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心得范文十篇
6月23日下午,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举办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巡讲,来自全国各地新闻媒体的14名记者在线直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心得范文十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心得范文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寄予的殷切期望,细细品读,这何尝不是对组工干部的要求。
责任越重大,任务越艰巨,在推进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组工干部既要有敢担事的“铁肩膀”,更要有干成事的“真本领”,以增强“四力”为抓手,把“四力”作为构成“真本领”的重要内容、提升“真本领”的方法路径,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认真练就从事组织工作的“十八般武艺”。
组工干部当增强脚力,知行合一。组织工作量大面宽、严谨细致,工作任务重、工作难度大,涉及基层党建、干部、人才、档案方方面面,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工作流程等,容不得一点马虎。要做好组织工作,仅靠书本知识完全不够,还需要迈开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最终要拿到实践中去验证,否则如空中楼阁、无源之水。组工干部在工作中不能“闭门造车”,必须练就不怕辛劳的脚力,坚持以实践为导向、基层为导向、问题为导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从党员干部、群众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挖掘经验,知行合一,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工作“有血有肉”,从源头上打牢提升组织工作能力的基础。
组工干部当增强眼力,开阔视野。人们常说,组工干部是“多面手”,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走出去能干,但谁也不是“生而知之”,要成为“多面手”,不经历一番磨炼怎能成功。因此,组工干部要增强眼力,开拓视野,学会多方面、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增强由小及大、由点及面看问题的能力,突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障碍,使经手的各项组织工作经得起事实检验。“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增强眼力还要做到善于梳理、归纳调查研究所掌握的问题材料,不断打开视野、打开格局、打开胸襟,练就观察力、洞悉力、前瞻力,确保调查研究成果准确、客观、全面,更好服务组织工作。
组工干部当增强脑力,多思善谋。不日新者必日退。做好新时代组织工作,必须以增强脑力为核心,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除此之外没有捷径。首先,要通过学习增强脑力。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组工干部要把学习作为永恒追求一以贯之,结合组织工作实际加强积累、深钻细研,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法律社会、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切实打牢专业功底。其次,要多思善谋。遇到工作不急于上手,多学习、多思考、多谋划,让脑子装着问题,让思维脉络清晰,不断拓展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再次,要在实践中增强脑力,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和丰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
组工干部当增强笔力,固本培元。对于组工干部而言,笔力是基本功。脚力所至、眼力所见、脑力所思,最终都要通过笔力展现出来。组工干部增强笔力的过程,也是自己固本培元的过程。增强笔力,一需勤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上记政策、文件、讲话等,对下记工作、问题、意见等,这些既是推进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落实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二需勤写。勤写才能善写,大凡善于驾驭文字的人,无不经过一番苦苦磨炼。谁怕下苦功,谁就写不好文章。所谓下苦功,就是要乐于“自找苦吃”。笔耕不辍,钟情翰墨。组工干部要做到苦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三需勤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练就笔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抱着“新诗千改始心安”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写作和每一篇文章。基础差的,不能自暴自弃;基础好的,更应精益求精。
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心得范文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勇当先锋,敢打头阵,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以“四力”增强“四心”,持续以扎实的成效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方能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大考中夺取“双胜利”。
以过硬“笔力”增强必胜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当前舆论融入更多暖色调”。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是我们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胜利的重要保障之一。要求不仅仅是新闻工作者,还有数千万的党员干部要握紧“笔杆”、锤炼“笔力”,以笔为援,以文抗疫,主动向公众传递权威信息,及时调查粉碎谣言,热情讴歌战疫动人故事,写出真正“走心”的好文章,发出真正“强心脏”的好声音,用“笔力”传递力量,增强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必胜之心。
以踏实“脚力”增强责任之心。“各级都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切身感受基层干部不分昼夜的执勤辛劳、看到医务工作者被口罩勒出水泡的坚定执着、体会环卫工人努力守护城市整洁的平凡坚守。要求党员干部要真正俯下身、沉下心,身体力行的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坚持“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主动对接社区、企业、群众,铭记脚力在基层,肩上是责任,心中有百姓,用“脚力”探察一线,让脚板织密“防护网”,以行动筑牢“防控墙”,才能步步为营,确保完胜。
以全面“脑力”增强仁爱之心。“一枝一叶总关情”,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有着一张张摁满手印的请战书,一位位甘愿放弃与家人团聚的“逆行者”,一名名穿梭在大街小巷的“红马甲”,一声声耳熟能详的宣传广播,他们组成了防疫线上的最可靠的“精兵强将”。功成莫忘建功人,要求我们统筹谋划,全面考量,用“脑力”构架关怀手册,从患者收治救助、关爱医务人员、物资供应保障等现实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实际难题,以仁爱之心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当好人民群众贴心人。
以精准“眼力”增强谨慎之心。“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眼力就是观察力、发现力,眼力的背后是判断力、辨别力。于平凡处见光辉,于细微处察民情,于无声处听民忧。领导干部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要时刻保持见叶知秋的敏锐眼力,“零新增”不等于“零风险”,越在容易放松阶段越要谨慎对待。因地制宜,分批分类,以精准眼力和预判力,在大方向、大战略上保持清醒的认识、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查找风险点、强化薄弱点、堵住空白点,牢牢绷紧防控弦。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四力”要求当下同样适用以强“四心”,以过硬“笔力”、踏实“脚力”、全面“脑力”、精准“眼力”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做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篇大文章,就能在战“疫”中成功突围、获得胜利。
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心得范文三
“蘑菇定律”是指在生长初期,蘑菇常长在阴暗角落又没有肥料,常面临着自生自灭的状况,只有长到足够高、足够壮的时候,才得以见到阳光雨露,这种情况与年轻干部的成长情景极为相似。初入工作,青年干部常常会不受重视、打杂跑腿,如何在“蘑菇期”茁壮成长,是每个年轻干部必须面对的问题。
宁静以致远,要戒骄戒躁。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青年干部处在“蘑菇”阶段,可能会有两种心理:一种是不愿意从事琐碎、简单工作,觉得基层工作有些辜负大学或研究生学历、耽误了宝贵青春,心浮气躁,或觉得与环境格格不入,产生“世人皆睡,唯我独醒”的错觉;另一种可能是从学校毕业,不知如何在单位中学习进步而产生焦虑,或面临专业知识无以为用、文件材料不知从何写起,从而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个工作产生前途茫然的感觉。这两种心态交织在一起,甚至会涌上无数放弃的念头,以这种心态度过“蘑菇期”是很危险的,不利于自己早日获得接受“阳光”的能力。在“蘑菇”期,青年干部需静下心来,戒骄戒躁,避免陷入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的困境,在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夯实自身成长基础。
盛年不再来,要勤学不怠。
“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离开校园,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工作后,仍需时刻保持本领恐慌感。青年干部要趁年轻时多学习,不要陷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的悔恨中。进入工作后,没有学校安排课表,没有同学横向比较,此时自省和自律变得尤为重要。要安排自己每天学什么;要做好每天的工作日志、周计划、月计划等,定期复盘检查;要想想为什么要从政?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不可盲目没有目标,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前进动力;要抓住每一次办文办会、每一次下乡走访、每一次解决难题的机会,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要到群众中去,经风雨、见世面、磨意志、长才干,增强斗争的本领;要从做“蘑菇”的日子中吸取经验,不断提升“脚力”“笔力”“眼力”“脑力”,学到真本领、增长真才干。
事虽小,不为不成,要脚踏实地。
“蘑菇”们要力戒“差不多”“没意思”思想,在跑腿打杂中默默学习,熟悉工作,掌握方法;在批评指责中虚心请教,汲取养分,快速成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干部成长是有规律的,早熟的果子长不大,拔苗助长易夭折。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青年干部多为三门干部,基层经验少、在情感上也缺乏对百姓的关心,此时就要脚踏实地、埋头躬耕,在基层去接地气、经风雨、见世面、磨意志,了解百姓的所思、所需,实地感受自己身上的责任与使命。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秉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劲头,一步一个脚印,成为愿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真作为的好干部。
咬定青山不放松,要笃志力行。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我们的力量源泉,能极大地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从而克难制胜,成就事业。”青年干部要常想为什么要从政,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补足精神之钙,才有奋斗的目标和动力,才能将年轻人的精气神和干劲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一山望着一山高”“身在基层心不在”,遇到挫折就自我怀疑、充满负能量,是信念不坚定的表现。“蘑菇”们要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要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保持不焦躁、不动摇的内心,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困难的侵蚀,全心全意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成为优秀的青年干部。
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心得范文四
从拆开《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最外面那层保护膜开始,几乎算是一口气读完全书。书使用采访实录形式,每一篇即为一个采访记录,开篇包含着受访者的个人介绍以及采访时间、地点。学习这两本书,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很“实”,受访者讲述得很实在,日常细节很抓人心。
书中没有过于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晦涩难懂的大道理,多是大白话,似见其人,就像几个耄耋老人坐在对面给我们讲故事。聊起过去,老人们有说不完的话,讲起年轻时的工作经历,分享当年与习近平同志一起工作生活时的日常细节。几个老人碎片式的记忆,放在一起,就被强烈的组合还原为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和宁德的工作经历。
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被自己所熟识并记住。而“四力”真正入心是看央视主持人大赛,其中一个环节是“走出去”,聚焦主持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实战考核。选手们走出演播室,奔赴各地进行实地探访,带回一个个有温度、有力度的故事。在看书时,我记忆最深、感触最深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脚力”故事了。
习近平同志是1988年6月到宁德工作,他刚到宁德没有立马开会大讲特讲,没有“三把火”的架势,第一个任务就是下基层调研。从7月初到8月初,一去就是一个多月,走遍宁德的9个县市、13个乡镇、18个村、12家工厂电站及学校。在走基层中,他有三个特点,一不提倡念稿子、二是喜欢看县志、三是注重走访。那会正是酷暑季节,一双解放鞋、一件短袖衫、一顶草帽就开始他的翻山越岭、走村串巷,那种艰辛程度和工作强度可想而知。9个县走访下来,他带回了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故事。他知道了宁德人的“家底”,总结了一篇《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他知道了宁德人的“目标”,用“滴水穿石”“弱鸟先飞”吹响了思想的号角。后面,里面的“脚力”故事,还有我们所熟知的“三进下党”!
脚力,顾名思义,就是行走的能力、两腿的力气。在“四力”之中,脚力放在了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下水了才知道怎么游,脚沾泥土方能探真知!增强“脚力”,看上去好像是轻松的、容易的、没必要的。交通便利的现在,车上一油门、出门一溜烟、双脚不着地,似乎不用双脚走路也能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尽知天下事;网络发达的现在,动动手指、打打电话、上上网络,似乎就能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很快地解决问题。我们会有种错觉,很多路并不需要真正用双脚走出来,很多事情也不要亲自到达现场。就像是爬一座山,有了直达山顶的缆车,花点钱买张票就可以很快欣赏到山顶的风景,自然而然就不太想要从山脚下开始,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跑。然而缆车上不能看到一片树叶的掉落、不能感觉到一块石头的松动。而我们在车上、在网上,看到的是转瞬即逝的风景、看到的是筛选后的信息,有可能那些沾着泥土、冒着热气的景色全都在背后隐藏着。喜欢跑步的我,对脚步丈量的路印象最深,走过一次、跑过一次基本上就记住了。而坐在车上,无论是经过多少次,那条路永远都是分不清东南西北。也许,方向感极差的我也只能好好练“脚力”,用脚步摸清城市的基本脉络。
因为工作,有时也需要“跑”宣传、“挖”人物。有过“闭门造车”的经历,深知在电脑前没想法的痛苦,也明白没有“跑”手里的笔很难下手,更明白没有“挖”坐在电脑前敲打不出东西。“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想象力不够丰富、自信心不够足的我似乎能深刻体会到这一含义。无论是工作材料还是个人文章,没有经历过、没有了解过难下手,即使成篇成文后也觉得是“拿不出手”“不太满意”“少了点东西”。
想要当“笔杆子”,想要以文发声,我也需要更努力践行“脚力”。在行动上,走出自己屁股下的方寸之地,俯下身、沉下心,无论是隔壁办公室还是田间地头,少主观臆断和走马观花,让话语更有温度、有角度、有力度、有高度。在思想上,走出自己思想的方寸之地,多听听、多看看、多想想,无论是时政新闻还是娱乐八卦,让文字多些客观理性,从单一的抨击吐槽转为多方面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今天看来,“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粒粒珍珠,无论大小都是新思想中的一份子,弥足珍贵。32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用足迹走遍宁德8个县市,那些足迹串起一粒粒珍珠,我们看到了一条鲜艳夺目的珍珠项链。从现在开始,每天多问一句,我的双脚迈开了没有?脚力尽时山更好,继续用双脚走出“如是我愿”的烟火气,早日拿到个人独属的珍珠项链。
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心得范文五
近日在微信群与一些评论写作爱好者聊天时,一朋友说起因为要到上级单位挂职锻炼,可能要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写文章了。由于这位朋友一直以来笔耕不辍,撰写的文章高产高质,大家便纷纷开玩笑“不写是不可能的,这一辈子都不可能不写的”。
玩笑归玩笑,笔者心中不禁想,因为工作调整、提拔晋升而不再继续写作,或者一段时间工作过于繁忙而导致写作热情骤减,不正是当下不少“笔杆子”的真实经历吗?评论写作是一种积极爱好,是深化工作学习、做到学思践悟的有效途径,也是展示自我、表达观点的方式,需要持之以恒,但同时也要意识到,评论写作对于很多同志来说并不是主责主业,也需要平衡好日常业务工作和评论写作的关系。
写作对于个人来说是值得一辈子坚持的爱好。撰写评论文章亦是如此,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心中所想、心中所感通过文字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何尝不是一种享受?这些文字倾注了汗水、蕴含着思想、传递着力量,被更多人认同时,就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意义。“码字”并不是煎熬,不是为了“写”而写,正所谓“我手写我心”,一篇好的文章实际上就是把个人思想转化成文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少不了的独特的构思立意、合理的论证表述和精心的雕琢打磨,但在完成时,会真正感到一种自我满足。
人贵有恒,写作最需一颗“恒心”。恒心是对写作“初心”的秉持,更是对“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磨练。有的同志在写作中,久不见起色便颓然放弃,自嘲“不是写东西的料”;有的则是写作中遇到“瓶颈”,突破不成便怅然弃笔;还有的则是因为外部环境变化而忘却了写作的“初心”,没有了坚持的动力。有这样一副自勉联——“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用在写作上同样合适,不少热爱写作的同志都会发现,如果一段较长的时间不写文章,再次拾笔时就会感觉很是吃力,不止写起来磕磕绊绊,就连脑袋也会如同“卡壳”一般;如果长期坚持写,保持良好的写作习惯,掌握写作规律,思维就会越来越活跃,落笔时自信满满,文章自然一气呵成。写作是积累知识、增长见识的过程,要学会用恒心践行“初心”,以恒心磨砺“匠心”,才可以让思想“保鲜”,让文章“保质”。
有“恒”还需有“衡”。一些同志经常反映写文章是很费精力的,如果长期把精力过多放在写作上,就会导致抓业务工作的精力不够,从而影响工作质量甚至个人生活。而如何平衡好写作这个终身爱好和工作、家庭、生活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更何况有了舒心的工作环境和和睦的家庭关系,对安心写作肯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要善于找准业务工作和写作的“契合点”,业务工作和评论写作并非对立关系,有时候,业务工作可以通过评论写作来上升至经验和理论高度,评论写作也可以让人加强对业务工作的思考,从而进一步转变观念、改进方法、修正错误。另一方面,要善于找准业务工作和写作的“平衡点”,注重把握写作的时间和空间,合理安排时间地点,让写作不占用具体工作时间,做到尽量不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情况下保持写作的连续性。另外,也要注意调节身心,合理休息,适当锻炼,确保有充沛写作激情的同时也有健康体魄。
喜欢写作,就要让它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不能因为环境改变而放弃。要把握“恒”与“衡”的关系,让写作融入工作生活,找到“源头活水”,最终实现从“苦于写”到“善于写”再到“乐于写”的转变。
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心得范文六
近日,在先锋文汇作者群,小伙伴们一直在谈论写材料需要的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江苏的戚小强认为,写材料是要激动的,不激动就写不好材料。福建的郭素娇则认为,写一篇材料,让自己激动起来很容易,但是让自己静下来却很难。情感的潮水汹涌澎湃,如果少了理智的河床为边界,就可能泛滥成灾,产生偏激的观点,偏离“公转”的轨道。于我而言,写材料是一种机遇与挑战,需要一种不断向前的激动状态,一种积蓄力量达到特别想要“表达”的冲动状态,迸发出智慧与力量的火花。
写材料需要一种不断向前的激动状态,加速释放信息写作能力。《毛诗·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写材料最重要的,就是那份兴发激动的力量,内心之中要有一种感发的活动,情动于中,使读者也深受你的感动。往往这样的人在工作中是最有主见、远见和高见的,当他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鲜材料时,就会充分调动神经细胞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情不自禁地想用笔、用键盘、用镜头记录下来,书写一篇篇接地气、沾泥土、有深度、有声势的的信息作品。“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每当遇到较好的材料信息点,每个人都应该怀着激动无比的心情找到方法、扣紧主题、完善内容、获得感悟,学会从纷繁复杂、快速变动的新闻中抓住最要害最关键的本质信息,探索出一条调查性强、富有激动情景的路子,提高加速释放信息写作能力。于我而言,正因为拥有这样在写材料时不可缺乏的一种不断向前的激动状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各类信息才能高效率完成且采用率高。
写材料需要一种不断向前的激动状态,激发强烈爱国主义情怀。记得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文《激动人心的时刻》,文章通过对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全过程的真实记录,“零号指挥员开始最后10秒倒计时:10、9、8、7、6、5、4、3、2、1”“9时02分,‘神舟’五号在人们激动的喊声中抛出了一条乳白色的烟雾,好像银练当空舞”,让学生置身于文本背后宏大的时空背景,处于语言、情境和精神的和谐共振中,共同见证这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寄托着亿万中国人的期待和自强梦,激发我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写材料就是要回顾过去、总结经验,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新期待,为展望未来再创辉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了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每一项工作当中,激活一种不断向前的激动状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积攒一股子劲,尽情挥洒才华,为追逐梦想而不懈奋斗。
写材料需要一种不断向前的激动状态,助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户枢不蝼,动也。”世界上最温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生命的长河在于不断运动,不流动就会腐臭,门轴长久不转动就会腐烂,有激动活力的材料才有持久生命力。写材料要全面激动起来、行动起来,趁着青春年少,不能像老人家那样写“老干体”式材料,我们要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得以锻炼和磨砺,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文章。写材料是一件公认的“苦差事”,“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写材料要有实质性内容,有各级参考价值的具体问题、案例、数据等,及时掌握基层新情况、真声音的“第一手材料”,并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善于抓住重点、突出特点、发现亮点,这种不断向前的激动状态不可或缺,源于你钻研的韧劲、能吃苦的精神,同时还有反复修改、不怕推倒重来的强大心理承受能力,终究在这种最为有效的淬炼中,将会提升你的自信心、成就感、自豪感、荣誉感和进取心,鼓舞你更加铆足干劲、脚踏实地、追求卓越,力争通过信息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助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心得范文七
近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1992年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读到其中《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一文略有小感。此文著于1989年5月,虽已时隔30余年,但对新闻工作者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我辈之谆谆教导仍能受益终身。
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自重”,把握时代的脉搏,冷静分析思考、认清当前形势,做好政策主张的“传播者”。
文章第一句就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提到,“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就是要树牢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把握时代脉搏,努力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形势所赋予我们的任务、职责,切实做到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稳健自重”。
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自爱”,驾驭潮流的动向,搞好舆论引导、弘扬社会正气,做好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文章指出,“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两大功能。”在当前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重要节点,搞好舆论引导、弘扬社会正气,就是既要通过舆论引导,坚定人们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我党“第一个百年”目标的理想信念,认清当前我国疫情防控的明朗形势;也要做好舆情监督,在“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的同时做好复工达产任务,不信谣不传谣,要以官方发布信息为准,稳固好舆论的“风向标”,驾驭好潮流的“流动向”,以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自珍自爱”,做好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自强”,紧握历史的轮盘,提高理论水平、敢于艰苦奋斗,做好时代风云的“记录者”。
“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第一要义。要时刻牢记新闻工作者是为党和人民工作的,就要对党和人民负责。加强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深入调查研究;严于律己,遵守职业道德。每个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做到“自立自强”,自身“有货”才能为党和人民更好更放心地“带货”。立足自身岗位,深入基层一线,稳扎调研基本功,筑牢民意的基本盘,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心、用情讲述基层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目之所及的范围内描绘美好中国,在力所能及中时刻以党员身份做好引领示范,引领时代潮流、紧握历史轮盘,做好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
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更应紧跟历史进程,抓住历史机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用实际行动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以真才实学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作品。
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心得范文八
因为写稿上稿的牵线搭桥,我与共产党员网从相知相识到形影不离已五年有余。共产党员网的登陆密码在办公电脑中保存,手机QQ群里的先锋文汇群长期置顶,无论是工作日上班,还是节假日休息,由于写稿上稿的魂牵梦绕,让我每天第一时间打开手机或电脑,依偎在共产党员网的怀抱,尽情享受阳光雨露,吮吸精神食粮,不亦说乎!
近日,共产党员网上的观点PK“写稿、上稿是谁的事”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广大网友直抒胸臆、各持己见,让人受益匪浅。
共产党员网是与时俱进的党员教育平台,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平台,是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联系互动平台,更是全体党员温馨的精神家园。表面看,写稿是作者的事,上稿是编辑的事;写稿追求上稿,而上稿又限制写稿。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无论是写稿作者,还是上稿编辑,双方所围绕的中心焦点都是共产党员网,二者的目标是相同的,都希望把共产党员网这个平台办好,帮助各级党员干部加强学习与交流,了解掌握党情国情,不断提升素质和能力,更好地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先锋模范作用。试想,若没有写稿者的笔耕不辍、钟情翰墨,没有上稿编辑的不辞辛劳、孜孜以求,又何来共产党员网这个全体党员温馨的精神家园呢?因此,写稿上稿是“哲学的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作为写稿者,当务之急是把握好写稿上稿的辩证统一关系,把写稿补短板工作做得更好,以实现二者和谐发展之目的,共同促进共产党员网越办越红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四力”既是写稿上稿的辩证统一点,也是把写稿补短板工作做得更好的突破点和发力点。
写稿者“强脚力”须练就一双“铁脚板”,走得正、走得实。所谓脚力,本指两腿的力气、走路的能力。旧时也指传递文书或递运货物的差役。对写稿者而言,“脚力”就是要深入基层,走到田间地头,走到老百姓中间。少数写稿者经常抱怨自己写了很多党建网评文章,却很少收获编辑推荐,点上“小火苗”。究其原因,就是写稿者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写的文章缺乏深度与力度,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较为肤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好的题材内容,需要写稿者用非凡的脚力丈量大地,发现生动、典型的百姓故事。因此,写稿者强脚力须练就一双“铁脚板”,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做“泥腿子”干部,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写稿者唯有通过切身感受现身说法,写出群众最鲜活、最生动的一线故事,才能打动上稿编辑的心。
写稿者“强眼力”须练就一双“慧眼”,看得清、看得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时曾引用古语“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这句话告诉所有写稿者要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积极行动。毫无疑问,写稿者的写作水平与其眼力是密切相关的,特殊的眼力一旦养成,“留心处处皆文章”。但眼力绝非一朝一夕所能练就,它需要写稿者做有心人,以犀利、睿智的眼光见人之所未见,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自信坦荡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作为写稿者要善于通过敏锐的洞察捕获素材,以判断力和辨别力的提升增强发现力和观察力,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舆情,写稿者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练就一双政治慧眼,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写稿者“强脑力”须练就一种缜密的思维,想得细、想得深。脑力是理性思维品质的显现,是对社会实践和新闻事实本质属性的一种认识。现实生活中,很多写稿者的确写了不少文章,各种评论浩如烟海、多如牛毛,但能脱颖而出,打动上稿编辑的都是那些有思考、有思想的作品。要知道,唯有力透纸背的文字,饱含思想深度和智慧力量的精品文章被推荐显示在共产党员网首页上,才会有更多的人点击传看,达到给人启迪、发人深省、予人新知的效果。因此,写稿者强脑力须练就一种缜密的思维,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让脑子活起来,想得细、想得深,提高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善于对各种素材进行“深加工”。
写稿者“强笔力”须练就“几把刷子”,写得好、说得透。所谓笔力即指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它要求写稿者不断改进文风,摆脱形式上的枯燥和呆板,更别陷入“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误区。不可否认,不少写稿者说起来头头是道、条理清晰,但写出来的文章远没有说的那么精彩,更不能拨动上稿编辑的心弦,归根到底就是笔力不足。因此,面对风云激荡的思想舆论场,写稿者强笔力须练就“几把刷子”。一方面要多读、多记、多写、多练,才能把话讲进人耳朵里,把理说到人心坎里;另一方面,要改进话语体系,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让广大干部群众喜欢听、愿意看、听得懂、看得进。
写稿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四力”融会贯通、相互激荡,方能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佳作。发时代之先声,共产党员网责无旁贷。写稿上稿是“哲学的事”。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统筹协调好写稿上稿的辩证统一关系,花大气力、下真功夫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调研,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共同营造共产党员网这个温馨之家,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答卷更圆满、更精彩!
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心得范文九
作为中国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的记者节如约而至。在中国,“记者”这个荣光的名字,饱蘸了人们太多的梦想与期许,也承受着无法名状的挑战与压力。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用担当捍卫正义,用事实照见民生。他们的一言一行,始终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
记者节的设立,既是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鼓励和鞭策。早在2017年11月8日致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寄语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带来了好的鞭策,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砥砺前行。特别是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进行时”,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应当坚定“四个自信”,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坚守“初心”,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在历史的航道中,总有一些重要的节点,犹如守望的灯塔,指明前行的方向,引领亿万人民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破浪前行。踏入时间的长河,广大新闻工作者就担负着“灯塔”和“指南针”的作用,他们用“笔力”记录着时代与重要的节点,当好“中国故事”的传播者。走进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波澜壮阔,国家的面貌日新月异,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近了。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决策,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部署,从精准扶贫第一线,到污染防治攻坚战现场……一支笔,一台摄像机,就是新闻工作者的战斗武器。正是有了记者的参与和记录,才让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求索、奋斗,以及砥砺前行路上每个激动人心的瞬间,变得更加清晰瑰丽。广大新闻工作者更应该做美好新时代的“创造者”,不忘初心,以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营造更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
坚守“初心”,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样也是新闻工作者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记者们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时刻不忘加强学习,适应现代媒体的发展规律,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到风格勇于改进创新,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方能为受众提供更多喜闻乐见、入脑入心的新闻报道,让你手中的笔,不断创作出有温度、有力量的新闻作品。为人民立言,展现新时代百姓风采,不断推出“沾泥土”“冒热气”的报道, 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让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了彰显,让正能量得到了弘扬。
坚守“初心”,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人民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主人,如砚般坚不可摧的厚实基础,新闻舆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人民为中心开展,为推动社会进步提供思想动力。好的新闻舆论是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能够起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作为新闻工作,我们要讲人民听得懂的话,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写人民看得懂的文,转作风,坚持人民导向;改文风,让文章多点“泥土味”,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与人民产生共鸣,凝聚民心,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当好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坚守“初心”,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世之仪表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所以更需要公平正义。只有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才能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以实际成效切实的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其中的党性原则、导向要求、人民立场和科学规律、创新规律,将自己锻造成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纸上波澜,记录历史精彩;笔底春秋,助推时代进程。在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到来之际,衷心祝愿奋斗在新闻事业一线的记者们工作顺心,记者节再出发,用“初心”谱写一曲华章。
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心得范文十
今天,第二十个中国记者节。记者节是一个不能放松休闲的日子,是一个提示责任使命担当的日子。
新中国成立前就有记者节。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为加强其统治地位,对坚持正义的新闻工作者任意加以迫害、逮捕乃至杀戮。面对“白色恐怖”,新闻工作者正义发声,投身革命,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不管是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还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抑或是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新闻舆论工作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展示出强烈的责任与担当。记者节的设立,体现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者的亲切关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闻事业的高度重视,更体现了新闻事业的重要社会作用和全社会对新闻职业的尊重。
记者是无冕之王。但因为互联网普及等因素,媒体传播方式正在悄然变革。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其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25亿,占整体网民的87.5%。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受到强烈冲击,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据TCL发布的数据,受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影响,电视机的日均开机率已经由3年前的70%下降到了30%。同样,传统报纸依然经历着“寒冬”:仅2018年,就有40余家报纸宣布停刊。其中包含《北京晨报》《新疆都市报》《黑龙江晨报》《法制晚报》《生活周刊》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现在的我们,离重回舞台中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想再创辉煌,必须要全面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把群众聚在身边,把便利带给群众,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有高的政治站位,要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高度上看问题、干事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公众日新月异的需求,新媒体应运而生,这给传统的传媒格局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传媒环境发生了爆炸性的更新换代,信息来源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传统媒体面临着成本增加、广告下滑和用户流失的巨大压力和考验。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就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媒体发展趋势,如何解决“本领恐慌”?最根本的还是要学习。
大众传播时代,报纸的内容无非是文字与图片,广播是音频,电视是视频和音频。在网络时代,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传播条件下,全媒体传播形态让内容类型复杂多样,生成了大量非结构数据,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我们还秉持着传统的做电视、报纸的观念开展工作,没有创新,如何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创新,不是空洞的词语。他体现在我们宣传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工作的各个流程。策划、采集、编辑、发布,每一个环节都有值得提升的地方。但落实到具体上如何操作呢?我想,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新闻舆论的“四力”、新闻工作者的“四力”——脚要走出去、眼要看仔细、脑要深思考、笔要写华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基于新闻舆论本身而言,这需要我们坚持内容为王,真正做群众喜欢的新闻。而新闻工作者的“四力”是就人而言的,需要新闻工作者真正走下去、看仔细、想全面、写好稿。
新时代承载新使命、新使命铸就新辉煌。作为新时代的媒体人,要坚持“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遵循“四做四向”,全力以赴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政治、业务、素质,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争做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记者节,提升“四力”正当时。
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心得范文十篇相关文章:
★ 2019最新"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学习感悟素材大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