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24节气>芒种>

芒种节气的含义及特点

倩愉分享

芒种的持续性高温,会让人各方面不适,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气湿度大,确实是又闷又热,有时需要向公众发布高温预报,提醒人们预防中暑、空调病和急性肠胃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芒种节气的含义及特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芒种节气的含义及特点

芒种节气的含义

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农民间也称其为“忙着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左河水的《芒种》诗称其气象和农忙的情况为“艳阳辣辣卸衣装,梅雨潇潇涨柳塘。南岭四邻禾壮日,大江两岸麦收忙。”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75°时交芒种节气。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芒种节气的特点是什么

芒种时节雨量充沛,气温显着升高。常见的天气灾害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此时,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

芒种后,中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宋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诗:“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画面。

6月份,无论是我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 在我国华南的台湾、海南、福建、两广等地,6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气湿度大,确实是又闷又热。有时需要向公众发布高温预报,提醒人们预防中暑、空调病和急性肠胃炎。

芒种节气的文化寓意

芒种正值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这一“收”一“种”道出了人生大事,不过种和收;有种,才有收;种好,才能收好的人生道理。芒种的气候特征是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这样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无论从播种和移栽来讲,都是很适宜的。因此,在农业生产上,必须抓紧时间,抢种大春作物,及时移栽水稻。故民间把“芒种”称为“忙种”,说明到了这个时节,已是农业耕种最忙的季节。民间“芒种不种,种了无用”的谚语,这意味着这时节已是较晚的播种期,必须抢时播种。到了芒种时节,应该抓紧栽插水稻;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

《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说:“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五月节。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芒种”二字谐音,在民间“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播种晚稻等谷类作物的时节。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大忙高潮。民谚“芒种忙,下晚秧”说的就是芒种是插秧的忙碌时节。芒种时节,水稻等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多,适中的降雨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我国古代农耕作物水分补充依托于天上降水与地上河流,农耕主要集中在降水充沛与江河水网发达的地区。直到现在,这些地区的农民仍按照节气配合温度、降水来从事农业生产。芒种节气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午月时在仲夏,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从芒种开始一直到大暑,都是一年中万物狂长的旺季。

芒种是北方什么作物的收获期

芒种时节,正是北方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收获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而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晚谷、晚稻、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夏管。

芒种安苗是什么

行于安徽绩溪、歙县一带,是以祭祀神灵汪公为中心开展一系列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祈求丰收,保护家人安全。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花朝会即安苗节,由东八社决定接神村庄,八社可以优先,一般用三天时间。第一天是村民抬着老爷龙椅,挑着锣鼓,卷着龙凤彩旗背上炮竹,出动三四十人即可。到大庙敬香后将穿着龙袍,戴着帝帽,可以移动的汪公大帝抬上龙椅,一阵双响炮后锣鼓喧天,彩旗招展,将大帝接走。途中有断断续续锣鼓声,一般情况下有一件乐器敲响即可。次日上午是祭旗,下午是游田街。上午八时左右,村人把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小纸旗铺在老爷面前的地面上,各色纸旗上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等等,一旗写四字。

十余人把大肥猪和羊沿弯曲山路赶上老屋对面的桥头山顶,时间一到,炮竹锣鼓声响,四人扯着猪、羊耳朵从山顶笔直倒拖下山,双响鞭炮声、锣鼓声、猪羊的嚎叫声及人们的呼喊声混成一片,称“呼龙”,其意是将龙神呼醒。第三天上午是送老爷。每户在前一两天接来外村的亲朋戚友,有的花钱请工。接汪公老爷时一般就近走小路,送行就不同了,必须从大村沿街而下,一到村头和出村尾作为开路先锋的几十门朝天炮两阵轰响,地动山摇,几十里外能听到。街两旁看热闹者成千上万,当汪公大帝经过时,不少老人点香跪拜,更有大娘抱着小孩拜老爷保平安。

    190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