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记忆原理是什么
说阅读是对知识“记”的存储过程,而对知识的再现和运用往往是“忆”的提取体现。关键不在于储存,而在于提取、检索。我们掌握快速法的关键就是 人们当需要知识的时候,能有效地把记下的内容,大量地、准确地“忆”出来。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全脑记忆原理, 希望能帮到你。
全脑记忆原理
对记忆的研究,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有过重要贡献,他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试验证明,记忆和遗忘是有规律的,他把这一规律用曲线表现出来,叫做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或遗忘曲线。这项研究成果被广泛采纳至今。
他对不同间隔时间、记忆效果作了测试,发现人们在记忆材料20分钟之后,遗忘率最高,达到42%,1小时后的遗忘率高达56%,到了9个小时之后达到64%。
由此可见,记忆内容在最初的时候最容易遗忘,越往后来,则遗忘的速度越慢。掌握这个规律,可以在记忆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对策,在遗忘之前适时地加以复习。在不同的时间复习所要记忆的内容,产生的记忆效果有很大的区别,要抢在遗忘的高峰之前,复习记忆内容,避免在遗忘了以后复习,等于要重新学习,导致浪费。
这就是许多人学了忘,忘了学,再学了忘,忘了学,进入一种魔鬼怪圈,难以自拔,所以产生害怕学习的心理,甚至干脆撂挑子。因此,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应该巩固建筑物,而不是修补已经崩溃了的建筑物。”
在什么时候“巩固”最为有利和有效呢?
一般来说,在记忆内容之后9个小时内,给予复习,则效果较好。这时记忆的大部分内容还没有丢失,用上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能够达到5-10天中要花费1个小时用来复习,方能产生的复习效果。
对9个小时后,剩下的1/3左右的内容的复习,也要及时加以巩固。在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对以前的内容加以复习。直到掌握了以后再向前,形成一种交替推进的方式学习。
是不是反复越多,记忆的效果就越好呢?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人们在记忆内容之后的1个小时内,不断反复复习,也不会起到增强自己的效果,切莫忽视这一点,以避免失去最佳复习时机。
世界上关于记忆的方法自人类有史以来,就有人在研究,中国也好,西方也好,都积累了许多有效的方法,有的已经被淘汰,有的被一部分人使用,有的广为流传,有的虽没有被广泛采用,但效果确实很好。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加以介绍。
对那些记忆方法与策略进行研究,把握这些方法产生的原理和规律,可以让我们有效地借鉴、参考、有选择地使用某些记忆方法和策略。千千万万的记忆方法,都是建立在下列十大原理基础上的。
1、想象原理
通过对记忆材料展开丰富的联想,并且赋予这些内容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能够有效地记住,可以采用夸张和极度夸张的想象,而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把它放大或缩小到极限,产生新奇、有趣、特别、惊人的效果。
例如:可以把合肥“老母鸡”想象得跟黄山一样大,这种鸡是不是大得惊人,而且它还会飞,这么一想,它给自己的印象较深,因此不太容易被遗忘。
2、联想原理
把阅读对象中的内容,与头脑中已知的内容进行联系或者紧密联系,使该事物和它事物、确定事物和不确定事物等之间,建立起广泛深入、有趣的联系,可以加强记忆。
3、创造原理
在记忆内容时,发挥创造性思维,将记忆内容的特征、价值、意义等给予创造性的发挥。发挥得越充分,记忆的效果就越好。
4、感觉原理
在记忆具体内容时,让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参与其中,使左右脑之间信息连接加强,多通道吸收知识资讯,而使记忆更为深刻。
5、色彩原理
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可以被我们附着在记忆对象上,就是用色彩强化学习内容,让记忆更加深刻。
6、动感原理
用一些动作参与记忆知识内容,以刺激大脑皮层之间的联系加强,使平面的图像转化为立体的影像,形象化地进入脑海,要是能加上节奏与韵律,更有利于记住该影像,所以人们在看电影、电视或表演时,容易记住有关内容。
7、图像原理
用图像的形式来表现抽象内容,提高记忆的层次,获得较好的记忆效果。英国教育家托尼·巴赞发明的大脑地图学习法,就是很好的运用图像原理加强记忆的例子。
8、专注原理
广泛深刻地关注记忆内容,记忆力高度集中,在记忆时可以产生许多联想与想象,使记忆力获得提高,同时,信心与注意力都获得了提高。
9、有趣原理
对记忆对象加上某种情绪,这种想象可以非常新奇、有趣、荒.唐、滑稽等,就可以更好地记忆。
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很有趣、生动的例子,一个神通广大的孙猴子,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人们谁都容易记住,在中国和世界上广为流传。
10、简要原理
把记忆对象加以简化,让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因此比较容易记忆。这是人们常常用来记忆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的有效办法。
记忆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它是人的生理、心理活动的一种本质特性。人生是充满活力、创造力的,而一切活力与创造力都离不开记忆这个源泉。失去了记忆,人的行为就必然会失去活力和创造力,甚至会失去许多属于“本能”的本领,人就很难生活下去。即使勉强存活下去,实际上也就不成其为人生了。生活中常有因意外事故(如工伤、车祸等)或疾病(如脑炎、精神病等)而丧失了记忆的人,谁都知道,那是多么不幸的事情。
人类之所以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成为“万物之灵”,关键就在于人类具有卓越的记忆能力。正是依靠记忆能力,人类才得以学习、积累和应用各种知识、经验,才能不断地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记忆分类:
1.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叫形象记忆。这些具体形象可以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的、嗅觉的、触觉的或味觉的形象,如人们对看过的一幅画,听过的一首乐曲的记忆就是形象记忆。这类记忆的显著特点是保存事物的感性特征,具有典型的直观性 。
2.情绪记忆
是以过去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如学生对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愉快心情的记忆等。人们在认识事物或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会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或情感内容,这些情绪或情感也作为记忆的内容而被存贮进大脑,成为人的心理内容的一部分。情绪记忆往往是一次形成而经久不忘的,对人的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如教师对某个学生的第一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该生的态度、行为,就是因为这一印象是与情绪相连的 。情绪记忆的映象有时比其他形式的记忆映象更持久,即使人们对引起某种情绪体验的事实早已忘记,但情绪体验仍然保持着。
3.逻辑记忆
是以思想、概念或命题等形式为内容的记忆。如对数学定理、公式、哲学命题等内容的记忆。这类记忆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基础的,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等特点 。
4.动作记忆(运动记忆)
是以人们过去的操作性行为为内容的记忆。凡是人们头脑里所保持的做过的动作及动作模式,都属于动作记忆。如上体育课时的体操动作、武术套路,上实验课时的操作过程等都会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这类记忆对于人们动作的连贯性、精确性等具有重要意义,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础 。
以上四种记忆形式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动作记忆中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逻辑记忆如果没有情绪记忆,其内容是很难长久保持的。 1.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这种记忆是指作用于人们的剌激停止后,剌激信息在感觉通道内的短暂保留。信息的保存时间很短,一般在0、25~2秒之间。瞬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注意才能被意识到,进入短时记忆 。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大约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据L·R·彼得逊和M·J·彼得逊的实验研究,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18秒后回忆的正确率就下降到10%左右。如不经复述大约在1分钟之内就会衰退或消失。有人认为,短时记忆也是工作记忆,是一种为当前动作而服务的记忆,即人在工作状态下所需记忆内容的短暂提取与保留 。
短时记忆有三个特点: 记忆容量有限,据米勒的研究为7±2个组块。“组块”就是记忆单位,组块的大小因人的知识经验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组块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数字,也可以是一个短语、句子、字表等。 短时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兼有视觉编码。 短时记忆的内容一般要经过复述才能进入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从时间上看,凡是在头脑中保留时间超过1分钟的记忆都是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所存贮的信息也都经过意义编码。我们平时常说的记忆好坏,主要是指长时记忆 。
瞬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虽各有自己的对信息加工的特点,但从时间衔接看是连续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