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插艾草的传说
端午节日有很久的历史,而且它的别称有许多,“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插艾草的传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插艾草的传说
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个水怪看中了一个地方,并想淹没这块地以此扩大自己的地盘。可是水怪的这种想法很快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为了让这些百姓免遭此劫,于是神仙用艾草和菖蒲做成的宝剑与水怪决斗。
最后经过几天几夜的决斗后,神仙终于打败了水怪。水怪跪地求饶说以后绝不侵犯神仙的子孙。于是神仙告诫水怪说只要是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都是神仙的子孙。水怪记住了,并退回到水中。而神仙马上想办法告知那里的百姓,让他们在端午节那天,在门前插上艾草和菖蒲。
到端午节那天,那里的老百姓早早就在自家门前挂上了艾草和菖蒲。当天色刚暗下来,水怪就乘着浪头准奋偷袭那里的百姓时,发现每家每户的门前都挂有艾草和菖蒲。水怪记着自己对神仙的许诺,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端午节的禁忌
儿童戴的香包忌丢失
在我国北方某些地区,小孩子有端午佩戴香包的习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丢失的,传说如果小孩子丢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内会有大灾。端午节过了以后,小孩子要将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这样才能免除火灾。
端午节的习俗
悬艾
每当端午节到来的时候,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悬钟馗像
钟馗捉的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赶邪佞。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的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的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所以说悬挂钟馗可以辟邪。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的意义
端午节从肇始及今,不断流转变迁的节俗内容和精神内涵,不仅丰富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内容,更在这林林总总的节日文化中逐渐酝酿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共同的精神世界,这无疑将成为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财富。综观当今世界,现代化从来没有统一的模式,同样,处在全球化中的现代性也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体系。在现代化以及现代性问题上之所以出现多元的现象,从文化层次上是和各国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的。
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发展,从来都是依附在民族固有的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不同的现代化和现代性从来总是有相对应的本民族的思想文化基础。它们通过各自的民族文化基础,用来凝聚和团结本国成员的力量,从而焕发出社会成员建设现代化的积极性。因此现代化和现代性从来都是和文化的多元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端午节的民族精神魂脉,应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对此继承和发扬是我们后人无法躲避和推脱的重大责任。
农历五月初五为什么要包粽子
一般认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实际上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节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众的心里愿望而已。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