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气之子》观后感及长篇影评10篇
《天气之子》是由新海诚执导的一部奇幻爱情动画,影片以天气变化混乱的时代为背景,讲述被命运操控的少年与少女,自己“选择”生存方式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天气之子》观后感及长篇影评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天气之子》观后感及长篇影评范文一
《天气之子》结局深度解析+彩蛋分析,组成新海诚宇宙只是时间问题
喜欢新海诚的观众,八九不离十是看中新海诚作品独特写实细腻画风,还有故事里大胆宣言的勇敢爱情,动听感人的电影歌曲等等。
所以如果你是新海诚的粉丝,他的新作品《天气之子》不会让你失望,影片依然是原汁原味的新海诚style。
看点
以天气起名的《天气之子》,大自然的壮丽,被新海诚用他的画风语言描绘得非常唯美,尤其是本片有很多天空,光影和城市结合的大空镜画面,每一帧都可以当壁纸用。
片中水的描绘,在此前作品《言叶之庭》就已经让人啧啧称赞,到了《天气之子》,全片一直出现的水的刻画,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光雨水落在地上溅起的水花,每一个水花打开的形状都不一样。
而东京城市的描绘,新海诚等于又是做了一部全新的东京旅游宣传片,依旧是AAAAA+的视觉效果。
这也得益于《你的名字》的爆红,让新海诚有了更雄厚的资金,去丰富和细化这部《天气之子》。
当然也有不少报道称,正因为《你的名字》火爆的原因,才变相让新海诚和团队,去制作这部着精神续集意味的《天气之子》。
所以《天气之子》也就不得不从各方面,都要和《你的名字》来比较一番。
直接说好了,看完《天气之子》以后,我认为比起上一部口碑票房双丰收的《你的名字》,《天气之子》确实比不了前作,不管在故事节奏或角色塑造上,都有所欠缺。
不过这些问题其实在《你的名字》就有所体现,但因《你的名字》源起故事戏剧冲突更大更直接,这些问题才有所隐藏。
而这一次的《天气之子》,其实只是更原始的暴露了新海诚一贯的叙事“缺点”,但严谨来说不应该是新海诚的“缺点”,而是他的特色。
新海诚的所有作品,有一种刻意避开类型的归属,去把主线故事打散,达到一种乱中有序的感觉,看完新海诚的作品以后,你不太能解释这是一部什么主题的影片。
《天气之子》就是很典型的一部作品,影片跟爱情,成长,友情,环保,神话等等都有关,但又不完全是你想的那样子。
微醺剧透解析(不影响观影)
《天气之子》故事讲述了16岁男孩帆高,离家出走到东京闯荡。
如同影片一直阴霾的雨天,帆高一开始在东京找工作并不顺利,最后只能到麦当劳每餐都吃着最便宜的玉米羹,这时在店里打工的女主阳菜给帆高一个汉堡,成了帆高吃过最好的一顿饭。
帆高因找不到工作,身无分文,只能投靠路途中遇到的须贺先生,并在须贺的一家所谓的都市传说撰稿小工作室打杂。
于是,帆高在东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在某日,帆高再次邂逅阳菜,此时阳菜正要去做特殊成人工作,被帆高制止。
从那之后,两人就此真正认识,帆高也发现阳菜是晴天女孩,只要阳菜祈祷天晴,在她的范围内的雨天就会放晴一段时间。
于是他们用这种“超能力”作为赚钱手段,有偿去为想让放晴的人服务。
但这样的操作让东京甚至日本雨一直下,气氛并不融洽,阳菜的放晴超能力,其实是有代价的,而这个代价,让影片进入节奏加快的第三幕,最后帆高和阳菜两人的爱情和结局,都不得不面临残酷的选择。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吗,我总结的《天气之子》故事大纲,帆高和阳菜男女主角相遇的有点晚,阳菜的天晴能力出现的也有点晚,主线故事的开始也有点晚。
而且就算帆高和阳菜相识之后,影片依然处在主线游离状态,并不想过多交代阳菜的超能力和解决方式。
影片有很多片段,都聚焦在帆高的精神状态上,正如帆高的从头贯穿的内心独白,《天气之子》似乎是在讲述帆高的心路历程,很多片段是生活化和无目的化的。
但...也正如影片用阳菜获得神迹能力作为开头,来定义影片是戏剧很强的剧情类型,让观众先入为主认为这是一部玄幻动作大片。
这就是《天气之子》有些分裂的地方,后来我想了很久,影片的叙事结构,更像一部电视剧的叙事气氛,片中的人和事,都有着自己的分支,不管是帆高还是阳菜,或是须贺,阳菜的弟弟等等,我们都能隐约感觉到每个人的故事轨迹,但并不清晰和完整。
虽然《天气之子》有不少的小问题(或新海诚特色),但影片后劲是很足的。
看完电影之后,我依然沉浸在片中的情感里,这种代入感非常奇妙,特别是后面阳菜和帆高要解决放晴危机的结局部分,影片前面那些无所事事的琐碎生活描写,似乎开始有了归宿,最后化成一股成长蜕变必须要承担的疼痛,让人久久无法忘怀。
结局深度解析
影片随着阳菜不断使用100%晴天超能力,随之而来的则是阳菜要付出的代价,阳菜必须以晴女的方式祭祀给上天,以换取东京甚至大半个日本的晴天,否则瓢泼大雨将会持续。
于是阳菜选择牺牲自己,将自己祭祀上天,换来世界的晴朗,但帆高做了和阳菜相反的选择,在帆高一意孤行努力下,他救出阳菜,把她带回到人类世界,但换来的却是东京的雨水泛滥,在短短3年,东京一大半都被雨水淹没。
相信很多人看了这个结局,会感到非常意外和吃惊,影片最后帆高和阳菜选择有些自私的利己主义,用东京的过半淹没来换取两人的爱情。
或许是我们看惯了如今超级英雄电影舍小家为大家的主题后,偶尔来一发这种《天气之子》的价值观结尾,似乎有些不适应。
正如新海诚在访谈中也说到,影片中结局,可能会造成大家意见不一甚至会有分歧,但影片的目的并不是想做主流让人思考的大电影。
《天气之子》的结局表面看是一个有轨电车伦理难题,也就是救大众还是救个人,但其核心并非如此,在这里并不是我想给影片洗地。
仔细想想,难道帆高的选择有错吗,正如须贺在片中说到的,这个世界早已陷入疯狂,所以到底是谁先让世界陷入疯狂的,恐怕并不是阳菜的超能力,或者帆高的决定吧。
阳菜当初祈祷的源头,是想和病危的母亲在晴天时外出散步,因为这样阳菜才变成了天晴少女,但阳菜在认识帆高前,并没有频繁使用天晴的超能力。
而因为生活所迫,两个边缘的未成年人在社会中遭受排挤,在东京压力巨大的工作环境下,他们才想到了用天晴超能力来作为赚钱的方式。
从这一角度来看,似乎这个社会对于阳菜和帆高这样生活底层的人,有着原罪的代价,那么最后又凭什么让阳菜去为这个既得利益者的社会体系去牺牲呢。
分析到这,我们对帆高最后做的决定就不会太惊讶了。
帆高离家出走,影片对他的家和出走原因选择大面积留白,但我们也能从中窥探一二,帆高坐船去东京时,脸上带着伤,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家暴。
而在原本的故事中,帆高则是因为父亲家暴杀了父亲,离家出走,但这个似乎对角色定向太暴力而因此去除。
帆高来到东京之后,新海诚选择了东京的新宿作为主场地,新宿是东京最繁华和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视角则放在了新宿肮脏的角落,风尘的成年人酒店周围,时间则多数选择在夜晚,再加上影片一直下的雨,这些都映衬了帆高在东京浪迹的困境和不安。
东京冷漠和排斥,是给到这位16岁帆高的最初印象,再加上帆高的家庭背景,让这位正在经历成长的男孩,对这个世界并没有抱予太多的好感。
而阳菜的出现,让帆高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阳光。
正如片中有一段回忆是帆高踩着脚踏车,疯狂的追逐着阴霾天气的一缕阳光,最后那阳光投向了大海,这才让帆高做了离家的决定。
帆高那时追逐的阳光也代表着自由和未来,而周围的阴霾天气则代表着帆高之前的压抑人生。
而阳菜每次放晴天空,也代表了帆高心中一直压抑的心情一点点放晴。
但当结局阳菜在帆高身边消失时,即使此时整个东京是晴空万里也无济于事,因为对于帆高而言,整个内心世界再次瓢泼大雨和阴暗不堪。
综上所述,帆高会为了没有给过他温暖的东京,牺牲掉自己内心的阳光吗,显然帆高没有这么伟大。
帆高同时也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他一直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影片让这样的人,有选择去拯救世界的权力,显然是影片给出最强的讽刺。
换句话说,阳菜和帆高并不欠这个世界,他们有选择自己幸福的权利,虽然这和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但影片也让我们看到个体对于梦想和未来追求的不顾一切。
再退一步往更大的方向聊,造成影片中最后大雨不断的局面,是阳菜和帆高造成的吗?
从影片一开始,阳菜照顾病危母亲时就已经持续大雨了,所以阳菜才会祈祷天晴,让她和母亲能外出散步。
那么原罪归结于谁?是上天的神对人类的惩罚,还是人类的发展打破自然的平衡,再怎么归结起来,都不会算到渺小的帆高和阳菜个体上来吧?!
而且在影片结尾展现三年后的东京,雨水灌溉了半个城市,片中刻意没有去表现水灾对于人类的破坏,尤其是生命的损失,镜头更多的是放在了人们适应东京被淹没的事实。
我认为这里并不是刻意减轻帆高选择的负罪感,而是想要表现人类的发展,间接改变自然气候,事实上在现实中,人类似乎真的在改变着地球的气候。
随着人类二氧化碳的排放,气候变暖,南北极冰川的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像东京上海威尼斯这样的城市,也会随着自然地变化而发生改变,影片淹没掉的东京,只是用了夸张的手法,警示着人类对于天气变化的漠视。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人类自身顽强的适应性,三年后到处是水的东京,已经有了水上交通工具,还有因海平面上升实行的规则,人们依然工作生活如常,世界末日的景象并没有出现。
这些都进一步的想证明,帆高和阳菜当初的决定,并不会为人类的进步和倒退承担责任,每个人的选择,对比世界的发展和变化,规则和秩序,在影片的结局看来,对被处理得浪漫和理想化。
我想新海诚这样处理结局,是更想侧面放大帆高和阳菜两人的爱情。
如果说爱情是种信仰,那么这种信仰本来就是自私和极致的,爱情里面容不下第三者,而影片中的第三者,恰好就是阳菜和帆高要”拯救“的世界。
彩蛋
1.你的名字
《天气之子》被拿来和《你的名字》作对比,除了两部作品在上映时间一前一后外,更重要是新海诚自己,让《你的名字》中的角色参演了《天气之子》,这样的联结,也不能怪观众说这两部作品是姐妹篇了。
而且,《天气之子》的制作团队,都是原班人马copy《你的名字》,就连东京的主场景,也是选择在了新宿,只不过《你的名字》展现了东京和新宿光鲜亮丽的一面,而《天气之子》更多的是展现阴暗和杂乱的一面。
《你的名字》结尾瀧和三叶再次相遇,是在2013年,据新海诚透露,他们之后订婚了。
《天气之子》的时间,放在了2021年,片中当警察到阳菜家询问帆高下落时,给阳菜看帆高中学的毕业照,上面写着令和3年,而2019年日本更名为令和年号,所以令和3年就是2021年。
影片中,须贺有拿着一本《MU》杂志,是真实的日本杂志,今年2019年9月杂志是466期,片中是488期,也正好对应到2021年。
而且在那本杂志中,也出现了有关彗星的文章报道,这则彗星正是《你的名字》中出现的彗星事件。
影片中帆高他们去老奶奶家时,瀧有出来客串了很长时间,此时的他成熟稳重了很多。
三叶则做了首饰柜台导购员,在帆高为阳菜买生日礼物时,帆高还在担忧阳菜是否喜欢,三叶此时鼓励了帆高。
还有当阳菜在放晴天空时,有个画面是一对情侣在摩天轮看着夕阳的天空,这对情侣则是《你的名字》的那对配角情侣。
此外《天气之子》的叙事结构,也和《你的名字》十分相似,影片都是讲述男女主角在不经意的缘分下邂逅,然后相识到相恋,就连片中不断插播的电影歌曲,似乎掐的时间点都出奇的一致,两部作品他们最后的感情走向,也因为牵连一个大事件而不得不面临选择。
只不过两部作品最后结局,选择的价值观正好相反,《你的名字》瀧和三叶选择了拯救镇上的人。
而《天气之子》的帆高和阳菜,则选择了守护彼此的爱情。两部作品的结局互为镜子,互相映照但左右相反,正如道德价值观的两端,到底谁对谁错,新海诚并没有给予答案。
2.麦田里的守望者
帆高最初在东京还吃得起吃泡面那几天,他用一本书压着泡面,那本书的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本书的内容说的是主人公被学校开除后,离家出走只身一人来到纽约闯荡的故事,主人公从中见证了成人的虚伪,寻找到了纯真和真理。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也间接影射到了帆高的遭遇中。
3.水滴项链和翅膀戒指
影片一开始,这个水滴项链是阳菜妈妈戴在手上的,阳菜妈妈死后,阳菜戴上了这水滴首饰。
这代表了阳菜对母亲的思念,也暗示了一种传承。
相信大家也都看出来了,水滴项链代表了全片无处不在的水,而当阳菜妈妈病危时,正好一束阳光撒到鸟居神位,然后阳菜得到了晴天的能力。
影片虽然没有表明阳菜妈妈的身份,但也让我们忍不住浮想联翩,似乎阳菜妈妈和晴天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理解为,当时那缕阳光,是阳菜妈妈和阳菜之间的传承仪式。
而且最后阳菜身体变色,那个色彩和首饰水滴的色泽是一致的。
之后帆高解救在天上的阳菜,两人重新回到人间后,阳菜的水滴项链断掉,这也暗示了阳菜不要再做晴天少女,阳菜要做回自己。
4.须贺
须贺这个角色在小说中更为详细,须贺家族是名门望族,须贺的哥哥很有出息,名校毕业后出国留学,回到日本做了财务官员,须贺哥哥的女儿,也就是被帆高误认为是小三的须贺的侄女。
帆高送给阳菜的戒指,是一枚翅膀抽象形状,可以理解为自由的象征。
而须贺则过得更平凡,他在年轻时遇到了自己太太,并有了一个女儿,但因太太车祸身亡家庭也走向崩离,女儿抚养权一直在奶奶那边,须贺手上一直戴的双戒指,有一枚就是须贺亡妻的。
须贺家中所谓的事务所, 刚进门是一个日本居酒屋的吧台,这表明了以前这里可能是须贺一家做居酒屋生意的地方,后面则是住所。
住所内的比如小孩的身高刻度,还有儿童用的三轮车,都表明这里曾经有过欢声笑语。
值得注意的是,大雨倾盆后,须贺打开窗户故意让水倒灌家中,这是须贺要冲掉亡妻此前留下的便条纸,也代表着须贺想用雨水冲掉那些伤痛的回忆,选择重新开始。
5.大丈夫
新海诚作品里的歌曲,一直是完美对应角色内心世界的工具。
比如帆高和阳菜他们逃跑的那一夜,在KTV酒店里,帆高给阳菜戴上戒指,此时歌曲是《we’ll be alright》,日文是“大丈夫”。
歌词第一句就是:“世界的重量,就这样压在你一个人身上。”
这句歌词完美诠释了阳菜此时面对的困境和压力。
此外相比较于有嚼劲的结局,更让我触动的就是KTV他们在一起的最后夜晚,他们一起放肆的吃着美食,唱着歌,开心的闹着笑着,仿佛世界的喧闹都和他们无关。
帆高当时内心独白也说到,多么希望时间停留在这一刻,把这一刻变成永恒。
这也让我想起了我十多岁正值成长的年纪,有好几个瞬间和美好记忆,当时我也希望时间就此停止,不要长大,不要去面对成人世界周遭的一切...
最后我给影片打分,7.7分。
看惯了好莱坞大片,再来看新海诚独特细腻画风的作品,就算影片毫无剧情,只要画面好看,都是一种享受。
《天气之子》观后感及长篇影评范文二
泪王子
新海诚作品,之前也一直拿天气和风景做文章。最明显的,就是《秒速5厘米》的春季樱花,《言叶之庭》的初夏梅雨。这种环境氛围晴雨表,固然是引发多愁善感主人公的悲春伤秋,另外还直接对现实,进行了500%浓度新海诚滤镜的加工,成为导演本人的原画标签。
不只是东京,整个日本列岛由于靠海,四季分明。
有人要说,北京也是四季分明啊。但要表现北京的晴雨雪,可能很有难度——极大可能变成雾霾、沙尘暴和毒太阳。总而言之,北京这样的城市,本身就不适合人类居住,更不要说,凑一对少年少女,在那你来我往的,谈情说爱。
看完《天气之子》,我的感慨,是想赋诗几句: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虽然大家经常揶揄琼瑶阿姨,觉得她是上世纪的爱情洪水猛兽,可是,怀春少年(女),悲悲戚戚的,从来也都是人之常情。像《天气之子》这出大型中二世界天气系的动画片,本质上就是一个动不动就哭鼻子的矫情玩意——我说的没有一丝夸张成分。
它借都市传说,附会上东京原是大海的梗,挺好。实际上,怎么看这本子,都是新海诚要展现他好美好美好美的七彩光谱作画大法。从出道的《秒速五厘米》,一直到第一次在国内新爆的《你的名字。》,任何知道他名字的,基本上都对贴有个人标签的棱镜光,眼熟到不行。
《天气之子》的最大问题,是晴女奉献自己,毫无情感动机,连讨对方欢喜都说不上。两个人本来你依我浓的,好想好想这么在一起。仅仅好像是大家不怎么喜欢下雨🌧️而已,晴女就觉得对不起苍生。实际上,那下不尽的,两个月的豪雨,也没有让东京这座城市颠倒,人们照常通勤工作,👮照常抓人,更没有影响男女主人公相识相爱了。
搞这么个天翻地覆慨而慷的玩意,还是为了后面男主救女主的戏精上身(故事该转折了!)。《天气之子》把男主救女主的情绪爆发,逃脱行动,痛下决心,连哭带吼,活生生整成了感动东京的表演过程,做作到接不上戏。 如果说,跑铁轨是日本动画加新海诚本人标签的套路活用。那么,警察围堵小绵羊机车的桥段,完全是商业片标配,如果是突突突东京市区,真不想多看。
最离谱的,还有那位几次反水,不停摸手上戒指的老哥。他无缘无故地出现,又神魔上身的反扑,总而言之,就是要表现爱之忠贞坚定,好在最后,把男主往天上推,成全这小两口。
大家知道,动画片里任何事物,都是创作者和原画师加上去的。所以看着男女主人公,在积雨云上一番高空速降表演,以万佛朝宗的功夫方式落地,我并没有觉得特别美,更没有心血来潮做感动状,而是一直盯着男主手腕处的手铐。它一边扣在男主上,一边在高空中挣扎。 男主怎么都抓不住女主,我心想,该不会直接用手铐,把对方拷上吧,这样就生生死死,永远在一起了不是。 结果,新海诚并没有接这个梗。
这是技术失误还是编剧失误嘛?当然不是。
一直到枪响和手铐,《天气之子》都在矫情的道路上跑出了全马(马拉松)的距离。那把枪,开枪的冲突方式,同样处理得十分草率。
离家的少年,是否需要用这样决绝的方式,去反抗家庭、学校和社会体制规章。作为一个架空电影,《天气之子》似乎对少年特别想融入东京的心情,别有感触。从踏进东京大都会的那一刻开启,男主的心声,不断以画外音旁白形式出现(个人有点抵触的一种电影手法)。但《天气之子》最噩梦的表现方式,是动不动就让男主哭,稀里哗啦眼泪成灾,像海。然后是一言不合,毫无征兆地大插歌曲——我在《你的名字》已经有点忍无可忍了,以及老土到渣,审美像昭和时代土味爱情片的闪回方式,真的太可怕啦。
《天气之子》能在日本做出近140亿的票房,又代表日本申报奥斯卡参赛,说明这部片子自然有可取之处,它全方面展示东京的城市魅力。再怎么不济,把动画片当通俗言情剧拍没什么问题,但新海诚能不能别搞得这么没追求,净学一些迎合大众口味,老掉牙,酸臭到嗓子眼的破抹布。
好比片中主人公是未成年,16岁少年人的爱恋,好像很纯情,很羞涩,有第一次的表白,第一次要送对方礼物,我心雀跃,忐忑不安。可稍微一想,你就知道,已经进入令和年的日本年轻人,怎么可能还在玩小朋友过家家这一套。这完完全全,是高年级小学生都已经开窍了的事情。
新海诚当然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于是用小学生水平的风前辈(晴女的弟弟),来化解这种弱智青春恋歌尴尬。可是,男主一直在那自我对话,跟自己抒情的劲,真的令人大倒胃口。
还有不知为何,新海诚特别喜欢年龄差的设定(即女>男),想想也是很无聊。难怪不成熟的离岛少年,永远需要追寻一个比他更成熟,有担当,能在城市立足的女性?搞半天,还不如玩宅男系的看胸梗。毕竟有人说,他再也不想看新海诚在那哭天抢地了,除非他去拍个色香味俱全的H漫来耍耍。
从进入工作室打量成熟女性,误以为是老哥情人,到解救晴女手拧毛巾,中间不乏一些色色的视角眼光,《天气之子》虽然把情感处理得极端弱智,却还是个成人向——尤其是那些希望重温少女怀春时代,像长不大的迷你兔那样可爱,活在自己小世界的白日梦观众。
毕竟,只有东京雨一直下,日本其他地方,或者世界各地(哪怕电影展示了一个卫星云图的地球全貌),是淹没了,还是死了几千万人,他们也不想扯上关系。他们眼中的世界,只有你和我。准确的说,只有少男少女,和被他们感动到的那个自己。
《天气之子》观后感及长篇影评范文三
《麦田守望者》的鸭舌帽暗示结局
如果我没记错,出场读的书,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角帆高,从一开始就定下了一个反叛的形象。后来另一个大叔少年(外表假装是冷漠的大叔、实际上内心是少年),让他不要抗争了,回老家吧。
但是一边说,却一边送给他一顶鸭舌帽。
鸭舌帽,便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标志。正是因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反戴鸭舌帽才成为一种潮流。他标志着年轻人对这个世界,对成年人的伪善、虚伪、假模假样感到恶心和反叛。《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少年的圣经。它的理想是什么呢?
就是站在一片麦田里,在悬崖边上,守候着一群孩子玩捉迷藏,防止他们掉下去。什么都不做,就看着这些孩子。
所以,从一开始帆高读的书,就暗示结局,他不会拯救世界,只会拯救阳菜,一个孩子拯救另一个孩子。
电影还给了他一把手枪。那就是他对抗世界的武器。
男主成为通缉犯,拘捕、袭警、越狱警察局、非法持有枪支,甚至用枪威胁警察,这些行为都是在宣扬,与世界为敌也要做自己。
而所谓电车难题是不存在的,世界一直这么疯狂,一切都无可挽回的走向庸俗。重要的是和爱人重逢。这部电影的核心大概如此。
《秒速五厘米》最终的偶遇,却没有相认,令无数少男少女哭的撕心裂肺,对新海诚产生了恐惧。
《你的名字》看到最后,心中恐惧两个主角失散,最后重逢的时候,终于安心放下预备好寄给新海诚的刀片,开始找纸巾擦眼泪。
再到现在《天气之子》,不需要偶遇,不需要命运,少年与全世界对抗也要寻回爱人,主动奔向天空去握住爱人的手。
不得不说,新海诚告别了自己的少年心事,打破了心结。正如一扫阴霾绵雨的东京,越来越晴朗了。别再为世界祈愿了,为自己祈愿吧。
陨石、彗星、巫女、神社、故乡、灾难、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少男少女心中的情感。这样的动画,被称之为【世界系】。即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与整个世界的灾难灭亡,直接关联起来。【世界系】代表作,就是大名鼎鼎的《新世纪福音战士》
虽然同为世界系,有的作品便是happyend,世界也拯救了,感情也圆满了。有的作品却是二选一,只能在困境中做出自己的选择。
《天气之子》最感人的点,就在于,世界会一直疯狂,不需要谁拯救。或者就算需要救世主,我也不会选择牺牲。因为我选择了你。我要救的只有你。
一定要见到对方,一定要奔向对方,没有对方生命就有一块巨大的空洞,这样的感情故事永远会打动观众。只要你爱过,就会被他打动。
最后,与其说是去看电影,不如说我是去看大型MV。
一无所有的降生在这个世界的我
在时间的缝隙里苦苦的挣扎着
只有不抱希望的人、和足够智慧的人
才能在这个胜者为王的时代苟延残喘
爱能做到的还有什么呢
我能做到的还有什么呢
是你曾经给予我勇气
所以想为你勇敢一次
为什么要让一无所有的我们
怀抱梦想
为什么要让我们对有限的人生
心存希望
为什么给予我们一切
却又从手中一掠而过
即使如此依然想拼命抓住的我们
是丑陋的吗
还是十分美丽呢
爱能做到的有很多
我能做到的,还有很多啊
再和我一起看吧
眼泪一直流,总是一句话就写出我内心里拼命想藏起来的话。一开口我就哭,一开口我就哭。真想一辈子做少年。
不要为世界祈愿了,为自己祈愿吧。
《天气之子》观后感及长篇影评范文四
“反社会”的新海诚,但好像还不够反
三年前,当三叶与泷再次相遇,“なんでもないや”响起,电影正式落幕之时,呆坐在电影院的我,收获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全方面的满足感。那种感觉,是属于特定年龄、阅历的成长烙印,且几乎无法被时间所取代的。
相信就算讨厌新海诚的观众也不得不承认,《你的名字。》是新海诚在剧作上最成熟的一次。意识互换+时空错位的设定,青春男女的情愫,无比完整的故事情节逻辑架构,再加上他一贯擅长的“新海诚”式动画美学,使得《你的名字。》创造了200亿日元和五亿RMB的票房奇迹。而这一成就,也自然而然的让观众对他的下一部作品《天气之子》抱以极高的期待。
但在迷影三年后,我开始意识到如果我再拿《你的名字。》的标准去期待《天气之子》,那必定会只剩失望。
那为什么新海诚无法通过《天气之子》去复刻《你的名字。》的成功呢?我想最大的问题应该还是剧本。
像《你的名字。》这种剧本吧,你要说它新颖呢,时空错位,意识互换那些概念人家早在几十年前就玩过的;青春题材,男女情愫,新海诚也未必就能比别人写的更感人;而故事节奏,圆满度这些,长久以来都是新海诚被影迷所诟病的部分。那么,新海诚到底是如何做出《你的名字。》这样顶级的商业动画作品的?
对此我想只有一个解释:可遇不可求。真的,无论是科幻元素,灾难元素,爱情元素什么的,在《君名》的剧本里真的被整合的太完美了。日常生活,危机将至,叙事诡计,“最后一分钟营救”,和令人春心荡漾的HAPPY END,在完整的故事圆环与极佳的叙事节奏下,配合以精美绝伦的画面,和RADWIMPS那无法让人忘记的电影原声,我想《君名》所有的成就在这个如此“完美”的动画面前都变得如此合理,新海诚真正在《你的名字。》里做到了商业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无论怎么样的礼赞,都不为过。
那么,在确定《君名》的成就无法再度复制之后,我们又该以怎样的角度去看待这部作品?《天气之子》,到底是一次借由《君名》的商业成功,还是一场“自我表达”的文本失败?
画面和音乐,依旧是属于新海诚的高水准
我想这一点应该是各位影迷朋友最不用担心的一点了。在更高的经费与更多的人手面前,新海诚的动画美学,只有更精致的份。其实前半段大部分镜头,给我的感觉都不算太好。连续的阴雨天气使得画面似乎朴素了几分,而东京街景、雨滴溅落,以及手机屏幕、地铁街道、公寓生活等元素,都是我在之前的新海诚作品里反复品味的东西,所以《天气之子》的前半段与我来说,真的好像没什么新鲜感在里面。
直到三人成立晴天小队开始,当晴天第一次正式出现在观众眼前时,画面风格的转变也代表了叙事上“三幕式”的承接。在视觉与故事上都开始让观众兴奋起来,而后面烟火大会上的伪“航拍”镜头瞬间让我鸡皮疙瘩,那种由3D所做出来的“穿透”感简直无与伦比。在这种被部分人所诟病的“转描”美学中,新海诚依旧保持了“动画”这种叙事载体的特殊而又无可取代的性质。
至于后面的东京雪景,云上世界,日剧跑和最终相遇的片段,相信就不用我再多谈。新海诚再一次用顶级的动画制作水准,证明了自己依旧是那个让人心醉的“壁纸狂魔”。
而更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声音的使用,相比《你的名字。》,这一次新海诚明显更加大胆。多次使用声画分离的空间/时间转场,用来加速/压缩叙事,提炼情感。而大量情绪爆发后的静音处理,RAD作曲中的诡异音调,则更加显露出新海诚的野心。借由这种大胆而又驾轻就熟的视听处理,新海诚到底想要证明什么,表达什么?
理性与感性,是角度问题,还是立场问题
至于剧作上的处理,正如我前面所言,是一部会让那些拿着《你的名字。》标准的观众失望的走出电影院的作品。而这部电影所呈现的新海诚,终于大大方方的暴露了他的“反社会”人格。
相较于前作中立花泷为了拯救三叶而拯救整个系守町的主线,这一部简直就是完完全全的“反面立意”:帆高为了能再度见到阳菜,而做出了让东京淹没的选择。就冲着这一点,那些因为《君名》而喜欢上他的观众绝对会在电影院被“自我-集体”的价值辩论搞得厌烦,更别提获得满足感了。就算通过“为了大家的晴天而牺牲一个人”的台词,以及东京终将沦为大海的寓言来尽可能的去消除这种价值上的“隔阂”感,这种剧情立意上的设计本身就够让人头疼了。在《你的名字。》里向观众献出玫瑰的新海诚,在这部《天气之子》里,终于露出了“作者性”的獠牙。
以电影内外的成年人的理性视角去看,这是尴尬的,幼稚的,脑残的,不可理喻的。无法去理解,也无法去感受,只能通过最纯粹的利害关系去评判这种价值观的存在与否。而在另一种视角看来,这是一部在内核上极度提纯的爱情寓言,是真正关于边缘人的“神话”载体。将存在的意义从他人转移到对方,用这种对世界的背叛换来我们的存在,如此感性,如此疯狂,如此反社会,却又如此的不可捉摸。
但颇可玩味的是,这一部《天气之子》在许多核心桥段上,似乎都可以和10年前的那部《新世纪福音战士:破》所相照应(“再一次见到阳菜”与“把凌波丽还给我”,还有共同“毁灭世界”的结果趋向)。而真正有意思的来了,新海诚用这么一次偏执且大胆的价值观“背叛”,却将自己变成了庵野秀明二十多年前在《Air/真心为你》所嘲讽的那种无贡献,无职责,无社会责任感的“低等死宅”。这种无意识的自我嘲讽,是否也是本片的价值之一呢?
至于新海诚这一“失败”的畅所欲言到底值不值得,我想,还是由各位看客来判断吧。
的确狠。可惜,还不够狠。
东京求职,晴女赚钱,无能警察,黑帮与枪战,如此这些,都好像是新海诚为了市场而做出的一种“噱头”上的妥协。但在这些常规元素的衬托下,这样一个高度寓言化的故事就显得更加与主流视角格格不入。
这算可惜吗?算,也不算。在新海诚用獠牙撕碎这一切后,他却再一次用这些元素微笑的将我们的心情给拼接起来。而在这样的反差面前,新海诚总算是实现了他所久久期盼的一次对观众无情而温柔且不可抗拒的反击。
但这样的反击真的够痛快吗?光就结局来看,实在是太不痛快了。《天气之子》的结局简直太无趣了,与《你的名字。》的那种圆满感相比,这部的结局只剩下妥协后的敷衍与无奈。试想一下,哪怕是最俗套的那种结局,帆高与阳菜在空中相遇,云层上的世界逐渐远离他们而去,脚下的东京一片狂风暴雨,在RAD那绝配的原声衬托下,这个世界被海洋所同化,却不及天空中二人的爱意(就跟《搏击俱乐部》结尾看高楼倒塌的镜头一样牛逼)。这样的设计,这样的意境,是不是更加疯狂,且浪漫。
可惜啊,这样的妥协,最终所能留下的,也只剩“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