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电脑>电脑硬件知识>内存知识>

电脑内存实用基础知识

怀健分享

内存(Memory)也被称为内存储器,其作用是用于暂时存放CPU中的运算数据,以及与硬盘等外部存储器交换的数据。计算机中所有程序的运行都是在内存中进行的,因此内存的性能对计算机的影响非常大。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电脑内存实用基础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你不知道的内存知识

一、CPU与内存

先铺垫几个概念,以免后面混乱:

Socket或Processor: 指一个物理CPU芯片,盒装还是散装的。上面有很多针脚,直接安装在主板上。

Core : 指在Processor里封装一个CPU核心,每个Core都是完全独立的计算单元,我们平时说的4核心CPU,指的就是Processor里面封装了4个Core。

HT超线程:目前Intel与AMD的Processor大多支持在一个Core里并行执行两个线程,此时从操作系统看就相当于两个逻辑CPU(Logical Processor)。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程序里提到的CPU概念就是指的这个Logical Processor。

咱们先来看几个问题:

1、CPU可以直接操作内存吗?

可能一大部分老铁肯定会说:肯定的啊,不能操作内存怎么读取数据呢。

其实如果我们用这聪明的大脑想一想,咱们的台式主机大家肯定都玩过。上面CPU和内存条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硬件啊,而且CPU也没有任何直接插槽用于挂载内存条的。

也就是说,CPU和内存条是物理隔离的,CPU并不能直接的访问内存条,而是需要借助主板上的其他硬件间接的来实现访问。

2、CPU的运算速度和内存条的访问速度差距有多大?

呵呵呵,这么说吧,就是一个鸿沟啊,CPU的运算速度与内存访问速度之间的差距是100倍。

而由于CPU与内存之间的速度差存在N个数量级的巨大鸿沟,于是CPU最亲密的小伙伴Cache 闪亮登场了。与DRAM 家族的内存(Memory)不同,Cache来自SRAM家族。

而DRAM与SRAM的最简单区别就是后者特别快,容量特别小,电路结构非常复杂,造价特别高。

而Cache与主内存之间的巨大性能差距主要还是工作原理与结构不同:

DRAM存储一位数据只需要一个电容加一个晶体管,SRAM则需要6个晶体管。

由于DRAM的数据其实是被保存在电容里的,所以每次读写过程中的充放电环节也导致了DRAM读写数据有一个延时的问题,这个延时通常为十几到几十ns。

内存可以被看作一个二维数组,每个存储单元都有其行地址和列地址。

由于SRAM的容量很小,所以存储单元的地址(行与列)比较短,可以被一次性传输到SRAM中。DRAM则需要分别传送行与列的地址。

SRAM的频率基本与CPU的频率保持一致,而DRAM的频率直到DDR4以后才开始接近CPU的频率。

3、Cache 是怎么使用的?

其实Cache 是被集成到CPU内部的一个存储单元(平时也被我们称为高速缓存),由于其造价昂贵,并且存储容量远远不能满足CPU大量、高速存取的需求。

所以出于对成本的控制,在现实中往往采用金字塔形的多级Cache体系来实现最佳缓存效果。

于是出现了,一级Cache(L1 Cache)、二级Cache(L2 Cache)及三级Cache(L3 Cache)。每一级都牺牲了部分性能指标来换取更大的容量,目的也是存储更多的热点数据。

以Intel家族Intel SandyBridge架构的CPU为例:

L1 Cache容量为64KB,访问速度为1ns左右

L2Cache容量扩大4倍,达到256KB,访问速度则降低到3ns左右

L3 Cache的容量则扩大512倍,达到32MB,访问速度也下降到12ns左右(也比访问主存的105ns(40ns+65ns)快一个数量级)

L3 Cache是被一个Socket上的所有CPU Core共享的,其实最早的L3 Cache被应用在AMD发布的K6-III处理器上,当时的L3 Cache受限于制造工艺,并没有被集成到CPU内部,而是被集成在主板上,如图:

从上图我们也能看出来,CPU如果要访问内存中的数据,则需要经过L1、L2、L3三道关卡,就是这三个Cache中都没有需要的数据,才会从主内存中直接进行读取。

最后我们来看下Intel Sandy Bridge CPU的架构图:

二、多核CPU与内存共享的问题

问题:Cache一致性问题

多核CPU共享内存的问题也被称为Cache一致性问题。

其实就是多个CPU核心看到的Cache数据应该是一致的,在某个数据被某个CPU写入自己的Cache(L1 Cache)以后,其他CPU都应该能看到相同的Cache数据。

如果在自己的Cache中有旧数据,则抛弃旧数据。

考虑到每个CPU都有自己内部独占的Cache,所以这个问题与分布式Cache保持同步的问题是同一类问题

目前业界公认的解决一致性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Intel 的MESI协议了,大多数SMP架构都采用了这一方案。

解决方案:MESI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Cache Line 吗,就是我们常说的高速缓存中缓存条目里面的那个缓存行。

其实仔细想想,在进行I/O操作从来不以字节为单位,而是以块为单位,有两个原因:

I/O 操作比较慢,所以读一个字节与读连续N个字节的花费时间基本相同

数据访问一般都具有空间连续的特征

所以CPU针对Memory的读写也采用了类似于I/O块的方式

实际上,CPU Cache(高速缓存)里最小的存储单元就是Cache line(缓存行),Intel CPU 的一个Cache Line存储64个字节。

每一级Cache都被划分为很多组Cache Line,典型的情况就是4条Cache Line为一组。

当Cache从Memory中加载数据时,一次加载一条Cache Line的数据

如图我们可以看到,每个Cache Line 头部都有两个Bit来标识自身状态,总共四种:

M(Modified):修改状态,在其他CPU上没有数据的副本,并且在本CPU上被修改过,与存储器中的数据不一致,最终必然会引发系统总线的写指令,将Cache Line中的数据写回Memory中。

E(E__clusive):独占状态,表示当前Cache Line中的数据与Memory中的数据一致,此外,在其他CPU上没有数据的副本。

S(Shared):共享状态,表示Cache Line中的数据与Memory中的数据一致,而且当前CPU至少在其他某个CPU中有副本。

I(Invalid):无效状态,在当前Cache Line中没有有效数据或者该Cache Line数据已经失效,不能再用;当Cache要加载新数据时,优先选择此状态的Cache Line,此外,Cache Line的初始状态也是I状态

在对Cache(高速缓存)的读写操作引发了Cache Line(缓存行)的状态变化,因而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状态机模型。

但MESI的复杂和独特之处在于状态有两种视角:

一种是当前读写操作(Local Read/Write)所在CPU看到的自身的Cache Line状态及其他CPU上对应的Cache Line状态

另一种是一个CPU上的Cache Line状态的变迁会导致其他CPU上对应的Cache Line状态变迁。

如下所示为MESI协议的状态转换图:

具体MESI的实现过程可以看我另一篇文章:看懂这篇,才能说了解并发底层技术

深入理解不一致性内存

MESI协议解决了多核CPU下的Cache一致性问题,因而成为SMP架构的唯一选择,而SMP架构近几年迅速在PC领域(__86)发展。

SMP架构是一种平行的架构,所有CPU Core都被连接到一个内存总线上,它们平等访问内存,同时整个内存是统一结构、统一寻址的。

如下所示给出了SMP架构的示意图:

随着CPU核心数量的不断增加,SMP架构也暴露出天生的短板,其根本瓶颈是共享内存总线的带宽无法满足CPU数量的增加,同时,在一条“马路”上通行的“车”多了,难免会陷入“拥堵模式”。

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总线风暴,可以看下:总线风暴

在这种情况下,分布式解决方案应运而生,系统的内存与CPU进行分割并捆绑在一起,形成多个独立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高速互联,这就是NUMA(None Uniform Memory Architecture)架构,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NUMA架构中的内存被分割为独立的几块,被不同CPU私有化了。

因此在CPU访问自家内存的时候会非常快,在访问其他CPU控制的内存数据时,则需要通过内部互联通道访问。

NUMA架构的优点就是其伸缩性,就算扩展到几百个CPU也不会导致性严重的下降。

NUMA技术的特点

在NUMA架构中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新名词——Node

一个Node由一个或者多个Socket Socket组成,即物理上的一个或多个CPU芯片组成一个逻辑上的Node

我们来看一个Dell PowerEdge系列服务器的NUMA的架构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其特点:

4个处理器形成4个独立的NUMA Node由于每个Node都为8 Core,支持双线程

每个Node里的Logic CPU数量都为16个,占每个Node分配系统总内存的1/4

每个Node之间都通过Intel QPI(QuickPath Interconnect)技术形成了点到点的全互联处理器系统

NUMA这种基于点到点的全互联处理器系统与传统的基于共享总线的处理器系统的SMP还是有巨大差异的。

在这种情况下无法通过嗅探总线的方式来实现Cache一致性,因此为了实现NUMA架构下的Cache一致性,Intel引入了MESI协议的一个扩展协议——MESIF

针对NUMA的支持

NUMA架构打破了传统的“全局内存”概念,目前还没有任意一种编程语言从内存模型上支持它,当前也很难开发适应NUMA的软件。

Java在支持NUMA的系统里,可以开启基于NUMA的内存分配方案,使得当前线程所需的内存从对应的Node上分配,从而大大加快对象的创建过程

在大数据领域,NUMA系统正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作用,SAP的高端大数据系统HANA被SGI在其UV NUMA Systems上实现了良好的水平扩展

在云计算与虚拟化方面,OpenStack与VMware已经支持基于NUMA技术的虚机分配能力,使得不同的虚机运行在不同的Core上,同时虚机的内存不会跨越多个NUMA Node

内存的一些简单入门知识

首先是大家都知道的,也是百度百科的资料,内存是什么?

内存条是连接CPU 和其他设备的通道,起到缓冲和数据交换作用。 当CPU在工作时,需要从硬盘等外部存储器上读取数据,但由于硬盘这个“仓库”太大,加上离CPU也很“远”,运输“原料”数据的速度就比较慢,导致CPU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便在CPU与外部存储器之间,建了一个“小仓库”——内存。

内存的特点是存储速度快。内存是电脑中的主要部件,它是相对于外存而言的。我们平常使用的程序,如QQ、浏览器、游戏,包括WINDOWS系统,一般都是安装在硬盘等外存上的,但仅此是不能使用其功能的,必须把它们调入内存中运行,才能真正使用其功能,我们平时输入一段文字,或玩一个游戏,其实都是在内存中进行的。就好比在一个书房里,存放书籍的书架或书柜相当于电脑的外存,而我们工作的办公室就是内存。通常我们把要永久保存的、大量的数据存在外存上,当然内存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电脑的运行速度。

内存的发展历史

内存分为DRAM和ROM两种,前者又叫动态随机存储器,它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断电后数据会丢失,我们平时说的内存就是指这一种;后者又叫只读存储器,我们平时开机首先启动的是存于主板上ROM中的BIOS程序,然后再由它去调用硬盘中的Windows,ROM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断电后数据不会丢失。

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内存条”则隶属于DRAM类别下的SDRAM家族。

第一代 SDR SDRAM

第二代 DDR SDRAM

第三代 DDR2 SDRAM

第四代 DDR3 SDRAM

第五代DDR4 SDRAM

我们现在常用的DDR4就是第五代内存了!

关于内存频率、时序还有电压的一些解释

所谓内存频率,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某某品牌,DDR4 2133、2400、2666…等等,后面这些数字就是内存频率。

一般情况下,内存频率的高低,决定了内存性能的强弱。内存频率越高,内存带宽也就越高,正常工作的速度会更快。

关于内存时序,也就是我们在CPU-Z里面所看到的数字了。

内存时序是描述内存条性能的一种参数,一般存储在内存条的SPD中。这些参数设置的越小,内存处理数据越快,但是也越不稳定;反之较慢,但是稳定性提高,因此需要设置合适的内存时序。一般DDR4 2133的内存默认时序是15-15-15-35…

关于内存电压,每代内存电压都是有一个标准范围的。比如我们现在用的DDR4内存电压默认为1.2V,超频也最好不要超过1.5V;而DDR3的内存则是从1.5-2.0V;DDR2则是2V起步。

现在内存所支持的__MP是什么?

Intel __MP全名是E__treme Memory Profile,是针对DDR3模块而推出的一项认证。

其主要功能就是高阶的内存设定,内存厂商除了会在内存预设普通的SPD值外,另外亦会写入更为高速的设定。当然,厂商们可以任意替旗下的内存模块写进更加高速的设定,但这样就没有任何稳定性的保证及标准,所以业界便引入__MP设计。

__MP会在内存地址176-254中记录内存的速度,而最多可以保存2组的设定值。厂商们如需要得到__MP的认证,就必须把内存及该设定送交Intel测试,通过后就会给予认证。Intel推出这个标准,其主要用意是针对高效能市场,玩家使用具备了__MP的内存,就能够直接提升工作平台的效能。

内存时序和频率的一些问题?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举个例子了,以宇瞻黑豹DDR4 2400的内存和影驰名人堂HOF DDR4 2400内存来对比。

延迟对比:

宇瞻黑豹DDR4 2400 16-16-16-36 CL16 延迟计算 (1/2400MHz)__16=6.67纳秒

宇瞻黑豹DDR4 2133 15-15-15-35 CL15 延迟计算 (1/2400MHz)__15=6.25纳秒

然后计算带宽(按照双通道计算,内存带宽128bit):

2400 : 2400MHz__128bit/8= 38400MB/S

2133 : 2133MHz__128bit/8= 34128MB/S

内存延迟意味着内存的反应速度。我们知道,CPU读写内存的事情,首先是要告诉内存,要读写某个地址的数据,意味着CPU要先发送某个地址代码给内存,内存接收到后,编译准备好的这段时间为内存延迟时间。

当内存准备好了数据反馈给CPU,CPU开始读写内存,这时候,内存的带宽是主要作用,一直到数据传输完成,然后重复上一步操作,这就是内存和CPU的工作原理(简单通俗的讲,实际比这个复杂多了)

所以我们可以分两种情况,当CPU读写内存数据量很大,而且是连续的时候,内存带宽影响最大;当CPU读写的内存数据非常零碎,且零碎数据很多,这时候的低延迟的内存速度回更快。

这也解释了核显对于双通道高频内存的需求,图形数据一般都是大量并且连续的,AMD的APU需要高频双内存的原理,就是这么来的。

关于内存超频的一些问题

内存超频跟内存颗粒的体制是肯定有最为直接的关系的。然后还有就是主板bios的设计、主板bios的优化水平,CPU集成的内存控制器等等原因,都是有影响的!

我们所看到某些支持__MP内存和主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厂商预先保留的超频选择,直接在bios开启即实现超频。

当然,我们普通的内存一样是可以超频的,具体要看实际平台和内存等等来操作,基本原理也就是时序、频率和电压了,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需要自己去调试才行。

又到了学点内存知识的季节

什么是DDR?

DDR,全称:DDR SDRAM ,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ary,即,双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也就是我们常用的内存,它从SDRAM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后依次出现了DDR SDRAM、DDR2 SDRAM、DDR3 SDRAM、DDR4 SDRAM。它们的能效不断提升。文章结尾附一张纯良心内存能效参数表。

DDR间有什么区别?

1、SDRAM

SDRAM内部组成如,可见其组成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存储阵列、IO门控单元、行列地址解码器、行列地址锁存器、逻辑控制单元(包含模式寄存器)、数据输入输出寄存器等。

存储矩阵内部结构,以8位内存单元为例,每个内存单元的数据输出是并联在一起,通过行列地址线选中一个存储单元,

存储容量大小和数据位宽度、行地址、列地址、块数量等的关系:

单片容量(bit)=单片位宽×行数×列数×块数量

2、DDR SDRAM

DDR的内部结构与SDRAM相比,数据读写部分改进比较大。其一,使用了两位预读取的技术;其二,增加了DLL(delay lock loop演示锁定回路);其三,增加了数据掩码控制和数据总线反转控制;此外,时钟信号和数据选通信号改为差分信号。

3、DDR2 SDRAM

DDR2 SDRAM整体布局变化不大,在输入输出数据总线接口上变化比较多。

DDR2在DDR的基础上增加了ODT(on-die termination片上终结,即通过内部逻辑选择合适的终端电阻进行匹配)功能,预读取提高到了4位,即每传输4个字节/字,只有第一个字节/字有潜伏期。

4、DDR3 SDRAM

DDR3 SDRAM在输入输出数据总线接口上继续提升性能,在存储结构上改进工艺,堆叠更多的存储块,提高单颗芯片的容量。

在功能上的改进有,增加了读写平衡功能。

图7 读写时序平衡关系

5、DDR4 SDRAM

DDR4 SDRAM在输入输出数据总线接口上继续改善性能,在存储结构上继续改进工艺,不仅堆叠更多的存储块,而且使用硅片穿孔工艺把把堆叠成的存储块进行并列放置,集中到一颗芯片中,提高单颗芯片的容量。

电脑内存实用基础知识相关文章:

电脑内存基础知识大全

内存实用基础大全

内存基础知识干货

常见内存型号基础知识去全解

内存条的基础知识

内存硬件基础知识

电脑硬盘常用的基础知识大全

生活常用电脑入门基础知识大全

电脑基础知识汇总大全

生活常用电脑入门必备知识大全

    上一篇:内存实用基础大全

    下一篇:计算机内存基础冷门知识

    819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