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高考全国二卷语文题型解析

刘惠分享

  祝愿高考考生们都能考出理想的成绩,进入自我理想的大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全国二卷语文题,仅供大家参考!

  高考全国二卷语文题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代花鸟画

  明代初期,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花鸟画大致延续了宋代院体工笔画风格,没有新突破。明宣宗朱瞻基同宋徽宗一样,雅好诗文书画,尤好花鸟画。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有延续南宋院体花鸟画艳丽典雅风格的工笔重彩画家边文进,有出自北宋徐熙野逸风格的没骨画家孙隆,有笔墨洗练奔放、造型生动的水墨写意画家林良,还有精丽粗健并存、工笔写意兼具的画家吕纪。不过,这些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从意境与格调方面看,这时期的花鸟画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事实上,明代花鸟画的大突破直到中期以后才出现。

  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吴门画派的成就主要在山水画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鸟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沈周与文徵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疏简而不放逸;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严格地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然而,到吴门画派的弟子一代,花鸟画在陈淳、陆治、周之冕那里结出了硕果。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如果说陈淳的大写意花鸟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那么徐渭的作品则充分发挥了大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功能,浇胸中块垒,抒澎湃激情。在绘画语言风格方面,他吸收宋、元文人画及林良、沈周、陈淳的长处,兼融民间画师的优点,同时将自己擅长的狂草笔法融入绘画。在其笔下,梅兰竹石被赋予了他强烈的个性,以狂怪奇崛的姿态傲视万物。他是第一个使用生宣作画的花鸟画家,利用生宣良好的吸水性来控制画面水墨渗化效果,表达特殊韵味。他还以泼墨法作花鸟,用笔墨的纵横捭阖表达自身的愤懑情绪。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的新体派,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乃至齐白石都曾受其影响。他的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后世将二人并称为“青藤白阳”。

  1.下列关于明代花鸟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 (3分)

  A.明宣宗时,宫廷画院花的鸟画风格面貌多样,但意境与格调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

  B.“吴门四家”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基础上发展出鲜明个性特征,取得重大突破。

  C.陈淳的大写意花鸟画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

  D.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体派,其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对后世影响深远。

  2.下列对明代花鸟画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画家们广泛地学习和借鉴院体画家、文人画家及民间画师的优良画风。

  B.文人参与花鸟画创作以后,绘画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特质。

  C.画家们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激情和狂怪奇崛、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

  D.画家们大胆尝试,或借鉴山水画笔法,或引书法笔法入画,或使用新材料。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明宣宗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只是沿袭宋代花鸟画的风格面貌,没有取得突破。

  B.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

  C.陈淳学习文徵明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技法,画风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

  D.徐渭将狂草笔法、泼墨法融入大写意花鸟画,很好地表达了他的澎湃激情和愤懑情绪。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 分)

  甲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乙文: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小知不及大知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③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A.①②读音相同,③④读音不同。 B.①②读音相同,③④读音也相同。

  C.①②读音不同,③④读音相同。 D.①②读音不同,③④读音也不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以五百岁为春 ②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③奚以知其然也 ④请奚杀?

  A.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不同。 B.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也相同。

  C.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也不同。 D.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相同。

  6.下列对选文内容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段文章都采用了设譬取喻的手法,比喻贴切自然,增强文章趣味性。

  B.甲文说明万物各有所待,但程度不同,存在着大和小的区别。

  C.两段文章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D.乙文说明看待事物不能拘泥不变,要根据事物本身的特点灵活变通。

  7.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 4分)

  ②彼且奚适也? (3分)

  ③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曲子,完成8~9题。(7分)

  长亭送别【端正好】

  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8.这支曲子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3分)

  9.“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中有两个字用得极有分量,请指出来并加以简析。( 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0. 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2)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在沉默中灭亡。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屈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见放。”(屈原《楚辞·渔父》)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之怀抱,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20分)

  孤独的灵魂

  ①在这样一个繁星之夜,我读着一本司马迁的传记,脑海中却浮现出另外一个中世纪意大利诗人的影子——但丁。我突然觉得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种族、使用不同的语言和笔的人之间有一种微妙的、无法言说的联系。司马迁与但丁,就像距离遥远的东西两半球上空的两颗星,悬挂在人类历史的银河中,几千年过去了,依然熠熠生辉。

  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联呢?头顶的冥冥星空浩瀚且深邃。仿佛显示出一种历史的纵深。

  ③或许是灵魂和命运的相似吧。这是两个什么样的灵魂呢?因为生前受了深重苦难的洗礼,而显得高贵、纯净。他们是拥护统治制度的人,不是起义领袖和宗教异端,所以没有遭到屠杀和火刑。但仅仅是因为他们有着独立的人格,深刻的思想,勇敢正义的灵魂,不愿为世俗、强权、暴政所驾驭和驱使,也同样遭遇了不幸的命运。司马迁因为李陵之祸的牵连,但丁因为佛罗伦萨教皇党内部白党和黑党之争的牵连,同样被他们时代的统治者判了死刑。最后,司马迁因为交不起五千万铢的赎命钱而改受腐刑。但丁也幸运不到哪去,他在全部财产充公后被驱逐,从此以后过着一种悲痛的流浪生活。

  ④可就是在这两个人背上命运沉重的十字架之时,司马迁写就了《史记》,但丁写就了《神曲》。关于这两本无以伦比的传世之作,人们赞誉实在是太多了。我只想借用鲁迅的话来评说《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借用卡莱尔的话来评说《神曲》:但丁用一个沉默10世纪的声音,向人民唱出他那神秘高深莫测的歌。但这两本书,连同他们的作者,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本人,在他们的时代并没有得到真诚、中肯的评价。于是,司马迁的余生中伴随着身体上巨大的痛苦,而但丁,终究没能回到他深爱的佛罗伦萨,在56岁时,客死在佛罗伦萨北部的小城市拉文那。

  ⑤我们敬畏他们,崇拜他们,歌颂他们,是因为他们是世界性的伟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像世界一样宽阔,而是因为他们像世界一样深刻。司马迁与但丁,深入了两个不同的“存在”世界的核心。在中国,司马迁这个人将中国的历史追溯到黄帝,建立了中华民族的谱系,确立了我们炎黄子孙的自豪和骄傲。他的思想深入了这个民族的骨髓,他揭示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信仰和精神原则。在欧洲,但丁深入了基督教的灵魂,揭示了无所不在的创世两极因素——善与恶。欧洲人几个世纪以来都在顶礼膜拜但丁的思想,即但丁揭示的基督教道德的内涵——永恒的正义,永恒的忏悔,永恒的怜悯。

  ⑥就是这样的伟大的两个人,却都为他们的时代所不容。可是他们却向死而生。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而但丁说:“我们因苦难而完善起来。”司马迁用十四年的心血铸成《史记》,他的《史记》在他死后才公诸于世。而但丁,他完成了《神曲》后就去世了。仿佛他们来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带给人们这些思想,他们的思想就像是重病病人用来延续生命的氧气,一旦他们的思想用文字、木简、羊皮纸这样的物质方式保存下来以后,他们也就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几千年来,当他们同时代的人和事物如空气中的尘埃,飘散无影,而司马迁与但丁的名字和精神却是闪亮发光的。他们为自己找到了生的另一种形式。

  ⑦终于说到了生与死的话题。这是一个和宇宙和天空一样严肃和神秘的话题。我觉得这不仅是将司马迁与但丁联系起来的东西,而且是将整个历史伟人的命运联系起来的东西。这个哲学命题在这两个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我看来,他们本身就是一种哲学。他们的一生向我们展示的是生之重,死之轻,肉的痛苦和灵的升华。他们告诉人类和历史,我们应该轻蔑什么,信仰什么,对什么真诚,对什么漠视,对什么执著,对什么超脱。这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神秘关系,人类生存的永恒课题。卡莱尔曾经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伟人的历史,历史只是这些伟人思想的外部反应。唯物主义者说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可是,当我们现代人折服于这些几千年来依然鲜活的思想,不由自主地仰视这些伟人的时候,我们清楚: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但是伟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有删节)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两项是(5分)( )( )

  A. 文题中的“孤独”,表明司马迁、但丁二人由于具有独特的人格、过人的勇敢、深刻而超群的思想,因而一直不为人们接受与认同。

  B. 第②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联呢?”一句,既承接上文司马迁、但丁二人“一种微妙的、无法言说的联系”,又引发下文对他们“灵魂和命运的相似”的解说。

  C. 第④段引用鲁迅、卡莱尔的话,意在证明《史记》《神曲》这两部传世之作的伟大;第⑥段引用司马迁、但丁的话,意在解说“向死而生”的涵义。

  D. 结尾“他们为自己找到了生的另一种形式”,是指写作《史记》与《神曲》,带给人们深入骨髓的思想,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其精神永存,思想永在。

  E. 文章自始至终将司马迁与但丁二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着重求取两人精神方面的共同点,并探究二人的思想上的差异性。

  12. 文章主要写了司马迁与但丁的哪两大相似的遭遇?哪一遭遇更能表现“孤独的灵魂”?为什么?(6分)

  13. 第①段“司马迁与但丁,就像距离遥远的东西两半球上空的两颗星,悬挂在人类历史的银河中,几千年过去了,依然熠熠生辉”是一个比喻句。在文中另找一个这样的句子(抄写在答题纸上),说说议论性文本中这类句子的表达作用。(5分)

  14. 第⑤段中“深入了两个不同的‘存在’世界的核心”的意思是什么?(4分)

  高考全国二卷语文题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5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 龟(jūn)裂 莞(wǎn)尔一笑 栏楯(shǔn) 濒临(bīn)

  B. 愠(yùn)色 悄无声息(qiǎo) 作(zuò)坊 晤面(wù)

  C. 筵(yán)席 岁在癸丑(kuí) 骄横 (hènɡ) 掺和(chān)

  D. 蓬蒿(hāo) 长歌当(dàng)哭 乳媪(yùn) 凝眸(móu)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报:报答

  ②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比:并列

  ③朝菌不知晦朔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④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稽:考察

  ⑤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殊:特殊

  ⑥吾妻来归 归:回来

  ⑦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笃:沉重

  A.②④⑦ B.①②⑤ C.③⑤⑦ D. ③⑥⑦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缂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

  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势均力敌,不相上下。

  B.无论是司马迁“苟活”,还是屈原“赴死”,后人谈到他们,都充满溢美之词。

  C.我很希望在这一问题上,在这一颗“基因原子弹”爆炸之前,通过我们的努力,建立国际性的合作,防患于未然,杜绝灾难发生。

  D.二次革命失败,很多同志殉义武昌。我是一个书呆子,既非军人,又非政客,更无直接参加革命的资格,只好弄弄长笔,长歌当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