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七夕情人节>

古代七夕节怎么过的

芷若分享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本是中国的一个非常纯洁,非常浪漫的节日,你知道古代七夕节过法吗?下面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了古代七夕节过法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古代七夕节过法

  在过去,女孩都希望自己心灵手巧,日后能相夫教子、男耕女织。而织女是巧星,传统女性的偶像。所以每到七夕,姑娘们都要做各种奇巧小玩意,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祈祷之后,姑娘们还会互相赠送小工艺品,送上美好祝福。

  在宋代,七夕是一个非常盛大、隆重的节日。热闹气氛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据《醉翁谈录》记录:“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南宋七夕,“数日前,以红鸡、果食、时新果品互相馈送”,到七夕夜华灯初上时分,“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

  《东京梦华录》与《梦粱录》均记录了宋人在七夕夜乞巧的情景:北宋人“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喝乐’(宋代最流行的泥娃娃)、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盒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南宋的“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宴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

  宋代的七夕还是一个“购物节”

  “(喝乐”地位相当于今日的芭比娃娃。同芭比娃娃一样,制作精良,身材、手足、面目、毛发栩栩如生,而且也配有漂亮的迷你服装。《醉翁谈录》说:“乞巧节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奢者,南人目为巧儿。”

  许多宋朝诗人都写过七夕诗,南宋人赵师侠细撰宋朝七夕佳节之风情民俗:“明河风细,鹊桥云淡,秋入庭梧先坠。摩罗荷叶伞儿轻,总排列、双双对对。花瓜应节,蛛丝卜巧,望月穿针楼外。不知谁见女牛忙,谩多少、人间欢会。”宋人的七夕,肯定过得比今天的人有趣。

  七夕情人节来历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起初的乞巧节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的,民间称“七姐”。因而七夕节首先是女子的节日,而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对象,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得一如意郎君。

  据《东京岁时录》载:“七夕家家锦彩,结为乞巧棚。”其盛况可见一斑。“乞巧”活动,其实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

  汉代就已有乞巧习俗;南北朝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到唐代这一习俗尤盛,以丢针卜巧,即取清水一碗曝晒与日光下,然后丢枚小针浮于水面,看水底的针影形状以卜验投针女子智愚巧拙。

  到了明清,七夕节又演变为“七娘会”,就是由七位姑娘邀约一起,用通草、彩纸、米面等为材料,包成各式花果人物、宫室器玩,于七夕晚上陈列在庭前八仙桌上,供游人评赏,然后一起比赛穿针、祭拜织女。

  各地七夕情人节习俗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猜你喜欢:

1.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是怎么由来的

2.七夕节人们的风俗习惯

3.七夕的由来作文600字5篇

4.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5.2017年七夕节是什么时候

    3668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