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其它节日>

关于小年的来历介绍

跃瀚分享

小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节点。关于小年的来历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年的来历介绍,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关于小年的来历介绍

小年的来历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小年一般吃什么

1、灶糖

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一样年俗仪式,莫过于祭灶王爷了。灶王爷又称灶神,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也被誉为厨房之神。相传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灶王爷会回到天庭,给玉皇大帝汇报一年的工作情况。对此,就有了一个民间习俗,“二十三,糖瓜粘”。灶糖,指的是一种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有长条形和扁圆形两种,前者被称作“关东糖”,后者则被称作“糖瓜”,口感是又甜又酥。在祭灶王爷时,人们会用到糖瓜、关东糖、芝麻糖等作为灶糖,祈求灶王爷嘴甜些,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

2、饺子

北方人在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俗话说:“送行饺子迎风面”,意思是用饺子给灶王爷送行。在灶台前也要将饺子端端正正地摆上供台。另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说法,作为每逢佳节最好吃的美食,饺子更是小年里既应景又不能少的美食。听老人说,在包饺子时,还有个讲究:如果馅和面都用完了,这时一定不要说“包完了”,而要说“包满了”。因为“包完了”意味着好事完结,新的一年很可能诸事不顺。而“包满了”,则寓意着来年粮食满仓、一切顺利。

3、火烧

火烧也是北方人在小年中喜欢吃的节令食品,尤其是对于河南人来说,没有火烧的小年算不上完整的小年。火烧和烧饼很像,发面后的面饼里铺上油酥、盐、花椒面、或者白糖,卷成小圆饼在火上烙制成金黄色,咬一口,外酥里软,香喷喷的。还可以像吃肉夹馍一样,包着碎肉、鸡蛋、葱花、辣椒来吃。小年里吃着热热乎乎的火烧,也寓意着一家人在新年里团团圆圆,美满幸福。

4、年粽

在广西,人们过小年要吃“年粽”,取“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的吉祥之意。不同于端午的小粽子,年粽多为长方形的大粽子,里面包有绿豆、猪肉等各种家人喜欢吃的馅料。

5、面花

在山东一些地区,不少人家在小年这天要忙着蒸枣花馍、寿桃、喜饽饽等面食,这些蒸出来的面食又叫“面花”,小年吃面花,寓意着日子甜甜蜜蜜、生活蒸蒸日上。当地的一些老字号、食品加工厂也会在小年前后加班加点、赶制传统面食,来供应节日市场。

6、甘蔗

在南方,小年这天卖甘蔗的生意特别好。因为甘蔗不仅寓意着“节节高”,据说也是灶王爷用来登天的梯子,一节一节向上攀登,而甘蔗带尾梢有一种无止境的意思。

小年吃甘蔗,还有个传说故事:传说在宋朝,福州有个穷书生,祭灶日买不起供品,只好捡别人丢掉的甘蔗头供奉,还剪了个纸马,写道:“一匹乌骓一条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谓道文章不值钱!”于是,灶王爷上天便把此事告诉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让书生中了状元。所以,在后来福州传统的祭灶日里,至今还有吃甘蔗一定要完整保留甘蔗头的讲究,这样才有“节节高”和“金榜题名”之意。

7、荸荠、茨菇

除了甘蔗,荸荠、茨菇是上海人过小年时 不可少的祭灶美食。在上海话中,荸荠也叫“地梨”,谐音代表甜,取意让灶王爷多说好话;茨菇的茨谐音“是”,希望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只说“是”。在广东一些地区,在小年这一天,人们会用一碗大米、两块红糖,再配上生菜和慈菇,敬奉在灶台上,(生菜意为“生财”,茨菇代表男丁,寓意着“添丁发财”。)以祈祷来年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满、平安健康。

8、赤豆饭

将大米、糯米和红豆一起煮成饭,然后再拌入一些炒熟的白芝麻、黑芝麻,香喷喷热乎乎的。用当年的新米煮的饭让灶王爷尝新;红色的豆饭也有震慑鬼怪、驱邪避疫的法力。

9、卷银包

在江浙一带,小年要吃卷银包,即用豆腐、粉皮、茨菇、菜头,以及肉和虾等烧熟后作馅,再用摊好的面饼、蒸熟的百叶或者薄的豆腐皮包卷着吃。食材中的菜头谐音“财头”、“彩头”,寓意着发财、有好运;豆腐,谐音“头富”、“都富”,寓意着发财致富,也象征着清清白白地做人;茨菇“自顾”,取照顾好自己的意思。在以前,人们将碎银用布包起来,叫做银包。在小年吃银包,寓意着来年多挣钱,表达了人们对家财兴旺、富裕的祈盼之意。

小年祭灶有哪些讲究

贴窗花,欢喜迎大年

小年之后,年味越来越浓了,各家各户都开始准备红色的窗花、喜庆吉祥之物来装点屋里屋外。

按照老传统一些手巧的老人还会领着家里的小辈一起剪窗花,有简单的福字窗花,也有复杂的生肖窗花等,剪好之后贴在窗户上,增添喜庆的节日氛围。虽然现在很多人都不会剪窗花,但可以买上几张窗花来张贴,增添喜庆氛围。

腊月二十三,中国北方大部分地方开始“过小年”,因这天的主要民俗活动是祭拜灶神、送灶神上天宫,故而小年这天也被称为“祭灶日”。到了小年人们也开始忙碌起来,大街上张灯结彩,时不时的烟花炮竹声,卖年货的生意兴隆,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新年快到了。

打扫尘土、辞旧迎新

小年的到来,也就预示着距离春节越来越近了,人们除了要准备年货之外,也要记得打扫卫生。将家里的里里外外都清理干净,像被褥、床单等拆掉换洗、掸去墙角的蜘蛛网和尘土,擦拭玻璃等,去除家里积攒了一年的灰尘。

这种习俗在北方称为“扫尘”,在南方被称为“掸尘”,虽然在南北方的名称不同,但都有美好的寓意,因为“尘”与“陈”同音,扫尘代表着除旧迎新,将一年的“霉运”清除干净,祈求新年家人和自己福泰安康、万事如意。

另外小年也是恭送灶王爷的时候,将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给灶王爷留一个不错的印象,好让其为家里说好话保佑家人。

小年的风俗

1、吃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旧时,不论贫富,只要是顶门成家过日子,就要在锅台上边的墙上,供奉灶王爷的尊像,在像的两边贴幅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每家都把灶王爷奉为神明,由它来主宰一家兴衰祸福,由于四季常住灶间,察看一家人的活动,自然成为“一家之主”。

2、贴灶神画像

祭灶,其实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3、剪窗花

小年的民俗活动多种多样,多是为了过大年做准备,剪贴窗花也是其中一项。在所有民俗活动中最喜欢的就是剪贴窗花,据介绍,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花样繁多,样子讨喜。

4、大扫除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5、贴春联

汉族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连珠。

6、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在小年前后沐浴理发这一习俗,大部分人至今仍坚持。

7、赶乱婚

民间认为,诸神在小年之后就上天了,便百无禁忌,因此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8、吃灶糖

小年这一天,还有吃灶糖的习俗。灶糖起初为祭灶、辞灶时的供品,主要原料是麦芽糖,还有一种是江米磨粉加饴糖所制。因灶糖多做成圆形,似瓜,中空,所以也称“糖瓜”。灶糖的粘性特别大,入口粘牙,故又称“胶牙糖”。北京俗称“关东糖”,因是按关东传统制法做成。上海、江苏的灶糖呈元宝形,也称“糖元宝”(扬州人还在灶糖上插一条葱绿的喜花,叫做“元宝灶饭花”),或称“廿四糖”。山西地区则统称“麻糖”。此外,还有做成荸芹、葫芦、小鸡、小鸭等各种形状的灶糖。

南北的小年日期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南北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南方大部分地区,小年(扫尘、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在清朝中期以前北方地区也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如《清嘉录》记载:"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2218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