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其他范文>事迹>

优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简介10篇

航就分享

大家对事迹应该不会陌生吧,事迹材料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这是由事迹材料的宗旨和根本目的所决定的。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优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简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优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简介篇1

__,男,__岁,中共党员,20__年毕业于__医学院,获硕士学位。__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__市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先后被评为“__市第一人民医院优秀共产党员”、“__市第一人民医院优秀带教老师”、“__医学院特聘教师”。主持的“快速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获20__年度“__市第一人民医院新业务新技术奖”。在国家级和省级杂志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在长期的医疗卫生工作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病人”服务思想,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时刻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团结同事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使许多频临死亡的心脏病患者奇迹般的转危为安。

医者仁心,无怨无悔

20__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__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以来,__一直保持着高度敬业的精神、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不管是刮风下雨,也不论春夏秋冬,常年坚持早6:30上班,多年来养成的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生活规律始终坚持如一。遇有危重病人坚持守候患者床前,加班加点抢救病人已经习以为常,20__年冬季的一天,24小时内病房连续收治4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一位60多岁的住院病人突发心肌梗塞,急救已经持续了四十几分钟,不间断的心肺复苏并没有使病人有所反应,一般来说,心肺复苏半个小时以后,如果还没有反应,基本可以宣布死亡了,当时连在场的家属都已经放弃了,但他坚持说还有希望,一直没有放弃。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力抢救,终于从“鬼门关”抢回了一条人命,家属们喜出望外,他自己却累瘫在一边。为继续抢救病人,他连续守护患者床前36小时,直至患者脱离危险,才离开病房。连续24、48甚至72小时或更长时间守在科室,对他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数年来,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一年内,他加了多少班,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数得清。

潜心钻研,业务精湛

__积极研究新业务、新技术,不断的将本专业的新技术、新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使许多频临死亡的心脏病人转危为安。20__年,他被选派到“__心血管病医院心脏电生理中心”进修学习。经过近一年潜心苦学,20__年在我市率先开展“快速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根治心律失常的方法之一。该微创手术是在x光血管造影机的监测下,通过穿刺血管,把电极导管放入心腔内,先检查确定引起心动过速的异常结构的位置,然后在该处局部释放高频电流,在很小的范围内产生很高的温度,通过热效能,使局部组织内水分蒸发,干燥坏死,达到根治目的,具有创伤小、无副作用、恢复快、痛苦小等优点,开展该项技术两年多来,已为数百名心动过速患者解除了病痛。

他还积极和科室同事一起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来说,最有效治疗方法就是急诊介入治疗方法,急诊介入治疗可使冠脉血管撑开,血流保持畅通,从而使濒临坏死的心肌得到救治。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和病死率低的优势,急诊介入治疗对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经验、仪器设备以及医生团队协作的要求很高。还要求尽量能在患者就诊后60—90分钟内开始进行介入治疗等。因此,此项手术目前在国内只有一些大型心脏介入中心才能开展。而__掌握的该项技术标志着一院在“冠心病介入诊治”方面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54岁的__师傅长期患有“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病,平时未规范用药物治疗,去年冬季凌晨在家中休息时,突然出现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强烈的频死感让其无法忍受,家属发现后紧急拨打120到一院就诊,经诊断,患者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难以维持,随时会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时间就是生命。随后,__和他的同事们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为患者实施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手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诊疗”绿色通道,在__尚属首家。自开通绿色通道以来,已成功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数十例,无一例死亡,极大地提高了生存率,缩短了住院天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为患者解除病痛,带来健康与幸福,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肯定。该项技术是一院在“冠心病治疗领域”的新突破,为我市填补了又一项技术空白,对提高我市心血管病诊治水平具有着重要意义。

热心公益,乐于奉献

为帮助社区居民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增强健康管理能力,他还走进社区及企事业单位和敬老院,结合工作中的经典病历案例,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保健治疗方法、家庭用药的注意事项以及常见的心脑疾病的预防和保健,自己编写并自费印刷“健康教育资料”,免费发放,并发放“科学就医共享健康”为主题的宣传彩页,老百姓高兴地说:“健康讲堂进社区,受益很大,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通过健康教育讲座,他意识到患者对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知识的巨大渴求,对此类活动的极度认可。当看到广大人民群众对他精心讲课的赞赏,对他认真耐心为他们答疑解难的的感激,他决心将来尽一切能力为更多人提供健康教育相关知识。至今他已主讲健康教育百余场,为数千人提供了健康咨询,使很多人避免心脑血管严重疾病的发生,为家庭和社会减轻了巨大的负担,节约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临床实习是将书本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医学生而言,临床实习是一座使其从仅具书本知识的学生成长为具备正确临床思维及临床技能的医生的必不可少的桥梁。对于医院带教老师而言,临床实习带教也是一个意义重大、值得珍惜的锻炼机会。多年来他一直担任科室教学秘书,为了做好心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他提出应充分做好带教准备、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因章施教、讲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兴趣、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受到临床实习及全科实习医师的好评,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多次被评为“优秀带教老师”,并被聘为“__医学院特聘教学老师”。

工作不图名,不图利,不讲时间,不计报酬,就是以这种坚韧的毅力他数年如一日的工作着,艰苦的付出也换来丰厚的回报,经他治疗后康复出院的患者,将锦旗、感谢信多次送到医院,但他从不参加病人及家属或其他人的宴请,拒收一切红包。他还常把自己的私人号码留给病人,便于随时掌握病人的情况。而这也导致他即便是在休息的时间里,也会不停地接到病人的求助电话,有时在凌晨,有时在半夜,无论风雨寒暑,他都第一时间帮病人解决。凭借高超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__赢得了病人和同事们的称赞。

优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简介篇2

李广歆,男,汉族,民权县人,1963年10月生,中专文化,全科医师合格证,1983年至今担任伯党乡乡双楼村卫生员,30年来,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和奉献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全村各族人民的健康。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从未出现医疗事故,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多次受到乡主管部门的表彰。其主要事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义无反顾,立志农村卫生事业。

1983年刚毕业,李广歆就在双楼村卫生室工作,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群众好评。当时经济较为落后,农村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双楼村人口一千余人,双楼村地广人稀,却没有一名乡村医生,群众就医十分不便,李广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就报名到商丘卫校学习,毕业后他回家干起了乡村医生工作,这一干就是30年。

在平凡而艰巨的工作岗位上,李广歆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到卫生院、县医院虚心请教。

二、顾全大局,完成公共卫生任务。

李广歆作为一名村级卫生工作人员,义无反顾,不计个人安危,每日要给五十多名返乡人员上门监测体温,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卫生院,并自费数百元打印“非典”预防宣传手册和黑板报,发送到家家户户。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累计行程数千公里,不计个人得失,乡党委和卫生院领导给予高度赞扬。

三、情系农村,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不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而且半夜出诊现象也很普遍。还记得在9月的一个夜晚,时间已是十二点多,劳累了一天的李广歆刚刚睡觉。突然间,邻村的两个村民在门外大声敲门,说他们村有人服了农药,李广歆急忙起床,向他们简单了解一下情况后,背起药箱,不顾一天的疲倦,立刻赶到现场,对病人进行抢救,终于,病人得以脱险了。像这样半夜出诊的事对于李广歆来说真的是太多了。三十年来,李广歆共接诊病人四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却从没有收取群众的一分出诊费,给当地村民直接减少诊疗费用数十万元。这三十年来,李广歆跑遍本村和周边几个村每一条小道,熟悉了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在他心里一清二楚。由于工作繁忙,他从没睡一个安稳觉,从没过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由于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村甚至外乡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得到过他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四、与时俱进,积极支持医改工作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完成了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四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使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在我县实行医改以来,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于乡村医生来讲,这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他没丝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样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正确宣传医改政策,言传身教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动员工作。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相信党和政府,困难是暂时的,也会得到妥善解决的。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认真开展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优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简介篇3

该村山高人稀、交通不便,有村民1302人,其中,7岁以下儿童100人,育龄妇女23人。在这个偏远而又贫困的深山村庄中,有一位瘦小而精干的接近花甲之年的人,他常常走家串户,为儿童打防疫针,为孕妇做产前检查,为产妇进行产后访视,为村民宣传健康教育知识……不论风雨、冰霜,在蜿蜒泥泞的山间小道上都会看到他的背影。他就是__县洄水镇联沟村卫生室医生黄花松,男,汉族,中专文化程度,现年56岁。

其父也是'赤脚医生',受到家庭的影响,他亲眼目睹了村民忍受疾病折磨的状况,看到人生许多的悲欢离合,看到很多老百姓因为贫穷而看不起病,许多人患病后,只能慢慢等死,他便立志长要努力学习医术,用最便宜的药品,最准确的诊断,最热情的服务为村民减轻痛苦,减轻经济负坦。他说: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人都在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精彩或平淡、亮丽或灰暗。1975年中学毕业后,怀着美好的梦想和憧憬到安康地区卫校学习,临床医学班学习。毕业后,很多同学在外找到了待遇丰厚的工作,让他一块去,但他想到了缺医少药的家乡更需要他,怀着让村民少一些泪水,少一些委屈,少一份痛苦的信念,于是便回到了深山小村做了一名默默无闻的乡村医生。

从基础做起,改善就医环境

俗话说的好,说得好不如做的好。1979年卫校毕业后,他将村卫生室的工作承担起来,为了防止用铁针头引起交叉感染,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在预防接种过程中,他便给病人及儿童使用一次性针管,按进价收费。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为了保证给孩子们接种到有效疫苗,国家为他配置了一台冰箱用于储存疫苗,使接种儿童能按时接种到安全、有效的疫苗。该村卫生室房屋简陋,面积狭小,只有16平方米,且药房、诊断室、治疗室都在一间房内,不符合医疗用房要求,他贷款5万元重新修建了村卫生室,使村卫生室的医疗用房面积达到了90平方米,设立了单独的药房、治疗室、诊断室、观察室,增添了诊断床、产床等常用设备。有了宽敞明亮环境和常用诊疗设别,凭借自己精湛的诊疗技术,使很多患者在疾病早期就得到了诊断,妇女病和高危孕妇得到筛查,从而减轻了病人的病痛,大大降低了本村及相临几个村的孕产妇死亡率。

从点滴做起,抓好社会卫生工作

在社会卫生工作中,计划免疫是头等大事。由于山大人稀,村民居住分散,且村民对预防接种认识不够,村民没有主动到村卫生室打预防针的意识,加之外出务工人多,他情系着农民工子女,关注着留守儿童,于是他背上冷链背包挨家串户给适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并向村民宣传预防接种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的,村民们也理解了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性,认为预防接种不光是为他们自己的小孩,而是为全村儿童的健康安全负责。他凭借着坚强的毅力,怀着一颗红火的心灵,将爱奉献给每一位孩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工作33年以来,每年平均为200人次适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其中为流动儿童接种100人次左右。儿童预防接种率达到99%,建证建卡率达到100%,无一例儿童漏卡,从未发生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在妇幼保健工作中,为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他经常到孕产妇家中做产前检查,宣传住院分娩的好处。由于地处偏僻,村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很多人都认为女人生小孩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孕妇从不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更不用说到医院分娩。为了改变这种落后观念,他苦口婆心,一趟又一趟到孕妇家做思想工作。如孕妇王女士,得知怀孕后他就上门给她做产前检查,宣传产前检查和到医院住院分娩的好处,但王女士一直拒绝进行产前检查,怀孕3个月后,王女士突然出现腹痛及阴道少量出血现象,他知道后急忙赶到王女士家,进行检查发现是因过于劳累有流产迹象,嘱咐她卧床休息、不要下地干活,并开了一些安胎、止血药,经过休息,胎儿保住了,王女士开始接受产前检查,也同意了到医院住院分娩。经常他不懈的努力,很多家庭的产妇慢慢接受了产前检查,也知道了到医院住院分娩的好处。33年来,他每年都要对辖区内育龄妇女开展卫生知识宣传,共对60余例高危孕产妇进行了筛查并及时转诊,对500余名孕妇进行了常规检查及指导,对300余名产后妇女进行了产后访视和指导。使该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33年来,联沟村从未死亡一例孕产妇。

从认真履行职责做起,加强健康教育宣传

在健康教育工作中,他利用黑板报向群众进行家庭及个人卫生、妇幼卫生保健、儿童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性传播疾病及结核病、地方病等卫生知识宣传,利用给病人就诊,下乡出诊的机会,面对面为村民进行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食用碘盐、防氟(砷)炉灶的正确使用等健康教育和指导。利用上级发放的.各种宣传单、宣传画对村民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在村中醒目位置及人群集中地域刷写固定健康教育宣传标语6条,并对本村群众性聚会如婚娶、丧葬的食品卫生进行现场监督指导。通过他30多年的辛苦努力工作,该村村民的健康意识逐年提高,地方病、多发病逐年下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用真情做事,用爱心为病人服务

33年以来来,他共诊治病人5万余人次。在为病人治病过程中,他不开大处方、贵处方,对患者服务热情周到,深受周围群众的好评。为方便群众就医,他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手机号码及坐机号码都公开张贴在村卫生室大门上。20__年3月18日晚上11点左右,有位产妇因为家里穷而未能到医院去分娩,产妇发作后由于宫缩乏力,第二产程延长,小孩生下来就没有哭声,没有抢救的基本设施,他只好一边做胸外按压,一边用嘴从小孩嘴里一口一口吸出羊水,成功抢救了这名小孩。

20__年冬天,患者张某因患直肠癌,癌肿转移至前列腺引起小便不通,经常半夜三更因尿不出来而疼痛,冬天天气冷又没有车,从村卫生室到张某家需步行1小时山路才能到达。每次疼痛导尿,都是随喊随到,从来没因为天气冷或者因天黑路不好走而不去给病人导尿。村民倪老汉,儿子、儿媳妇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她和80岁的老娘,20__年夏天的一个午夜,雨下的特别大,倪老汉突然腹痛腹泻,在厕所没有力气站起来,打电话找到已经劳累一天入睡的他,请他上门去给看看,他当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带上急救药品,打着手电筒顶着大雨走了十几里山路,到了之后诊断为急性肠炎,于是把液体输上,一直观察到病人病情有所好转才回家,等他出门时,天已经大亮了。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在农村卫生室中病人经常是赊账,有时一连几年都收不回药费,但他从不因为病人没有钱而延误病人的治疗。遇到很多危重疾病处理不了时,而病人家属又拿不出来钱,他总是先借钱让其检查治疗,虽然村卫生室经济效益不好,但他在进药过程中从不因为贪便宜而非正规渠道进药,而是一直坚持从正规渠道购药,遇到药品有霉变过期的他都一律销毁,让老百姓用上放心药。

随着新农合政策的有序实施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政策的执行,老百姓因为家里太穷而付不起药费的时代已经结束。在诊疗疾病中,他严格遵守诊疗技术规范。所以从医33年来,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一起医疗纠纷。

自20__年新农合惠民政策开展以来,他积极向每位村民宣传'新农合'政策,随着门诊统筹报销启动以后,为方便农民就医,6年来,共为1000余名参合患者报销了门诊统筹费用,并按要求对报销病人的费用进行公示。

学会关爱,是做医生的第一步。他是一个善良、忠厚的老实人,从他的身上,体现了当代村医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体现了不计报酬和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同时,更显现了他'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信念。他用真情、用爱心为村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和爱戴。也多次受到当地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的好评,他常说,成绩和经历只能说明过去,关键在于如何开创未来。如今,他日夜忙碌着,为确保村民的身心健康,他用爱心传递着真情,用关爱奉献着青春,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__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优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简介篇4

有一种追求,看似平凡无奇,它却成就着不凡的业绩;有一种追求,看似朴实无华,它却辉煌着一个人的一生,那就是:热爱中医,甘于奉献。作为一名40岁左右中医门诊医生,他看上去还那么年轻,但是他的中药却是远近闻名,他就是中医院医生周道春。

说到中医中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人们印象中中医中药在养生保健方面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治病救人方面似乎西医要来得快些。但是前不久因为一些事,让人着实领教到中医中药的神奇,也让笔者真正近距离认识了周医生。一位朋友长期从事伏案工作,因为颈椎病严重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她原本患有强直性脊柱炎,长期吃激素类药物,西药这方面是不能考虑了,很多理疗项目也不能做,除了针灸。无奈神经压迫症状太严重了,而且朋友也不能耐受针炙,治疗效果自然不明显,症状越发严重。她让笔者带她找周道春医生看看,据说这位医生素有“周半仙”之称。笔者以前只是听说,从没接触过周医生,碍于朋友请求,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周医生。虽然中药没有副作用适合养生保健,但是在治病除痛方面笔者还是侧重于西医。看了检查单,周医生详细四诊之后开了五副中药,笔者看了下也就几味中药,也没开西药。他只是将中药煎服法详细告知患者,先吃吃看吧,不行再想其它办法吧!这是周医生的原话。老实说,当时也就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所谓病急乱投医,笔者只是希望能帮朋友做些事,至于效果自然要看吃药后才能确定。在陪朋友就诊全过程里,至始至终周医生都是面带微笑心平气和,这样的医生有时本身也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朋友回家就开始煎中药喝,第一天没有什么变化,到第三天早晨打电话给笔者,电话那头她兴奋告诉笔者,感觉疼痛好些了,上肢能抬高而且好像也没有之前那样僵硬了。笔者听了之后心里还是有点犯嘀咕,就几味中药,有那么神奇嘛?朋友吃了五副中药之后,迫不及待的让笔者带她再去找周医生,去时病人很多,就陪朋友在一边等,一边看他给病人看病。周医生看病那才叫四平八稳,无论病人如何多,始终坚持认真耐心,有时候遇到老人家,看上去状态不好的,都是亲自搀扶病人就座。后来听朋友说她又去复诊几次,最后一次去时,周医生说不用吃药了,只要按照他教的方法坚持颈部活动就可以了。至今朋友颈椎病没再复发过。

也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次笔者先生同事到他办公室玩,谈及脸上患有激素性皮炎痛苦不堪,西药是不敢吃也不能涂,但是脸部痒痛症状却很明显。曾经如花似玉容颜现在变得红一块白一块的,到了夏季更是痛苦不堪。之前看了不少地方始终不见效果,先生就建议她试试吃中药调理,反正中药也没多少副作用,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实。如果说上次笔者是半信半疑,这次找周医生则有点想挑战的意思。周医生在详细四诊之后还是只开五副中药,依然谦逊地说回家吃吃看吧,如果感觉皮肤不痛不痒症状好些就再来。几天过去没有接到电话复诊,想必这中药也没有那么神奇,也就没再多问。没想到后来笔者先生告诉她说同事吃了中药效果很好,脸部感觉舒服多了,因为不好意思麻烦笔者,她自己找周医生又开了中药,还一直在吃呢。为了美她打算坚持吃一段时间中药,最重要的是她从周医生那里懂得一个道理,像她这样的皮肤毛病更多的需要内调而非外治。这以后遇到难缠的问题都喜欢让病人找周医生,他都是只开五剂中药先吃吃看,这句话已成了他谦虚待人的口头禅。

作为一名医生,他总是从病人的角度出发,理解病人的困难,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尽力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能用中药解决的尽量不开西药,能不用检查的就不检查。在病人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病人之间口口相传,慕名前来的病人越来越多,以至于他每天都不能按时下班,有时候病人实在太多了,就让家人将饭送到单位,简单吃点再接着看病人。因为有很多病人很多来自农村,难得上来看病,不忍心让病人等太久。即使节假日休息,只要有病人打电话,他就到医院来上班。他经常说的一句话:“生病也不能分节假日,人家也是没办法。”朴实的话语里透露出周医生满满的责任心和爱心。

优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简介篇5

他出生在医学世家,耳濡目染,从小就希望长大成为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见到了各种病人的疾苦,高考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医学院学生,在五年的医学生涯中,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实习的时候,多次受带教老师表扬。7月他来到了天长市中医院开启人生的新篇,跨入了职场生涯。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再到副主任医师,14年的医生生涯,他勤奋工作,始终以科学的态度信服别人,以崇高的医德塑造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热心服务病人。

工作以来,没有完整的节假日,只要医院需要,不分白天黑夜,只要病人需要,风雨无阻。把苦、累、脏留给自己,将乐、安、康送给病人。他曾经持续给一位没有心跳呼吸的病人按压一个多小时,只是源于对职业的执着和对生命的敬畏,不想如此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有时遇危重病人,他以院为家,一夜一夜的守护,直到病人转危为安。曾经有一次千辛万苦把病人抢救成功准备出院,病人却因其他疾病突然死亡,但是患者家属还是非常感谢他,因为家属能感觉到他的坚持不放弃,这是对生命最高的尊重。“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待患者如亲人。”简单的话语却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的人才能做到。

他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进修呼吸内科,1年的进修时间中他刻苦学习、虚心请教,深受黄茂主任的赞赏。回到医院后参加了数十次呼吸危重病人的抢救及会诊,把一个个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与同事们一起开启了医院呼吸危重病人抢救的新纪元。与张晓东医生一起开展了气管镜的检查与治疗,提高了医院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在内二科工作,虽然他的专业是呼吸内科,但他们科是综合内科,什么样的内科病人都有,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他一直坚持不断学习,主动请教。14年的坚持,不为什么,只因为病人以命相托,他要以心相对。在本科室同级别的医生中,他始终病人最多,服务最好。病人多,事情就多,除了外出学习,长年累月坚持早晚查房,了解病人病情,以便拿出最好的治疗方案。对病区急危重病人的诊治能做到随叫随到,对院内急危重病人的会诊也同样如此。一周工作时间70小时以上成为常态化。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病人送红包的情况,他一概婉言谢绝,实在推不掉的就悄悄的给病人存在账户上。

作为一名医生,他深深懂得敬业精神至关重要。敬业就是要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全力为病人解除痛苦;就是要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患者极端负责;就是要关爱病人,甘于奉献。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选择了神圣,选择了伟大,选择了高尚,选择了奉献。

优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简介篇6

他经常在夜半酣梦中,被前来求诊的乡亲叫醒;他经常走在蜿蜒崎岖的乡间小路上,披着星光独自回家。虽无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38年如一日悬壶济世,走村串户,送医送药,随叫随到,村民记住了他,更离不开他。他,就是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芦溪县银河镇__村卫生所医生易。

19__年,易__高中肄业,便回到家乡参加农业生产。19__年,在中央“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这一指示下,当地政府决定在每个村选拔一批年青人,培训一批农村医生,兴办一批乡村卫生所。当时,__村里没有乡村医生,群众看病要到10多里外的乡镇卫生院,非常不方便。就这样,易被村里选派到宣风医院参加初级卫生保健培训班学习。培训结束后,易回到__村当起了赤脚医生,这年他还不到20岁。

19__年8月,他自费参加省里举办的乡村医生函授班,使自身业务水平有了大幅提升。19__年__月,他获得乡村医生资格证书。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又是一名共产党员,易始终感受着病人的信任和依赖。他常说,人不能忘本,是党培养了我,是村民推荐我当医生,做人要讲人品,行医更要重医德。因此他从不给患者开大处方,并坚持做到能吃药的绝不打针,能打针的绝不输液。“我总觉得如果单纯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我会良心上过不去,行医对我不仅是职业,还是一种救助与守护。”

易习惯在村内开展巡诊,以走村串户送医送药的方式为本地群众治病。不管是寒冬酷暑,还是白天黑夜,只要患者上门或打个电话,他总是立即接诊或挎上医药箱就出诊。

“病人快断气了!请易医生救命!”一个寒冷的冬夜,易睡下不久,门外突然响起急促的敲门声。他匆忙穿好衣服,挎上急诊箱,一口气跑了3里山路赶到病人60岁老人钟慧香家。他来不及喘口气就开诊,原来是急性胆结石。易赶紧展开急救,病人逐渐恢复气息,那天晚上,易医生待在老人身边整整一夜。

“我尽量开中药,因为中药温和,副作用小,价格也便宜。”易为病人健康着想,总是优先选用中药。这些年来,他从不收取病人的出诊费。对于那些长期卧病在床及行动不便的老人,他还不计报酬上门进行护理和治疗。对一些没有家属陪伴的病人,易还会让妻子为他们煮饭,照顾他们饮食起居。对于村里的困难户、五保户、残疾人,他经常免除医疗费,还不定时地为他们体检,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与易医生同时代加入村医队伍的人,很多因为工作的艰辛、生活的清贫早就改行了。但是,易对自己的事业却从未动摇过。他说,“既然选择了从事医生这一行业,我就要对得起身上的这件白大褂!”这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承诺。

走进易诊所,几本手写的医疗日记特别引人注目。这些日记每本都有几十页,在这些日记里,详细记录着数百种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方法。从医38年,易足迹遍及__村的每一个角落,累计接诊病人十几万人次,出诊上万次,出诊行程两万多公里。他了解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家的孩子什么时候该接种何种疫苗,他的心里都有一本账。

“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如今易笑言自己老了,力不从心了,但他希望把卫生所一直开下去,为乡亲们的健康点一盏希望的灯。

优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简介篇7

他,有着医者的慧心巧手,更有着医者的良知厚德,三十余载坚守临床一线,甘之如饴,如痴如醉,以不懈的技术钻研赢得了同行的尊敬,以无私的爱心奉献换来了病人的爱戴。工作中,他任劳任怨,从不喊累;

技术上,他精益求精,从不满足,他就是--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他自幼立志做一名医生,对治病救人、祛除病痛有着神圣而美好的向往。1987年大学毕业后到--地区胸科医院内科工作,1992年到--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工作。大家都知道,急诊急救,是生命的绿色通道,是医院的窗口单位,是一个工作繁忙、急危重症病人多、突发事件多、纠纷多发的科室,工作加班加点到深夜是家常便饭,很多医生都不愿意干这个科室,但是他依然服从领导安排来到急诊科。当时的急诊科刚刚成立不久,还不成规模,业务发展还很渺茫,很多人都不理解他,劝他找找领导调到骨科或者心内科工作,但他憨厚一笑,说工作总得有人干,急诊科也需要医生,就这样他来到急诊科一干就是二十六年,他从一个年轻的医生成长为一个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任医师,在他的不懈努力与带领下,--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已经成为--山区急救医学中心,是--市重点学科,这些年他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急救医疗人员,为--市北部及周边市县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急诊科收治的往往都是病情发展迅速、病种复杂、诊断困难的急危重症病人。对这些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抢救病人更是需要争分夺秒,无论是值班还是在家休息,他接到科室求救电话,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第一时间为病人救治,无论遇到什么样病人,他总是沉着泠静应对,科室医护人员常说,只要李主任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他常说患者来到我们医院就诊,把健康乃至生命交给了我们,是对我们莫大的信任,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遇到那些不能描述自己病情的重症患者,他总是认真查体,仔细诊断;

遇到那些由于着急而暴躁激动家属,他总是不厌其烦、耐心解释;

遇到那些因醉酒打架闹事的患者,他总是尽力安抚,想方设法让病人尽快得到救治;

遇到那些上了年纪行动不便的病人,他总是帮助翻身脱袜从不嫌弃;

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总是放弃在家里的一切冲锋在前,20__年他为抗击非典与家人隔离,在医院一待就是一个月,由于工作突出他被沂水县人民政府授予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农村出身的他,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体谅病人的疾苦,更体谅病人的难处,他从来不给病人在经济上增加负担,他从来都是能用便宜药品治好病的,不给病人用贵药,从来不给病人过度化验检查,点点滴滴为病人节省,在同行中有很好的口碑。他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中,无怨无悔的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从死亡线上拉回不计其数的病人。看到一条条生命从自己手中活过来,他时常高兴的像个孩子,他总是说救活一个病人自己的灵魂也可以得到一次净化和升华,在他心中医术可以前行,但医者不能忘本,“有病人,才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成了他的口头禅,因此对“医生”这个职业的坚守,他看得比什么都重。他说,至今病人一声真情的“李医生”,依然会让他动容,因为那样的呼唤满含信任与理解,是最纯朴的东西,融入血液,化作生命。

业务上一步一个脚印,不懈追求,精益求精,从不满足

对他来说,技术没有止境,追求不能停步。他潜心临床诊疗的同时,对科研和技术总是身先士卒,带头攻关,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项,承担--省科技厅科技发展项目一项,获--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发表省级以上论文十余篇,其中中华级论文五篇,参编著作四部。20__年他所带领的急诊科加入--省胸痛联盟,并进行了全国胸痛研究,20__年9月他有幸参加了由中华医学会在北京组织的中国胸痛诊疗指南专家共识编写。近年来他作为--省急诊界著名专家经常在学术交流会上进行讲座,受到同行好评。

虽然他的业务水平在行业中已经得到了认可,但他从不不满足,一直不停的学习,他经常说,精湛的业务水平才是为人民服务的有力保障。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他善于开动脑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山区农药应用广泛,有机磷农药中毒也是常见的急症,传统治疗是清除毒物,应用特效解毒剂治疗,解毒剂是指抗胆碱药阿托品及复能剂,应用阿托品的原则是快速达到阿托品化,然后再维持一定量的阿托品应用,一般病人的治疗也得常达七至十天时间,危重病人时间会更长。他研究发现抗胆碱药及胆碱酯酶复能剂都不能解除体内农药,只是对症处理,他通过认真研究中毒机理,创新的规范了救治用药,使大部分有机磷中毒患者,由住院十几天减少到二至三天左右,死亡率由原来的7%以上,下降到2%以下,花费由原来的一万元左右,减少到一千元左右,该项目通过医院科学委员会鉴定为国内首创,推荐到--市科技局立项研究,获--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并推荐到--省科技厅,--省科技厅作为--省科技发展项目立项研究,省内专家鉴定为世界先进水平,该项目在省内外各级学术会上介绍引起轰动。

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他诊治了无数的病人。见惯了生离死别,但他始终保有爱心。他常说“没有爱,就当不了一名好医生,急危重症患者尤其需要关爱”。无论何时何地他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一个医生的职责,诠释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他成功抢救了大批急危重症患者,经常收到来自患者及家属的表扬信和锦旗。曾有一位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病情危重,生命危在旦夕,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好,医生曾告知这个病人无治疗价值,劝其回家,但这位患者家属不愿意放弃,慕名来到--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找到他,经过他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仔细检查后明确诊断,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疗,病人奇迹般的好了起来,至今多年未曾复发;

还有一位敌敌畏中毒患者,一直昏迷,在某三级医院住院治疗十天不见好转,后转入某省级医院治疗近一个月仍不见好转,专家讨论结论是该病人治疗价值不大,但家属仍不死心,询问该院专家还有没有擅长治疗中毒的医院,专家告诉家属说--市中心医院治疗有机磷中毒水平最高,你可以过去试试,但一定要到急诊科找一个姓李的主任,家属辗转来到急诊科找到他,经过他精心治疗后痊愈出院,当时在同行业引起轰动;

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一口服一斤甲拌磷(3911)自杀患者,该院对此类患者治疗没有成功的经验,听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治疗这类病人效果非常好,洗胃后用救护车直接送来我院急诊科,经过十几天的精心治疗痊愈出院,家属出院时掏心窝子说:“我们当时从大城市向县城医院转诊时心里没有底,没想到李主任水平这么高”。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就连省内专家谈起--主任治疗有机磷中毒时,都说李主任治疗有机磷中毒全省第一。

北方地区冬天农村习惯于煤炭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很多,严重的中毒患者治愈后常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轻者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重者昏迷,治疗难度非常大,他积极开动脑筋,在总结国内外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加用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这一改革收到了巨大成效,使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病程缩短,治愈率明显增加。

注重专科建设,打造一流急诊急救团队

急诊科经常承担大型车祸、集体中毒等事件的抢救工作,因此团队的协作至关重要,救人于水火,救人于危急,生机转瞬即逝,因此必须加强团队协作,作为--市急诊急救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他深刻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他时常说“一个好的团队可抵得上千军万马”,因此他对塑造团队精神、凝聚团队合力高度重视,一直致力于打造急诊急救专科团队,承担着科室住院规培医师、全科医师、进修医师及实习学生的教学工作,手把手的严格带教,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20__年急诊科被评为住院医师规培先进科室,他被评为优秀教师。

“浴火重生”,行板如歌。对于病人,那是一首首生命交响曲,对于医者,同样是经历生与死考验的人生之歌、灵魂之曲。医生,对于别人也许只是一份简单的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对他,却是一份为之倾注、热爱一生的事业,他扎根于临床一线,不求虚名,无私奉献,用精湛的医术带领他的团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他古道热肠,见义勇为,受到当地群众称赞;

他兢兢业业,以纯真质朴的医者情怀救死扶伤;

他说艺多不压人,干技术需要有学无止境的精神,是做医生职责和本分;

他人到中年考取博士,成为县级医院为数不多的博士医生。他就是--市见义勇为英雄、--县道德模范、--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优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简介篇8

在井冈山脚下的青原区,方圆几十里内,有一个没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他全心全意为农民健康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他被誉为农村居民健康的守护神。他就叫李。

——李,男,46岁,本科学历,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共党员,青原区富滩镇宋溪村卫生所乡村医生。其从事乡村医生工作26年来,曾先后多次荣获省、市、县(区)各级优秀乡村医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政协委员、优秀人才奖和十大群众满意服务员等称号,尤其是20__年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

李立志从医,笃学医术,决心为父老乡亲们解除病痛。高中毕业那年,他放弃了升学,跟随外公(原县医院中医师)学医。在外公的悉心指教下,他熟读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等经典医学著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通过不懈努力,于19__年8月,如愿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在工作中他还挤出时间,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和函授学习,并取得了可喜进步,增长了医学见识,20__年开始,他先后获得大专、成人大学本科文凭。20__年获得中西医执业医师证。

李__26年如一日坚持立足乡村,笃厚惠民,为乡亲们作奉献,一门心思扑在医疗工作中,扎根农村,爱岗敬业,医术上精益求精,对患者体贴入微,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对特困户、烈军属、孤寡老人及残疾人看病只收成本费,有时连成本也给贴上。26年来他免收、减收各类费用达12万元。医疗工作中,严格按照医疗常规,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做到诊断正确、治疗及时、处理得当、看病有门诊日志,用药有处方。对危重病人,疑难病人,做到及时转诊。实行日夜值班,以保证病人随时就诊。他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从不开大处方,不给大剂量,不“搭车”售药,农民到他卫生所来,带上十元、几元就可看病,有的无钱也给看。社山村刘国源,其参加过工农红军,年龄90多岁,刘大爷患肺心病多年,身体虚弱,行走不便,家中只有80多岁的老伴,亲人都在外地务工,老伴亦步履艰难,刘大爷一到冬天病情反复发作。不管三更半夜还是刮风下雨,不论酷暑严冬,只要他老伴一个电话,李医师便立即赶去。有一个冬天的晚上,雨风交加,吹打到身上刺骨寒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了他,他快速披衣起床,当得知老大爷病情突然加重,不顾一切立即赶到老大爷家,发现老人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生命垂危,他立即为其进行吸痰等抢救处理,并立即联系救护车,连夜护送到市医院抢救治疗,还先为老人垫付壹仟多元医疗费,一夜陪护在老人床边,直到老人脱离危险,并及时将病情告诉老人的子女。一星期后,老人康复回家,老人和子女非常感激,特地送一面锦旗表示感谢,象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富滩镇敬老院有四十多位孤寡老人,李十分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每年定期免费为老人们检查身体,这一工作他坚持了十多年。平时不管哪位老人有个头痛脑热,他随叫随到,为老人看病只收药物成本费或免掉药费。数年来,李为敬老院老人减免医药费达7.8万元以上。李还经常向老人们传授卫生保健知识,老人们觉得越活越年轻了,他们倍感人间温暖、亲切,赞扬李不是亲人胜是亲人。

从医以来,李一直担负着全村村民的医疗保健、计划免疫、疾病监测、地方病防治、妇幼保健、爱国卫生运动、健康教育等任务。平时他发现疫情及时报告上级,积极配合镇医院工作,免费为本村儿童及时接种疫苗,做到准确无误,无漏,并协助医院宣传艾滋病、肺结核病、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坚持督导结核病人按时服药,定期检查。他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把这一工作做得扎扎实实,而又稳稳妥妥。各次评比检查名列市、区前茅。前几年,非典和禽流感疫情先后席卷城乡。由于这几类传染病来势猛,传染快。这时候,李负责的地域镇政府所在地圩场,交通便利,过往人多,这给工作增添了诸多难处,白天要走村串户,宣传抗非典知识,特别是宋溪村外出务工人员多,流动量大,但他不畏艰难,不嫌麻烦。他一发现务工人员返乡,就跟踪义务测量体温,发现发热人员及时送镇卫生院隔离点观察,每天坚持24小时值班,填写好相关档案,及时向上报告。他和从疫区返乡人员零距离接触,从未畏葸害怕过,动摇过。通过努力,确保了一方百姓平安,确保了当地社会的稳定。

李紧紧围绕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为中心,去年区里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宋溪村列为试点村,在签约服务试点启动工作中,由于宋溪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较多,村民们刚开始对签约服务不理解,不肯接受,部分村民认为签约服务是形式,是骗取医疗费。因此,李在和群众签约时,请当地村干部配合,他走村串户向村民们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宣传医疗卫生政策,让他们从根本上消除对签约服务的误解。签约率达86%,在家居民签约率达100%。宋溪九组有一对青年夫妇,他们觉得自己年轻力壮,可不需签约服务,经李再三上门劝解后才同意签约,就在签约不久,其妻子因不明原因突然腹痛,电话告知李出诊上门服务,李得知后立即骑摩托车赶往他家,经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后,诊断为宫外孕病,病情十分危急,李赶紧为其联系救护车帮助转诊,经上级医院手术和输血等抢救,才转危为安。其妻感动的流泪说:“要不是签约服务,我的性命就丢掉了,这要感谢党的政策好,更要感谢李医生视村民为父母,技术高明,工作认真负责,挽救了我的生命”。

20__年,鉴于李突出的业绩,较大的社会影响,较好的当地声誉,受到省卫生厅的高度重视,推选他作为最基层的村卫生所医生代表(全国乡村医生代表仅3人,而江西只有他一名),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乡村卫生机构公共医疗绩效评价的专家研讨会,与高层领导和专家共商农村医疗卫生大事。会上,李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亲自体会,提出了一些建议性意见,例如村卫生室对重点寄生虫病防治与控制工作这一内容,评价指标原来只有上报服药不良反应的要求,他认为不全面,乡村医生还应督导病人规范服药;又如对危急重症病人的院前急救的要求,他提出要加上如何正确处理的要求。他还对其他内容也提出了修改意见,都被会议秘书处采纳,受到卫生部领导专家的高度赞扬。

李所在的宋溪村卫生所辖地共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80户,总服务人口1260人。李以其精湛的医疗技术和热情的服务态度,践行构建和谐的乡村医患关系,赢得了广大干群的信任,当地村民称他是家门口居民健康的守门神。

优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简介篇9

____,1956年出生,____人,初中文化,中共党员,于1978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是一名在农村医疗防保战线上工作了近30年的老乡村医生,现任____市汉留镇京汉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三十年如一日,____走村串户,默默奉献,及时解除患者病痛,被当地群众誉为健康的“保护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4次被__

__市卫生局评为“优秀乡村医生”,连续多年被____市汉留镇卫生院评为“年度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多次被该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一、情系乡村,扎根基层,无私奉献。

1978年底,由群众一致推荐,应村党支部的召唤,在____水利局当通讯员网的他怀着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向往和热爱,回到京汉村当了一名赤脚医生,负责合作医疗(村卫生室)筹建工作。毫无医学基础的他,工作热情虽高,但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他也曾经踌躇过、彷徨过,但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他选择了坚持,他说绝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和组织的期望。为了尽快掌握医药知识和技能,他一边工作,一边在乡卫生院学习中医传统医学并参加临床实践,他购买了大量的医学书籍,利用晚上时间挑灯夜读,拼命地汲取医学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他顺利通过市卫生主管部门考核,取得了“赤脚医生证书”,1986年参加江苏省乡村医生统一考试,取得“江苏省乡村保健医生证书”。____和许许多多扎根农村的赤脚医生一样,虽然“白手起家”,但是不断自我挑战,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不断克服困难,逐渐担当起了“乡村医生”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重任。

京汉村是____市汉留镇最大的行政村,村民分散,居住在32个自然村庄,全村村民近3000人,谁家的人有什么病,谁家的媳妇什么时候到预产期,谁家的孩子什么时候该接种何种疫苗,他的心里都有一本账。近30年来,他的足迹遍及京汉村的每一个角落、每条巷道。村民朱留党因患慢性胆囊炎、胃病多年,每次病情发作,都请____出诊,他从不厌烦,每次都及时赶到,为病人进行治疗,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能等到深夜,直到病人病情稳定,他还要再嘱咐几句,才放心地回家。虽然是多次出诊服务,但从未收过出诊费和注射费。病人为了感谢他,给他送去了家禽和鸡蛋,他也总是婉言谢绝。

近30年来,不论春夏秋冬,不论白天黑夜,村民们的病痛是____最挂心的,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哪家有人病了,一个电话过来,他立即上门诊疗,或者载着患者回卫生站救治,有时碰到疑难杂症自己无法救治,他会想方设法帮助病人转到镇医院。腊月的一个夜晚,村民袁梅红因剧烈腹痛,到卫生站急诊,恰逢____值班,病人刚到就出现了休克症状,根据多年行医经验,他判断可能是异位妊娠引起的内出血。时间就是生命,他当机立断,立即安排病人转镇卫生院治疗,他一边联系镇卫生院做好准备工作,一边联系车辆,并陪护病人一同前往。经上级医生诊断,病人因黄体破裂,出血量达ml,如不及时手术,极有可能有生命危险。经过2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病人转危为安,他悬着的一颗心安然放下,默默地离开卫生院,回到家已是凌晨2点多。在医疗工作中,____同志始终把孤寡老人、特困家庭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京汉村孙吴组两位五保老人,朱扬开患老慢支、肺心病,老伴张俭英患高血压、脑梗塞,长年无人照顾,连基本生活也不能自理,____就定期免费送医送药上门,长达5年之久,从无怨言;村民张素珍,多年前因结扎留下了后遗症,身体一直不好,“屋漏偏逢连阴雨”,家境本来就不好的她,82年丈夫又患胃癌不幸去世,留下了两个未成年子女,她几乎丧失了生活的信心,____知道情况后,多次登门劝说、开导,并给孩子和她带去了营养品,鼓励她重新树起生活的信心,并为她垫付了几千元医药费。说起这样的事情干部群众如数家珍,不胜枚举。多年来,他累计为当地群众减免医疗费用数万元。同时他还坚持对军烈属重点关照,每逢他们有了病痛,都主动上门,送医送药。他说,人都有个病痛,军属家庭孩子不在身边,我做好他们的保健医生是应该的。

二、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任劳任怨。

除了诊治农村多发病、常见病,____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预防保健工作,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前些年,由于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落后,预防意识淡薄,导致计划免疫工作在农村开展难度较大,但____知难而进,逐门逐户核实做好登记和宣传教育,改变家长们的淡薄观念,使他们能及时带孩子参加计划免疫接种,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对于困难户,他总是慷慨解囊。有一次,他走访蒋庆同家庭,动员孩子接种疫苗却被家长一口回绝,“又来要钱,没钱”,甚至要把____撵出家门,并且说我孩子好好的,为什么还要打什么预防针?经过____苦口婆心,耐心解释预防接种的益处,“再穷也不能耽误了孩子”,____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毫不犹豫地从自己口袋掏出了钱为其

垫付,孩子家长感激不已,最终接受了预防接种。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该村计划免疫工作有了明显的提高,各种疫苗接种率都达到了100%。在计划免疫工作中,____还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率先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了新生儿预防接种登记,儿童出生登记,流动儿童管理登记本,使计划免疫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就在他日夜为百姓求医问药解除病痛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又把他推到了“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在防治“非典”工作中,他负责疫情排查和宣教工作,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外出返乡人员情况,他走村入户,跟群众沟通了解,宣传非典防治知识,在防治非典的数十个日日夜夜,他没睡过一次安稳觉,不知疲倦地奋斗在一线,____消瘦了,累病了,人黑了,但他无怨无悔。他经常与当地群众谈心,积极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动员村民进行改水改厕,现在京汉村自来水和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近几年,他每年都能筛查上报疑似结核病人2至3例,全程督导结核病人1—2例。在督导病人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送药到手,看服到口,服后再走”的要求。他尽自己所能,为公共卫生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三、勤奋好学,精益求精,德艺双馨。

他在坚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多年来参加培训学习达30多次,并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基层医生的各类医学书籍,并记了大量笔记,遇到难题更是从不放过。他坚持向镇卫生院资深医师、大医院专家虚心请教,在业务上力求精益求精。1992年他还参加了____市卫生局举办的中医知识培训班,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中医结业证书。通过自学和理论联系实践,他的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得很快,使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处理得心应手,一般的疾病不用去大医院,在他这里都能得到解决,业务水平和诊疗能力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满意,成为了当地群众信得过的好医生。

德艺双馨是____的一贯品德。____常说: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因此他从不为金钱所动,为钱丧德,从医30年来,他从不做违规违纪之事,从不接受吃请,不拿病人“红包”,进药也严格把关,几十年来从未因用药而发生医疗事故。他还积极参与献血等公益活动,几年来,先后无偿献血6次,仅一年就献血2次,可以说,他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事业。

四、思想解放,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近年来,按照中央、省、市、县的有关政策要求,____市加强了对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规范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拓展,面对新的形势,____活跃,有创新精神,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和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积极投身于卫生改革中,献计献策,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实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他率先主动出资5000元给卫生院,帮助卫生站建设,他的所为,一时让人难以理解,甚至遭到了少数人的反对,认为这是卫生院的事,一体化后还会影响个人利益,而他不但不为所动,反而耐心说服其他乡村医生,“乡村一体化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是为了把我们农村卫生事业做优做强,不但群众受益,我们的事业也会越来越有发展啊!”。在他的影响下,其他乡村医生也积极筹资,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的开展。目前,汉留镇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促进乡村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迈出了一大步。

____是千千万万乡村医生的缩影,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艰苦创业。虽然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正是他几十年来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疾苦,关心群众安危,才巩固了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网底,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全。

优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简介篇10

河有多深,能不能过?过不了!这是新疆乡村医生居马泰护送小病人阿革兰时在路上和同伴的对话。乡村医生居马泰被冰河拦住了回诊所的路,他怀里抱的孩子名叫阿革兰。只有8个月大,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发高烧已经两天了,在这样的高原和高寒地带,随时可能会转发肺炎,危及生命。牧场里缺少药品,居马泰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小阿革兰带回到50公里外的诊所。而这天山最艰险的一段路程被当地的牧民称之为“魔鬼路”。

冰看一下! 冰看一下! 可以过得话,我们看一下,抓紧时间,过不去!冰太软!绕过山从那边走吧!阿革兰 。高烧不退的小 阿革兰 ,一直哭闹不止,居马泰想尽办法,逗小家伙开心,8个月大的小阿革兰很快就跟他熟悉起来。阿革兰 的笑容让48岁的居马泰想起自己的三个孩子。居马泰满心愧疚。他的大女儿高哈尔说:我爸一般都说:有你在我放心,可是我吗能干什么呢?

我们都上学的,这次居马泰出门诊前,妻子刚刚的做完子宫切除手术,可等不得妻子出院,居马泰就又要出发了。他必须赶到在大雪封山前把药品送到冬季牧场把危重病人转移出来。因为自己是天山深处一块2200平方公里冬季牧场中唯一的医生。女儿高哈尔说:我爸走的时候,我妈就又掉眼泪说肚子疼,然后我爸就给她给了一些药说可能过几天就好了。

把生病的妻子交托给15岁的大女儿和9岁的小女儿照顾,居马泰的心一路上牵挂。可这时,他却不得不将精力放在眼前这50米的溜索上。溜索距离河面不到2米,不及一根拇指粗。居马泰在冬季牧场出诊已经在这根溜索上来回20年了。可是这一次,要抱着小阿革兰。他双手根本没办法抓住溜索。居马泰把小阿革兰紧紧绑在自己身上。路过的牧民找来绳子,把他俩拉过了河。

阿革兰! 阿革兰! 居马泰在溜索上不停的叫着哭闹的孩子。小心点!邻近傍晚小 阿革兰体温突然升高,咳嗽的更加严重了。居马泰停了下来,给小阿革兰喂了仅剩下的一点药。拔山涉水后。大家都很疲惫。居马泰却一个人在冰河边剃起了胡子。这也是他每次转诊病患孩子时必须做事。居马泰说;一边打鞭子,一边抱孩子。那时候看看娃娃的体温怎么样,这样子面对面(测体温),但是娃娃不舒服,胡子刮掉好。上午十点回诊所路上,第二天小阿革兰病情加重,但回诊所,却要面对4200米的雪山。在这样的冬季翻雪山被当地牧民认为是最危险的事。

在厚厚的白雪下面,掩盖着无数的悬崖和冰川。居马泰在这条路上往返20年,熟悉这里每一条路的分布,可依然不敢有丝毫的掉以轻心。他的三匹马都曾摔死在这样的路上。我和马一块下去了,摔倒了,马死了,我活着。这让居马泰身上留下了三处旧伤,每到寒冷天气就会伤痛加剧。可他还是毫不犹豫的承担起最危险的用自己的身体为阿革兰和妈妈开辟出一条安全道路。峰顶气温骤降到零下25度,扑面的冷风空气让人无法呼吸,一米多厚的雪,让每一步移动都非常艰难。4个多小时不停息的赶路,马终于支持不住了。

两昼夜的奔波,居马泰已经体力透支了极限,可是他知道自己是小阿革兰最后的生命保障,无论脚下的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无论还要面对怎样的风雪,除了坚持他已别无选择。两个小时后,居马泰带着孩子终于回到诊所。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疗,小阿革兰恢复了健康。

他是居马泰在天山深处“魔鬼路”上转诊的第92个病人。在这20年中居马泰救治过192位病人。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极地行走,守护着1500多户牧民的健康。

主持人问居马泰:北京冷吗?居马泰答:北京不太冷。但对我们来讲,刚刚过去的这个元旦是三十年里最冷的一个元旦。零下十几度相当于您那儿的什么季节居答:现在我们那儿是零下30度。在这种天气下,您还得进行巡诊,继续巡诊。我手中拿的是一份病历,我仔细看了这份病历,分别是居马泰所在那个县和所在的州医院所开的病历证明,这上面医生写的是什么,心力衰弱,您有这么重的心脏病换个人行吗?换个人去,换个人也行。但是我们牧民想有点担心。担心什么?担心他们为了需要我们这样子。我们担心他,担心别人对路途不熟悉是吗?到底有多危险?又高又那个啥?滑的很,雪也大,学业厚。那样子,特别危险。一走就是20年。据说您是从父亲的手中接过的药箱。嗯!对,我父亲留给我的。这个药箱你想传下去吗?想传给谁?那个药箱,传给谁?我的丫头,儿子他(们)用。几个孩子您?一个儿子,两个丫头。年纪最大的是女儿是吗?对!她希望当医生吗?她也希望当医生。

有请居马泰的大女儿高哈尔登场献奖!小姑娘今年话不能不到16岁,家里很多活死她干。自己想当医生吗?想!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医生,像我爸爸这样的医生。其实居马泰的妹妹和妹夫也是乡村医生。这一家人对周边的很多百姓就是生命的护卫,真应该向他们致敬。这座奖杯所包含的是所有的那份敬意,浮雕上面有真实的乡村中国,上面绽开的是岩石上的花朵,生命如花,十字交叉。神圣的医生责任,向所有乡村医生致敬!向居马泰致敬!

    160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