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汇总

刘惠分享

  古代文化常识这一块的知识是高考语文中常考的内容,那么在往年的高考语文真题中是如何考查的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汇总,仅供大家参考!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汇总一

  1、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秀才: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B、莅中国而抚四夷——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C、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品德低下,品行恶劣。

  D、室仅方丈,可容一人——方丈:一丈见方。

  答案:D A、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秀才:(古义:优秀人才;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B、莅中国而抚四夷——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C、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德低下,品行恶劣。)

  D、室仅方丈,可容一人——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的主持。)

  2、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成家:安家。

  B、身量苗条,体格风骚——风骚: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C、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形容:动词,描述。

  D、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转折连词。

  答案:A解析: A、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成家:(古义:安家;今义:娶妻。)

  B、身量苗条,体格风骚——风骚:(古义:姿容俏丽;今义: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C、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形容:(古义:形体容貌,名词;今义:动词,描述。)

  D、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3、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B、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有雄心壮志,志在功业的人。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交通运输。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男性的配偶。

  答案:B 解析: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B、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古义:有雄心壮志,志在功业的人;今义:为正义牺牲的人。)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性的配偶。)

  4、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牺牲: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数学学科之一,即几何学。

  C、处分适君意,那得自任专——处分:安排。

  D、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可怜:值得怜悯,怜悯。

  答案:C 解析:A、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祀品;今义: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祭祀的等级——少牢:羊、猪各一只,叫做“少牢”,少牢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太牢:牛、羊、猪各一只,叫做“太牢”,太牢是天子祭祀宗庙所用的牲畜。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今义:数学学科之一,即几何学。) C、处分适君意,那得自任专——处分:(古义:安排;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D、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可怜:(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怜悯。)

  5、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自由: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B、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多年。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

  D、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南面:南面方位。

  答案:B 解析: A、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B、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D、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南面:(古义:帝位面南而坐,坐南朝北,指登上帝位;今义:南面方位。)

  6、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丈夫:男子。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地方:某一区域。

  C、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东面:东边。

  D、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面目:面貌。

  答案:A 解析: A、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丈夫:(古义:男子;今义:妻子的配偶。)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

  C、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东面:(古义:脸朝东;今义:东边。)

  D、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面目:(古义:面部;今义:面貌。)

  7、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B、再拜奉大足下。——足下:对同辈、朋友的尊称。

  C、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幼稚: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D、策扶老以流憩。——扶老:搀扶老人。

  答案:B 解析: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古义: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有学问的内行人;今义: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B、再拜奉大足下。——足下:(古义:对同辈、朋友的尊称;今义:脚下面。)

  C、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幼稚:(古义:小孩子;今义: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D、策扶老以流憩。——扶老:(古义:竹制手杖;今义:搀扶老人。)

  8、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猖狂:肆无忌惮。

  B、自以为得其实。——其实: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C、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颜色:脸色。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洗马:给马洗身。

  答案:C 解析:

  A、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猖狂:(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今义:肆无忌惮。)

  B、自以为得其实。——其实:(古义:它的真相;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C、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颜色:(古义:脸色;今义:色彩。)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洗马:(古义:太子的侍从官(太子太傅属官);今,给马洗身。)

  9、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数量少,不重要。

  B、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辛苦:身心劳苦。

  C、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牢笼:关住鸟兽的东西。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首领:头颅。

  答案:D 解析:

  A、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古义:拳拳之情;今义:数量少,不重要。)

  B、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辛苦:(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

  C、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牢笼:(古义:包罗;今义:关住鸟兽的东西。)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首领:(古义:头颅;今义:集团领导人。)

  10、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云集响应。——响应:像回声一样应和。

  B、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私人:个人和个人之间的。

  C、身体力行。——身体:躯体。

  D、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无道:暴虐,没有德政。

  答案:A解析: A、天下云集响应。——响应:(古义:像回声一样应和;今义:用言语行动来表示赞同、支持某倡议、口号等)。 B、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私人:(古义:党羽,亲信;今义:个人和个人之间的。) C、身体力行。——身体:(古义:亲身体验;今义:躯体。) D、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无道:(古义:不称道,不称赞;今义:暴虐,没有德政。)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汇总二

  1、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当中。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祖父:祖辈和父辈。

  C、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文:语文中进行的写作训练。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智力:理解事物的能力。

  答案:B 解析: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古义:中,当中;间,夹杂着。今义:当中。)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C、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文:(古义:写文章。今义:语文中进行的写作训练。)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智力:(古义:智,智谋;力,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2、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指“国”和“家”。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包括“出”和“入”。

  C、我有亲父母,逼迫有弟兄。——父母:偏指“母亲”,“父”只作陪衬。

  D、我有亲父母,逼迫有弟兄。——兄弟:指“兄”和“弟”。

  答案:C解析:A、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古义:这里偏指“国”,“家”只作陪衬;今义:指“国”和“家”。)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古义:这里只有“入”的意义,“出”只作陪衬,偏指“入”。今义:包括“出”和“入”。)C、我有亲父母,逼迫有弟兄。——父母:(古义:偏指“母亲”,“父”只作陪衬;今义:指“父亲”和“母亲”。兄,“父”和“弟”只作陪衬。) D、我有亲父母,逼迫有弟兄。——兄弟:(古义:偏指“兄长”,“弟”只作陪衬;今义:指“兄”和“弟”。)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3、对下列就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爪牙:指坏人的帮凶,是贬义词。

  B、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城市: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C、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上对下指导、命令。

  D、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春秋:指年龄。

  答案:D 解析:A、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爪牙:(古义:这里指武臣,没有贬义;今义:专指坏人的帮凶,是贬义词。)B、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城市:(古义:城,城市;市,做生意、做买卖;即“进城去做买卖”。今义: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C、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为“用手指”,“示”为“给……看”,是“用手指给……”;今义:上对下指导、命令。)D、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春秋:(古义:指年龄。今义: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

  4、对下列古代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气候:气象情况。

  B、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物色:访求、盘查。

  C、臣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 奔驰:很快地跑。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告诉:使人知道。

  答案:B解析: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气候:(古义:气温、环境、气氛;今义:气象情况。)B、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物色:(古义:访求、盘查;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C、臣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 奔驰:(古义:赴京就职;今义:很快地跑。)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告诉:(古义:报告、申诉;今义:使人知道。)

  5、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

  A、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陈情表》)——除:免除授职。

  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拜:改任官职。

  C、举孝廉不行,连辟pì公府不就。(《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D、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出:出任京官。

  答案:C解析:A、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陈情表》)——除:任命,授职。洗马:太子的侍从官,太子太傅(老师、家政)的属官。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拜:授予官职。 C、举孝廉不行,连辟pì公府不就。(《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D、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出:京官外调。

  6、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换正确的一项是:( )

  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左迁:一般指升官。

  C、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zhì):处罚官员。

  D、举孝廉不行,连辟pì公府不就。(《张衡传》)——举:由皇帝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答案:A解析: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谪:因罪被降职或流(外)放。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左迁:贬官。C、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zhì:进用。陟:提升;罚:处罚;臧:表扬,褒奖;否:批评。D、举孝廉不行,连辟pì公府不就。(《张衡传》)——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7、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征:由地方官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再转复夫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转:提拔新官员任职。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封:指帝王降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示录〉后序》)——兼:开始任官职。

  答案:C解析: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公车:古时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B、再转复夫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转:调动官职。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封:指帝王降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示录〉后序》)——兼:开始任官职。

  8、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黜:辞去官职,卸职。

  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迁:改任官职。有时也指升迁或左迁(贬职),视使用情况而定。

  C、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徙:废免,革职免官。

  D、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传》)——去:改任官职。

  答案: B

  解析:

  A、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黜:废免,革职免官。

  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迁: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有时也指升迁或左迁(贬职)。

  C、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这里是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D、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传》)——去:辞去官职,卸职。

  9、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放:暂代,代理。

  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陈情表》)——擢:放逐,贬谪。

  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就:就职,上任。

  D、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项羽本纪》)——假:晋升,升任。

  答案:C

  解析:

  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放:放逐,贬谪。“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

  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陈情表》)——擢:晋升,升任。

  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就:就职,上任。

  D、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项羽本纪》)——假:暂代,代理。

  10、下列文化知识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五音,指宫、商、角、徵(zhǐ)、羽,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加上变徵、变宫为“七声”。

  B、西周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君,如“晋侯、秦伯”。

  C、战国“四公子”,指“齐有孟尝君,赵有武安君,楚有春申君,魏有信陵君”,即田文、赵胜、黄歇、魏无忌。

  D、中国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徽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代称。

  答案:A

  解析:

  ① 古代五音,指宫、商、角、徵(zhǐ)、羽,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加上变徵、变宫为“七声”。

  ② 西周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如“晋侯、秦伯”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均有封地,封地均称国,可世袭。

  君一般没有独立的国家,就如同国内的卿大夫一样。

  ③ 战国“四公子”,指“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楚有春申君,魏有信陵君”,即田文、赵胜、黄歇、魏无忌。

  武安君,古代封号名。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秦国名将白起数立战功,秦封其为武安君为先。战国时赵国李牧数退攻赵秦军,赵惠王封李牧为赵武安君。

  ④ 中国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州(今河北境内)、兖州、青州(两州在今山东境内)、徐州、扬州(两州在今江苏境内)、荆州(今湖北境内)、豫州(今河南境内)、梁州(今宁夏、甘肃境内)、雍州今陕西境内。后“九州”成为中国的代称。

  徽州(今安徽黄山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行政区,宋代由歙(shè)县改名,不属于古代九州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