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传奇人生故事
当我们赞叹汉武盛世时,不应该忘记给刘彻打下良好基础的汉文帝与汉景帝,更不能忘记给刘彻擦屁股的刘弗陵与霍子孟。正是因为有了前代与后代的努力,刘彻才能成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汉武帝!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汉武帝的评价1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这个“划时代”指的是什么呢?我觉得中国古代的历史,在春秋战国之际是一个大的转折,下一个更大的转折,通常大家都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但这个转折太大了,正因为太大,实际上一下子是无法彻底实现的,强制实行的结果,是秦之短命以二世而亡。汉朝的建立,较诸秦朝,在一些方面显现出明显的倒退色彩,譬如刘邦的分封。若是回溯到西楚霸王项羽的分封,这一倒退的性质就能看得更加清楚。这实质上是一种调整,是对秦始皇新政的一种调适。这样的调适,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可以说基本完成。也就是说,是由暴君汉武帝完成了暴君秦始皇开始的社会大变革。完成这一变革的具体时间,大致可以定在太初元年(-104年),所谓“太初改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我认为,从这一意义上认识汉武帝的历史地位,才能更好地评判其是非功过。
不过这只是一种专业技术的角度,历史的评判,并不仅仅如此。历史是人造就的,也影响到我们现在生活着的每一个人,而后世每一个评价过往历史的人不仅对道义的认知会有很大差异,而且每个人都是有感情的,感情的差异往往更大,也更微妙。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评判的结果,绝不会有举世一致的认知,因而谈与不谈,并没有多大意义,人们尽可自是其是,自非其非。
若是让我从感情上对汉武帝做一个评价,那倒十分简单明了,就八个字——独夫民贼,恶贯满盈。
汉武帝的评价2
不仅是司马光,中国古代所有政治家,在读史书的时候,都特别重视汉代,喜欢以汉代的史事作为事例,来说明对现实生活的合理抉择。
在汉代的帝王之中,汉武帝统治时间长,兴事多,是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皇帝,也是司马光想饶也饶不开的。可是,假如完全依照《史记》和《汉书》这些比较可靠的原始记载来写,汉武帝一生的作为,都是不符合司马光的政治追求的。读这样的史书,不管是帝王,还是大臣,都学不到个好样儿。
于是,司马光花费一番心思,从南朝时写成的小说《汉武故事》中找到了他想要的资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两项重要的内容。一是在汉武帝与卫太子之间,存在着两条不同治国路线的斗争。“好人”是卫太子,他主张“守文”,身边还聚集着一大群“忠厚长者”;站在卫太子对立面的“坏人”,则是他的老爸汉武帝。这位老爸主张“尚功”,跟在他屁股后面的只是类似江充那样的“奸臣”。著名的“巫蛊之变”,实际上就是这两条路线斗争的白热化。《汉武故事》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汉武帝在其晚年幡然醒悟,洗心革面,下诏罪己,摇身一变,成了一个符合宋朝儒家知识分子期望的圣明君主。这两项内容,都很合司马光的心意。
汉武帝的评价3
按照儒家的纲常伦理,天子再混蛋,臣子也是无可奈何的,不能取而代之,只能期望他自己改恶从善。若是连像汉武帝刘彻这样的暴君都能重新做人,那么,以此为鉴,还有什么样的帝王不能劝说他改弦更张以放弃自己的暴政呢?这样,我们就看到,司马光经过精心剪裁,把这些小说里编造的内容,像信史一样写到了《资治通鉴》当中。司马光的政治追求,无疑是很高尚的,也是颇为值得赞扬的。但我们今天在阅读《资治通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只是他的一个美好的愿望,绝不是历史的真实。轻易相信《资治通鉴》的记载,一方面,会误导人们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判断,像司马光一样对专制统治者抱不切合实际的幻象;另一方面,这也不利于我们学习真实的历史知识。
汉武帝的评价4
汉武帝的晚年政治取向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资治通鉴》一书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我们应该对历史纪事的时代早晚和可信性大小尽量有所了解,同时尽量直接接触那些写作时代更早、同时也更为可靠的历史著述,这样才能获取更多靠得住的知识。譬如关于秦和西汉的历史,最好还是先读《史记》和《汉书》,读《盐铁论》,然后在有余暇的时候,再去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三岁之时就被封为胶东王。他的姑母刘嫖和汉景帝都同出于文帝窦后,嫁给陈午后,生下了女儿阿娇,她很想将阿娇嫁给刘彻,更希望刘彻能继承帝位,于是,她经常在景帝面前说太子刘荣生母栗姬的坏话,栗姬心里很清楚这种处境,但她是个性情刚烈的女人,为此对景帝也出言不逊,终于触怒景帝,于是将太子贬为临江王,栗姬悲愤自杀,王夫人被立为皇后,6岁的刘彻被封为太子。
汉武帝的评价5
十六岁,就现在来说,还是一个孩子,一个已经进入了叛逆期的孩子。而在公元前141年,十六岁的刘彻失去了父亲,登上了皇位。
我们无法考证刘彻在初登皇位时的所思所感,但从事后来看,当头戴皇冠,身披龙袍的少年刘彻,看着下面群臣跪伏于地的时候,他也许是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
大汉立国一甲子矣。高祖皇帝雄才伟略,太宗皇帝继往开来,父亲孝景皇帝承前启后。到刘彻一代,亦当守社稷于祖宗,施功烈于百姓,创他一个万民拥戴、万国来朝的大汉盛世。
直至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权。 他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王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王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 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
在此之前铸币、煮盐、冶铁,听任民间私营,实际上都操纵在少数豪强手里,成为他们剥削农民、扰乱社会经济的工具。刘彻把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新的五铢钱,通全国,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又把盐铁收归官营,在指定地区设官,专卖盐铁。另外,他又设法调剂运输和平抑物价,各郡都设立均输官,负责收购和运输货物,调剂有无。京城设立平准官,负责平抑物价。这样,朝廷就掌握了大批物资,并从商人手里夺取了大量利润。通过这些经济措施,国家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地方豪强势力在经济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得到了经济上的保证。
为了能够选贤任能,汉武帝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
汉武帝的传奇人生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