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其他范文>事迹>

《榜样8》余姚横坎头村党委事迹材料

泽慧分享

12月21日20点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了《榜样8》专题节目,生动展现钱七虎等6位党员和浙江余姚横坎头村党委坚定信念、拼搏奉献的高尚品质,彰显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榜样8》余姚横坎头村党委事迹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榜样8》余姚横坎头村党委事迹材料

《榜样8》余姚横坎头村党委事迹材料【篇1】

余姚横坎头村,一个曾经被贫困和落后困扰的村庄,如今却成为了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胜地。这一切的改变,都离不开横坎头村党委的坚强领导和不懈努力。

一、坚定信念,引领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定信念,引领发展。他们通过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村民收入

横坎头村党委积极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引进优质项目、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提高村民收入。他们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旅游产业,增加村民的收入来源。同时,他们还积极推广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为村民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改善民生福祉,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横坎头村党委注重改善民生福祉,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式,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他们加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他们还积极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横坎头村党委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效益。他们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他们还积极推广绿色发展理念,引导村民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总之,《榜样8》余姚横坎头村党委的事迹材料充分展示了党的领导和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广大基层党组织学习和借鉴。

《榜样8》余姚横坎头村党委事迹材料【篇2】

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村域面积7.3平方公里,现有村民860户,总人口2362人,村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68名。抗日战争时期,横坎头村是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所在地,被誉为“浙东红村”。

2003年1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在梁弄镇横坎头村考察调研时,对梁弄镇提出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并在不久后给横坎头村“两委”回信,鼓励他们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同年6月,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横坎头村抓住机遇、久久为功,走上发展快车道。2018年初,村里党员向书记写信,汇报15年来横坎头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分享获得全国文明村的喜悦。勉励横坎头村全体党员传承红色基因,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榜样8》余姚横坎头村党委事迹材料【篇3】

近年来,横坎头村党委深入践行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团结带领党员群众走出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之路,2021年,村党委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66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08元。坚持党建引领,守牢红色根脉。组建宁波首个村级“大党委”,吸纳农村工作指导员、党员致富带头人为兼职委员建强班子队伍,全面推行红锋引领、党群连心、排除万难、爬坡过坎的“锋领过坎”工作法,通过“红色电台”、“红色宣讲团”讲好红村故事,每年吸引超过30万人次党员干部到村开展初心之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持绿色先行,擦亮生态底色。

以田园综合体建设为抓手,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红村风貌区进行“梳理式”改造,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成立红村互助平台,把红色教育培训客流推送给民宿、农家乐等经营户,2022年累计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00万元。坚持项目牵引,积蓄发展动能。强化抱团发展,联合周边8个村成立强村公司,打造浙东红村旅游综合体、初新小镇等文旅项目。以党建联建带动工农产业合作,与江丰电子共建“红芯植物工厂”蔬菜无土栽培基地,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50万元。大力推进“山海情·彝家乐”、“彝家小栈”等协作项目,助销特色农产品超20万元。

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是浙江“千万工程”的典型代表。

《榜样8》余姚横坎头村党委事迹材料【篇4】

余姚横坎头村是一个具有深厚红色历史底蕴的村庄。在党的领导下,这个村庄经历了许多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奋斗,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

在抗日战争时期,横坎头村成为了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寇,保护人民。在解放战争时期,横坎头村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积极投身到解放战争中,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横坎头村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不惜流血牺牲,为党的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些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的伟大和正确,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

同时,横坎头村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革命和建设中来,为党的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这些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总之,余姚横坎头村故事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这些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的伟大和正确,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同时,这些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榜样8》余姚横坎头村党委事迹材料【篇5】

从余姚梁弄镇区出发,途径连绵的青山、宽阔的四明湖,到达横坎头村。

“2003年我们这还非常落后,村集体负债40多万元,村里都是泥路,白鞋一走就脏了。”横坎头村村党委副书记邱民波回忆,当时大家都感叹,“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

如今的横坎头村,处处焕发新活力——

产业兴起了。村里种植樱桃800多亩,并扩种杨梅、猕猴桃、蓝莓等特色水果,每年助力村民增收超1000万元;

青年回村了。许多80、90后返乡,开起农家乐、民宿、大糕店等,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游客也来了。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展馆、观光小火车、沉浸式剧本杀《红村1942》……一个个文旅项目,让横坎头村变为“网红村”。

《榜样8》余姚横坎头村党委事迹材料【篇6】

实践因文明而温暖,文明因实践而多彩。今年以来,宁波选树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10个、示范站40个,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让广大群众凝心聚力,感受文明之美、实践之乐。

10月8日起,“文明宁波”推出专栏,全方位、深层次、多样化展示我市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站的亮点和成效。

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打造红色文化阵地赓续红色精神血脉”为定位,充分利用浙东红村传统红色文化,致力于打造成群众内心向往、精神寄托、思想升华的“心灵家园”。

《榜样8》余姚横坎头村党委事迹材料【篇7】

横坎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由横坎头村党委书记担任,村委班子成员负责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日常管理运行,充分发挥乡贤理事会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运行管理上的补充作用。

梁弄镇横坎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总建筑面积约4700平方米,由小剧场、展示馆及文化服务区域三部分组成。小剧场可容纳近300人,展示馆主要有村史介绍、4D影院等,文化服务区域包括志愿服务We站、道德评议室、宣讲教室、春泥计划活动室、文体排练室、书画室等。

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在村法治公园里,增设道德广场,布展各类身边好人、优秀党员、劳动模范、最美抗疫志愿者等先进事迹;利用红村剧场、报告厅、道德评议室、法治公园等阵地,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等。

《榜样8》余姚横坎头村党委事迹材料【篇8】

横坎头村推动文明实践再升级。

培育一批由红色后人、乡贤能人组建的“红村”宣讲团、理论说唱小分队、“海归厨娘黄徐洁”等百姓宣讲名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微型党课”“理论说唱大比武”等活动,创作“我听老党员讲革命故事”“十五年十五个小故事”等一批文艺作品,以“快闪”“说唱”等方式宣讲历史故事,宣传党的创新理论,通过“红色电台”,传遍家家户户。

推行“一约四会”,做实道德评议工作,破除陈规陋习,提高村民道德素养,树立文明新风。大力推进家风家训建设,组织开展乡风民风评议活动,累计评选出“最美红村人”15人、“最美家庭”20户,推动村民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形成向上向善、孝亲睦邻、守望相助、济困扶危的“红村”文明风尚。

《榜样8》余姚横坎头村党委事迹材料【篇9】

像老村长一样,曾经许多村民在这片红色遗址呱呱坠地、生活栖息。直到2005年,他们陆续搬出旧址群,开启了横坎头红色旅游的新篇章。望着这间小房间,黄志尧的思绪一下子飘到了从前。

“那时的横坎头虽是‘浙东红村’,但村里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老村长回忆,搬迁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700元,村集体负债二十多万元。“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这句顺口溜是那时村民无奈的自嘲。

怎样让革命老区焕发新的生机?黄志尧连日难眠,愁的是横坎头村位于四明山水库上游,养殖业、制造业等产业均无法大规模开展。但谜题的答案正在谜面上,作为革命老区,横坎头村红色基因根植血脉,拥有中共浙东区党委、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等旧址,这些正是发展红色旅游的绝佳资源。

发展红色旅游,保护好红色资源是根本!当时乡亲们聚居于旧址,日常生活对木质结构建筑是很大的损耗。“一旦出现火灾,这些宝贵的财富就没有了!”考虑到这,黄志尧立刻向上级部门反映自己的想法,但让乡亲们搬离世代居住的地方又谈何容易?在村党组织的号召下,黄志尧签下了第一份搬迁协议。

此后,横坎头村对旧址群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重新布展,同时改造提升周边环境,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曾经的“贫困村”旧貌焕了新颜。

卸任村长后,黄志尧守护红色遗址的坚持一直未变,于是便在纪念馆里担任起了管理员。退休后,直到现在他也经常主动承担义务讲解工作,用亲身经历诉说革命老区的蜕变发展。

《榜样8》余姚横坎头村党委事迹材料【篇10】

浙江余姚横坎头村党委在《榜样8》中的事迹,主要展现了他们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方面的突出表现。

首先,余姚横坎头村党委在乡村振兴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他们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同时,他们还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横坎头村的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其次,余姚横坎头村党委在基层治理方面也表现突出。他们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推动村务公开,加强民主监督,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同时,他们还注重培养村民的法治意识,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法治素养。这些举措有效地维护了村庄的和谐稳定。

在《榜样8》中,余姚横坎头村党委的事迹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誉。他们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也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榜样8》余姚横坎头村党委事迹材料【篇11】

块大糕:“80后”黄金军回村办起“大糕”体验店,为跟传统制作工艺区分,黄金军将自己的老本行模具制作跟大糕制作结合,将乡村文化、红色旅游特色糅进了世代相传的糕点。

一株蔬菜:占地58亩、投资3000万元的横坎头蔬菜无土栽培基地已投入使用,预计每年可为横坎头村增加经营性收入150万元。

一列小火车:坐上村里的观光小火车,可沿着观光线,看蔬菜种植基地,看漫山遍野的樱桃树,看白墙黛瓦的整洁屋舍。驶出横坎头村,还会一站站停靠隔壁“状元村”汪巷、“红果村”甘宣村……横坎头村通过这条红村游线,串联全域旅游研学线路,推动片区组团发展。

一个旅游综合体:横坎头村持续修缮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等红色旧址,投资1.5亿元建成浙东红村旅游综合体,推出《红村1942》沉浸式党建体验项目,每年超过30万名党员干部到村开展“初心之旅”。

《榜样8》余姚横坎头村党委事迹材料【篇12】

五车堰村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开展了党建引领乡风文明活动。广大党员在努力寻找文明村镇创建“短板”的同时,积极向村党总支建言献策:沈家沥斗片一处土地上有较多旧房子,长期无人居住,建筑已破败不堪,存在安全隐患又影响村容村貌,宜拆除改成绿地。

根据党员们反映的情况,4月27日,五车堰村党总支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我们愿意拆除破旧房子!”会上,沈银龙、毛丽美等10余名村民纷纷表态,以实际行动支持、参与文明村镇创建。

会后,该村组织专业人员拆除破旧房屋,并对1000多平方米的土地进行整治。随后,该村又组织召开现场会议,就在空地上种植何种农作物征求意见。翠绿的毛豆,火红的辣椒,紫色的茄子,这处可观光可收获的“共享菜园”吸引着村民前来“打卡”。

近年来,五车堰村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越来越强,争先恐后为辖区群众提供服务。党员们在各自辖区组建了8支义务消防小分队,党员沈忠德是第五小分队队长,平日里,他经常组织队员参加灭火演练,确保辖区一有火情,队伍拉得出打得赢。不仅如此,沈忠德还主动承担了所在区域的路灯巡查工作,看到路灯损坏后,他总会出资购买,并调来升降设备更换,赢得了群众的点赞。

党建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为民服务,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求解优解,不断提高治理服务的精准精细化水平。

落日时分,暑热渐退。在宽阔整洁的林鼎路步行道,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悠闲地散步;路旁的小溪里,清澈的溪水静静地流淌着……在大隐镇云旱村,如今处处都能感受到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给村民带来的实打实“福利”。

在林鼎路的另一侧,6幢高高耸立的住宅楼吸引了记者的视线,村民洪炎告诉记者,他就是其中的一名受益者,这是村党总支切切实实为村民办的又一大实事工程,集资新建农民居住小区将改善他们一家五口人的住房难题。

《榜样8》余姚横坎头村党委事迹材料【篇13】

游客往来间,李玲传播着红色故事,也见证着乡村的成长。“在这工作、生活真的很幸福。”在和浙江在线记者交谈时,李玲一直重复着“幸福”这个字眼。她说现在道路宽敞,村貌整洁,旅游业的发展,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在李玲讲解的期间,路边的农家饭店已是炊烟袅袅。“来了来了,要吃点什么?菜单里的菜都有!”刚刚备好饭菜,餐馆老板劳阿姨洗了手便从厨房出来招呼客人。“村子里的红色旅游发展得好,客人也越来越多,收入和生活水平都上去了。”提起开餐馆后的变化,劳阿姨表示。

“那时候都是泥巴路,出去买菜还要翻山越岭的。一下雨,车身溅的都是泥巴,简直不能看。”说起以前买菜的经历,劳阿姨不禁皱了皱眉头。而现在,不管是樱桃、蓝莓、猕猴桃,还是传统美食大糕,横坎头村乃至整个梁弄镇的农特产品无论是“迈出去”还是“走进来”都更加便捷。

劳阿姨家如今已经开了分店,还招聘赋闲在家的叔叔阿姨做帮工,劳阿姨的女儿毕业后也留在自家餐厅帮忙创业。像劳阿姨一样伴随红色旅游迈向幸福生活的并非个案,到了去年,村域面积仅7.3平方公里的横坎头村已经有8家农家乐和4家民宿,全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59.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258元,比2020年分别增长146.1%和10.99%,乡村经济发展活力十足。

《榜样8》余姚横坎头村党委事迹材料【篇14】

横坎头村传承红色基因继续乡村幸福故事。

“这是一位身中枪弹战士的遗物,当时他知道自己要牺牲了,就把身上的衣物和食物都分给了战友……”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讲解员李玲穿行于游客之间,即使腰间的“小喇叭”传出的声音已有些沙哑,她仍是竭力提高自己的音量,以饱满的状态讲述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李玲掰着手指头数了数,今年已经是她在这里工作的第16个年头。2006年,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初建成,感动于革命志士曾经的抛头颅、洒热血,她坚定地选择投身横坎头红色旅游的建设发展之中。

这些年里,通过腰间的“小喇叭”,李玲一遍遍讲述历史中的故事,这些故事也传到了许多游客的心里。李玲说,曾有香港游客来此游览,“我问他们为何不远万里来此参观,他们回答说,是因为想感受新四军的革命精神”,游客的回答令她深受触动。更有游客在纪念馆的照片中发现自己的爷爷而泪流满面,这些都成为了支撑她的精神动力。

《榜样8》余姚横坎头村党委事迹材料【篇15】

“我经常会过来看看,现在主体建筑已经结顶,外墙在粉刷了,离住进新房的时间越来越近了,一家人不用挤在7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了。”言语中,洪炎不时流露出住新房的殷切期盼。

云旱村党总支书记洪湖说,建设幸福小区贯彻了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期间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理念,目的是农民也能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住上好房子、过上幸福生活是老百姓的期盼,自“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云旱村党总支以党建“红”线、经济“金”线、生态“绿”线为抓手,主动担当作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民生事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入手,扎扎实实为村民办了一件又一件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好事。

云旱村由7个自然村组成,呈长条形状,地势最高的是云溪自然村,在通往该自然村的主干道云兴路路口,洪康德老伯细数着村里的变化,连连夸赞。

“这几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了农贸市场和文化礼堂,道路拓宽改造、村村通了公交车……”洪康德指着眼前这条宽阔的云兴路说,以前这条路又小又破,雨天坑坑洼洼,大车进来也不方便,路修好后,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生活幸福感满满。

《榜样8》余姚横坎头村党委事迹材料【篇16】

像老村长一样,曾经许多村民在这片红色遗址呱呱坠地、生活栖息。直到2005年,他们陆续搬出旧址群,开启了横坎头红色旅游的新篇章。望着这间小房间,黄志尧的思绪一下子飘到了从前。

“那时的横坎头虽是‘浙东红村’,但村里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老村长回忆,搬迁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700元,村集体负债二十多万元。“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这句顺口溜是那时村民无奈的自嘲。

怎样让革命老区焕发新的生机?黄志尧连日难眠,愁的是横坎头村位于四明山水库上游,养殖业、制造业等产业均无法大规模开展。但谜题的答案正在谜面上,作为革命老区,横坎头村红色基因根植血脉,拥有中共浙东区党委、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等旧址,这些正是发展红色旅游的绝佳资源。

发展红色旅游,保护好红色资源是根本!当时乡亲们聚居于旧址,日常生活对木质结构建筑是很大的损耗。“一旦出现火灾,这些宝贵的财富就没有了!”考虑到这,黄志尧立刻向上级部门反映自己的想法,但让乡亲们搬离世代居住的地方又谈何容易?在村党组织的号召下,黄志尧签下了第一份搬迁协议。

此后,横坎头村对旧址群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重新布展,同时改造提升周边环境,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曾经的“贫困村”旧貌焕了新颜。

卸任村长后,黄志尧守护红色遗址的坚持一直未变,于是便在纪念馆里担任起了管理员。退休后,直到现在他也经常主动承担义务讲解工作,用亲身经历诉说革命老区的蜕变发展。

    220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