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级记忆大师张杰和王茂华谈自身经历(2)
“15岁之前,我一直在海南一个小县城读书,15岁随父母到海口,1998年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当地邮局工作。”
1999年,王茂华特意请假去参加了一次招聘会,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的职位吸引住了她。有人说保险公司工作太辛苦,但她觉得“保险公司的氛围很活跃,有假期,年底业绩好还可以公费旅游,生活相对要丰富得多”。她参加了面试,如愿“跳槽”进入保险公司,最初做一名保险代理人。“工作期间我修完了大专的全部课程,但真正改变我人生的却是思维导图。”
也是在1999年的某一天,她和表妹逛书店,无意中发现一本她当时觉得很有意思的书,书中用彩图阐述了一套学习方法,吸引住了她。她没想到“枯燥的学习能够变成那样有趣的东西”,觉得很有创意,当时就决定买下这本书——托尼·波赞先生著的《思维导图》。
回家后,王茂华仔细研究了书里的内容,发现波赞先生的经历竟然跟自己很相似,学生时期成绩也不好。当时她想,既然波赞先生能成为世界记忆力锦标赛的发起人,“那么如果自己能学会这种技巧,也一定能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从此,王茂华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各种有关记忆技巧的书来看。通过自学,她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记忆技巧,并时常在聚会时向同学们表演快速背数字、背词语等小节目。同学们都对她另眼相看,王茂华觉得自己的人生突然有了很大改变,变得异常精彩和有价值。
“我知道自己的渺小”
“我本来对自己很满意,但看完叶博士的表演,我才知道自己的渺小,我知道的太少了。”王茂华感慨说。
2001年初,王茂华通过朋友知道了叶瑞财博士到海口开办课程的消息,马上赶去看叶博士的现场演示。没想到自己曾经苦学并引以为傲的“定桩法”(记忆法的一种),叶博士居然当场教给了所有的观众,还表演了倒背“牛津高阶词典”等让她惊叹的节目。“叶博士还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的6万位。我当时恨不得立刻把这些技巧全都学会。”
叶博士教会她一些相对高级的技术,比如记扑克牌。回到单位以后,王茂华迫不及待地在同事面前表演了10分钟背下整副扑克牌的技巧,看到同事惊讶不已的表情,她觉得自己当时“真的心情很愉快”。
也就是在培训班里,她认识了从事保险业的同行张杰。因为他们都有着记忆方面的兴趣,并因此在各自的单位小有名气,以前两人都互相听说过对方,直到这次才有机会见面。
“连家里的电话线也拔掉,免受干扰”
“参加完培训班后,我和张杰较少联系,我自己中途也一度停止过练习,直到2002年底的一天我们又见面了。他说他准备参加世锦赛,触发了我要和他一起去的想法。”有了目标以后,王茂华和张杰一起开始制定计划,定期训练。
当时王茂华白天上班,中午休息的时间她便利用起来,每晚9点至12点,更是她固定不变的练习时间。到了比赛的前4、5个月,她更是全心投入,连家里的电话线也拔掉,免受干扰。每天早上起床,哪怕只有十分钟,她也要练一练。有时甚至睡到半夜醒来,她都会起床练习。
王茂华说,叶博士打开了他们的视野,但在培训班所有的300多名学员中,只有她和张杰能够有现在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勤奋和坚持,还有互相帮助。
她和张杰在坚持练习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新的方法,比如在比赛时记忆扑克牌的一些方法,就是他们自己发明的。
“参赛经历让我决定回国教授记忆力课程”
“2003年7月,张杰辞职时,我就预感到回国后自己也会走出这一步,但最终促使我下这个决心的是在世锦赛上的经历”。王茂华同张杰一样,对于现场记者对中国选手的冷落感到十分难受,她形容自己“当时被激发出了一种爱国热情”。
在大赛前一天晚上,只有她和张杰提前去熟悉比赛场地。她当时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国家那么少人参加,我们中国人不该这样子,脑力运动在国外这么普遍,而我们还一无所知。她希望回国后让更多孩子,特别是跟自己以前一样学习不好的孩子学到这些记忆技巧。
回国后,在张杰的支持下,她走出了投身脑力开发事业的第一步。她将自己学到的思维导图进行整理,融入自己的感悟,使这个思维工具变得更加适合中国人,然后再教授给学生。她发现世锦赛上所通用的记忆术,大多是用来竞技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职业高手,她开始想办法帮助学生用更简单的办法记住书中的内容。
她形象地把学习比喻成一种战争,思维导图是战略家的头脑,记忆法则是秘密武器。她认为背一本书前首先要规划,使思路清晰,才可以用秘密武器开始进攻,只要做到这两点,学习必然攻无不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