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家庭教育>

批评孩子的话语

慧良分享

  孩子犯了错,老师的批评是必要的教育。家长的批评是对孩子行为的纠正,也是对幼儿素质发展的负责。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批评小孩子的话语

  表达准确,让孩子明白错在哪儿

  见过不少这样的家长:每次送孩子上学必定叮嘱一句“在幼儿园里好好表现哦”。

  可是一学期下来,孩子在园里该怎么调皮怎么调皮:走神、打架、哭闹一点不少。

  这也导致家长每次批评孩子时更火冒三丈“不是让你好好的吗?我说的话都被你吃了?!”

  为什么家长的叮嘱不凑效?并非孩子太叛逆,而可能是 TA 根本就没明白家长话的含义。“好好表现”是个太模糊的概念。到底怎样做才算“好好表现”?孩子根本就不明白。

  这一点可以借鉴幼师和孩子交流的经验。

  游戏活动时,老师对孩子们说:“排成直线走”,孩子没什么反应。老师马上换种说法:“在前面排成一条毛毛虫”。孩子们很快就能排成一列了。因为这样说更方便孩子理解。

  所以,不管是批评孩子还是日常沟通,家长都要尽量说话形象准确。这样不光能提高亲子交流效率,对孩子的思维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

  2

  吼叫只会积累怨恨

  前天逛超市的时候,旁边的一个理货员不小心碰倒了货架,货架上的食物撒了一地。这时店长跑了过来,本以为老板会把粗心的员工大骂一顿,没想到最后他却很温和地说:“怎么这么不小心,下次注意点”。

  没有人喜欢被人指责,不带命令的批评不光能帮助别人纠正错误,也能维护被批评人的尊严。

  可惜我们大部分家长似乎更习惯了用吼叫的方式和孩子对话。“再不好好吃饭,我就……” “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威胁不光达不到教育目的,也让孩子感受不到尊重,甚至在心里积累下对父母的怨恨。

  3

  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批评,是对孩子的尊重

  想要批评事半功倍,时间和地点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因素,以下场合,就算再气也要忍着。

  1吃饭的时候不要批评

  “老师说你又不听话了,是不是又和人打架了?”

  “这次在幼儿园再表现不好,周末就不带你去游乐园了”。

  中国的家长很喜欢边吃饭边“议事”。因此孩子对饭桌也是又爱又恨,因为等待着他们的不光有美味饭菜,还有父母左右夹击的批评。

  家长想抓住机会教育孩子的可以理解,但吃饭的时候批评孩子,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还会适得其反:一影响孩子食欲,二破坏亲子关系,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厌倦家里的吃饭气氛了。

  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是家庭交流感情特别好的机会,千万别把餐桌当讲桌。

  2人多的时候不要批评

  小时候很怕和妈妈一起逛街。因为她总会把我的糗事当做和别人的谈资,还会当着外人的面数落我以前的“恶行”。那种窘迫的情形至今还历历在目。

  偏偏很多家长不忌讳教训孩子的场合。孩子一犯错,不管是大街上还是亲戚朋友面前,拉过来就是一顿批。甚至还觉得这样才能让孩子长记性。

  小朋友也有自尊心、羞耻心。当众揭露孩子的过失,只会让 TA 无地自容,自信心受挫甚至自暴自弃。

  所以,在外人面前,请给孩子留点余地。

  4

  孩子不怕批评,就怕委屈

  批评的手段至关重要,有时孩子怕的不是批评,而是不被家长理解的委屈。下面这几种错误批评手段你避开了吗?

  >>>>

  不公平的批评

  “还不会穿衣服,怎么这么手笨!”

  明明已经表现很好了,家长还不满意,总是拿自己达不到的标准要求孩子。这种不公平的对待,会给孩子带来很大伤害。

  >>>>

  比较式批评

  “别人家的孩子”一直是家长嘴里的好榜样。每次犯错都用“你看看人家XX”的句式来打击自己的孩子并不能有很好的激励效果。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总让孩子和其他人对比,无疑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

  >>>>

  乱贴标签

  “这都不会,你是不是傻?”

  孩子虽小,但自尊心、羞耻心还是有的。大人的评价往往有很强的暗示作用。

  总给孩子贴上“笨”、“傻”、“坏”的标签,会让缺乏判断力的孩子信以为真,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还很可能因为自信备受打击,从而自暴自弃,按照被贴的标签做事。所以说家长批评孩子一定要谨慎小心,以免得不偿失。

  批评对孩子能起到必要的监督作用,但世上不存在完美的小孩,过度的指责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所以请给孩子一点时间长大,允许 TA 慢慢完善自己。如此才是家长最好的呵护……

  幼儿园教师如何批评孩子

  一、翻老账的批评方式要不得

  孩子调皮捣蛋,总少不了挨老师的批评,有的老师还把“旧账”逐一翻出来,想让孩子更加明白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正确的,并责令其改正。但这样的批评方式最好不用。因为,翻老账的批评方式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1、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孩子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看到什么,就会想到什么。看到凌乱的娃娃家,听到老师的批评,他会马上想到是因为“没收拾好玩具,不遵守游戏规则”。孩子能理解并且知道错在哪儿,只要大人指出正确的方法,他就会去做。都说孩子记性好,其实,短时记忆比长时记忆更有优势。孩子记得最清晰的是当时、当天的事,一两天之前的事就需要成人的提示。即便想起来,也不如当天的事那么清晰、详细。大人批评孩子时劈头盖脸翻老帐,其初衷是想引起孩子的重视,让孩子意识到这些事情的严重后果,督促其尽快改正。但恰恰忽视了孩子的记忆特点。老师说昨天没浇小苗,孩子可能还记得一点;老师说上次把小朋友弄哭了,孩子却可能想不起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把谁弄哭了。因此,当大人尽情地痛诉孩子的既往过失时,孩子却怎么也想不起大人说的事情,认错的深刻程度自然也大打折扣。

  2、会削弱教育效果

  没有收好玩具是游戏规则的问题;忘记给植物浇水是任务意识的问题;弄哭小朋友是人际交往的问题,中午不睡觉是生活习惯的问题。这些从属于不同方面的问题,老师一古脑地倒在孩子面前,年幼的孩子既不能清楚想起这些事情,又不能很好加以区分。他只是一头雾水地听着,只知道大人很生气,自己做错了许多事,但为什么会做错这些事,原因何在,他还是不明白。可想而知,孩子承认错误只在口头,而不在心里。这样的批评也就起不到举一反三、防微杜渐的作用,倒不如不批评来得自然。

  批评孩子时劈头盖脑翻老帐,往往会造成情绪激动,气不打一处来,出现过激的评议和行为,无意中伤害孩子;如果两个大人在场,还会由于意见不统一,发生争执,甚至相互指责,把接受批评的孩子放在一边,忘记了批评的真正目的,批评的效果也无从谈起。

  3、会造成对孩子的二次伤害

  批评孩子,我们总是希望以小见大,一针见血,但往往会夸大事情的危害性,对孩子的定性也过于宽泛。从前面那位老师的表现可以看出,她本意是想培养孩子收放玩具的良好习惯,结果却罗列了一大堆问题,最后竟将孩子定性为“一无是处,无人喜爱”。这种结果可能是孩子最怕得到的。因为它意味着“老师不喜欢我了,爸爸妈妈不喜欢我了,小朋友不喜欢我了,大家都不喜欢我”。性格内向的孩子会因此背上沉重的包袱,沉浸在被抛弃的感觉中,会对自己的错误耿耿于怀。批评本身已经是对孩子的提醒,而过分的表情、动作和措辞,对孩子的二次伤害会比做错事本身更严重。

  如果把赞扬比作阳光,那么批评就是濛濛细雨,滋润着孩子的心田。雨点不大,但恰到好处;倾盆大雨,虽然来得迅猛,却把好的坏的一古脑冲走,什么也没留下。要让我们的批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批评的目的要明确,语言要具体形象

  1、让孩子明确知道你的想法:从当时发生的具体小事人手,有条理地进行分析,指出原因,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并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孩子:老师在帮助你,爸爸、妈妈在帮助你。

  2、抓住时机说话:批评孩子的时候,要保持冷静,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在孩子想听、肯听、愿意听的时候进行教育,胜过十倍的唠叨,效果也最明显。

  3、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批评的目的是不断修正孩子的行为,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大人给出的建议要具体,有针对性,便于孩子理解和实施,起到积极鼓励的作用。

  三、多管齐下,注重效果

  1、告诉他你的经验:在孩子眼中,大人是不会犯错误的,大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可以将你小时候犯的错告诉他,把你的淘气、闯祸告诉他,把你害怕别人告状的心情告诉他。孩子会觉得大人也和自己一样,也有一样顽皮的童年。放下心里的负担,你的话孩子一定会听,因为他觉得你很可亲、可爱。

  2、告诉他你的担心:大人总喜欢在孩子面前藏起一切,装出一副凶巴巴的样子,似乎这样就有了威严。其实,把你心里的忧虑、担心告诉孩子,让他知道自己的表现是多么地让老师担心、失望。体验到大人的感受,孩子会对自己的表现产生愧疚,因为没有孩子想让老师失望。

  3、善用你的沉默:喋喋不休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使言行激化,削弱教育效果。往往是你说累了,孩子也烦了。短时的沉默,可以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也可以留出孩子反省的时间。在惊诧于大人不说话的同时,孩子会想,“我的表现真得很伤大人心,看来,我是做错了。”[page]

  四、倾听孩子,理解孩子

  1、耐心地听一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做错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原因的。表面看是孩子忘了收好玩具,而实际上可能与老师提供的游戏时间、游戏材料有关。时间短,孩子没尽兴,自然忘了收;玩具太多,玩不过来,自然摆一地。如果仅仅归为是孩子执行游戏规则的问题,那就太冤枉孩子了。在批评之前,听一听孩子的解释,他的话会帮助你处理好这件事。

  2、重视孩子的辩解:批评孩子时,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认真听,不插话,不辩解,认为这样就是承认错误、接受批评的好态度。我们不妨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让孩子说一说他的想法,吐一吐他的怨气,了解他对错误的认识程度。“你为什么抢小明的玩具?”“小刚先抢的,我后抢的。”“今天老师说你把金鱼缸的水弄洒了。”“不是的,我想给金鱼换水,丽丽碰了我一下,就洒了。”原来,在孩子的眼里,事情并不象大人想得这么简单,他们更注重过程,更看重自己的感受,更看重别人在这里面的作用。如果不听听孩子的抱怨,我们也许会忽略许多真实的东西。

  3、给孩子思考的时间:批评孩子是为了减少类似事情的发生,尽可能少地再次批评,让孩子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不要把你的建议马上告诉孩子,让他想一想,错在哪儿,该怎么办,类似事件如何预防,让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

  五、肯定进步,建立自信

  1、多肯定孩子的进步:只要我们细心,总会在孩子一团糟的行为中,找出一个微小的闪光点。比如“今天你学会叠被子了”,但可能弄乱了床单、枕头;“你帮助小朋友捡回了球力,可能原本就是他踢出去的;“你把玩具分给小朋友”,可能是他已经玩厌的。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短处不放,只要你把他真正当成一个小孩子,就能原谅他成长中的所有过失,就会为他的点滴进步高兴。

  2、目标不要太高:批评过后,大人总会提出希望。希望不能太高,否则当希望不能实现时,孩子容易失去努力的动力。不要用不当的批评打垮孩子的自信,自信的大堤一旦崩溃,自卑、怯懦就会泛滥。

  附:“艺术”地批评孩子

  一般来说,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应针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批评,重责其事、轻责其人,使孩子真正了解自己错在哪里,从而进一步检讨自己的错误。“循循善诱,充分的说理,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跟孩子说理不仅需要有耐心,还应结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一些美国老师的成功经验是:

  1、要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

  a、要让孩子感受自己的不悦:使孩子由老师的神情与沉默的气氛中,感受到老师的情绪,能够促进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进行反思。

  b、在批评孩子时,应该使孩子感受到:爸妈讨厌我的缺点,但却非常喜欢我这个人。这样,孩子才能乐意听取批评,勇于改正错误。

  2、让孩子明白所犯的过失与后果间的联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他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当孩子不好好吃饭时,老师往往由他去,等到他饿了再吃东西时,告诉他不好好吃饭与挨饿的联系。许多老师抱怨孩子吃饭的同时,又给他们零食吃,孩子们感觉不到不吃饱饭挨饿的后果,老师的批评也是徒劳的。

  3、在批评的同时,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我国有句古语:“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美国人也认为,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4、所讲的道理要“合理”:老师与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因为大人信口胡说,孩子是不会服气的,大人的要求过分苛刻,孩子也是办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老师自己喜欢吃零食,却对孩子大讲吃零食的坏处,如此,孩子是不会听从的。

  5、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跟孩子说理时,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大人应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才会更加理解老师所讲的道理,批评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6、批评要把握好时候,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发拗。因此,老师在跟孩子讲理时,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在他情绪较好时,进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绪低落时跟他说理,是不会奏效的。

    47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