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脑力开发>记忆力>记忆原理>

什么叫做短时记忆

荣雪分享

  人类的记忆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平常你是进行长时记忆还是短时记忆?你对短时记忆有过相关的了解吗?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你带来关于短时记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短时记忆的认知加工策略

  1.复述策略

  复述就是出声或不出声的重复。如果让被试记“XTC”三个辅音字母,20秒后都能回忆出来,因为他们进行了复述,彼得逊夫妇(L.R.Peterson&M.L.Peterson,1959)改变了实验程序:给被试呈现由三个辅音字母组成的字母表后,立即让他作减3逆运算(如376,373,370,… …)直到要求开始回忆的信号出现,被试才回忆这三个辅音。实验结果显示,三个辅音听后立即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延长,回忆成绩急剧下降,当延长到15秒时,回忆率约为10%,到18秒之后,记忆几乎完全消失。弗拉维尔等(Flavell,Beach&Chinsley,1966)的一项实验研究显示,使用复述策略的能力是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主体对刺激信息的回忆量与其对信息复述的频率成正比。可见,复述是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的有效策略。

  2.组织性策略

  组织性策略是指主体在记忆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意义,将记忆材料组成各种类别,编入各种主题或改组成其它形式,以便于记忆的方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G.A.Miller(1956)提出了编码和组块化思想。运用组块化策略可以增加个别单元上的信息载荷从而扩大短时记忆容量。六十年代中期以后,E.Tulving吸收了G.Miller的组块化思想并加以发展。E.Tulving(1968)指出,记忆中存在着两种组织:初级组织和二级组织。初级组织是以语义特征为基础,被试的输出顺序是由语义或项目本子的其它特点所支配的。二级组织包括两个方面:群集(Clustering)和主观组织(Subjectiveorganization)。群集是指输出系由项目间的语义关系或语音关系所支配,其前提是记忆材料本身是有紧密联系的,这咱联系可以是类的联系,也可以是联想关系。因而群集相应有两种:类的群集和联想群集。E.Tulving将被试对无关联的或者说没有明显的类的包含关系并以随机方式输入的材料的组织称为主观组织。主观组织的程度或分数是记忆成绩的一个重要指标,被试的主观组织程度越高,他的回忆成绩也越好。

  七十年代,记忆策略的研究多集中在记忆策略发生的时间、类型及发展阶段等方面。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研究者们开始将研究的重心从策略的发生转移到策略使用的有效性上。于是研究者们又开始研究记忆策略发展的阶段性,其中以Miller的策略获得阶段说影响较大。她认为记忆策略可分为四个阶段:①无策略阶段:②部分使用或使用策略的某一变式阶段;③完全使用但不受益阶段;④使用且受益阶段。Flavell也曾根据执行策略的基本能力、自发运用策略、激发策略运用的企图和策略运用时提取的效果四个方面将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分为不会运用策略、运用时具有产生性缺损和成熟运用策略三个主要阶段。

  国内学者也在关注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左梦兰(1992)关于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研究表明,儿童随年龄增长,记忆策略的水平不断提高;复述策略在7岁以后明显出现,自觉地运用分类策略的能力出现较晚。庞虹(1992)探讨了小学儿童组织策略的发展,结果表明;一年级儿童处于产生性缺损伴随中介性缺损亚阶段,三年级儿童处于产生性缺损但不伴随中介性缺损亚阶段,五年级儿童处于成熟运用策略阶段。

  3.精心制作(elaborating)策略

  “精心制作”策略是与组织性策略相联系的一种记忆策略,具体指当主体面临一些很难归类的材料时,就在这些材料中创造出某种联系以赋予它们一定的意义。研究者发现,主体的这种“精心制作”策略出现得较晚,一般等到小学高年级和青少年阶段才能出现。巴克哈特等(Backhalt,1976)研究发现,年幼儿童所创造出来的关系具有呆板和固定的特点,而年长儿童所创造出来的关系则是生动且丰富的;年长儿童更易从自己创造出来的形象中或词语的关系中受益,而年幼儿童更易从实验者指出的关系中受益。

  儿童记忆策略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如有的研究者比较了策略使用的有效性精细加工策略、建立其它联系策略和复述策略在配对单字记忆作业中识记效果的差异,从总体上看,三种策略的效果依次下降。有效地加工信息是提高记忆成绩的重要途径。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有听觉(声音)编码、视觉(形状)编码和语义编码。

  1.听觉编码

  Conrad(1964)的实验为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把B、C、P、T、V这五个音近字母,和另外五个音近字母F、M、N、S、X,随时混合,逐个用速示器呈现,每个呈现0.75秒,然后要求被试按原来呈现次序把各字母默写出来,记不清时允许猜写。实验结果表明:各字母尽管是以视觉方式呈现的,但记忆中的混淆次数,将近80%发生在音近字母之间。实验继续下去,则进一步发现,各字母之间混淆的次数分配在视觉呈现和听觉呈现两种条件下相当一致,等级相关达0.64,因而证明短时记忆的编码是以语音听觉占优热的。[9]Conrad认为短时记忆错误的产生是以听觉特征而不是以视觉特征为基础的。即使是视觉呈现的刺激材料,进入短时记忆时发生了形-音转换,其编码仍具有听觉性质。

  Posner.M.I(1967,1969)用减法反应时,字母匹配任务研究了短时记忆信息的编码。实验是让被试辨认两个字母是否相同。两个字母都用大写体,如A、A,叫做等同辨认;两个字母一个用大写体,一个用小写体,如A、a,叫做同称辨认(辨认前告诉被试不管字母是大写还是小写)。结果表明,在两个字母同时呈现而让被试进行辨认的情况下,则等同辨认的反应时短;但若使两个字母的呈现时间间隔1-2秒,则等同辨认的优热趋于消失。这表明由瞬间记忆转入短时记忆后,编码的形状(视觉)优势已经让位于语音(听觉)了。这种情况似乎可以说明由主要为视觉的感觉记忆过渡到主要为听觉的语词记忆。[

  2.视觉编码

  Conrad(1964)的实验有两点值得考虑:一是认为短时记忆听觉编码的存在是以听觉混淆为证据的,而听觉混淆现象也可能是内部言语运动或发音的混淆所致,二是Conrad的实验材料是有利于声音编码的英文字母,因而其短时记忆听觉编码的普遍性受到怀疑。而Posner(1969)的实验也可以说明短时记忆的编码有视觉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至少在部分时间里,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是以视觉编码的。

  莫雷(1986)的实验证明了汉字的短时记忆是以形状编码为主。实验者设计了三种类型汉字:第一类型汉字字型较复杂,字义较常用,设想是相对有利于意义编码而不利于形状编码;第二类型汉字字形较简单,但字义较不常用,设想是相对有利于形状编码而不利于意义编码;第三类型汉字则形状较复杂字义较不常用,设想有利于声音编码。实验用信号检测论法研究,结果表明,从总的来看,各类型汉字的再认都是形状噪音产生的干扰作用最大,据此推论,汉字的短时记忆主要采取形状编码。

  刘爱伦等(1989)的研究表明,视觉呈现方式下对汉字的回忆成绩明显优于听觉呈现方式下的回忆成绩,并且从听觉呈现转换成视觉呈现是,出现明显的前摄抑制释放。这意味着汉字短时记忆确实存在视觉编码。王乃治(1993)通过对听力正常人与聋人短时记忆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从两组被试对不同编码维量被强化的相似性字表的短时记忆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从两组被试对不同编码维量被强化的相似性定表的短时记忆获得最上看,都显示出形义两给编码量在短时记忆加工过程中的作用最强,而音码的作用相对比较弱。其实一些研究(郑涌,1991;彭聃龄等人,1985,1986)也都证明在短时记忆编码过程中视觉编码的存在。

  3.语义编码

  早期研究认为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的本质特征,但随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短时记忆也有语义编码。Wickens(1970,1972)采用前摄抑制设计,若前后识记材料有意义联系时(字母-字母),表现出前摄抑制的作用,而前后识记材料失去意义联系时(字母-数字),则出现前摄抑制的释放。Wickens还用了各种不同范畴刺激进行实验,如字母 数字、分类词、感觉印象词以及阴性 阳性名词,都获得类似的结果。这表明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一样,也有语义编码。

  国内学者的许多研究也证明了语义编码的存在。喻伯林等(1986)采用中文语词材料,在控制被试的输入编码条件下发现,语义信息也能和语音信息一样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储存和提取,而且语义编码比语音编码有更好的回忆成绩。莫雷(1986)和王乃怡(1993)的研究也都反映出语义编码在短时记忆中的作用。其它一些研究(黄英,1991;张武田,1990)也为短时记忆的语义编码提供证据。

  由此可见,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不只是听觉编码,还有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莫雷(1986)认为,短时记忆编码可能是随情境而不断改变的一种策略,也有人(刘爱伦,1989;郑涌,1991)认为,显示通道(视、听)通道改变也会引起短时记忆编码方式的改变。

  短时记忆的定义

  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就其功能来说,短时记忆与感觉记忆不同,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不被意识并且也是未被加工的,而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是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人们短时记忆某事物,是为了对该事物进行某种操作,操作过后即行遗忘;如是有长期保持的必要,就须在这一系统内进行加工编码,然后才能被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365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