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24节气>秋分>

秋分节气有什么习俗

华华分享

  秋分(autumnal equinox),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那么,秋分都有哪些习俗呢?小编现在就来和大家说说!

  秋分有哪些习俗

  竖蛋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秋分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 “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拜神

  秋分前后的民俗节日有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为唐代武进士陈元光,对漳洲有功,死后成为漳洲守护神。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辰,每逢诞辰,信徒多茹素齐,前往各观音寺庙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国王祭日:三山国王是指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的独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为守护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为主。

  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古人“秋分”有哪些习俗?

  《点绛唇·金气秋分》

  北宋 谢逸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

  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16个节气。秋分在气候学上的意义与春分、夏至、冬至是一样的,此时的太阳运行至黄经180°,而春分、夏至、冬至分别位于黄经0°、90°、270°。秋分的最神奇之处与春分一样,昼夜平分,相反的是,秋分后白天将越来越短。对这样的节气,古人是充满敬畏的,逐渐形成了 “秋分祭月” 、“秋分占候”、“早卧早起”等一系列“秋分现象”。 “秋分祭月”不同于“中秋拜月”,两者虽都是祭拜月亮神,但后者是民间风俗,前者是国家行为。有学者认为,因秋分可能无月,才将祭月移至中秋,从而形成“中秋拜月的”风俗,这纯属臆测。因为中秋之夜如遇阴雨天,也可能无月……

  “秋分日”古人为什么要“祭月”?

  《宋史》:“盖其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

  对于现代人来说,秋分这天似乎只留下一个“竖鸡蛋”的习俗,而在迷信“阴阳”的古人眼里,则是“阴盛”开始的重要日子。《宋史·礼志六》“朝日夕月”条引唐代柳宗元的话说:“按礼,秋分夕月。盖其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其意思是,根据礼经上的说法,秋分时昼夜一样长,正午的时候阴气开始产生。

  所谓“阴魄”,就是古人所迷信的阴气、鬼魂一类。古人认为,阴气太重会影响国家祥和与百姓的身体健康,所以朝廷要祭祀月亮,以保国泰民安,此即所谓“遂行夕拜之祭以祀月”。

  “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的说法显然是无稽之谈。事实上,秋分祭月并非柳宗元所生活的唐朝才有,先秦时已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礼制。秦朝时祭祀八个神灵,第六个就是月亮神,第七个是日神。

  为何选择在春分和秋分时分别祭祀日神和月神,而不是在元旦或是夏至、冬至日?《明史·礼志三》认为:“盖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言下之意,春分和秋分最适合祭日和祭月。

  秋分祭月首先祭祀时间不能搞错,据《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祭日时辰在早上太阳将升之际,祭月则在晚上,故称“朝日夕月”。清朝规定,祭月为“秋分日酉刻”,酉时相当于下午5时至6时,正是黄昏走向黑夜时分。而且,行祭还有诸多规矩。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和节”条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祭日月与祭天地一样为历代所重视,秦汉时,设坛祭祀已成制度。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度废春分祭日和秋分祭月之礼,明世宗朱厚熜主政后,于嘉靖九年重新恢复祭祀,且规格升级。朱厚熜认为,“日月照临,其功甚大。”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祭祀制度,明清两朝祭祀日月的“日坛”和“月坛”,如今都还在。

  “秋分占候”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清嘉录》:“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

  秋分对农事的影响很大,古人往往通过“秋分占候”以预测收成。就农业生产而言,有两个时候农活最忙:一是“三夏大忙”,自“芒种”节气始;另一个就是“三秋大忙”,至“秋分”节气始。农谚因此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而“秋忙”比“夏忙”更忙,有“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一说。由于秋分是古代中国农民预测年成的重要日子之一,故有“秋分占卜”的风俗。

  古人占卜时,最简单的是看阴晴。秋分这天如果是阴天微雨,预示收成好,但如是连阴,夜雨不停,则麻烦了,“秋分连夜雨,迟早一起死”。如果秋分日刮东南风,主岁稔民安,刮东北风或西北风农作物则“多秕稗”……复杂一点的预测是看“秋分”与“社日”的关系,社日分为春社、秋社,具体日期是立春或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一般情况下处于秋分前后。秋分在社日前,预示丰年收成好,在社日后,年成或不理想。清顾禄《清嘉录·八月》记载有苏州一带“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的谚语。地方志释称:“秋分在社前,则田有收成而谷贱;分在社后,则无收而谷贵。”

  但有的地方说法不同。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有福建一带谚语:“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四民月令·八月·测候》亦称:“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滥饭喂猪狗。”

  如果秋分与社日是同一天也非好事。《四民月令·八月·测候》认为:“分社同一日,低田尽叫屈。”《南昌县志》则称:秋分日值社,河无鱼,“分社同宫,饿杀渔翁。”

  “秋分”后养生为何要“早卧早起”?

  《黄帝内经》:“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秋分”对古代普通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早卧早起”。《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的观点是:“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大概意思是,立秋后三个月,是阴阳之气较为平均的季节,气温下来,寒气上来,但地表的热气尚未散尽,所以要早睡早起,鸡入圈则人上床,鸡鸣应起床。

  《素问》意在告诉人们,秋分后不宜再像夏天那样生活,“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也就是说,适应季节变化才能保证健康,违反季节规律就会生病,即中医所说的,“顺之则生,逆之则病。”

  “早卧早起”为什么一定要从秋分日开始?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分”条称:“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这句话想表达的是,秋分与春分一样,昼夜平分,但秋分后夜越来越长。早睡自然是因为夜来临早,早起则是要求不要睡懒觉,睡得早就应该起得早,这样才合乎生理规律。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之后,气温下降得十分明显,感冒、痢疾等病秋季多发。《素问》提出的“早睡”观点与传统的“秋收冬藏”保健理论是一致的,可减少夜晚低温寒气的不经意侵入。

  在饮食上,秋分后变化也很大。俗话说的“秋补”也不是“立秋”之后开始进补,古人认为最佳时间也应选择在秋分之后。对于秋天要讲究的忌口,宋张君房在《云笈七签》中说:“勿犯贼邪之风,勿多食肥腥”、“勿饮阴地流泉,令人发瘴脚软”。他建议肥腻辛辣的食物不要多吃,过凉的水不要喝,否则容易生病,走路没劲。


秋分相关文章:

1.秋分谚语大全

2.秋分节气

3.秋分竖蛋习俗是什么

4.秋分打一成语是什么

5.二十四节气谚语:关于秋分谚语是什么

    4046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