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 重阳节的的饮食问题

碧瑶分享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战国之后,几乎我国的每个朝代依然有着各种各样关于“重阳节”由来的记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重阳节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下吧。

  重阳节的来源

  汉代

  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三国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

  到了唐朝,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

  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

  传承至清代,明代的重阳节风俗依旧盛行。

  新中国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期间不容忽视的饮食问题

  登高、赏菊、插茱萸……美美享受了一把重阳节的习俗盛典之后,小编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忽视自己的健康问题。尤其老年人重阳节期间健康问题尤为重要。小编给大家总结了重阳节期间老年人应该注意的膳食营养问题:

  1、食物多样、粗细搭配

  老年人消化系统的功能有所减退,咀嚼能力减弱,消化液分泌和胃肠蠕动减少,容易发生便秘。一些老年人患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因此,老年人的饮食应遵循“均衡营养,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原则。食物的选择要多样、粗细搭配,松软易于消化吸收。粗粮中含有丰富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钾、钙、植物化学物质等。经常吃些粗粮、蔬菜水果,可以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防止便秘的发生,预防疾病。

  2、合理安排,快乐就餐

  家庭和社会应从各方面保证老年人的饮食质量、进餐环境和进食情绪。不仅要得到品种口味多样的食物,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充足摄入,还应该营造轻松、快乐的就餐环境。使老人保持健康的进食心态和愉快的就餐过程,以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3、预防营养不良和贫血

  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经济情况的改变,如牙齿减少、口腔问题和情绪不佳,会导致食欲减退、进食量减少,老年人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或贫血等营养缺乏或不足。

  营养不良时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因此,老年人要重视预防营养不良与贫血。老年人并不是越瘦越健康,应该维持健康体重。经常吃些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血豆腐等。

  4、经常锻炼,预防运动损伤

  体重超重或肥胖的老年人得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险增加,应适当多做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的照射,有利于体内维生素D合成,预防或推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进行活动时,要量力而行、保护好关节、预防运动损伤。


重阳节的来源相关文章:

1.有关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2.九月九重阳节的来历

3.七夕和重阳节的来历

4.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有什么习俗

5.重阳节的来历作文400字

    402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