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其他范文>事迹>

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

泽慧分享

人事事迹是指关于人事工作方面的突出表现和贡献的事例。这些事迹可以包括在人事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所解决的问题、所做出的贡献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

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篇1】

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致力于国防科技事业,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材料如下:

一、矢志不渝,献身国防科技事业

林俊德从小就立志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

林俊德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始终坚持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科研方向和方法,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

林俊德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等事业做出了贡献。他还带领团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四、勇于担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林俊德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他始终以身作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总之,林俊德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和爱国者。他的先进事迹材料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和品质。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篇2】

林俊德(1938年3月13日—2012年5月31日),男,福建永春人,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员,196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1993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5月31日,林俊德因病逝世,享年74岁。

2018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为全军挂像英模。2019年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

获得荣誉

1969年以空中冲击波测量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74年强冲击波测量项目,得到了全军科技成果二等奖。

1978年4月,他被国防科委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标兵,荣获国防科委首届学习雷锋、“硬骨头六连”先进代表大会、科学大会奖。

1987年8月1日,被总参、总政、总后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称号,出席全军建军60周年英模代表大会。

1990年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9月18日,应邀出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2次。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2月18日,中央军委追授林俊德同志“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颁发了追授林俊德的一级英模勋章和证书。

2013年当选2012年度全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模范。

2013年2月19日荣获“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荣誉称号。

2013年9月26日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2018年9月,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印制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林俊德、张超10位挂像英模画像,并下发至全军连级以上单位。

2019年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

人物事迹:

林俊德(1938.03――.05)男,福建永春人。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员。1993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住进医院直到去世前的最后一天,林院士仍然坚持每天工作,老伴劝他休息,他却说:“坐着休息,不能躺,躺下就起不来了。”直到将所有资料整理完毕才答应卧床休息,这一躺就没能再起来。林院士将有限的`生命投身到无限的科学事业中去,他是用一个战士冲锋的姿态跨越了生死之界!他的跨越是那样的壮美、壮烈!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下,这种纯粹的精神值得我辈学习。

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病逝。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篇3】

林俊德院士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是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代表,是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楷模。他扎根边疆52年,把青春和生命融入大漠戈壁,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献给国防事业,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曾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0多项,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住院治疗期间,他依然坚持工作,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生动诠释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和马兰精神。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林俊德像众多“两弹一星”的科学巨子们一样,科研上成就卓著,做人上有品有格,不愧为爱党报国、献身使命的典范。他一辈子对党忠诚,“为党和人民做事天地良心,天经地义”;一辈子创新攻关,像激光一样在核爆炸力学领域集中能量一往无前;一辈子顽强拼搏,像春蚕吐丝一样拼尽了最后一丝气力;一辈子淡泊守正,不为俗务所困,不为奢华所惑,不为浮躁所扰,浑身干净得没有一点灰星。

林俊德同志把牺牲奉献融入靈魂血脈。

特殊年代,林俊德默默奉献;時代變了,他依然默默堅守。当选院士後,他給自己立下“三不”原則:不是自己研究的領域不輕易發表意見,裝點門面的學術活動堅決不參加,不利於學術研究的事情堅決不幹。,某技術學院想聘請他擔任客座教授,承諾年薪20萬元,提供一棟別墅,一年只去一次就可以,他當即回絕:“我既不熟悉你們的教學工作,又不從事你們的研究領域,這個忙我帮不上。”

我们通过认真研读《大漠铸核盾 生命写忠诚》、《隐姓埋名 播种东方巨响》等文章,进一步从林俊德身上,看到一名共产党员对理想信仰的坚守和执著,看到一名科技工作者对国防科技事业的炽热和奋发,看到一名共和国军人对祖国的精忠和热爱,看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迸发出的巨大能量。

我将以林俊德同志的奉献精神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为祖国未来尽可能的培养更多的接班人而努力。

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篇4】

林俊德:一生奉献给核事业的科学家,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如何对待艰苦,如何对待收入?不同道德觉悟的人回答是不同的。在我们身边,不少人是工作在环境艰苦、劳动繁重、收入不高的岗位上的,正是由于他们崇高的敬业精神,才赢得了社会广大人民的尊敬。试想,如果没有亿万农民辛苦种田,没有千百万工人在茫茫沙漠荒山采煤、采油、修铁路,没有广大人民解放军在天涯海角守卫祖国大门,没有千万个清洁工人清扫城市拉圾,没有几千万人民教师、科学工作者理头于教学、科研,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吗?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用为人民、为社会、为祖国的态度去敬业,在道德上是高尚的,是值得人们尊敬和学习的。那种带着纯粹个人功利目的敬业的人,也可能成功一时,但一旦遇到外在竞争压力或其它原因,那种敬业精神就会迅速消失。当然,我们所说的敬业,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在第一次选择的岗位上从一而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可以选择发挥特长的工作岗位,并想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贡献,同样离不开敬业精神。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一个从业人员只有在自已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青益求精,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是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如果没有敬业精神,偷懒耍滑,得过且过,还会被职业组织所淘汰。

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篇5】

军事背景:

林俊德是一名中共党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多年,曾经担任过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总工程师的职务,并拥有少将军衔。

他在中国的核武器和导弹开发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专业成就:

林俊德在“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工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核试验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长期从事核试验工程技术研究和管理工作,是中国核试验工程科技体系创建者之一。

工作态度:

林俊德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科技事业默默耕耘,他曾说过:“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工作的敬业和低调的态度。

荣誉与表彰:

林俊德荣获过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励。

他入选了“最美奋斗者”名单,这是对他工作和贡献的高度认可。

人格魅力:

林俊德一生淡泊名利,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他的高尚品格和精神风貌深受人们敬仰。

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也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体现了他无比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篇一

林俊德,被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的人;一个扎根新疆戈壁大漠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的人;一个在生命最后一刻,仍为国防科研事业冲锋不息、战斗不止的人;一个感动了中国,永远高扬精神旗帜的革命军人!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他始终爱党和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一生报国;在于他奋勇攻关,开拓创新的执着追求,林俊德一辈子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核试验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创造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在于他淡泊名利、清白守正的高尚品格,林俊德忠诚、敬业、正直、律己,他一辈子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林俊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为国防科技事业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彰显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是我们广大党员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篇6】

林俊德院士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是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代表,是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楷模。他扎根边疆52年,把青春和生命融入大漠戈壁,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献给国防事业,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曾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0多项,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住院治疗期间,他依然坚持工作,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生动诠释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和马兰精神。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林俊德像众多“两弹一星”的科学巨子们一样,科研上成就卓著,做人上有品有格,不愧为爱党报国、献身使命的典范。他一辈子对党忠诚,“为党和人民做事天地良心,天经地义”;一辈子创新攻关,像激光一样在核爆炸力学领域集中能量一往无前;一辈子顽强拼搏,像春蚕吐丝一样拼尽了最后一丝气力;一辈子淡泊守正,不为俗务所困,不为奢华所惑,不为浮躁所扰,浑身干净得没有一点灰星。

林俊德同志把牺牲奉献融入靈魂血脈。

特殊年代,林俊德默默奉献;時代變了,他依然默默堅守。当选院士後,他給自己立下“三不”原則:不是自己研究的領域不輕易發表意見,裝點門面的學術活動堅決不參加,不利於學術研究的事情堅決不幹。,某技術學院想聘請他擔任客座教授,承諾年薪20萬元,提供一棟別墅,一年只去一次就可以,他當即回絕:“我既不熟悉你們的教學工作,又不從事你們的研究領域,這個忙我帮不上。”

我们通过认真研读《大漠铸核盾 生命写忠诚》、《隐姓埋名 播种东方巨响》等文章,进一步从林俊德身上,看到一名共产党员对理想信仰的坚守和执著,看到一名科技工作者对国防科技事业的炽热和奋发,看到一名共和国军人对祖国的精忠和热爱,看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迸发出的巨大能量。

我将以林俊德同志的奉献精神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为祖国未来尽可能的培养更多的接班人而努力。

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篇7】

中宣部、总政治部、总装备部和中国工程院1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林俊德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在报告会前会见林俊德同志亲属和报告团成员,向林俊德同志的亲属和报告团全体同志表示诚挚的问候。

今天,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学习一位鲜为人知的 功勋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 德。他扎根大漠 50 余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为 国防科技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彰显出一名共产党 员的崇高品质,堪称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楷 模。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五千年的历史 长河中,自然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人才。而即使是永春这个较 为偏僻的小山城,也会有伟大人物的出现。

向林俊德院士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忘我无私的崇高风范。要把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第一需要,主动将个人理想与党的事业、个人利益与集体荣誉、个人品德与职业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强化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忠诚使命重于一切的观念。要把无私奉献作为价值追求,正确对待名利得失和艰苦环境的考验,真诚对待组织,真心关爱他人,真情回报社会,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培养和树立甘于付出的好品格、踏实肯干的好作风、廉洁自律的好形象。要把艰苦奋斗作为成就事业之梯,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科学求实,严谨务实,勤俭朴实,为军队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历史经验证明:无论是成就党的伟业,实现个人价值,还是检验一名党员的党性,都需要用一辈子来拼搏,一辈子来积累,一辈子来奉献,一辈子来度量。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的一辈子很短,我们只有像浪花一样融入党的事业的洪流之中,把个人抱负与祖国的需要对接,才能拓展生命的宽度,回报党的关怀。林俊德正是其中一员,

他扎根大漠,隐姓埋名,把为国铸核盾当作毕生的奋斗目标,为国家争了气,为民族争了光,也让人生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篇8】

林俊德(1938.03――.05)男,福建永春人。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员。1993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住进医院直到去世前的最后一天,林院士仍然坚持每天工作,老伴劝他休息,他却说:“坐着休息,不能躺,躺下就起不来了。”直到将所有资料整理完毕才答应卧床休息,这一躺就没能再起来。林院士将有限的`生命投身到无限的科学事业中去,他是用一个战士冲锋的姿态跨越了生死之界!他的跨越是那样的壮美、壮烈!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下,这种纯粹的精神值得我辈学习。

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2年病逝。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创造了马兰精神、见惯了英雄的马兰人送给他一副挽联,为他送行:“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篇9】

林俊德(1938.03――.05)男,福建永春人。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员。1993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住进医院直到去世前的最后一天,林院士仍然坚持每天工作,老伴劝他休息,他却说:“坐着休息,不能躺,躺下就起不来了。”

直到将所有资料整理完毕才答应卧床休息,这一躺就没能再起来。林院士将有限的`生命投身到无限的科学事业中去,他是用一个战士冲锋的姿态跨越了生死之界!他的跨越是那样的壮美、壮烈!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下,这种纯粹的精神值得我辈学习。

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篇10】

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病逝。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219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