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传统文化反思
当前中国大陆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民间推动的,是自发的。民间的国学良莠不齐,有赚钱的国学,也有江湖的国学。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小学传统文化反思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小学传统文化反思篇一
教学了《增广贤文》,我觉得这真是一本很好的书。不但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且故事生动有趣,以格言的形式讲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本书被人们奉为“做人的准则,处世的法宝,交际的妙术,治家的秘诀”。
《增广贤文》中的许多精辟的格言警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这些格言警句都蕴藏着前人丰富的智慧。比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都表达了时间过得很快,使用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到的,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努力学习,不要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以免将来后悔莫及,读了这两句,很容易就让人想起南宋杰出的爱国将领---岳飞的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再比如:“三思而行,再思可矣”告诉我做事前要想清楚三个问题:1、应不应该这样做?2、这样做对不对?3、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提醒我们不要鲁莽行事、不要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君子之交淡以成,小人之交甘以坏”则告诉我们交朋友要志趣相投,不要交酒肉朋友;“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告诫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要偷偷摸摸、委曲求全。
教学了《增广贤文》一书,使教师懂得了很多道理,也使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在学生作文中我经常发现学生运用《增广贤文》的身影,我只是说,课外阅读真的很好耶。
小学传统文化反思篇二
《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反思
各位领导和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品社学科四年级下册《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一课。这一板块的主题是“土地养育了我们”,本课点明了传统文化与农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课程标准对这一板块知识的要求是通过比较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饮食、农业等状况,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的态度,对土地养育了我们这一主题进行深化。这也是我本课的教学目标。四年级的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探索能力,初步掌握了信息搜集的基本方法,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团队在充分分析教材内容及学情的基础上,确定的研讨主题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注重对学生个性的生成与发展,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如何使多种形式的活动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团队成员从学生和教研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经过多次研讨,形成了我现在执教的这份共案。
围绕教学目标,我们在课堂上开展多种活动: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探明清明文化的欲望;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课本的互动,小组合作交流,讲练结合等形式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了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节日与农业之间的联系。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我能够基本落实。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先谈谈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
1、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实现了师生互动。
课堂中的学习环境我认为是轻松的,品社学科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孩子会在快乐中学习。在课堂中我力求做好一个引导者,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给他们感受的空间、想象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如学生的自主发言,小组发言,小组讨论探讨等活动形式,让学生介绍特色节日,饮食,居住等,不仅提高了课堂质量,而且能引导学生灵活的思维,促进个性的升华。
2、提供机会,推动小组间的交流、合作与互动。
大家可以看到,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一直贯穿着分组交流这样的活动,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的活动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激情。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共享资源,分享乐趣。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为学生个性的张扬奠基。
3、注重搭建展示的平台。
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每节课我们都为孩子们留下创造性的作业,并让他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内化升华,设计成表演类型的节目,在课上进行展示,每节课都给我们带来惊喜!学生也对此环节乐此不疲,学生在表演的过程,能力得到大力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今天由于学生准备的时间比较短,所以这个环节的展示相对少一些。
当然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活动的面不够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个别学生发言多,少数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得展示的机会。所以,在此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弥补存在的不足。
最后我想说,《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也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的探索,我们这样设计和教学中的处理可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指教,谢谢!
小学传统文化反思篇三
当前中国大陆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民间推动的,是自发的。民间的国学良莠不齐,有赚钱的国学,也有江湖的国学。“三百千”等蒙学读物在民间推动得比较快,但管总的教育还是中小学体制内的教育,糟糕的是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已经没有国文课了。冯天瑜先生刚才讲到国文、国史、国伦教育的重要性,但我们现在已没有国文教育了,而是所谓的“语文教育”。我们好几代人所接受的,都是反向的、负面的、糟蹋传统文化的教育。体制内的国史教育还是关于古史的意识形态和疑古思潮的那一套讲法,正如刚才徐武军先生所说的,这是一种自我矮化的教育,甚至是自我殖民的教育。年青人所谈的中国文化,都是从教科书里来的,一开口就是中国文化如何保守,如何落后,如何反动。
关于体制内传统文化教育的状况,我做了一些调研。鄂教版的语文教材,小学每一册大概有八首古体诗、十六条古今中外的名言,没有古文,中学每册有十到十二首古诗、八篇左右的古文,主要是寓言故事或唐宋八大家的短篇等。此外还有人教社的教材和东北的语文教材,这两种比鄂教版稍好一点,这已经是中国大陆自1949年以来难能可贵的状况了,有那么几首古体诗,有那么几篇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还有一些寓言故事。但更为重要是,孩子们需要在中小学阶段接受到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的教育。然而体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经典,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基本没有。学生接受的关于“四书”的教育都是负面的,因此对其传达的人文价值也是抵制的。
台湾地区的情况如何?在台湾有一个《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董金裕先生编的这个教材仍在使用,北京中华书局也把它翻印到大陆,以一种民间性的自发方式将它纳入到一些学校的选修课程中,其推动过程非常艰难。台湾地区中学阶段的必修课程《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大陆将其翻印成《中国文化基础教材》)其实就是“四书”。我们在中学阶段都应该完整地接受四书的教育,这是基础性的。“四书”的教育使台湾的居民成为世界上最文明的一群华人,陈水扁“去中国化”因此也没能够去成。陈水扁时代台湾《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变成选修了,中小学教材的文言文约去掉了10%,当然文言文的比例仍较高。现今在台湾民间,戴琏璋、谢大宁先生等高级知识分子在编写更好的、更能凸显中国文化价值与心性修养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并呼吁、敦促马英九政府恢复为必修课。
我们今天的中小学教材中文言文有多少呢?其比例之低真令人寒心。几代人在体制内的中小学教育中,没有得到基本的中国文化的熏陶。现在孩子们的汉语已经不是国语,而是一种稀奇古怪的、非驴非马的语言。现在的语文教材、语文考试经常是文字游戏,选择填空之类,就连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也做不了高考的题目。语文课本中并没有选录那些承载价值的优秀的传世的文章,而是择取一些不甚理想、不尽如人意的篇目。
大学的国文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也非常糟糕。这些年有些高校自发地开设了国学班,有些学校将四书列为必修课,但这只是少数。大一国文现在没有了。任继愈先生生前跟我讲,西南联大时期,他们的最好的课程就是大一国文,古文选得多且非常好,朱自清先生亲自讲,林庚先生只能当助教。任先生对我说:“齐勇,你回武大去,在武大推动大一国文。”我说:“任先生,齐勇没有这个力量。”我只能在我办的这个小小的国学班来学国学经典,不能让武汉大学所有的文法理工农医的学生来学大一国文。以前有大学语文,现在连大学语文都撤消了,大学语文的选本也不好,基本都是现代文学的本子。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非常缺乏,通识课没有核心课程。五经应成为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
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和大学的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比方说鲁迅的文章,老师教起来,同学们学起来都非常困难,文言文反倒不难。鲁迅的那些晦涩的文字、反中国文化的文字,还在继续流衍,似乎减不得一篇。我在十多年前就说过,少读鲁迅,多读四书,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地位扭转的一个标志。
武汉大学的国学班已经办了十几年,学生们主要是读经典,当然也包括西方的经典,以便掌握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现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未给国学设目录、代码,我们也是自发的。为什么在台湾,像台大中文系、师大国文系,不需要成立国学院、不需要设立国学学科呢?因为在台湾地区大学的中文系,经学与四部之学的传统一直没有中断,文史哲分得不像我们这样开。但是在中国大陆,以北京大学中文系为代表,1949年以后基本上就没有经学研究了。
张之洞说:“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史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①]中国大陆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还需要我们大力推动,体制内的教育要有更多的文言文、更多的名篇,我们希望大学生,无论是学人文社科的,还是学理工医科的,都能读一点《四书》和《史记》等。
现在中国大陆很多智商很高的年轻人一到美国就干两件事情,一是肆意咒骂中国文化,二是皈依____,两者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因为他们没有内在的安身立命的根基。所以我们认为大中小学的国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还应以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五常、四维八德)为主,并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入体制内的教育系统中去。体制内的教育应当以中国文化为主体与本体,否则“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无从谈起。
看了“小学传统文化反思”的人还看了:
1.传统文化教学反思
2.传统文化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