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观看《白鹿原》观后感5篇长篇范文

若滢2分享

  《白鹿原》是一部由刘进执导,张嘉译、秦海璐 、 何冰主演的一部剧情历史类型的电影,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白鹿原》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白鹿原》观后感一

  过年期间大概有一个月时间吧,把《白鹿原》看完了,也算补课吧!想从前面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第一次写剧评/影评,也是第一次在豆瓣上发言,不喜勿喷!)

  一,演员方面:看完这部电视剧之后就被雷佳音这个“前夫哥”圈粉了!《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同名名著改编!很惭愧,名著我没有读过!不过这个电视剧我觉得还挺不错的!我个人觉得演员演的真不错,尤其是那些老戏骨,像何冰的鹿子霖,刘佩琦的朱先生,张嘉译的白嘉轩!特别想为何冰打call,已经看完几个月了,他扮演的鹿子霖时常还会浮现在我眼前,惟妙惟肖的!

  二,剧情方面:这是一部发生在20世纪关中平原上农村50年变迁的波澜壮阔的史诗。剧情与大时代背景重合,土地革命,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全局我觉得有两条线索,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老一辈以“祠堂”为线索;以他们的子女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年轻人以“革命”为线索。白嘉轩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传统农民,勤劳勇敢,正直善良,仁慈宽厚,热爱土地,同时也因循守旧,冥顽不化,誓死捍卫他的“祠堂”。我觉得剧中封建思想病入膏肓、中毒最深的当属郎中冷先生,活活葬送了他大女儿冷秋月的命!剧中独白问是谁杀了冷秋月?我觉得是封建礼教,她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秋月的死似乎让冷先生从封建思想中苏醒了!这一课上的真是太惨痛了!鹿子霖,用现在话说是不是典型的“中二少年”呀?!爱耍小聪明可是总是吃大亏,望子成龙,事实上他两个孩子也的确出人头地了,鹿兆鹏和鹿兆海,一个共产党的领导,一个国民党的领导!我觉得何冰把鹿子霖演的活灵活现!我最喜欢看鹿子霖和白嘉轩斗嘴的情景!剧中,白嘉轩和鹿子霖典型的相爱相杀,欢喜冤家!鹿兆鹏和白灵,进步青年,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传统派”和以白灵、鹿兆鹏为代表的“先进派”像两股格格不入的风!介于他们之间的是以田小娥、黑娃为代表的“中间派”可惜他们的命运都很悲惨,结局都是死!田小娥对爱情近乎偏执的追求与沉溺,对传统的反叛与向往;黑娃行为的叛逆和思想的守旧。剧中我最佩服的就是朱先生,真是“神人”一个!很清晰记得鹿兆鹏背他过河时,他问鹿兆鹏说共产党有希望吗?中国有光明吗?鹿兆鹏说,只要有他这样的先生在,共党就有希望,中国就有光明!这也难怪他辞世后,白嘉轩说世上再无先生!当今现实社会中有他那样的人吗?!希望会有!

  三,画面方面:电视剧有些画面特别唯美,尤其是切到原上的麦田,山川的黄昏,繁茂的大树,纷飞的大雪!有些静景都可以当屏保来用了!

  四,不解情节:田小娥先勾引黑娃离开受尽委屈的举人家,然后黑娃靠智慧帮助她摆脱她视财如命的父亲,尽管众人反对,不允许进被他俩最看重以及整个白鹿原最看重的——祠堂,他们还是结了婚,住进了窑洞!可是世事无常,黑娃被迫进山当了土匪,田小娥为了救黑娃,委身于鹿子霖,后来等待无望,以为黑娃死了,终于听从鹿子霖的挑唆,去勾引白孝文。后来我感觉田小娥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感觉,稀里糊涂的就和白孝文在一起了!难道她以为黑娃死后,她又遇到了真爱吗?这个情节我一直没看懂,我不知道田小娥是否是因为真的爱白孝文才和他在一起的,还是破罐子破摔,反正觉得黑娃已死,自己都无所谓了!或者我应该去原著里找找答案了!看完电视剧,第一感受,就是想把原著买来读读!

  结局当然是代表希望代表未来的“先进派”胜利了,虽然付出了很惨痛的代价,“先进派”代表白灵牺牲!总之这个剧还是挺值得一看的!

  《白鹿原》观后感二

  总的来说,刘进导演拍的这部大型电视剧很不错。情节丝丝相扣,演员表演很到位,堪称一部经典近代历史剧,从一个小的镇的日常变化,人情冷暖,折射出当时近半个世纪的动荡年代。

  与原著相比,电视剧对剧情进行了稍微的修改,使剧情更合理,更紧密,更能经得起推敲。

  原著中,白孝文与田小娥的交集,是从田小娥被鹿子霖指使,去引诱白孝文开始的,之前对两人的关系,并没有任何铺垫。

  而电视中,黑娃领着田小娥回到原上的第一天,刚好撞上了白孝文的婚礼,并且还抢了婚礼的彩头。从这里开始白孝文和田小娥就有了交集,白孝文看到田小娥的第一眼就喜欢上了田小娥,为之后的偷情埋下了伏笔。

  这一点上,电视剧比原著更合情合理。

  白孝文由于从小被白嘉轩管教很严,对于床对之事,就是一张白纸,甚至连女人是怎么怀孕都不知道。新婚之夜,是被媳妇引导着做的,尝到甜头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沉迷其中。后来就阳痿了,原著中没有交代原因。

  电视剧中给了缘由,白孝文做爱成瘾,姥姥白氏苦口婆心进行劝阻,都不管用。最后每天夜里都守在白孝文的窗外头,听到屋里有动静,就在窗外喊着阻止。受不了这种折磨,白孝文就带着媳妇晚上睡到了学堂宿舍,就在祖庙的隔壁,在那里没人打扰尽情享欢。

  田小娥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进祠堂,能被别人正眼相看,但却被族长无情的拒绝了。有一天,田小娥偷偷溜进祠堂,想烧柱香许个愿。刚巧白孝文领着媳妇回来了,田小娥来不及出去,就躲在桌子底下。

  白孝文和他媳妇迫不及待的在祠堂里做起了男女之事,田小娥躲在桌子底下,听的一清二楚。正当两人达到颠覆之际,动静太大,田小娥忍不住笑出了声音。白孝文被吓住了,以为是亵渎了祖宗,祖宗显灵怪罪了,从此就不举了。是田小娥把白孝文吓阳痿了,之后又是田小娥给弄好了,前后呼应。

  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电视剧比原著在情节上更联系紧密,值得推敲一些。

  原著中,白孝文把家产和地都买了,把自己的老婆活活给饿死了。这点应该是不太合理的,就算白孝文分了家,把家产都变卖了,遇到了饥荒,但白家是数一数二的大户,在加上白家一家人都是善良之辈,不可能眼看着儿媳妇被饿死的。自己的请的长工,都没少给粮食,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儿媳妇饿死呢。

  再者,白嘉轩为人好面子,耿直。自己的儿媳妇被饿死,拿不是在打他的脸吗?所以说,原著中关于白孝文媳妇之死是讲不通的。

  电视中,白孝文的媳妇是被土匪给糟蹋了,然后就被送回了娘家,以躲避别人的闲话。正因为媳妇送回娘家了,白孝文身边没有女人,被田小娥稍微一诱惑,就一头栽进去,不愿回头了,这就比较符合常理。从这点来看,电视剧比原著更能经得起推敲。

  所以这是一部很不错的近代电视剧,可以跟《大宅内》相媲美。

  《白鹿原》观后感三

  今晚看了电影《白鹿原》,感觉这部电影拍得还是不错的。以前我没看过小说原著,但故事情节还是听说过。当然我看之前也听其它人说过这部电影不太怎么样,和原著比差得多。还是谈谈我个人的观后感吧。

  首先,我看的是内地版的电影,被剪辑了很多下去的版本。所以电影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节奏太快了,看得我眼花暸乱!一个情节刚被交待清楚,还来不及回味,立马转入下一个情节。想想可能是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一、经费制约,导致应该拍成像《魔戒》那样分几部讲故事的电影类型给拍了一部。二、审查制度又让导演在原来的基础上拼命的剪,所以只能留下故事提纲。基于以上两点,所以电影节奏快得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来。怎么说呢,这个做什么事都是在给定的制约条件下干的,所以导演有难处,这个可以理解。

  漂亮的画面和音乐让人印象深刻。整部电影的画面非常干净且漂亮,这个就不用举例了。因为音乐制作人是著名的赵季平,所以里面的音乐运用了大量的秦腔。而且运用的非常丝丝入扣,还给电影提升不少!电影开始不久后的一段武戏唱的惊天动地,真是如传说中的那样证明了秦腔是中国戏曲里的摇滚乐。粗旷、高亢、畅快淋漓。中间和最后的独唱都苍桑、苍凉不已。电影中最惊艳的音乐就是白孝文和田小娥的那段情欲戏里配的秦腔。是一个老年男人唱的,听起来非常香艳。一首充满着软绵绵的曲子居然由一个老头演绎的肉欲横肉溢且与画面交融合一,实在惊奇呀!

  衡量一部电影的好坏,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准是核心标准。在这方面实在不能一句话简单的评价这部电影。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看了些介绍的文章,里面介绍了一些背景。小说本身是讲了两个家族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变迁,但只由一部2个多小时的电影来表现,反映了制作人的资金上的紧张。然后这部2个多小时的电影在内地上映时又被大量剪辑成一个多小时,最后就成了提纲性的东西了。什么情节都是紧湊的交待清楚了,马上转入下一段情节,根本来不及给人以回味的时间,又加上原著性描写比较多,而在电影里只能暗示性的表示一下。所以让人感动的瞬间不多,我个人印象里基本就没有。不像看其它史诗类的电影,能让人看后荡气回肠很长时间。反正这部片子没有让我太感动。不过这部片子由于主题的重要性和导演的才华,表现还是不错的。不过我还是希望导演的资金和外部环境能够宽松点,让他能自由的发挥。那么这部电影我相信会拍成三到四部成一个系列片。那样我们才能全窥导演的思想和才华,而目前我们只能猜测导演的想法了,所以不能简单地就评价了。

  好了,到最后我还是得回答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我到底推不推荐这部电影?回答是强烈推荐!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个人还没看到一部反映传统农村在近代的现代化进程过程中逐步衰落的好电影,而这部片子不失为一部这种题材的好电影。但是理解这部片子有个前提,就是你得懂一句话:“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张之洞语)。

  《白鹿原》观后感四

  看《白鹿原》之前我是有些既期待又忐忑的,因为我知道这个故事本身很精彩,这个戏会很有看头,但又怕拍得走马观花或者以偏概全,但是今晚看了戏之后,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

  1. 情节紧凑,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出场了,主要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不拖沓,聚精会神看全场无压力。

  2. 演员全程方言,台词都打在上方屏幕上,三个小时的台词,演员的功底一流,第一次看郭达演戏,我发现相声小品二人转演员功底都很棒,多才多艺。

  3. 陕北农民伯伯婶婶的秦腔(老腔?)助阵,时不时穿在戏里,高亢嘹亮,热闹非凡。(有一位大叔的嗓子是不是坏掉了啊,给其他人比起来听着特别哑好难受)

  4. 濮存昕太敬业了,最后一幕他其实就是个背景,但是背过身去保持微弯着腰的姿势在那儿一动不动站了好久,看了他那么多场戏,真是被他的敬业精神打动了。

  5. 演员有很多精彩表现,比如被小娥附体的鹿山,向朱先生讨书读的黑娃。

  6. 人艺的舞台效果没得说,漂亮又精致,我拿着望眼镜东瞅瞅西看看怎么都看不够,其中有场蝴蝶群飞的戏,演员们就拿着铁丝上面拴着假蝴蝶在哪儿边走边抖,但是离远了一看就是蝴蝶翩跹,四处翻飞啊,美!雪景也很美!

  7. 话剧展现了白鹿两家50年的盛衰,结合着不断变换的时代背景,确实是鸿篇巨制,比电影那种单线的“田小娥传”好太多,但是我认为受限于艺术形式,剧还是太匆忙,书比剧还要精彩很多的。

  8. 台词可以再润色润色,《哗变》和《茶馆》都曾给我带来台词方面的震撼,《白鹿原》相比之下还是差一些。

  9. 白嘉轩和鹿子霖演得很有人物风骨,但是冷先生并没有演出书中的冷,朱先生也没有演出书中的神,这两位先生在戏剧中基本就是推动剧情的,没有什么特点,可惜了。

  10. 这一场观众素质实在太差了,手机响不停,一场下来至少十次以上手机响,这还是看戏以来头一次遇到。

  好戏,值得一看,向演员致敬,向人艺致敬。

  《白鹿原》观后感五

  如果“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白鹿原》就是中华民族的某段秘史的再现。暂且不论它是否担当得起中华秘史这一重要历史角色,单从卷首引用巴尔扎克这句话来看,作者最原始的写作初衷,已显露一二。

  小说中,无论是对历史大背景的再现,还是对小人物在时代的洪流里的生存群像的描述;无论是对人物复杂个性的塑造、命运多舛的操控,还是对隐藏于人物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体现;都充分印证了这一点——《白鹿原》足以堪称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秘史。

  作者以凝练的语言,朴实而不乏浪漫的笔风,苍凉抑郁的写作基调,再现了渭河平原上一群农民的悲欢离合。小说着眼于白鹿村两大家族的荣辱兴衰,讲述了以白嘉轩和鹿子霖为首的两个家族,在截然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冲突融合中,白鹿两家祖孙三代恩怨纷争的故事。

  经典的小说戏剧之所以被追捧不衰,与故事的戏剧性和人物的不可复制性不无关系。《白鹿原》也是如此。从清末的封建帝制到解放初期的政治斗争,时间跨度约半个世纪。在这段局势不稳,政治势力你未唱罢我登场的历史时段中,白鹿村百姓的命运如洪流中的落叶,他们所能做的或许只有随波逐流,有的因势利导还能有个不错的结果,但身心俱已伤痕累累。像白孝文。有的却被水流吞没,不得善终。像鹿子霖、白小娥、黑娃。唯白嘉轩和朱先生是个例外。白嘉轩执拗地坚守着他的道德底线和做人的准则,他那“慎独”的作风和硬直的腰板,无异于一面道德的旗帜,在那个癫狂混乱的年代,在大地涂金的渭河平原上,猎猎生风。而朱先生的特别在于他精神上的独立性,如果说白嘉轩维护的是人伦道德的话,那朱先生捍卫的则是良知和气节。

  “白嘉轩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个女人”,只此一句就点出了白嘉轩的不同凡响,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婚姻经历,使小说在开头就充满趣味和悬念。先是六个女人的相继离去,再后来父亲也撒手人寰,因先后几次娶亲、出殡花费庞大,到了白嘉轩主持家务的时候,白家已是强弩之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白嘉轩受命于家族危难,虽不是什么天大的责任,但作为独子的他已责无旁贷。

  经过一次处心积虑的“换地计”后,白家的运势已大有好转,白嘉轩人格的独立和社会地位也产生了质的飞跃,他的“慎独精神”因这次的牛刀小试,亦得到了圆满的回馈和完善。经历过大起大落的白嘉轩越来越笃信唯有“仁德”,才是处于乱世中可独善其身的根本。他对于宗族理念的秉承和伦理道德的维护似乎与生俱来,他自觉地远离政治,淡泊名利,固执地坚守着自以为是的道德秩序和行为规范,并时刻警惕着族人对这一神圣理念的侵犯和践踏。当白孝文和白小娥的行为与他的观念相悖时,他毫不姑息,亲自用刺刷狠狠地刮刷着他们的肉体,并在白小娥死后,焚烧窑洞,筑塔压身。由此可见他对自己信仰的维护的决绝与彻底。

  作者在塑造白嘉轩这一人物时,赋予了他人性的双重性,他不仅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有着残酷无情的一面;还是温厚宽容的长者,可信赖的朋友,具有人性光辉的一面。在他与长工鹿三的交往中,不以贫贱视人,讲仁义,重人品,跟鹿三的结交纯粹发乎真情,是一种超越友谊的男性之间的相互欣赏。而对于鹿子霖的加害,他以德报怨,他说,“人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而在自家知道不知道”。他做人低调,注重内省和自律,秉承做人但求问心无愧这一不变的人生信条。

  小说在人物的刻画上,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果白嘉轩代表的是仁义正直的化,那鹿子霖则是卑鄙龌龊的代言人。他趋炎附势,苦心钻营,谋得“乡约”一职,与白嘉轩的拒不做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鹿子霖还利用职务之便引诱、霸占白小娥,并利用她勾引白孝文,使白嘉轩蒙羞,以泄他因妒生恨的怨气。在对于儿媳的事情上,鹿子霖巧耍手段,使自己在乱伦的边缘悬崖勒马,却让儿媳因羞愧悔恨得了“淫风病”。论辈分,白小娥和儿媳都属下辈,鹿子霖非但为老不尊,且穷尽心计害人利己。故事中鹿子霖的下场以惨淡告终,以前所有的恩怨纷争,人前的风光招摇,人后的卧薪尝胆,都不及他疯掉后,手里挖得的一个“羊奶奶”来的实在。对于鹿子霖的结局,作者的处理方式如刀般犀利,言辞辛辣地讽刺了他扭曲的人性,也使得小说的批判味道更浓。

  显然,白嘉轩和鹿子霖都是悲剧人物。白嘉轩的悲在于他在坚守自己的信仰时,所面临的来自亲情和新势力的挑战与冲击,他就像一面风雨中招展的旗帜,虽屹立不倒,却也破败斑驳。“要在白鹿村活的像个人,心头必须插着一把刀”,他这句话是对自身悲情角色的最有力的概括和诠释。而鹿子霖的悲则体现在他的价值观的错位和伦理道德的丧失,在他身上,作者集中体现了因果循环,和偶然导致必然的自然规律。使小说的视角上升到一种自然的高度,从而摆脱中庸的窠臼,使得作品有了更深广的内涵。

  白小娥、黑娃这对苦命鸳鸯,在小说中也是悲剧人物,他们的经历虽不同,可死亡却同样悲壮刻骨。白小娥不是潘金莲式的人物,只一味的贪图淫乐,她和黑娃的结合虽然始于偷情,但婚后的生活,却燃起她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她只想在白鹿村做个名正言顺的媳妇。当她的这一美梦被白嘉轩彻底打碎的同时,也意味着她一厢情愿的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平静生活已宣告结束。

  白小娥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已毋庸置疑,而究其本质,是她的无知和愚昧葬送了自己,她和白灵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套用冷先生那句话“她身上但凡有白灵的三分气性,也不至于如此”。

  黑娃的死亡颇有几分讽刺的意味,他短暂而跌宕的一生几乎可以独立成篇。先参加了共党的农协暴动,后又上山做了土匪,然后被国军整编,在后来的举事起义成功后被白孝文陷害致死。青年的叛逆和盲从让他一度陷入迷茫,从骨子里透出的自卑感,使他对白嘉轩的一副刚直不阿的样子恨之入骨,他蔑视道德和规则,并不断的挑战着白嘉轩的信仰底线。随着阅历的增长,黑娃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冲动和无知,自小讨厌习字的他竟然投身朱先生门下,规规矩矩的学起了道德文章。与此同时,他与白嘉轩也前嫌尽释,从最初的道德伦理的掘墓人,摇身变成了传统观念的维护者。

  如果黑娃一度的放纵被理解为人性的解放的话,那后来他的皈依则是一种对既定秩序的回归。之前人性的解放,那些快意恩仇,让他的那段生活潇洒而真实。后来的皈依给了他安稳踏实的同时,却葬送了宝贵的生命。孰是孰非,不得不让人思考。

  同样发人深省的是白孝文的命运轨迹,他从人人眼中的丧家犬,到新中国的一县之长,如何的大起大落!如果说黑娃和白小娥是被封建礼教这场看不见的大火,烧的灰飞烟灭的化,那白孝文则是浴火重生的凤凰。他曾经是父亲眼中的准接班人,是家族中新一辈的领头人,因一念之差堕落到沿街乞讨,无家可归的地步,后又抓住时机,步步高升。

  白孝文随波逐流的个性最为鲜明,他身上不具备任何革命的特性,由非凡的生活经历提炼出的世俗和油滑,使他在一切当权者面前都能游刃有余。作者对他的结局安排有着极深的寓意,有讽刺后的绝望的狂笑。

  朱先生在小说中占的比重也相当大,作者对他的个性的刻画也非常立体。他是一个典型的读书人,秉承了儒家学说的精髓的同时扬弃了呆板与迂腐,他洞察世事,能预料祸福,他不亲近任何党派,在他眼中,政客都是一样的,谁给的官他也不做,唯有在民生疾苦和民族大义面前,才挺身而出,且毫无惧色。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动,并不断质疑他在现实中的存在性。他的言行举止确乎超出了常人的能力,而且他的死亡充满了玄妙的神秘感,在他闭气的那一刻,有一只通体雪白的鹿,从他身体上腾空而去。这浪漫的一笔赋予了朱先生神的特质,我觉得他更像是一个精神符号,是作者潜意识里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从古至今,当权者统治和征服的野心是一脉相承的,无论封建帝制还是其他政权,变化的只是表象,不变的是骨子里的专制性。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历史已成为当权者手中的一本可任意篡改的教科书。当我们的话语和言行被限制的离真理越来越远时,我们不得不去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目中,找寻真理的蛛丝马迹。

  有评论说,《白鹿原》是着重刻画人物性格的,也有评论说,它更侧重人物命运的曲折多舛的表达。个人以为,它只是借小说这一可编可造的文学载体,把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大白于读者面前。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白鹿原》被称作是中华民族的一部秘史,应当之无愧。

    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