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24节气>小寒>

二十四节气小寒的由来

淑燕分享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五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时间为每年1月5日-7日之间。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二十四节气小寒的由来,供大家阅读参考。

二十四节气小寒的由来

目录

小寒节气的由来和含义

小寒节气的来历

小寒的由来是什么

小寒节气的由来和含义

小寒是第二十三个节气,在公历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对于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

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这时北京的平均气温一般在一5℃上下,极端最低温度在—15℃以下;我国东北北部地区,这时的平均气温在—3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低达—5℃以下,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也不过—20℃,真是一个冰雕玉琢的世界。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45°N以北的地区及藏北高原,平均气温在—20℃上下,40°N附近的河套以西地区平均气温在—10℃上下,都是一派严冬的景象。到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则在0℃左右,此线以南已经没有季节性的冻土,冬作物也没有明显的越冬期。这时的江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5℃上下,虽然田野里仍是充满生机,但亦时有冷空气南下,造成一定危害。

含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

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

<<<返回目录

小寒节气的来历

小寒之一年温度最低

气候观测资料表明,我国大部地区从“小寒”到“大寒”节气这一时段的气温是全年最低的,“三九、四九冰上走”和“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及“街上走走,金钱丢手”等古代民间谚语,都是形容这一时节的寒冷。由于气温很低,小麦、果树、瓜菜、畜禽等易遭受冻寒。

为什么叫小寒而不叫大寒呢?这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位于小寒节气之后的大寒,处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与夏季的大暑相对应,所以成为大寒。

冬至是北半球太阳光斜射最厉害的时侯,那为什么最冷的节气不是冬至而是小寒到大寒呢?我们知道,一个地方气温的高低与太阳光的直射、斜射有关。太阳光直射时,地面上接受的光热多,斜射时,地面接受的光热就要少,这是主要原因;其次,斜射时,光线通过空气层的路程要比直射时长得多,沿途中消耗的光热就要多,地面上接受的光热也就少了。冬天,对于北半球,太阳光是斜射的,所以各地天气都比较冷。

太阳斜射最严重的一天是冬至,这样说来,冬至应该最冷?其实不然,最低气温却是出现在冬至后一个月左右的小寒和大寒期间。这是因为,冬至过后,太阳光的直射点虽北移,但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直射点仍然位于南半球,我国大部地区白天的热量收入还是顶不住夜间向外放热的散失,所以温度就会继续降低,直到收入和放出的热量趋于相等为止。这类似于一天中最高温度不是出现在中午而是在下午2点左右的原因。至于小寒和大寒节气哪个更冷?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历史资料统计表明:不同地点、不同年份情况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北方大寒节气的平均最低气温要低于小寒节气的平均最低气温;南方则反之。

<<<返回目录

小寒的由来是什么

小寒节气是汉朝时形成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中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周朝和春秋时代的人们用土圭来测日影,也就是立竿见影,利用直立的竿子在正午时刻侧其影子的长短。由此把一年中影子最短的一天定为复至,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两至中间(冬至到互至、夏至到冬至)影子为长短之和一半的两天分别定为春分、秋分。

到了战国末期,即公元前239年,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节气(《吕氏春秋·十二纪》)。至汉时,历时数千年,既反映季节,又反映气候现象和气候变化,能够为农枚业提供生产日程的二十四节气终于全部完备,其顺序和现在完全一样,并确定巧日为一节,以北斗星来定节气。节气中的“气”字就是气象、气候之意,是古人主要观察了华中、华北地区每个阶段内所特有的气象或物候现象、农事活动后定出的名称。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至今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返回目录

二十四节气小寒的由来相关文章:

二十四节气小寒的由来

小寒节气的来历和民俗

二十四节气小寒的含义介绍

二十四节气小寒的含义

小寒节气的来源故事介绍

二十四节气小寒的故事

小寒节气习俗起源

小寒节气的含义,小寒节气的来源与习俗

二十四节气小寒的特点有哪些

    82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