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寒露习俗有哪些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年寒露习俗有哪些大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寒露习俗有哪些
登高欣赏秋景
寒露带走了夏的炎热,欣赏秋景成了此时人们的习俗之一。
比较常见的方式是登高、赏菊。在北京,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几乎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秋天正是菊花开放的好时候,和大多数春夏盛开的花不同,菊花是反季节的花,越是霜寒露重,越是菊花开得最艳丽的时节。
民间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在北京,与芝麻有关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热门货,如芝麻酥、芝麻绿豆糕、芝麻烧饼等。
秋风起,斗蛐蛐儿。白露、秋分和寒露,是北京、杭州等地市民斗蛐蛐儿的高潮期。蛐蛐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蛐蛐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由于日期与重阳节临近,有的地方在寒露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据悉,在寒露这一天,古人还要取井中的水来浸造滋补五脏的丸药或药酒。
“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此时,天气对秋收很有利,人们往往忙着迎接丰收。寒露蜜桃属北方晚熟桃品种,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蜜桃”。
吃蜂蜜、梨等可滋阴润燥
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九月团脐,十月尖”,寒露时节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只不过过敏体质、胃寒者等人不宜多吃。另外,螃蟹忌与柿子同吃,以免生成胃石。
寒露后,气温降低,人们会特别关注饮食与养生。民谚称“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就是提醒人们关爱自己不要受凉。
秋季气候干燥,肺、呼吸道等比较容易受到伤害,大家会对日常饮食作出调整,比如吃梨、蜂蜜来滋阴润肺,保证身体健康。百合、芝麻等食物也会在寒露前后食用,但不算普遍。
秋天虽不像春天那样生机盎然,但秋高气爽、层林尽染,也有一番动人的美景。
寒露时节,六种常见病需谨慎应对
急性胃肠炎:早粥晚汤
入秋后,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会减弱,如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或直接食用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和食物,就可能发生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李方玲提示,“早饭一碗粥、晚饭一碗汤”是预防的有效手段。同时,应少吃大鱼大肉等容易生火的食物,饮食结构要以清淡为主。
十二指肠溃疡:食疗防治
气候转凉,食欲旺盛,不仅会加重胃肠功能的负担,也会导致十二指肠溃疡的发作。李方玲建议,可用食疗法进行防治:将牛奶250克煎沸,调入蜂蜜50克、白芨6克,日服一次;如有气虚乏力、畏寒等表现,可用黄精30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淮山药30克和黑糯米60克熬粥同服,对缓解症状、增强体质有一定作用。
习惯性便秘:早晚按摩
“秋季气候干燥,大便随之也会干结难排,表现为便次减少,粪质坚硬,病人常伴有左下腹腹胀感、欲便不畅等。”李方玲表示,按摩是简便易行的促排便方法,这种方法可在晚上睡前或清晨起床前进行。操作方法:身体仰卧,先将两手掌心摩擦至热。然后两手掌心在右腹下部顺时针方向围绕腹部旋转,共按摩30圈。
心脑血管病:预防感冒
深秋时节,高血压病人的血压较夏季增高20毫米汞柱,容易造成心脑血管血液循环的障碍。李方玲提醒,预防秋季感冒受寒对心脑血管病患者至关重要。秋季气候凉爽干燥,感冒受寒一般较为普遍,对健康人来说,这也许不意味着什么,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一旦感冒,很容易引发原有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痛风:增加饮水
深秋天气转冷,人体进食中枢受到寒冷刺激,引起食欲增加,饭量增大,若多食肥甘厚味,则体内血尿酸产生过多,容易发生痛风。李方玲指出,该时节应多饮水,以促进尿酸排出,防止结石形成。每天需饮水2000-3000毫升,使每日尿量不少于2000毫升。为防止夜间尿液浓缩,可在临睡前或半夜增加饮水量。
皮肤瘙痒:沐浴勿勤
“老年皮肤瘙痒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通常皮肤瘙痒以躯干为主,大腿内侧和小腿屈侧、关节周围也常见。痒为阵发性,轻重和持续时间不一,吃了刺激性食品或温度升高时易诱发或加重。”专家建议,沐浴不宜过勤,不用碱性大的肥皂,可用香皂或硫磺皂。保持大便通畅,可排除体内积聚的致敏物质,避免诱发瘙痒。
寒露节气的含义
在我国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 [6] 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而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中国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寒露时节,中国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寒露传统习俗主要有赏枫叶、吃芝麻、吃螃蟹、饮秋茶等,一直流传到现在。
2022年寒露习俗有哪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