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的读书心得体会
拖延心理学心得体会需要怎么写呢?我们不妨一起来参考下范文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以下是小编为您搜集整理提供到的拖延心理学读后心得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拖延心理学》读书心得
生活中,不管是学生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多多少少会有拖延的现象。如学生的迟到,不及时上交作业……作为教师的我也是习惯把工作留到最后才做。因此最近在忙碌的工作中抽空读完了一本《拖延心理学》。发现其中所讲的许多道理,可以应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上。
学生最常见的就是迟交或者不交作业。我们每天面对着学生的在这种行为。读了这本书后,让学生首先找出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找到了自己拖延的原因后,学生便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通过笔记、日记、随想等等。让学生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见证自己的改变,又或是从这些内容中更深刻地探讨自己。做好计划,分步骤一点一点解决解决这些问题。有几个学生很明显的进步。
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要合理安排时间,管理自我!
拖延心理学读后心得体会
隔了21个月,最后重新把《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看完了。
唏嘘啊~~~谁能拯救我末期的拖延症?看是还是得靠自己啊!自救吧! 拖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情绪根源,包括内心感受、恐惧、期望、记忆、梦想、怀疑以及压力;二是时刻根源,拖延者与时刻的纠葛;三是生物根源,包括身体、大脑以及遗传基因;四是人际关联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联。
情绪根源 拖延的原因有恐惧失败、逃避成功、完美主义、控制自我,安全感。
拖延者对失败有恐怖感,从而一向拖延,最后失败了能够说不是他是关联,是时刻不够补。
而有些就逃避成功,怕付出太多,怕受到别人伤害,怕遭受妒忌自己受到伤害。
还有就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要么全部要么没有。
看到这个,我承认我也是完美主义者,要么全部要么没有,不管在哪个方面,我都很明显,要么不做,要做就彻底。
好多时刻下决心的时刻比做的时刻还长,喜爱拖延,一向拖拖拖,拖到最后务必做了才会全力以赴去做。
自我控制,体此刻有个拖延者觉得拖延能够让他们或者自我的控制感,不必事事听命于他人。 能够透过拖延和自己厌恶的人唱反调,有弱者的自我满足感,还能够报复他人。
安全感就在于拖延者透过拖延让自己心理上或者安全感和舒适感,维护心理平衡。 实际上他们只是期望有个伙伴,有人陪伴有人分担,不至于孤独,害怕被疏远。
而有一些则是害怕被亲近,透过拖延来拒绝他人的亲近,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时刻根源
拖延者的时刻观念和一般人不一样。
他们的主观时刻和客观时刻严重冲突,总主观认为时刻很充足,往往把事情拖延到最后才去做,实际上已经时候不充足了。 拖延者时刻感知失去平衡,轻视未来,在管理时刻方面无序和误解。
不做对未来很重要的事情,只做即时的事情,哪怕是不重要可做可不做得事情。
拖延者容易陷在另一个时刻区域里:时刻迷失、时刻断裂、过去的好时光,对时刻的流逝不在意,不为将来做打算,拖沓此时。
生物根源
拖延的生物根源主要涉及大脑。
大脑中的运行的某些生化因素很可能会影响拖延。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大脑,神经科学最新的几个“大观念”:一、大脑处在不断变化中;二、感受很重要,即便它处于无意识中;三、潜伏记忆的影响;四、;联结的通路;五、左逆转。
脑是不断变化的,不断修正,具有重组潜质,能够打破旧的神经联系,建立新的神经联系,即是“神经的可塑性”。
就是说我们每一天所做的事情都会影响我们大脑明天的结构和功能。
生活经验能够激发神经元,将电子脉冲从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外一个神经元,并释放生化信息,促使神经元在数量上不断增长和连接度上不断紧密化。
你做某件事越多,大脑对那个活动反应越多;大脑就会要求事情做得越快越快,越来越好。
这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
虽然拖延在大脑中已经建立了顽固的连结,但是我们是能够打破的,能够重新建立新连结。
打破拖沓模式,建立做事新模式。
拖延是舒服的,不拖延是要克服不舒服感,如恐惧和焦虑。
当恐惧感出现的时候,大脑就会无意识做出躲避反应,从而导致你的拖延。
透过恐惧建立的神经连接是无法被消除的,当再次遭遇刺激的时候,大脑就会无意识反应。 这是大脑对抗恐惧和痛苦的防御机制,会抑制反应,让你逃避、拖延。
但是,由于神经元是可塑性的,我们能够透过有意识地调整我们的情绪对抗恐惧和焦虑、痛苦,管理自己的感受,理性思考,坦然应对那些我们所推迟的事情。
潜伏记忆依然,以前的记忆还潜伏在大脑了,当收到刺激时就会激发神经回路,然后做出拖延的逃避反应。
大脑左半球的某一分部和关照、感应和同情这样的感情有关的区域。
当这区域被激活,我们就会感到放松,对世界怀着开放的心态。
大脑的右半球有个负面情绪有关的区域,在不舒服和负面的情绪中,就会倾向退回到自己的世界里。
所谓的“左逆转”就是善待自己会刺激大脑的相应的部位,创造出一种与抗压感和健全感良性循环的状态。 简单讲就是多刺激左半球区域。
拖延症和执行功能障碍、注意力缺失紊乱、抑郁、焦虑、紧张和睡眠问题这些身体状况有关。
执行功能障碍的人往往正因执行力不足而导致拖延。
注意力缺失紊乱的人正因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情需要的时刻比其他人要多,而导致拖延。
抑郁症的人则正因动力不足,连动都不想动了,怎样可能不拖延。
拖延的焦虑症的人一般是强迫症、邋遢分子和囤积狂这两种,这两种状况是“脑锁住”。
强迫症的人不断重复某件事情,不能做其他事情而拖延。
邋遢分子和囤积狂,是迟迟不把无用的东西扔掉,不断囤积,大脑回路锁住状态。
压力会使我们变得拖延。
应对压力是,往往是“非战即逃”的反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节奏,有些人早上工作效率比较好,有些人下午工作效率比较好,有时强迫自己工作只会走上拖延之路。
睡眠问题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注意力和能量不足,导致拖延。
但是不管是怎样的状况,都是能够透过重建神经回路来慢慢改变我们的拖延症。
顺便提提季节性情绪紊乱症。
随着白天日子的缩短,环境光线的减少对人产生影响,神经传递素、血清素和多巴胺失去化学平衡,容易出现疲劳不堪的状况。
冬春两季较多出现。
人际关联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联。
家庭对拖延者的施压、怀疑、控制、依附、疏远等倾向,让拖延者为了维护其家庭关联而做出拖延行为。
有些则期望透过拖延而得到父母的爱等。
还有就是为了维护和同事、同学、朋友之间的社会关联而选取拖延。
虽然拖延者的因素有那么多,我觉得我主要是正因:一是懒;二是时刻观念;三是执行力不足;四是完美主义;五是强迫症;六是抑郁。
这六大原因。
当然,我此刻也在想办法重建大脑神经回路,应对拖延者,克服拖延者,一步一步来。
心得体会范文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右手猫(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430130/
本书有很多章节,但是总结一下,其实主要包含的是两大部分,一是拖延心理的成因,二是如果采取行动应对拖延。我认为,让我最有感触的是第一部分。
由于一直以来,我都有比较严重的拖延症,对于这个现象,最开始的时候我归结于自己太懒,但是后来发现,自己也并不是在所有事情上都懒,有些事情自己就会做得很快。
因此,后来我认为自己的拖延是由于没有做好时间管理,所以也看了很多关于时间管理的帖子、书和视频之类的。但是这些东西依然没有起作用,因为大部分的时间管理经验帖会告诉我,时间管理需要定计划,或者有一些强制的监督手段。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根本就不会开始做计划,因为这也是一种拖延。
这次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到了拖延心理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其中有一些基本上就是我自己的心理活动。
1、追求完美
其实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是看了这本书我才发觉,自己内心里还是有一种完美主义的倾向,或者说,其实以前我也有所察觉,但是并没有真的正视过这种完美主义给我造成了多大的麻烦。
根据书里的观点,很多拖延者由于追求完美,在潜意识里希望自己做任何事都要完美,并且他们有一个观点:自我价值=能力=表现,这个等式就是他们的深层意识,甚至自己都没有察觉自己有这样的认知。
因此,很多这样的完美主义者,内心觉得自己应该将所有事情做到完美,因为只有将事情做到完美,让自己表现得完美,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但是现实是,很多时候,我们其实不可能将所有事情都做得那么好,因此,拖延开始了。
拖延者开始拖延,直到不得不去做的时候才开始着手去做事,而这样的行为往往导致的后果就是,所有事情都做得不好。但是拖延者会开始觉得安心,因为他们会觉得,这只是因为我拖延了,如果给我更多的时间我会做的很好,这并不是我真实能力的体现。总结起来,就是拖延者通过拖延的行为回避了表现真实的自己,给了自己一个不完美的理由,因为拖延,上面的等式不成立了,而是:自我价值=能力≠表现。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说家长的那句“其实你很聪明,就是不认真/太懒了/不用功”其实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危害——因为这样的说法,其实就是一直在给孩子灌输一个思想:你虽然现在表现得不怎样,但是我们认为这不是你这个人能力不行,只是你没有表现出来而已。而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担心自己如果真的用功了,认真了,但其实表现的不是那么好,那么自己整个人的价值也就失去了,所以还不如一直“不用功”。
按你胃,这句话其实就是我在小时候,包括长大后也经常听到的,所以,这也是我自己总是拖延的原因之一吧。
2、逃避成功
书里关于这个点,其实阐述了很多,但是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点,也是我自己的一种心理:拖延者很多时候不将事情做好,其实是在逃避成功,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一旦开始将一件事情做的十分完美,人们以后就会对他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他们将所有事情都做得那么好,而这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是一种很沉重的压力。
对于这个理由,以前没有意识到,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回忆起以前的一些经历,发现自己在潜意识里也确实有这样的想法,如果这一次做得很好,那么以后都要一直做得很好才能满足别人的期待。
3、个人自主性
这部分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性故意拖延,二是缺乏独立性。
第一个方面其实是由于有一些拖延者有些时候会遇到一些比自己更有权威的人,而当这个人让他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拖延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性,就采用一种拖延的方式。其实这件事并非是拖延者不愿意做的事,甚至有些时候会很乐意去做,但是他不愿意在一个更高权威的命令之下去做这件事,这会让他觉得自己被控制了,而拖延,则是一种抗争的方式,在拖延中,拖延者会感到自己抢回了主动权。
一些例子就是,有些人可能早早就知道自己家的电费要用完了,但是他不会提前去交,他一定要等到不得不交电费的时候再去交,因为这个时候,供电部门就是一个比自己更具有权威的形象,而拖延者不愿意被控制,于是便开始拖延。
第二个方面其实很好解释,有一些人本身的独立性较差,这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他们经常会拖延,导致一件事变得很糟或者不得不处理,但是他们依旧拖延,因为他们在期待会有一个人来帮助自己。每次由于他们自己的拖延导致一件事情变得急需解决的时候,他们都会寄希望于会有一个人来解决,这样就不用自己解决这件事了。
上面的两个方面,在我回忆自己的经历时,发现或多或少的都出现过,因此可以说也是很参考意义的。
4、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
客观时间就是真实的时间,也可以叫“钟表时间”;主观时间,就是我们自己对于时间的一些感受。
关于这方面,书里也说了很多,但是对我最有启发的是其中的一点:在婴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时,我们对于时间,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都是在变化的。在什么时期,你就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认知。
比如在少年时,对于时间,少年们都会认为自己未来的时间是无限的,未来的可能是无限的;但是到了青年时期,你就应该认识到,自己其实有些事情能做到,有些事情不能做到,并且你会永久失去做出另外一些选择的权利;在中年时,你会意识到,你的潜能已经被发掘的差不多了,而且,人终有一死,你需要开始注意自己的健康。
但是人们很多时候都在回避让自己正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青年人会拖延,不去做出事业的选择,不想从学校毕业,因为一旦那么做了,那其实就意味着他们不再像少年时期一样,未来还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中年人有时会拖延,不去检查身体,那代表着他们不再年轻;老年人会延迟退休,因为一旦不工作,那就真的说明自己老了。
回想起自己即将从学校毕业的时候,其实会有些不安,对走入社会有一些恐惧,其实那就是这种心理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