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春夏秋冬又一春》观后感范文5篇

斯祺分享

  远山,一片湖,一扇门,一叶舟,一间庙,一老僧,一童僧,春夏秋冬,宿命如何摆脱。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春夏秋冬又一春观后感

  四季轮回,不可逆转。

  正如生命中走过的路,没有回头再来的余地。此生结下的缘,来生定会继续还。

  生生世世,我们不过在原地绕了一个更大的圈,外围的我们,看着别人踏着我们曾走过的圆,继续前行。

  换的是主角,不变的是一样的人生。

  你想逃,你不认输,但是春暖夏燥秋凉冬寒之后,还是回到原地。悬浮在湖中的庙宇,是洗净你心灵的圣地,入此门,请佛摘下你的心。

  春,绿色满眼,碧波涟漪。

  还是孩童的你,跟随师傅,生活在湖中庙宇。

  你为何而来你又怎么而来,天真无邪的眼里没有追问答案。

  孩子气的顽皮,捆绑住了自然中的生灵。

  鱼,水中之物,无端背负你捆绑的石,无法自由。

  蛙,向往蹦跳的愉悦和水中的清澈,那颗石,令它无法跨越。

  蛇,游走天地,柔软身躯,怎能承受。

  你很快乐,似乎这样简单的征服了它们。

  笑声传出的却是隐藏的欲望。

  师傅看在眼里,明了你的此生,定会经历磨难。

  因为你赋予他物的石,早已经压在心底,成为无法挣脱的咒。

  当你也同样背负着石,寻找被你捆绑的生灵,发现他们的生命因为你的顽皮,竟然离去。

  你的哭泣,是因为后悔吗?走过的路,不能回头。

  从此,那几颗石,住在你的心里,一生一世。

  夏,热情似火,燃烧天际。

  懵懂的你,已经成为少年,这一片湖,已经无法承载你的欲望。

  林中纠缠交媾的蛇,告诉你生命的最初。

  前来求医的少女,是点亮你生活的蜡烛。

  白色衣裙,遮挡不住青春的气息。

  终于,你和少女合二为一,心中的佛,已经离去。

  湖边石岸上,是温存之后的相依。

  深夜的对视,岸边的牵手,你沉醉在爱情的初果中。

  一夜,扁舟上,你与少女,欢愉后的相拥。

  师傅的拔下船塞,湖水蔓延,你们惊醒。

  你肯定求师傅的原谅,却难敌相思之苦。

  少女病好离去,也带走你的一切。

  终于,你手捧佛像,离开庙宇,追寻心中的她,开始尘世苦难之行。

  秋,金黄落尽,潇潇瑟瑟。

  师傅依旧湖中僧日,有只白猫陪伴,化缘食物的包装,发现了你的消息。

  此时你已离去多年,心中的咒扰乱了你的神,犯下了杀生之过。

  你可否还记得,师傅多年前那句“淫欲带来占有,占有致杀生”。

  你唯一能赎罪的地方,还是湖中这片浮生之地。

  你带着怨恨,面对依然静谧的庙宇,

  师傅问你过的快不快乐,你只有心中怒火,因为你深爱的女人离你而去转投他人怀抱。

  那把沾血的刀,平息了你的怨恨吗?

  师傅答曰,你喜欢的东西,别人不能喜欢吗?

  你不懂,心里的石压的你太久。

  闭七窍,不能带走你的生命,你欠下的,还没有还。

  猫尾写下的金刚经文,是解除你心中魔咒的符。

  师傅命你,用刀,把经文刻出,每刻一遍,即消除所犯嗔戒。

  警察正在对岸,你惊惶失措,师傅喝道:“你干什么,继续刻!”

  一夜未眠,经文被你默念千遍,此时你无法抵挡疲倦,倒下睡去。

  当你醒来,五彩染尽的所有经文,你必须上路,还你的债。

  师傅目送你远去,在尘世时日不多,自当化烟而去。

  湖心那片燃烧的舟,成为秋末最后的绚丽。

  冬,银色素装,沁神明心。

  经历炼狱的洗礼,你再次归来。

  湖岸的门,颜色已褪,无人的庙宇,落满尘埃。

  师傅的僧衣,盘旋着萦萦绕绕的青蛇。

  走到师傅涅磐之地,拜见,冰封的湖底,师傅留下舍利。

  你借天上之水结成的冰,塑一尊心中的佛,师傅的道,永存眉宇之间。

  蒙面女子带来了儿时的你,一样哭泣的小生命,探究母亲的心中是否要把他遗弃。

  深夜,那双想揭开紫色面纱的手,被女子轻轻握住,不见,不语。

  女子苍然离去,小生命追逐着母亲的脚印,你慌忙跑到湖面,却看到冰封下女人的紫色面纱。

  解开面纱,你看到的是哪一张面孔?

  是你深爱的女子?是你结束的过往?还是佛在告诉你生命的轮回?

  于是你,开始背负心里的石,缠绕腰迹,一步一步迈着朝圣的步伐。

  远山尖,你与佛,一同,沐浴天地灵气,洗礼今生的孽,回望过往的罪,宁静由心而生,与天地同在。

  又一春来,回转流波,百花漫香。

  又一老僧,又一童僧,继续湖心浮生的念坐。

  童僧再次拾起了石块,把鱼蛙蛇的生命当作儿戏。你在身后,了然生命的来来回回,在这里延续。

  湖外的我们,同感画面中清淡的禅意,留白之间,只有呼吸存在。目睹他人命运的循环,深山静水间,贪嗔痴念,佛拈花一笑,人世沧桑数年。因果轮回,爱恨情仇,人世悲欢,浮地尘世,生死之别,清心即可。不要伤害别人,不要去嫉妒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春夏秋冬又一春》观后感

  人之初,性本恶

  一片葱郁的森林,一方沉静的湖水,一座宁静的寺院,一个淡泊的老和尚,一个天真的小和尚。

  四季轮回,日月变迁,水上寺庙静静的沉浸在岁月的香火佛理中。

  这就是金基德在《春去春又来》里为我们塑造的一个小世界。

  春天,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小和尚还是个顽童,虽然在佛寺里长大,但是却在天性的驱使下,以杀害小鱼、青蛙和蛇为乐。

  师傅看到了,只能默默叹气,以同样的方式责罚小和尚,让他明白众生向善的道理。

  夏天,炎热躁动,生机勃勃,小和尚长大成了一个少年。

  一个来到寺庙里养病的少女,挑起了小和尚的春心,耐不住欲望的驱使和煎熬,他坠入情欲,在佛的眼皮下,和少女发生了关系。

  为了少女,为了红尘的声色,他毅然离开了寺院,背着佛像,投入了大千世界的欲海之中。

  秋天,凉意渐起,悲空萧索,小和尚成了背负杀人重案的青年人。

  怀抱杀妻的血刀,回到了寺庙,痛苦后悔万分。

  老和尚责罚他刻录心经,然后将他交给了前来追捕的警察。

  老和尚则默默收拾净身,自焚在寺院外的静水之上。

  冬天,大雪茫茫,生机消亡,中年的小和尚回到了寺庙。

  看破红尘的他接替了老和尚的主持位置,潜心佛法,不问红尘,自我修炼,去除罪孽。

  深夜里,他收留了一个妇人送来的婴孩,从此,他也成了师傅。

  春天,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婴孩已经长成了顽童,学习佛法之余,却难以抑制天性里的顽劣,以虐待小鱼、青蛙和蛇为乐。

  老和尚看见了,失落的摇头叹气,只能用当年师傅训导自己的方式去训导小和尚……

  小世界:佛与欲海

  金基德的电影,永远离不开的主题便是宗教救赎和欲望。

  另外一部出色的作品《撒玛利亚女孩》里,基督教是拯救心灵的路灯,而此处,则是佛教。

  这离不开韩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佛教的古老传统和近代以来基督教在韩国的扎根和迅速壮大,两种宗教融入了现代韩国人的精神世界。

  而韩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在现代化的进程里,也渐渐陷入了欲望的束缚之下,在物质中迷失了。

  从宗教的精神里寻求救赎,是金基德认定的一个路径。

  《春》里,那个湖水包围的寺庙,是如此的宁静和出世。

  电影刻意抽空了电影的时间背景,虽然过了几十年,寺庙一点改变也没有,禅意是恒久的,而外部虽然是现代,但是却模糊了具体的时间。

  这就是一个现代社会包围的静止的小天地。

  但是,看起来这个无比宁静的世界,也并不是那么出世的。

  平静之下,同样难以遮掩欲望的浮动。

  环绕寺庙的水,其实就是欲望的象征--水是欲望,这是一个古老的意象,而佛是凌驾在欲海之上又被欲望包围的。

  僧人介于欲望和佛之间,总是左右摇摆的,虽然一心向佛,可是却难以克制本能的堕落的诱惑。

  这和基督教的精神是一致的。

  人的本性是恶的,这是导演的思想。

  即使佛灯下成长的小孩,从来没有被红尘玷污,也有杀生之心,更何况尝到了红尘的滋味呢?红尘建立在欲望之上,是出世之人所鄙弃的,但是真正能看破的红尘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四季和人生的轮回里,似乎永远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参悟到困境到看破再到破灭的一个圆环。

  小和尚悟道而不得道,只有深入红尘,从中脱胎换骨的历练一番,才有了定力,才能看破一切皆空的道理,但是,当看到新的小和尚在自己的教导下依然难以跳出红尘,才发现自己以为跳出红尘,其实还是身在红尘之中。

  小和尚--老和尚--小和尚,不破--看破--不破,这个循环是无限循环下去的。

  人性本恶,而我们依靠佛法宗教来寻求拯救,寻求善念,寻求道,然后与恶斗争,但是善恶永远如同太极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生不息,谁也出不去。

  从这个意义来说,这就是一个西西弗斯的神话。

  被罚的西西弗斯一遍又一遍的将巨石推到山顶,再一遍遍的滑落,永远没有尽头和终点。

  这个怪圈,就是善恶的博弈,此消彼长,相伴相生。

  生活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圆环,人生也是,世界也是,这就是我们人类的困境,依靠不断的宗教指导或者自我修炼,人能寻求到暂时的宁静和顿悟,但是新的领悟里又有新的困惑,一层一层累进,变成了闭合的圆环,永远没有出路。

  真正的通透,原来是不存在的。

  男人的循环:欲望的动物

  这是一个男权的世界,男人是世界的主导。

  如同圣经里一样,女人和各种诱惑一起,成了男人生命轮回的考验。

  蛇、蛙和女人,都有着浓烈的宗教背景。

  佛和上帝一样,是不会回答我们的困惑和迷惘的,只有经历了困惑和迷惘,在劫难中自我修炼,遵循佛的旨意,才能找到正途。

  女人既是生命轮回的必然,又是带来欲望的罪孽,也是苦海磨难的考验,又是顿悟的钥匙。

  依靠世俗自己建立的体系,是难以保持社会良性运转的,只有精神上的探索,才能在这个困境的轮回里寻求到救赎和解脱。

  西方社会,一方面以健全的法制体系来维持外在的社会,另一方面以基督教的精神内涵来维持内在的人心,这样才建立了稳定的社会体系。

  许多学习西方模式的国家之所以失败,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只有法律的空壳而缺乏内在的民族灵魂的支持。

  红尘自我建立的体系,再完美也难以真正有效。

  杀气沉重的杀人狂,警察、司法和枪都卸不去他心中的杀意,却被一段佛经解救了。

  两个用了一辈子枪的警察,射水里的瓶子,还不如不看瓶子的老和尚用石头扔。

  在导演看来,在这个欲望的轮回里,寻求救赎的唯一方法,还是在于内在的精神修炼,而这种修炼,主要则通过宗教来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生物都是背负巨石的西西弗斯,都被压的喘不过气来,不过,只有信仰和修炼,才能减轻这份重量,让我们在红尘里,不会那么累,那么疯狂。

  《春夏秋冬又一春》观后感

  痛苦才能产生出离心

  远山,一片湖,一扇门,一叶舟,一间庙,一老僧,一童僧,春夏秋冬,生命如何解脱?

  影片中冬季中的一个镜头,女人落水而死,这让中年男子对这世界产生了真正的出离心。

  他对世俗欲望的追求如同炉中的火焰化成灰烬。

  中年男子拖着石头上山苦修。

  这组镜头让我深深震撼。

  人修行目的是离苦得乐,然而对痛苦体验的不深刻的人是不会产生决心修行的。

  人在宇宙的生命划分属于欲界,这一念的无明正是生命的源起,正是痛苦的根源。

  小和尚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长大成人,却抵不住尘世的诱惑。

  几乎没有人可以抵挡前世的业力牵引,就像是一个铁屑无法抗拒磁场无形的力量一样。

  而今生的所作所为又变成来生的业。

  佛经上说,人的寿命短暂,在宇宙中许多生命寿至几万甚至寿比日月。

  然而人道却是非常珍贵的,十方三世诸佛都要来人世成就,这却是为什么呢?第一,人道众生苦乐参半,才会反省,会修梵行;其次,人善于忆念,所以可以制造文化,使真理流传;再次,人性有勇猛的一面。

  发不起狠心修行难有成果,就是连世俗的成功也难获得。

  三界中,比人高级的天人天天享受,鲜修梵行,所谓富贵发心难。

  畜生中有猛利的也会修行,然而大多数顾不及搞这套,畜生道不会发明文字,没有文化。

  地狱里的众生时时受苦,死都是一种享受(在人道中死是八苦之一,然而地狱众生却以死为快乐的事),根本没心思搞这套。

  所以做为人,能听闻佛法,能生于中国(佛法都在中国),能得人身,应该自己看重自己。

  如果还能修行,得到明白人的指引,那就更不是一世修来的善缘。

  人如果还眷恋世俗,断无解脱的希望。

  再彻底一些,不光是欲界,进而看透三界的众生都非究竟,只有成佛,才能彻底获得解脱。

  所以修行人第一步就要发起出离心,得无上正觉,永脱苦海。

  这是需要对生命深刻的体验的,就像老和尚对年轻人说的那样:难道不知道世俗的情形吗?我们必须放弃我们喜欢的东西……

  有的人在世俗的繁华中尽情享受,却也有人在清静的庙宇中苦修不缀。

  这世俗中,快乐是痛苦的种子。

  小和尚长大成人和女孩暗生情愫,享受的快乐无非是以后痛苦人生的种子。

  同时这让人明白一个道理,这句话柯老师说过:痛苦的解脱不是靠说教,而是靠一生沉浮后的彻悟。

  《春夏秋冬又一春》观后感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极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缘有起时,必有尽时,现世轮回,业识所致。

  心有潋滟,心有骇浪,心有溪涧,心犹如波澜不惊的止水,止于始末,是故无始无末,色为轮回,空为本色。

  ----------- 题记

  之前慕名观看过金基德导演的多部作品,他所关注的对象多为社会边缘人和一些让人毛骨悚然的社会问题。

  《空房间》里的窥视、漂泊与失语,《坏小子》里的睚眦必报与乱亲孽障,《雏菊》里不动声色刻画女性内心世界,脆弱、敏感、独立而坚韧。

  这些作品满眼都是性、复仇、躁动与毁灭,令人心生怵惕。

  这些已经存在的话题消弭在行色匆匆的奔波中,伪饰在看似轻松的日常闲聊里,它们都是人们刻意去逃避的现实,逃避与文明格格不入的污秽部分。

  直到《春夏秋冬又一春》的问世,忧郁、焦虑的风格荡然无存,变得简朴、深邃与冷漠。

  在这部电影里,他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手法在叙述,把幼年懵懂、七情六欲、临老忏悔与禅定沉思悄然融为一体,道出了为生活而生活的平淡,平淡之余又无处不在的弥漫着佛静、尘动的禅味。

  春水泛滥

  溪流从峻峭的石壁上潺潺流下,汇聚成河,河水微波荡漾,清澈见底。

  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和尚在河畔嬉耍,见鱼儿游弋水中,捕捉,拴一石块,放入水中,嘻哈露笑。

  见一青蛙藏在石缝中,捕捉,栓一石块,嘻哈露笑。

  见一灰蛇盘绕在石上,捕捉,栓一石块,嘻哈露笑。

  这一切,小和尚的师傅尽收眼底。

  小和尚荡舟回到寺院,酣睡如常,师傅在深夜寻一石块,缚其背部。

  次日醒来,发现背上有一石块,大惊失色,先问师傅何故,后恳求师傅解开石头。

  生命从来都是负重前行,有先天的背负,也有后天的包袱。

  从鱼、蛇、蛙等自然生活到自诩为万物灵长的人,都不能脱下沉甸甸的重负。

  无常的命运把众生置于自己的掌控下,随意摆布,低级的摆布更低级的,高级的摆布低级的,全能的摆布高级的,也有自我颠簸的。

  师傅用“忠恕之道”去感化做下孽障的小和尚,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佛家提倡“怜生”,追求顿悟,好设身处地去感受动物的情愫,系自比。

  电影中,泛滥的春水静静的流淌着,明媚的阳光照耀其上,波光灿灿,美丽的百花争奇斗艳,都要睥睨群芳。

  在那个普通的春季,万物萌发,生命蠕动。

  夏果硕硕

  光阴荏苒,师傅须发皆白,小和尚成为一个英俊潇洒的少年,血气窜动。

  不远处,母女两人漫步在鲜花遍布的幽径上,小和尚疾步迎接。

  小女孩踏着碎步,左摇右摆,好似弱柳扶风,她体态轻盈,肌肤白皙,正是丰腴刚放的妙龄。

  母亲将女儿托付给师徒两人,希望山清水秀、清净诗意的环境能治愈好女儿的病。

  女孩与男孩年龄相仿,正处在情窦初开的时刻,女孩在男孩的示爱下,招架不住,在青石上,在船上,偷食禁果,颠鸾倒凤。

  不知过了多久,师傅看到女孩的病不治而愈,也知道了他两偷情的事情,就对女孩下了逐客令。

  分别之时,自然依依不舍,女孩深情款款,眼眸噙着泪水,男孩啜泣咆哮,愤懑不止。

  师傅有言:淫欲唤醒了占有的欲望。

  那个深夜,男孩趁师傅熟睡的时候悄悄起床,收拾行囊,故意背着摆在明堂的破旧佛龛,愤而离去。

  师傅好像看透了人情世故,对待淫欲的态度也格外开明,看到了因,就看到了果,对人世间好的、坏的现象都视而不见,不予置评。

  有开始就有结果,这个结果又会孕育出新的开始,又有结果……

  周行不殆。

  故事并未交代女孩所犯何病,也没明确告诉病愈的缘由,或许正是无数个黑夜,女孩与男孩的缠绵悱恻治愈了女孩的疾病。

  或许,有时候肉体上的愉悦能舒缓心灵上疾苦或悒悒,心灵上的舒泰又能催生出肉体上厌倦。

  人,无论出家在家,都不过是凡夫俗子,宇宙一栗,总是辗转在由因到果的路途上,却浑然不知。

  凉秋肃杀

  男孩因爱生恨,杀死了不符合自己心愿的女孩,满载悲伤的回到了寺院。

  男孩拿着沾染献血的匕首在佛前挥舞,暴跳如雷。

  晚间入眠时,那双空洞无神的眼睛中全是对现实的诅咒,时而又闪烁出悔恨的绿光。

  师傅垂垂老矣,用毛笔在庭前写下了《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求男孩雕刻,说:每刻下一字,心中的怨恨都减少一分。

  对岸,两个便衣查案至此,大声呼喊。

  直到次日天明,男孩才抄写完毕,人精疲力尽,倒地沉睡。

  赎罪、忏悔、补过与反省,成为凉秋的主题。

  树树秋色,千篇一律,让人厌烦、心乱。

  其实,忍受重复与平淡本身就是求生的基本素质之一。

  当男孩完成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后,譬如抄写心经,心变得与秋色不在协调,超越了秋的肃杀,终结了以往的爱恨情仇,不再挂念红尘,一心向佛,一心追求曾经放下的信仰,坦然入狱。

  送走了爱徒,师傅找来木柴,放置在船上,垒成禅台。

  师傅在耳目鼻耳处贴上“闭”字,从容的点燃木柴,焚烧,成灰。

  秋色或可成为另一种感情的代名词,万念俱灰,看破生死。

  师傅认为自己走过了太多的春夏秋冬,遭受了太多的冷暖,外加爱徒身陷囹圄,好像心无寄托。

  师傅人为的涅盘让我费解,我甚至觉得这是影片的败笔。

  向死的沉思并不应该在一生处在世外桃源的老师傅身上上演,这不符合情理,与影片的内容出入较大。

  但,师傅究竟是在萧索的秋天孤独的辞世。

  残冬积雪

  刑满释放,他回到寺院,物是人非,看着师傅生前的佛衣整齐的摆放在地上,他好像想清楚了许许多多,不再焦躁,不再执迷,不再妄为。

  禅坐,习武,冷浴,赤膊上身,如此度日。

  天蒙蒙亮,一个蒙面妇女怀揣着婴儿慢步走来,他行礼迎客。

  深夜,烛火通明,薪火不断,他时而添柴,又睡着了。

  蒙面妇女跪拜佛像,弃别婴儿,推门就走,疾步匆匆,时而回首不舍。

  遽然,她失足掉进冰水中,一命呜呼。

  他打捞起她的面纱。

  我并不知道那是谁,也不必知道那是谁。

  麻绳缠在腰间,拖着石块,双手抱着佛龛,朝山巅走去。

  费尽周折,终抵到山顶,他把佛龛摆在石块上,双手合十,打坐静思。

  又是一个春季

  还是那条溪流,还是当初那个小和尚,还是不懂事的胡作非为,将碎石塞进蛇、鱼、青蛙的嘴里。

  而他,一旁遐思,颇有仙风道骨的风范。

  正如每个事物必经的过程一样,人生也有发轫、发展、高潮与结尾,而天地却永远春夏秋冬的交替着。

  就像是春推动了夏,夏推动了秋,秋推动了冬,冬又推动了春,严丝密缝,不露破绽。

  《春夏秋冬又一春》高三学生观后感

  从前有个山,山下有个湖,湖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

  柴门咿呀,开启了一个春的萌芽。

  极清俊的一个孩子,极清净的一处道场,极清铄的一个智者。来之所来的他们生活着。

  孩子什么时候都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那么清澈的水,那么清秀的山,那么清灵的小鱼儿,小青蛙,还有没有毒的小蛇,他却天然纯真着一张脸,梵音袅袅中在哪里施虐,把几个小动物用绳子系上一块石头,让它们拖着石头艰难跋涉,奄奄一息时他咧开缺牙巴笑,不知道他那天真无邪的笑是要用一生来还的。

  这是春天,一切都是初始的朦胧。那智者忧虑地凝视着。

  柴门咿呀,开始了一个意乱情迷的夏。

  像山涧的水流终是往下,懵懂的孩子还是长大。道场已是置身水中央,一舟一人一次的来往,湖的岸还有一道门,两个门神可笑而徒劳的守卫着,终于还是没有能阻挡青春的勃发,像山上的野花。智者一声叹息,让两个相爱的人走出了家。

  这是夏天,青春已经是一匹拢不住的马。智者独守一方言净未必净,言静何尝静的水域。看夕阳西下。

  柴门咿呀,秋天到了,一切都开花结果。

  踉跄回来的汉子,还有一付担不起的孽债。深爱的女人逃之夭夭,自己却血债累累。终于落入法网,带走了他,还有他的初萌的春天,饱满的夏天。留下一头霜雪的智者,无奈地把木鱼敲的响彻云天,敲落一地枯黄。

  这是秋天,没有收获,若说有,都是泪与恨。

  天地萧瑟时,他回来了,智者已经堕入轮回,他也遵循轮回,只与苍茫进退。所谓因果,总是不会爽约。一个蒙面的人送来一个孩子,自己悄悄离去时,终于命陨冰窟。

  这是冬天,是万物的终结?疑惑是又一个轮回的开始。

  柴门咿呀,一个冰天寒月的冬。山上的佛慈悲地注视山下。

  从前有座山,山下有个湖,湖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这是又一番的轮回。

  极清俊的一个孩子,极清净的一个道场,极清铄的一个智者。去之所去的他们生活着。

  孩子什么时候都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那么清澈的水,那么清秀的山,那么清灵的鱼儿,青蛙,还有没有毒的小蛇。他却天然纯真着一张脸,仍然在梵音袅袅中施虐,给它们的嘴里塞小石头,奄奄一息时,他咧开缺牙巴笑,他知道他的这一举动要用一生来还吗?

  说“閉”何曾“閉”,说开怎么开?

  佛门真的只是情殇的皈依?为什么不能像俊秀山水应运而生,像春夏秋冬因时而至?古人造字“想”的意思是:像木一样的心与眼。其实是不要想。

  佛号吟唱中,一场灵魂的自我救赎。

  人之初,性本善么?习相近,性乃迁吗?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吧?因果就是报应吗?老天浑噩的时候让人沮丧,神灵清醒的时候让人惊愕。

  从来不看韩剧。极寒极冷极阴暗的上午,极低落的情绪,极想舒散的心境让我觅一部电影沉迷。于是我庆幸冥冥之中神的指引,我又一次沦陷了。

  沦陷在《春夏秋冬又一春》里。

    2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