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

腊八粥课文沈从文

华华分享

  语文,不管是老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文章“是最多的,争议与研讨是最多的。因为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人生,语文就是社会,语文就是世界,语文还是人的灵魂的托所,所以,除了会出现”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还会出现同一篇文章”小学在学,中学也学,大学也在研究“的情况。现在我们来欣赏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

  一碗腊八粥,品出语文味

  附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

  腊八粥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是时候还早。

  他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象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子中,有声无力的叹气正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象是正在呻唤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卜……”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

  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亦不过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赤饭豆会煮得浑身透肿成了患水臌胀病那样子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作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于是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恶……”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到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赤饭豆害水臌肿,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不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还同时想起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的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夜饭桌边,靠到他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如在热天,总免不了又要为他妈的手掌麻烦一番罢。在他身边桌上那两只筷子,很浪漫的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妈,妈,你喊哈叭出去了罢!讨厌死了,尽到别人脚下钻!”

  若不是八儿脚下弃得腊肉皮骨格外多,哈叭也不会单同他来那么亲热罢。

  “哈叭,我八儿要你出去,快滚罢……”接着是一块大骨头掷到地上,哈叭总算知事,衔着骨头到外面啃嚼去了。

  “再不知趣,就赏它几脚!”八儿的爹,看那只哈叭摇着尾巴很规矩的出去后,对着八儿笑笑的说。

  其实,“赏它几脚”的话,倘若真要八儿来执行,还不是空的?凭你八儿再用力重踢它几脚,让你八儿狠狠的用出吃奶力气,顽皮的哈叭,它不还是依然伏在桌下嚼它所愿嚼的东西吗?

  因为“赏它几脚”的话,又使八儿的妈记起了许多他爹平素袒护狗的事。

  “赏它几脚,你看到它欺负八儿,哪一次又舍得踢它?八宝精似的,养得它恣刺得怪不逗人欢喜,一吃饭就来桌子下头钻,赶出去还得丢一块骨头,其实都是你惯死了它!”这显然是对八儿的爹有点揶揄了。

  “真的,妈,它还抢过我的鸭子脑壳呢。”其实这也只能怪八儿那一次自己手松。然而八儿偏把这话来帮助他妈说哈叭的坏话。

  “那我明天就把哈叭带到场上去,不再让它同你玩。”果真八儿的爹的宣言是真,那以后八儿就未免寂寞了。

  然而八儿知道爹是不会把狗带到场上去的,故毫不气馁。

  “让他带去,我宝宝一个人不会玩,难道必定要一个狗来陪吗?”以下的话风又转到了爹的身上,“牵了去也免得天天同八儿争东西吃!”

  “你只恨哈叭,哈叭哪里及得到梁家的小黄呢?”

  “要是小黄在我家里,我早就喊人来打死卖到汤锅铺子去了。”八儿的妈说来脸已红红的!

  小黄是怎么一个样子,乃值得八儿的爹提出来同哈叭相较呢?那是上隔壁梁家一只守门狗,有得是见人就咬的一张狠口。梁家因了这只狗,几多熟人都不敢上门了。但八儿的妈,时常过梁家时,那狗却象很客气似的,低低吠两声就走了开去。八儿的妈,以为这已是互相认识的一种表示了,所以总不大如别人样对这狗防备。上月子,为八儿做满八岁的生日,八儿的妈上梁家去借碓舂粑粑,进门后,小黄突然一变往日态度,毫不认账似的,扑拢来大腿腱子肉上咬了一口就走了。这也只能怪她自己,头上顶了那个平素小黄不曾见她顶过的竹簸。落后是梁四屋里人为敷上了止血药,又为把米粉舂好了事。转身时,八儿的妈就一一为他爹说了,还说那畜生连天天见面的人也认不清,真的该拿来打死起!因此一来,八儿的爹就找出一句为自己心爱这只哈叭护短的话了。

  譬如是哈叭顽皮到使八儿的妈发气时,八儿的爹就把“比梁家小黄就不如了!”“那你喜欢小黄罢?”“我这哈叭可惜不会咬人!”一类足以证明这只哈叭虽顽皮实天真驯善的话来解围,自然这一类解围的话中,还夹着点逗自己奶奶开心的意味。

  本来那一次小黄给她的惊吓比痛苦还多,请想,两只手正扶着一个大簸簸,而那畜生闪不知扑拢来就在你腱子肉上啃一下,怎不使人气愤?要是八儿家哈叭竟顽皮到同小黄一样,恐怕八儿的爹,不再要奶奶提议,也早做成打狗的杨大爷一笔生意了。

  八儿不着意的把头转到门帘子脚边去,两个白花耳朵同一双大眼睛又在门帘下脚掀开处出现了。哈叭象是心里怯怯的,只把一个头伸进房来看里面的风色,又象不好意思似的(尾巴也在摇摆)。

  “混账……”很懂事样子经过八儿一声吆喝,哈叭那个大头就不见了。

  然而八儿知道哈叭这时还在门帘外边徘徊。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于北京

  追寻味道之外的味道

  节选自 王崧舟老师的《崧舟观课:味道之外的味道》

  发布于公众号王崧舟 2018-05-09

  现场听邱俊执教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极有味道!这味道,绝非“语文味”一词所能涵盖,眼下所谓的“语文味”已经越来越走味、变味、乏味。这味道,既在语文味之内,又在语文味之外。

  这一课,浓浓的语文味自不消说,这是她成功的基础和前提。但这一课的味道,却在语文味之外,是对语文味的超越和扬弃,即司空图所讲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1、超越语言的语文味才真有味道

  真正的语文味,恰恰不在语言之内。当“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沦落为死抠字眼、肢解语境的时候,语文味其实早已被消解得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了。

  超越语言,并不是说脱离语言、忽略语言,恰恰相反,超越语言首先是深耕语言,是在语言的大地上犁行。但大地是生命之母,大地使一切生长成为可能,大地必得通过万物生长来确证自己。

  同理,语言如果不能生长,不能显化生命,不能通过成全生命来成全它自身,语言就是死亡,语文味就是死亡的味道。而这,恰恰是我们最不想品尝的味道,除非你迫不及待地想要自杀。

  回到邱俊执教的《腊八粥》,所以说它极有味道,首先就在于全课洋溢着浓浓的超越语言的语文味。

  语言之外是情态。以“那我饿了”的教学为例,无论如何,这个貌不惊人的“那”字与典雅无关、与蕴藉绝缘。但,就是这个貌似可有可无的“那”字,却极其传神地刻画了八儿盼粥时的典型情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特定语境,通过删减对比、揣摩还原,准确地把握了八儿的撒娇、淘气、急着想吃又无可奈何又极不甘心的神情。

  语言之外是性格。同样,在教学八儿跟妈讨论“分粥”这一环节时,我们没有看到邱俊带着学生在对话的字面意思上死扣,相反,她巧妙地借力这段对话所形成的语流,以一句轻轻巧巧的提醒——“八儿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让学生自自然然地体悟到八儿的那点小聪明、小私心、小可爱,无论想到八儿还是想到学生的对话演绎,都让人忍俊不禁。

  语言之外是心灵。在猜粥和看粥的教学环节中,邱俊更是实现了对表层语言的超越,而直入语言的深层结构——回环复沓。复沓,不仅是对语言关系的一种抽象认识,更是对语言关系所揭示的人物心灵的深邃洞察。试想,猜的与想的几乎完全一致,可见八儿对腊八粥有多么期待、多么渴望,那锅粥在当时所承载的就是八儿生命中最美的味道,腊八粥就是他的一切、他的全部。对八儿来说,腊八粥之外难道还有别的什么心灵吗?他的心灵早已被腊八粥占得满满当当。其实,学完全文,学生还会有另一层感悟,沈从文将猜粥和看粥写得如此风生水起、顾盼生姿,还不是因为腊八粥同样是他自己对故乡记忆的最美的味道。前者的腊八粥是八儿的心灵,后者的腊八粥是沈从文的心灵。但是,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怀疑,两颗心灵就是一颗心灵呢?

  语言之外是思想。是思想的深刻才有语言的深刻,而不是相反。深刻的语言所揭示的正是深刻的思想本身。正如邱俊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的拓展资料那样,沈从文曾经说过:“这世上或有人想在沙基上建造楼阁,但我却只想用石头造一座结实的小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伟大的作品都站在思想的高峰,伟大的作家都是天才的思想家。沈从文的作品所以伟大,沈从文的文字所以经典,就是因为他将自己对人性、对真理的深邃的形上思索都蕴藏在意象性的表达之中。腊八粥是一个意象,八儿是一个意象,沈从文所要供奉的人性之美、乡愁之美、生命之美都在这两个意象之中。

  从根本上说,语言从来不外在于人,语言就是情态、就是性格、就是心灵、就是思想。因此,所谓的语文味,就是人味。倘若看不到语言背后的那个人,倘若人味尽失,语文味还有什么滋味呢?

  2、融入生命的语文味才真有味道

  前面所讲的种种语文味,还只是一种潜在的语文味。你尽可以将其阐释得天花乱坠,也尽可以将其描绘得五光十色,但是对不起,主人尚未出场。没有主体的投入和参与,一切语文味都只存在于理论、理想之中。

  因此,唯有融入主体生命的语文味才真有味道。这是我们赞赏邱俊的《腊八粥》极有味道的根本所在。可以这样说,这堂课上的学生,品尝到了最地道、最纯正、最可口的语文味。老师不仅自己知味,是个语言吃货,还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带着学生识味、品味、回味,渐渐地使学生成为新一代的语言吃货。

  激活主体经验。品读“出出进进”这个词的语文味时,邱俊问学生:“现在,你们全都是八儿,我要问你们,刚刚到晌午,平时这个时候,你们都在哪里?”接着,她又问:“可是今天,你怎么老是到灶房来?”随着学生一次次假戏真做般的发言应对,仿佛“出出进进”的不再是那个远在湘西的八儿,而是课堂当下的这些学生。我们说,融入了主体经验的语文味才是地道的语文味。

  激活主体情感。要理解八儿急红了眼睛,就得让学生急红眼睛。所以,邱俊才会有这样的教学设计——“你平时什么时候会急红了眼”。情绪体验离不开具体情境,学生所回忆的具体情境虽然各不相同,不要紧,所体验到“急红了眼”的情绪却是相同的。感同身受,才能心灵共鸣。“急红了眼”的味道就在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中。所以我们才说,融入了主体情感的语文味才是纯正的语文味。

  激活主体想象。八儿如何如何吃腊八粥在沈从文那里是留白,这也是全文最大的写作秘妙——蓄势。但邱俊的教学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写,我们来写!仔细看这一幅图,抓住一个细节,写一写八儿吃腊八粥的样子”。

  学生的想象一旦被激活,其言语创造的能量往往不可低估、不可小觑。果不其然,所呈现的两个小练笔,写得同样生动传神。之所以能写出这样高品位的作文片段,不就是因为它们融入了主体自身的言语想象,所传达的是主体自己的言语智慧吗?一句话,唯有融入了主体想象的语文味才是可口的语文味。

  激活主体思考。课至结尾,不仅实现了形象的升华,也成就了思考的升华。邱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除了人物形象之外,你们还读出了什么?听听学生的精彩感悟:

  生1:我觉得作者在写八儿,其实也是在写自己,文中的八儿是无忧无虑而且非常贪吃,非常调皮,所以我觉得他写出了作者对家乡的向往和渴望。

  生2:我从这篇课文中学习了很多沈从文的家乡话,那说明他是怀念乡音,想把家乡话带给全国人民。

  生3:这里我还可以看出腊八粥不仅让老老少少非常喜欢,而且这里的字里行间也可以看出腊八粥给作者也带来了很大的印象,也让作者十分的怀念。

  也许学生的表达尚显稚嫩,也许学生的思想不够深邃,但这已经无关宏旨,重要的是,他们正在思考。思考,将语言和生命打成一片;思考,将心灵和文字融为一体。而这,才是最真最美的语文味。

  该是让语文味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的时候了!我不是哲学家,但对语文教育真理的求索却逼迫我不断寻找新的语文哲学基点。“主客二元对立观”视域下的“语文味”必须转向到“主客一元统一观”视域下的“语文味”上来,语文和生命本是一体的,世界的本体是心灵,何况语文呢?

  味道之外的味道是什么?是心灵!

  粥要熬,文要品 ——听《腊八粥》一课随想

  5月9日,在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及优课评选活动中,一位穿着旗袍、身材窈窕、气质如兰的美丽女子,与学生聊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腊八粥》。她不疾不徐,大气从容,紧紧抓住沈先生文章的语言特色,带领学生反复阅读、品味,一唱三叹,灵动了台上的学生,幸福了台下的听众。

  她,就是常州市博爱小学的邱俊老师,听者无不为邱老师别具匠心的课堂设计折服。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一个好老师要有演员的气质、导演的才干”。邱老师具备了。她的语言素养、文化素养、课堂气质、个人才情,达到了第一条。她对于课文的设计,课堂的把控达到了第二条。

  《腊八粥》一文,语言平易浅白,简练流畅,人物对话极具个性,富有生活气息。在让学生通读全文,梳理文章脉络后,邱老师问:“课文写了哪几个场景?”结合学生回答概括为盼粥、看粥、吃粥三个场景。这节课重点阅读前两部分。

  学习“盼粥”部分,以“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为中心问题,引导学生品析文字,学习作者细致的写作方法。学生认为八儿是个“迫不及待”、“着急”、“贪吃、贪心”的孩子。在讨论从哪看出八儿的“迫不及待”的时候,抓住“出出进进”一词,让学生和生活中常用的“进进出出”进行比较,发现,“进进出出”重在“出”,“出出进进”重在“进”,落脚点不一样,作家用一个动作,写出八儿不住地到厨房看粥好了没有,让读者感受到八儿的“迫不及待”。

  当听到母亲说要到夜里才能吃到粥时,出示“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体悟作者是通过一个眼神,写出了八儿的着急。在学习这句话时,老师告诉学生,“松劲”这个词是沈从文家乡的方言,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类似的方言,如:“白胡胡”“碗盏”“上灯”“花生仁儿面东东”“赤饭豆害水鼓胀”等词语,读一读。流畅的湘西方言口语使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活泼自然,个性鲜明。

  在讨论八儿“贪吃、贪心”的特点时,紧紧抓住两处人物对话进行品味。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

  “那我饿了!”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两次安排师生分角色读,第一次读,解决了省略号的用法:因为八儿问过多次了,所以妈妈直接打断了他的话;第二次读,老师故意漏掉一个“妈”字和一个“那”字,学生经过讨论,认为这两个字不能少,少了就不能体现八儿那种着急的样子。一次比一次深入的朗读,使学生自然感悟到:一段对话,一字之差,将八儿耍赖、撒娇的可爱模样写得活灵活现,这就是沈从文语言的魅力。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八儿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抓住省略号,让两名学生想象人物会说什么,分角色反复对话。“要不然我吃四碗,你就吃两碗。”“八儿说得对。”“要不然我吃五碗,你就吃一碗。”“八儿说得对。”要不然我吃五碗半,你就吃半碗。”“八儿说得对。”

  老师一句:“你还让他吃啊?小肚子都快撑破啦!”让学生在笑声中感悟到沈先生文字的质朴传神,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在教学“看粥”部分,则紧紧抓住五处叹气声进行品味。

  “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

  “单看它那叹气样儿……”

  “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

  “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的东西……”

  在找到这五处“叹气”之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说一种语言只出现一次的话,也许是偶然,但反复出现多次就有它的意味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粥煮得越慢,八儿越着急。写粥慢腾腾的姿态,是为了衬托八儿的着急。作者看似重复的语言,实则用意颇深,就是在这样复沓的对比中,八儿的迫不及待、天真耍赖跃然纸上。

  品味到这里,不仅孩子们对沈从文先生的文字无比佩服,连我们听课的老师也深受启发。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有着“中国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他的文字看似琐碎,甚而有点絮絮叨叨,但就是这样的唠叨,却贴合了生活的本真,充满了凡尘俗世的烟火味儿,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生活的味道。而这样的文字,没有一定语感和文学品味的人,往往看不出它的好,邱老师的精妙点拨,却让听者豁然开朗。

  邱老师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对学生的点评精准到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驾轻就熟,处处以学生为主体,引领学生在文本中徜徉,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不是一日之功。一个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读得下略嫌枯燥的教育名著,顶得住失败后的打击与磨练。就像腊八粥,要慢火细炖,不急不躁,方能熬得香甜绵糯。

  我想,邱老师的这一堂课,会让学生从此爱上先生的文字,爱读他的书。

  10日,是沈从文先生逝世30周年纪念日。邱俊老师执教《腊八粥》一课取得巨大成功,千人共赏美文,算是对先生的致敬与缅怀吧。

    401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