,敢想敢干。好,我在省城的家里静候佳音。”
末了,荒薪说:“高老,我们想最后麻烦你一次,请你画一张画,就挂在县委常委会议室里,让我们一看见画,就脸红,就心跳,就不敢有丝毫松懈。”
高昌一笑,说:“你一定想好画题了,快说,让我画什么?”
“远景是家乡的虎跳山,近景是花树丛中的一个鹞窝,襁褓中睡着一个婴儿。题款为:‘靠国家财政哺乳,贫困县永远是贫困县。’”
高昌蓦地站起,向内室喊道:“老伴,快拿酒!这幅画我想了好多年了,只是怕冲撞了父母官,没有画。你们有这种心怀,老夫要谢谢你们了。”
这三年,虎山县没邀他回去画过应酬画,也再没上门求画去送人。
高昌看报看电视,或者打电话找熟人打探消息,虎山县真的甩开膀子干得热火朝天:发展多种经营,培育规模产业,种粮、造林之外,开辟了中草药园、水果园、蘑菇基地、蔬菜大棚、野猪和野兔养殖场。并引进外资、内资,办工厂进行深加工,家具厂、竹器厂、罐头厂、腊制品厂、酱菜厂、石料厂、中药厂……“贫困县”的帽子摘掉了。
可荒薪、魏艾没有邀请高昌回老家。
高昌心想:这两个年轻人野心不小,还想好上加好,要让他真正地刮目相看。他等不及了,打电话通报一声,自个儿就了。
到车站接车的,只有两个年轻人,他们说,书记、县长交代了,由他们陪高老参观,想去哪都行。高老满意了,书记和县长才敢拜谒,否则,无脸见人啊。
高昌扎扎实实参观了四天,走工厂,访园圃,看基地,问农家,虽然有些累,却心花怒放,不是一朵两朵,而是成团成簇。
高昌用手机联系上了书记和县长,说他要设晚宴感谢县委常委全体同志,人必须到齐。吃完饭,他要当众展示他带的一幅指画新作。有一个不吃饭的,他就立马回省城去!
晚宴设在高昌下榻的五星级“虎山宾馆”,是由一位虎山县籍的台商开办的。
荒薪说:“高老考察了几天,你说满意了,我们才敢。”
“旧貌换新颜,我太高兴了。”
魏艾说:“你请客,怎么行?我已通知办公室的人去埋单。”
“我是代表老百姓,谢谢你们。这点钱,我还出得起,早把款付了。,我敬各位一杯,你们辛苦了!”
酒过三巡。
高昌拿起放在身边的一个长条型木盒子,从里面取出一轴画。
“荒薪、魏艾二位小友,请你们一个人拿住一端,展开。”
这是一幅四尺整宣的横幅,画的是一只立于山岗上的老虎,仰天长啸;身后是青松、翠柏、杜鹃花。画名为《一啸震千山》,还题了一首小诗:“方兴未艾致富忙,放眼故乡着新装。襁褓不留哺乳虎,雄风卷过万山岗。”
宴会厅里响起一片掌声。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老画家要回故乡看看却声称自己掏钱,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虎山县还是那么贫穷落后,不想再增加公家的负担。
B.高昌虽然对县领导用自己的名气换取救助款的事深恶痛绝,但只要家乡需要建学校、救灾、助残,他还是会慷慨相助。
C.新任县领导请高老画一幅“襁褓”图,用心良苦,是希望可以借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带领家乡人民摆脱贫困。
D.虎山县实现了脱贫,县领导却没有主动邀请高老前,他们是想让老画家不请自,以便给他一个惊喜。
E.小说最后宴会厅里响起的一片掌声,既有对老画家精湛画艺的赞许,也有对县领导勤政为民的执政作风的褒扬。
(2)小说叙事采用双线结构,线索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试做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老画家高昌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4)小说的主人公是老画家高昌,还是县领导荒薪、魏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高考语文试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4.下列选项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征戍(shù) 懿范(yì) 招徕(lái) 萧萧落木(sù)
B.讥诮(qiào) 无妨(fǎng) 迤逦(yǐlǐ) 得鱼忘筌(quán)
C.寒砧(zhēn) 漂泊(pō) 穹窿(qióng) 秋风袅袅(niǎo)
D.涎皮(xián) 窸窣(xī) 哂笑(shěn) 日薄西山(bó)
1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寒碜 力能扛鼎 垂手可得 俗不可奈
B.虐杀 食不厌精 突如奇 寥若晨星
C.肆意 举止安详 方枘圆凿 烘云托月
D.编撰 好景不长 捍然不顾 以逸待劳
16.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不可能_________。
(2)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_______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3)女主人公憧憬的丈夫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一定会成为____________的人。
A.一挥而就 当仁不让 深孚众望
B.一蹴而就 责无旁贷 不孚众望
C.一挥而就 义不容辞 不孚众望
D.一蹴而就 当仁不让 深孚众望
上一篇:高考试卷猜读模拟考场语文终极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