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其他范文>事迹>

医生评优评奖事迹2000字左右

福萍分享

医生评优评奖事迹2000字左右怎样写?在写先进事迹时,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的,都应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实来说明。必要时还可运用一些数字,以增强先进事迹材料的说服力。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聊聊关于医生评优评奖事迹2000字左右,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医生评优评奖事迹2000字左右

医生评优评奖事迹2000字左右(精选篇1)

沧州市卫生监督局 李勇

李勇的标签有:80后、2个孩子的父亲,曾经的放射科医生、现在的基层卫生监督员,然而他最满意的身份是卫生监督员,因为他们是百姓的健康卫士。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青县人民医院、沧州市传染病医院和沧州市卫生监督局工作;从一名影像医生转变成一名卫生监督员新兵,到如今成为一名能够熟练运用法律法规的合格健康卫士,能够规范各个医疗机构执业行为,为群众的健康权益而努力。

他利用医学专业的优势,让隐蔽的非法行为无所遁形;同时不断充实法律知识,对非法行为铁面无私;努力锻炼专业技能,在日常工作中屡创优异成绩。自投身卫生监督工作至今,数年的潜心历练,让我攻坚克难,完成了从卫生监督新手到“铁面”卫士的华丽蜕变。

用医生的眼光穿过专业壁垒,识破隐藏问题

2010年,他从河北医科大学医学影像专业毕业,成为一名放射影像医师,之后考入沧州市卫生监督局成为一名普通的卫生监督员。数年的临床工作中,他发现有的医院在面对卫生监督检查时,不仅不重视,还对医院存在的问题掩盖遮挡,试图瞒天过海。成为一名卫生监督员后遇到这种情况,他会用医学专业的眼光,找到非专业人士容易忽视的错漏,使医疗机构违法行为无处遁藏,进一步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2018年,在对某医院进行检查时,他发现该医院忽视卫生监督人员的检查工作,在他们眼中,卫生监督局只是一个不懂业务的小机构。面对这种情况,他意识到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的重要性。他用一天的时间对该家医院进行专门检查,从每一台设备到各类档案,每一处都仔细检查。同时利用自己的医学专业知识,医院本以为不会被发现的问题一一浮出水面。一起陪同检查的医院负责人到最后一改轻松的态度,变得神色慌张。在该家医院检查结束后,一位业务院长说:“这次检查我服了,你们发现的问题我们一定整改。”检查结束后,立即同医院负责人进行了警示约谈,使其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同时对发现的违法行为立案处理。他的专业知识和眼光赢得了医院的尊重,对医院的监督工作变得更容易开展了。

案件严谨,也需专业技能“加持”

“卫生行政处罚案件,从受理、立案、调查取证到做出处理决定,程序、证据、法律适用,任何一个地方出错,就会导致错案发生,不论你办理了多少起案件,只要有1 起错案,你就会被责任追究。所以,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一定要严谨、认真,不允许任何细节性差错。细节决定成败,不是要求苛刻,而是保证卫生监督执法的公正严谨,保护卫生监督员。我经手办理的案件在省市案卷评选中均获得优秀成绩。

卫生监督工作不仅体现在执法现场,背后还要经过充分取证核实。这些琐碎的工作不仅需要细心,还离不开专业技能的“加持”。

从事卫生监督工作以来,他一直告诫自己时代在变,知识也在变,必须不断学习才能不被淘汰。他不仅自己主动刻苦学习,还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培训。先后参加过省级监督员培训6次,市级监督员培训5次。

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处处以法来约束自己

随着人们对健康期望值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已比较常见,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大部分纠纷的起因还是有的医疗机构存在违规现象,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监督严格执法,以卫生法规来规范自己的医疗活动。在平时的工作中,积极与医院进行沟通,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对医疗机构违法行为严肃处理,有效地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严格要求自己,不骄傲自满,坚持以监督工作为重,遵守各项纪律,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精益求精。

廉洁自律方能执法公正

自从成为一名卫生监督员后,自觉保持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自觉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自警、自省、自励;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好人民公仆。自觉接受监督,坚持按“公务员八条禁令”和“卫生执法人员十不准”严格要求自己,执法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营私舞弊,不弄虚作假;工作中无吃拿卡要现象,更无收受红包、礼金、礼品的情况发生,无公款吃喝、消费的现象。积极参加献爱心活动,积极向“印度洋地区灾民”、“贫困孕产妇”、“寒窗助学”、“春蕾计划”捐资捐款。

不断加强思想教育

他认为只有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才能成为合格的卫生监督员。为适应新时期的工作要求,我将坚持认真学习党的先进理论和思想,使自己的理论水平、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和进步;工作中还须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依法行政意识,慎重对待每项工作,认真学习卫生法律、法规几相关法律知识,学习业务知识和技能,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克服和改进不足,为卫生监督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首过去的工作,常常感觉忙与累,但同时他也觉得很充实;尽管付出了很多艰辛,但面对领导同事们的认可,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记得雷锋同志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是理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是啊,只有奋斗者的脊梁才能托起生活的晴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锲而不舍地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钻研业务,尽职尽责,为卫生监督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医生评优评奖事迹2000字左右(精选篇2)

泊头市中医医院 缴秀珍

缴秀珍,女,汉族, 1970年12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主任中医师,泊头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缴秀珍二十多年来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之路,擅长中医内科、针灸、中风康复,尤其擅长中医脑病及亚健康调理。现为中国中医药促进会中西医结合脑病防治与康复专业副秘书长、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心身医学学组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委员、河北省中医康复协会委员、沧州市中医药协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沧州市神经内科协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中医药学会沧州市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会员,协和博爱癫痫病协会会员,河北省白求恩式好医生,沧州市医德医风先进个人,沧州市中医药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针灸康复特色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先后多次被评为河北省医德医风标兵、河北省白求恩式好医生、沧州市拔尖人才、沧州市优秀名中医、沧州市医德医风先进个人、沧州市师带徒专家,沧州市第七、八届拔尖人才,泊头市第七、八届拔尖人才。2015年入围中国好人榜月评候选人,2017年被评为四月份“沧州好人”,并获得2017、2018年度“沧州好人”提名奖。

医术精湛,中西医结合怯除疾患

为提高自身中医业务水平,缴秀珍先后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进修学习。师从于著名中医药专家周绍华教授、许家松教授、闫小萍教授,其中跟师国家级名中医周绍华教授已超过6年,至今仍然坚持每周二赴京跟师学习。缴秀珍充分发挥中医治疗疑难病的优势,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综合疗法优势,内外合用,针药并施,食药配合,身心同治,解除无数患者的病痛。

缴秀珍努力学习临床技术、积极进取钻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熟练掌握了我国神经内科最先进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技术。最早在泊头市诊断多系统萎缩、肌萎缩侧索硬化,率先在泊头市引进经颅多谱勒超声仪(TCD), 开展了以血管定位的诊断思路以及TCD动态观测血管血流的先进诊治技术。

刻苦钻研,业务精湛科教兴科

严谨治学,科教兴科是缴秀珍的带科理念,自担任脑病科主任以来,带领全科人员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及康复中的特色和优势,在泊头市率先创建神经内科康复中心、治未病中心,她认为治疗疑难病是中医的优势,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综合疗法优势,内外合用,针药并施,食药配合,身心同治。将针灸、按摩和运动康复相结合,并开展拔罐、刮痧、中药塌渍、中药熏蒸、穴位贴敷等疗法,建立以“体质辨别--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环式治未病保健治疗链,提高了患者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科室诊治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脑病科先后被评为河北省、沧州市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 河北省针灸康复特色重点发展专科。

作为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她深知科室做大做强绝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在抓质量搞科研的同时,不忘对下级医师的培养,每年派2-3名医师到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市的三甲医院进修学习。除此之外她把每天查房出门诊的时间都作为带学生的时间,把临床经验传授给学生,现带教学生五名。同时坚持自己跟师学习并参加国内各界的学术会议,扩展思维、学习新技术、新技能与国内先进技术接轨、推进,并达建京津冀联合平台,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沧州名医院、名学科分会,各自搭建名老中医传承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及沧州各医院专家定期到泊头市中医医院查房、坐诊,为泊头市疑难患者就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

在临床实践的同时,缴秀珍还善于总结经验,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论著2部。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并完成了河北省科技项目5项,其中三项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成果奖,两项获得沧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医德高尚,淡泊名利扶危解困

缴秀珍从医近二十多年,不仅对医术精益求精,还非常重视医德修养。她始终把“大医精诚”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境界,把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从医格言,鞭策自己始终坚持,永不背离为医之道。她坚持医德和医术并重,坚持医而无德不可为,医而无术不可信。对求医者都是一视同仁,有求必应。二十多年来她始终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把医者父母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给患者诊治决不多做一项多余的检查,给患者用药只选最合适的不选最贵的,只要可能她总会为病人降低医疗费用。经她减免医疗费用的患者不胜枚举,遇到生活困难的患者她不但减免费用,她还带领全科医护人员为患者送衣送饭,甚至给患者捐款。她的善举多次受到家属的称赞。并多次于福星园、三井集团、人寿保险公司、新世纪花园社区、鼓楼社区等进行失眠、女性保健、高血压相关知识健康讲座。并成立微信公众号随时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分别在微信平台建立中医脑病医患之家、中医养生保健之家,定期安排科室人员为大家互动健康保健知识,解答患者疑问。先后于洼里王卫生院、郝村卫生院、齐桥卫生院、寺门村卫生院、后八尺卫生所、前辛卫生所、缴桥卫生所等多处进行义诊,为患者近距离提供健康服务。

缴秀珍工作中严格遵循医务人员道德标准,始终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作为自己的从医准则,精于医术,诚于医德,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护卫生命、解除患者痛苦而不懈努力,赢得了患者和同行的广泛信任。

医生评优评奖事迹2000字左右(精选篇3)

盛伟,男,45岁,中专文化,山东省平邑县白彦镇姜庄村人,在本村担任乡村医生已25年。

一、子承父志,服务乡邻

我的家住在南部山区,四面环山,地广人稀,卫生室服务的辖区内有十多个自然村,大多数自然村交通极不便利,道路崎岖,广大人民群众打针吃药极为不便,有的人为了拿一点要就要走一个多小时,看到这种情况,我立志当一名医生,从而方便广大人民群众。

1988年9月,我进入平邑卫校学习,毕业后,就回到了姜庄村父亲的诊所,我父亲是六十年代的赤脚医生,他老人家大半生的精力都用于基层的卫生工作,无数次被评为市县级先进工作者。2000年秋查出肺癌,仍坚持工作了六年才退了下来。正是父亲的影响我才选择了乡医生涯,刚开始,没有几个人愿意来找我看病,我并没有气馁,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问题,经常到镇卫生院、县医院找老师虚心请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人们相信了我。那是家住西岔村的徐孝海,他一次去诊所给家人拿药,我看他眼睑浮肿,面色牙龈苍白,我问他是不是有身体乏力,尿血史,他反问我怎么知道的,后来我建议他去医院检查双肾结石,右肾已无功能。病人家属来我的诊所,对我千恩万谢,直到今天,病人见到我还一直念叨:“多亏了有盛伟大夫,我的命就是您给救回来的!”

正是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再加上手脚勤快随叫随到、用药合理价格便宜,在附近的四邻八乡逐渐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周边村甚至外乡镇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二、风雨行医路,培育杏林花

到了1996年11月,因为政策的原因,全县进行乡村组织一体化办医管理,整合原来各自为政的个体诊所,统一转变为一体化村卫生室。已经小有名气的我自愿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得失,领头做出表率,积极配合镇卫生院,仅用了1天时间,就完成了相关工作,为全镇一体化村卫生室的顺利建设,带了一个好头。

在村卫生室工作期间,我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群众好评,1996年11月,被推荐为卫生室室长,成了当时全镇最年轻、在全县也为数不多的室长之一。为做好工作,我个人投资数万元,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建设了一所卫生室,达到了六室分开、布局合理、制度齐全、规范有序的标准,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村卫生室工作人员,精诚团结,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个人连续10余年受到县、镇主管部门的表彰他乡医,村卫生室也多次被命名为县先进村卫生室。

三、一心一意,情系群众

当年,辖区内老山顶村有几十户人家,地处一座山顶之上,没有乡医,那些年老体弱或稍微病重的,我就要出诊,需要走十几里山路,每年都要上山出诊百余次,无论是下雨下雪,白天深夜,摔个跟头,擦破点皮,更是家常便饭,记得1996年冬天夜半,老山顶的盛文山突然腹痛、恶心、呕吐,我连夜赶往山,顶经诊断患者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发烧39度,我立即给他输上液体,并帮助抬下山送往镇医院。当夜进行了阑尾切除,当夜回到家已经凌晨2点了。

也是1996年的隆冬,当年还在老山顶居住的谢恒英老人,她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多年,当时因急肺部感染好,持续高热,家人极力反对下山诊疗,我连夜到白彦镇卫生院咨询了医生在山上治疗了两昼夜,老人终于转危为安。下山的'时候摔进了沟里,断了三根肋骨。

记得1998年3月的19深夜,村民程学东,突发上腹疼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前来就诊,我通过了仔细检查,考虑病人系急性上消化道穿孔,并发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险。在患者无钱的情况下,我带来现金把他送到了白彦镇卫生院连夜做了手术,我到家已是第二天的中午了。我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除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没有什么太轰动的大事迹,总结起来只有一个“忙”字:23年来日常诊治病人二十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任务多了,压力就大了,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我也更忙了:除了日常诊疗工作,我还坚持两月组织一次群众健康教育活动,坚持每月以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和防病治病卫生常识;要对所建立的2256人的《居民健康档案》,逐一校对和完善,对60岁以上的老人作重点健康体检,对孕产妇作定期随访,此外,还几乎天天要为几个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诊病、检查,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山间小道,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有没有烟酒嗜好、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等,在我心里一清二楚。

四、坚守阵地,无悔人生

在现今医无悔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太多的人不愿意赞美医生,更多的是口诛笔伐。但是,我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却一直没有这种感觉,感受着的都是病人的信任和依赖。因为我不会给人开大处方,能吃药的决不打针,能打针的决不输液,我总觉得如果单纯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我会良心上过不去,行医与我不仅是职业,还是一种救助与守护。

二十五年如一日我坚守在姜庄流域这片热土,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基层卫生事业,期间我经历了太多的变故,生老病死酸甜苦辣。同时也获得了众乡亲的呵护和肯定,更获得了卫生行政部门的无数次的奖励。也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幸福和成就感。无论未来的路多么艰辛和曲折,为了山区的父老乡亲,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走下去。

医生评优评奖事迹2000字左右(精选篇4)

杨斌:刀尖上的“舞者” 毫厘之间让患者重获“心”生

躬耕心血管外科诊疗专业27年,从出生仅1天和3天的严重紫绀型先心病新生儿,到国内最高龄心脏移植患者;从被多家大医院“宣判死刑”的“紫娃”奇奇、“紫面男孩”小魏等复杂重症先心病患儿,到中原地区首例人工心脏“火箭心”的置入手术,他将一个个生命从垂死的边缘夺回,让枯萎之花重新绽放,他就是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心脏移植中心、心外三病区主任杨斌。

专业丨做刀尖上的舞者 勇闯生命禁区

心脏跳动,是生命的体现。心脏的停和跳,是生与死的边界。而心脏移植,是外科手术皇冠上的明珠。

为了打破这一心脏技术的堡垒,爱钻研、善思考的杨斌带领团队不断钻研,从理论学习、动物实验,直至临床应用,一步一个脚印做了大量基础准备工作。“泡”在实验室里是杨斌常有的状态。

“心脏手术要求快、稳、准,需要熟能生巧,医生要找到自己的感觉和节奏。”杨斌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做动物实验。有些动物的器官系统与人体对应系统的相似度高达80%到90%,吻合度最高的可能要数心血管系统了。

为了使手术更安全,在杨斌的带领下,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脏移植中心团队主攻心脏移植手术,于毫厘中求精准,在极限中求突破,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2018年年初,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正式获批开展心脏移植业务。

小胡是该院2018年第一例心脏移植患者。护士长赵巧燕介绍:“小胡刚来住院的时候只有27岁,按照正常人来说正是花一样的年纪,充满朝气。但是我看到他的时候他就在床上躺着,不能下床,一下床就气喘吁吁。当时医生评估他的身体状况,认为如果不进行心脏移植手术,他的生存期不会超过一年。”

经过多学科会诊、大量数据对比和缜密的技术分析及各项因素综合评估,结果显示小胡的自身状况也适合做心脏移植手术。为此医院专门成立了心脏移植组委会,发动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寻找供体。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努力,经过综合评估,终于在武汉一家医院找到了与小胡匹配度极高的供体。杨斌带领团队辗转武汉,600多公里、5个小时,在两个城市间奔波,为小胡取到了“心”的希望。

2018年4月15日,杨斌带领团队成功实施了河南首例独立自主的心脏移植手术,术后小胡很快恢复健康。

每当亲眼看到患者从初见时的生不如死,到术后的笑靥如花,杨斌深刻感受到“重获心生”这句话的分量。

短短五年间,郑州七院成功开展心脏移植200余例,郑州七院心脏移植中心实现“心脏移植从零到全省第一、全国前列”的巨大跨越。

担当丨救人比声誉更要紧

从出生仅1天和3天的严重紫绀型先心病新生儿,到国内最高龄心脏移植患者;从被多家大医院“宣判死刑”的“紫娃”奇奇、“紫面男孩”小魏等复杂重症先心病患儿,到中原地区首例人工心脏“火箭心”的置入手术,杨斌将一个个生命从垂死的边缘夺回,让枯萎之花重新绽放。杨斌常说:“病人来找你,是对你的信任,我们不能因为患者的病情严重就推拒,或是因为病情不严重就轻视。”

2013年3月,河南新郑的一个贫困家庭,迎来了新生命奇奇(化名)。正当全家人沉浸在欢乐之中时,医院传来了一个全家人难以接受的消息:奇奇被确诊患有重症先心病——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

作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罕见类型,该病症时至今日仍是世界性难题,始终没有统一的治疗指南。因为缺氧严重,刚出生没多久的孩子就开始浑身青紫。医生告诉奇奇的父母,这个孩子病情复杂,必须尽快手术。不然,孩子可能保不住。为此,父母带着这个尚在襁褓中的“紫娃”几乎跑遍了全国的大医院,大家都认为“这孩子救治意义不大”,但到了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杨斌说:“这孩子能救!”

作为一名医生,看到奇奇的那一刻,杨斌就下定决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会放弃这个孩子!很快,第一次手术成功完成,随后几年又连续进行了3次手术。2017年,奇奇已经完全摆脱了先心病的困扰。

如今,10岁的奇奇早已走进小学课堂。她的父母偶尔也会给杨斌发来孩子的照片,其中不乏奇奇参加学校活动的场景。“看到孩子的笑脸,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杨斌说。

不仅是奇奇,还有出生仅1天的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升主动脉扩张高龄患者……翻开杨斌的手术记录单,80%的手术为复杂手术,50%的患者为急危重症患者。

大爱丨“天使之旅”走遍祖国边陲

杨斌常常这样教导青年医生:“我们不能因为患者病情严重就推托,或者因为病情不严重就轻视。对每一位患者都要认真研判,用不用手术?需要什么样的手术?心脏手术几乎没有重来的机会,救回一个人就是救一个家庭。医生所能做的,就是多思考,竭尽所能,追求万无一失。”

同时,杨斌热心公益事业,情系偏远山区患儿健康,他说,仁心仁术,仁在前、术在后。他热心公益事业,把爱洒在祖国边陲。

2015年以来,郑州七院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连续多年开展“天使之旅”贫困先心病患儿筛查救助行动。

杨斌多次作为党员志愿者和医疗队队长,携带先进医疗设备,前往青海、云南、贵州、西藏等地,筛查贫困地区先心病患儿,并将符合救助条件的患儿带回医院进行免费手术救治。在杨斌和同事们的精心治疗下,400多名“天使之旅”患儿全部手术成功,收获健康心脏,重启美好新生。

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西藏那曲、日喀则和阿里地区,杨斌和同事们忍受着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疼、头晕、恶心、呕吐、睡眠障碍等一系列不适,边吸氧边为孩子们筛查。杨斌说:“我是党员,这个事儿我得来!高原的孩子们需要我。”

作为一名党员医生,杨斌犹如一面旗帜,情系患者、无私奉献,展示了一名当代白衣天使的医匠精神,在平凡岗位上,为守护群众健康朝乾夕惕、竭尽所能。

医生评优评奖事迹2000字左右(精选篇5)

他叫梁连明,是永州双牌县理家坪乡车龙村村医,自2008年8月至今一直从事农村基层卫生工作。10多年来,他在村医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为保障村民健康,无私奉献青春热血。他2012年度被评为县“优秀乡村医生”,2019年度被评为双牌县“好医德好医术好医生”三好医生,2020年被评为湖南最美乡村医生。

勤学苦钻,强健服务本领。他把治病救人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把强健服务本领作为工作出发点,把看得准病、治得好病作为学习的原动力,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博览医学群书。通过学习,他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诊疗技术不断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置能力不断提升,使村民的健康获得感持续增强。

迎寒冒署,守护一方安康。他坚守在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第一线,从医十多年来,总是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不管白天黑夜,病人随叫随到。通过他精心治疗,细心护理,使许多患者重拾生的希望,为许多患者解除了病魔之痛。他是让患者满意、家属放心的一位好医生。

2017年腊月十八日,梁连明因车祸左脚跟骨骨折,腊月二十四吃晚饭的时间,一位90多岁的老人突然出理发热头痛、怕冷、全身发抖,由于只有儿媳一人在家照顾老人,无法将老人送至村卫生室,他接到电话问清病情后,顾不上吃饭,立即整理药品,背上出诊箱,拄着拐杖,让爱人开着女式摩托车将他送至病人家,及时为老人诊治,直至老人病情得到缓解后,才疲惫地离开。

80多岁的余老患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多年,于2018年12月底一个深夜突然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病情非常严重,家属来电,把他从睡梦中唤醒,他立马起床,备齐药品,背起出诊箱,带着氧气袋,迎着寒风,骑着摩托车直奔他家。经过吸氧、止咳化痰、平喘等治疗后,使患者病情得到了及时控制。

这只是梁连明医生从医十余年来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他共出诊1万余次,从不收病人的出诊费。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他常常为其免费治疗,十余年来,共为贫困患者免收治疗费近4.0万元。面对危重患者需要送上级医院治疗的,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病人或患者家属有需求,他都会随车护送,陪同诊治,从医以来,共护送危重患者100余人次。他严格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为的是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他付出的是艰辛,得到的是全村老百姓的高度认可,他值了!

夙夜在公,严防疫情输入。他既是一名乡村医生,也是车龙村一党支部书记。疫情防控战役打响以来,他一直与其他村干部一道,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日夜兼程。以护佑全村百姓的大爱和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筑起了守护全村百姓健康的“防护墙”。

今年春节期间,从武汉回村共有13人,这13人成了他最深深的牵挂,尽管对他们实行了居家隔离,但刚开始还是在村里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为了消除村民的恐慌心理,保障大家的安康,他每天两次穿梭于村中,为返乡人员测体温,给村民宣讲自我防护知识。疫情防控期间,武汉返乡人员赵某某出现发热、咳嗽现象,他凭着医生的职业敏感,第一时间告诉赵某及其家属居家隔离,同时迅速将情况向乡党委及卫生院作了汇报,并配合县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对赵某及其家属进行了采样检测,得到检测阴性结果后,才放下悬着的心。事后,大家问他“你不害怕吗?”,“怕,怎么不怕,但我是医生、是党员,群众需要我,我必须上,这是我的责任”,他的响亮回答,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乡村医生的责任担当。

13名武汉返乡人员隔离14天后,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经请示上级部门,村里对这13名同志延长隔离7天。时间延长后,部分人开始出现焦虑和不稳定,他逐户做细思想工作,逐一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为其购买和运送生活用品和食品,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通过一系列人文关怀,及时消除了武汉返乡人员的思想顾虑。在返乡人员的积极配合下,取得了全村新冠疫情防控决定性胜利,保障了全村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稳定。

进村入户,做实公卫服务。为全村2506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对本村207名老人、84名高血压患者、16名糖尿病患者、7名重型精神病患者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做到了随时体检、定时面访、定期看护。每年配合卫生院医护人员为207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及时将体检信息录入电脑,建立电子档案,为老年人构筑了动态健康保护平台。

积极配合县妇幼保健院开展“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普查工作,近三年来,共免费检查村育龄妇女400人次;加强了对0-6岁儿童系统管理,共管理全村0-6岁儿童171人,切实做到了无漏登、无漏管现象。特别是对全村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做到了胸中有数、心中有底,儿童每到接种时间点时,他都坚持每次亲自上门通知接种对象到卫生院按时接种疫苗,并认真开展接种后跟踪随访,及时了解接种情况,确保预防接种安全有效。

全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积极配合乡村干部,动员村民主动参保,确保了全村每年农合参保率达到了100%。

作为一名党员,他一以贯之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人民至上理念坚定。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人民健康至上初心牢固,他以最大的热忱投入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尽自己所能为村民消除病痛,用他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解一方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他不愧为村民的健康“守护神”。

医生评优评奖事迹2000字左右(精选篇6)

___,男,一九六○年生,中共党员,___区___卫生院医生。自一九八三年参加工作以来,他扎根农村,心系患者,在农村最基层的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守护着当地农民的健康,他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多次被评为区(乡)优秀共产党员,工会积极分子,先进工作者,曾当选___乡第五届人大代表,并多次在学术会上交流和宣读论文数篇。

一、扎根乡村,医术精湛

一九八三年,他从部队复员分配到___医院工作。面对农村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没有退缩;面对招工招干的时尚诱惑,他没有动心;面对一次一次进城工作的机会,他终究放弃。因为他深知,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需要他,艰难困苦的环境可以磨炼他,同事和亲友的眼神鼓励着他。从此他扎根乡村三十年,用青春和智慧守候在___,守护着___人民的健康,用真诚和真心诠释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由军人到医生的角色转换,他既感到荣耀又感到身上压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光有从医的信心和决心远远不够,更需要有过硬的技术和本领,毕竟“人命关天”。

从此他积极参加函授学习、自学考试、进修深造,虚心向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学习。在组织的关怀和培养下,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他很快成长为一名医务技术人员。但工作时他仍觉得自己所学知识不够用,满足不了临床工作的需要。当时医院许多学科领域是空白的,如针灸推拿、中医药、骨伤科等领域,而这些是最需要、最实用的。于是他下定决心填补这些空白。他一方面拜有经验的老中医为师,向有经验的针灸推拿老师学习;一方面学习理论结合实际,中药辛酸苦涩甘咸亲口口味,针灸的经络在自己身上摸索,常常在自己身上扎针,有时针扎痛得冒汗,有时针扎酸痛得流泪。但痛在身上,乐在心里。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终于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罗秋古患者,因外伤致右手麻木无力,虎口处肌肉萎缩,经多家医院治疗二个多月不见效,而来到___医院后,___用针灸推拿治疗,一个月后该患者奇迹般地康复,随访一年康复如初。樟树籍患者刘永清患急腹症,症痛多时,到___医院就诊时,已经休克昏迷,不省人事,家属急得团团转。___用针灸推拿急救,患者立即醒来,获得及时有效救治。从此,___医院开展骨伤科、针灸推拿、中医科工作的消息传开,慕名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连年来,___医院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及业务总量大幅增长。

二、医德高尚,廉洁从医

三十年来,他走遍了___的山山水水,与乡亲群众建立了浓厚感情,患者痛苦他痛苦,患者健康他快乐,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视病人如亲人是他行医的信条。七十八岁的患者黎桂英,因患慢性肠炎,长年解大便不规律,时有时无,一不小心大便就流入裤内,经多方治疗不见效。病人痛苦不堪,怀疑患有不治之症,活着比受罪难过,子女又不在身边,老伴年长体弱,照顾起来力不从心,再加上家里经济又困难,她便想放弃治疗,甚至多次产生轻生念头。___发现后,耐心给予劝导与安慰,终于使她打消了轻生念头,并继续接受治疗。她吃中药不方便,___便亲自调剂煎熬,甚至给她煮稀饭、炖排骨。经一段时间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很快康复。黎桂英发自内心地说:“谢医师比自己的儿子还亲,医院就象自己的家。”出院时,她从报销费中拿出人民币三百元用于感谢,被___婉言谢绝。

七十二岁的李大妈,胃病发作,上腹疼痛,急忙来___医院就诊,不慎把看病钱丢失,身心痛苦交加,___知道了,一边安慰,一边给她开方治疗,垫付药款取药,并端水给她服药,很快胃就不痛了。老人对谢医师感激不已。

三、爱岗敬业,默默奉献

___认为是党和人民培育了自己,自己就应该报效党和人民。所以他把救死扶伤当成是自己的天职。只要有病人就诊,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不管是上班还是休假,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他都义无反顾。有时忙起来吃饭也顾不上。特别是前年,手足口病疫情还未平息,甲流又盛行起来。疫情就是命令,医院就是战场,医务人员积极应对疫情的挑战与考验,疫情不休,战斗不止,严守岗位,连续作战。由于较长时间紧张工作,不能得到有效休息,___病了一场,他一边吃药治疗,一边坚持工作,老伴劝他休息两天,他却说“轻伤不下火线,共产党员应冲锋在前”。

同年十一月上旬,他八十五岁的父亲生病了,催他回家看望。但他始终忙于工作,脱不开身,只好打电话安慰父亲,并劝他在附近诊所就诊。过几天,又接着家里电话,父亲病情加重。这时他才心急如焚,要家人送父亲来自己所在的医院治疗。见到父亲咳喘难受的样子,他顿时流下了眼泪,哽咽地说:“爸,儿不孝,儿让您受苦了。”老父亲微笑地说:“爸不怪你,现在甲流时期工作忙,我理解。你不仅是爸的好儿子,更是人民的好儿子。工作需要你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目前,___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尽心尽职,坚守岗位,努力工作,医院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医生评优评奖事迹2000字左右(精选篇7)

姜志,女,中共党员,青岛市中心血站供血部副主任(主持工作)。从事采供血工作14年,兼任山东省输血协会血液应急保障专委会青年委员和青岛市输血协会理事,先后负责全血采集、血液的临床供应和管理工作。工作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多岗位的锻炼让她成为了采供血事业的多面手,其所带领的爱心团体采血班组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青年文明号、全国优秀采血班组,姜志也多次获评青岛市中心血站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

栉风沐雨 护航生命

作为一名医者,救死扶伤是天职。4年的临床工作经验,让姜志见证了生命的可贵,也深刻理解了血液对于抢救和延续患者生命的重要意义。2009年,姜志成为了青岛市中心血站的一员,不同于医院里的生离死别和刀光剑影,这里只有一枚小小的采血针,一辆奔走于大街小巷,串联生命希望的爱心献血车,还有无数为爱奉献的热血英雄。

从那时起,姜志便以献血车为家,高标准严要求地锤炼自我,迅速成长。她所带领的团体采血组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把年轻人特有的活力和朝气带到了工作中,起早贪黑是常态,雨雪风霜不停歇。姜志始终坚持“以爱聚爱,用心服务”的理念,以献血者为中心,用细心、专心、爱心,用精湛的技术,服务于每一位爱心市民。她带领着团体采血组奔走于青岛市的各大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社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圆满完成血液采集任务,每年接待献血者近6万人次,年采集近300家团体单位,采血量超过1800万毫升,屡创新高,占据青岛市中心血站采血总量的半壁江山。

为了更好地服务献血者,扩大献血者队伍,不断满足临床日益增长的血液需求,姜志带领团队积极探索,采取多元化招募方式,充分利用青岛市“红十字会推动月”、“卫生健康系统万人流动血库”等契机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借助元旦、世界献血者日、国庆节等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献血活动。夏季进社区举办纳凉晚会,让市民边乘凉边献血;冬季下农村、进社区、赶大集,献血车开到家门口。姜志深挖区域特色,2015年将献血车首次开进了国际金街——台东商业步行街,一开就是8年。2019年,姜志带领团队首次将献血车开进了写字楼,让深居“高层”,因工作需要无法离开工作岗位的白领也有了献爱心的机会。 对姜志来说,多一个人献血,就多一个挽救生命的机会,所以即使经常早出晚归,风餐露宿,她都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殚精竭虑迎难而上

2020年突发新冠疫情,市民足不出户,血液库存一度十分紧张。“献血者出不来,那我们就走出去”!姜志带领团队为爱逆行,在全国首创上门采血新模式,化身血液速递员,有效补充血液库存,让患者重燃生命希望。

2022年,根据工作需要,姜志来到供血部担任副主任,负责血液的临床供应和管理工作。恰逢疫情反复,防控任务艰巨,血液采集困难,最少时一天只有22人献血,而青岛市每天需要500人献血才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采与供的矛盾短时间无法解决,那段时间姜志的电话就没有断过,医院的约血电话此起彼伏,一声声铃声仿佛患者亟待救命的呐喊,让姜志彻夜难眠,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体重下降了15斤。为了合理调配血液资源,姜志冷静分析,及时与临床做好沟通,制定了供血指导意见,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择期手术延期,优先保障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用血,将有限的血液资源真正用到了刀刃上,出色地完成了血液保障任务。

冲锋在前 义不容辞

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姜志始终牢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牢记使命与担当,在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多次支援青岛市社区新冠核酸采样工作。2022年3月初,青岛市新冠疫情反复,防控形势严峻,为支援市区核酸检测工作,青岛市中心血站第一时间启动由31名工作人员组成的核酸应急采样队,奔赴市南区、崂山区中小学以及街道、社区等近百个核酸采样点支援,姜志正是其中的一员。考虑到很多同事孩子还小,她主动报名,先后9次参加,累计采样近万人次。在支援崂山区采样的那次行动中,恰好遇上极端天气,姜志凌晨4点就整装待发,采样过程中大风吹坏了帐篷,低温下的手消液变得寒冷刺骨,她的手一度失去了知觉。但即使这样,她还是坚持了整整一天,圆满完成了核酸采样任务,回到家已经是晚上8点。支援城阳核酸采样的那天正好是中秋佳节,当天凌晨两点开始部署工作,不到五点姜志就赶到岗位上准备物资,准时出发。中秋节不能与家人团聚,姜志给当天一起参与支援的同事们准备了月饼,希望能够缓解一时的疲惫,团结一心,奋战无悔。

一袭白衣,是我医生的使命与担当,也是我一生的责任与奉献;热血真情,是誓言与承诺,更是鞭策与动力。姜志说:“血站人是架起献血者和用血者之间的桥梁,是爱心的见证者、传递者和传承者。我将继续在无偿献血的道路上不遗余力,全力以赴,认真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努力书写新时代采供血事业新篇章。”

医生评优评奖事迹2000字左右(精选篇8)

三十多年间,翟宏海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天津市静海区的每一个角落,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学语婴儿,经他救治的病人难以计数。在出诊中,他从不收受患者礼金,并叮嘱家人时刻守住廉洁这道门。

朋友圈上的翟宏海,让朋友们觉得“很神”——已经退休了,但每天早上五点,准时更新朋友圈,从分享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知识,到撰写自己的家风故事,一天发十几条,仿佛有用不完的能量。

原天津市静海区妇女儿童保健和__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翟宏海和他的家庭,光环也很多,劳动模范、优秀党员、入选好人榜,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还有一项关于他的统计,令人震撼,近40年的从医生涯,背坏8个医疗箱,穿破上百双鞋,为患者义务出诊万余次,即使走上领导岗位,也坚持步行十公里上下班。

“勤勉读书,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廉洁行医,时刻不要愧对自己的良心。”这是父亲对儿子翟宏海的教诲和期待,也是翟家的家风传承。

背坏8个医疗箱,穿破上百双鞋

61年前,翟宏海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65年春,父亲类风湿病情加重导致腰椎畸形,夜间疼痛辗转不安,无奈住进了医院。这让原本就很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欠下一笔债务。为维持生计,哥哥留在家里照看父亲,母亲带着年幼的翟宏海多次步行讨饭。期间,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接济和救助。正是这段痛苦的经历,使他懂得了坚强和感恩,立志长大后学医,尽心竭力救治病人,回报社会。

1978年参加高考,翟宏海被当时的天津市静海县卫生学校医士班录取。因成绩优秀,1980年,翟宏海被分配到当时的静海县城关医院。1981年3月,城关医院在一个人口密度较大的居住区开设了门诊部,他主动申请到门诊部工作,吃住在那里,夜间义务看急诊病人。由于服务热情,年轻的翟宏海很快成为全院每月门诊量最多的医生。门诊部从1982年开始正式增设夜诊,翟宏海专门负责夜间急诊,有时一个晚上就要接诊四五十个患者。他发现,来看病的村民有一部分是老年人,行动不便。翟宏海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虽然老人行动不便,但我可以上门为老人服务啊。”1983年,医院支持翟宏海开办“家庭病房”,利用他自己的休息时间,带着医疗箱为附近行动不便的村民义务出诊。

自此,每天中午休息时,翟宏海都会背着自己的医疗箱到周边村庄出诊。晚上下班后,他依然背上医疗箱,骑上自行车,到更远的村里去探视行走不便的患者。

从上岁数的老人到刚刚牙牙学语的婴儿,出诊路上经他救治的病人难以计数。三十多年的时间,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了静海县的每一个角落,自行车骑坏了十几辆,就连陪伴他的木质医疗箱也更换了8个,穿破了上百双鞋。

“这些年,自己虽然受了一些苦,但却给了患者甜,心里蕴藏着一种快乐感,也兑现了儿时的承诺。”翟宏海说。

随叫随到,流动的120

自参加工作起,翟宏海谨记父母的教导,“廉洁行医,无私奉献”。三十多年来,不管他半夜睡得有多香,只要村民一声呼唤,他都能随叫随到,被称为“流动的120”。也正是他的这种热心,让村民们对他产生了无限信任和依赖。

2012年4月28日晚上,正在加班的翟宏海突然接到大丰堆村刘万秀老人的女儿打来电话向翟宏海求助:其母全身浮肿,处于昏迷状态。翟宏海接到电话后,立刻叫上内科医生带着心电图机、血压计、听诊器等驱车赶到刘万秀家。

当时,已87岁高龄的老人病情危急,翟宏海就地抢救。经过一夜看诊,老人病情好转。

“你做好本职工作不就行了,整天下乡义诊早出晚归,有啥好处?”曾经,一些人对翟宏海这种紧张忙碌的状态有质疑。“乡亲们有困难找我是信得过我,不给乡亲们治好病,对不起大伙儿这份心。”翟宏海说。

清廉自守,家风清正

从医多年,亲戚朋友、邻居老乡找翟宏海看病的人很多,特别是晚上,家里几乎没有清闲的日子。他的妻子潘恩秀虽身体不好,但从不厌烦,热情相迎。

患者家属潘先生记忆深刻:“2016年腊月,天寒地冻,翟大夫骑着自行车多次为我的亲人出诊。我太不落忍了,买了点东西去看看他的老母亲。第二天,翟大夫把东西全部送回来了。”

在义务出诊过程中,他从来不收受患者礼金,并叮嘱妻子时刻守住廉洁这道门槛。唯一的女儿出生长大后,严管深教,依然遵守着这条家规、传承着家训。结婚是终身大事,但女儿和父母商量,想一切从简,并悄悄举行了婚礼,只宴请了自己的亲属。同事、朋友,父亲的患者家属知道后纷纷送来礼金,均被婉言谢绝。

退休后,为进一步弘扬“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高尚情操,翟宏海撰写自己的家风故事,编写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儿童保健知识,担当起静海区妇联首个“最美家庭工作室”组长一职,继续进行着志愿服务等活动,依然坚持着义务奉献之路,奉献着自己的家国情怀。

    2073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