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其他范文>事迹>

廖美娣个人先进事迹(7篇)

文琼分享

廖美娣扎根山乡32年,她背着药箱翻山越岭送医送药,手机号成了村民的120。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她的事迹吗?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廖美娣个人先进事迹,欢迎大家阅读。

廖美娣个人先进事迹(7篇)

廖美娣个人先进事迹 篇1

廖美娣从这里走出大山读卫校,又回到大山工作。从护士到院长,她在岭洋乡卫生院工作了32年,并成为衢江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直到今年7月15日倒在工作岗位上。

抱珠龙村村民李加呈喜欢写作,廖美娣去世后,他写了多篇回忆文章,其中有一段是:“大山的女儿,从深山走到城市,又回到深山反哺父老,她用高贵的品德和担当为我们撑起‘小病不出山’的健康蓝天”。

岭洋乡地处乌溪江水库库尾,占地面积154平方公里。山多地少,位置偏远,青壮年村民出门打拼,全乡虽有户籍人口1万多人,但常住人口只有2000多人,其中1200人是60岁以上老人。

老人生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廖美娣。而廖美娣只要接到老人生病的消息,总是二话不说,背上药箱立即上门处理。

“我们遇到问题,不打‘120’,第一个就想到美娣。”村民邱银芳说,无论清晨还是深夜,只要打电话给廖美娣,她都会回应。

廖美娣去世后,家人发现7月14日,她一天内接了21个电话,最早一个是凌晨3点,“有些电话我妈其实并没有备注,但接起来,一般聊几句,我妈就知道是哪位村民。”儿子李昊威说。

“美娣没了,太可惜了。”76岁的冯金凤带着哭音叹息。冯金凤去年摔伤了手,在卫生院挂了好几个月的盐水,有几次下大雨,廖美娣说:“路难走,你别来卫生院了,我过来帮你挂。”下了班,廖美娣真的就去了她家,一陪就是好几个小时。

村民廖土根吃错了药,隔壁邻居打电话给廖美娣。廖美娣背着氧气袋和盐水跑去,给老人做了紧急处理,邻居帮着叫了车,廖美娣一直陪到路上碰到救护车。最终,老人转危为安。

“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廖美娣已经离开半个月,65岁的李玉清还是没有缓过神来。地处深山腹地的岭洋卫生院,药品种类并不齐全,李玉清每天要吃的两种治疗冠心病的药,卫生院没有。去城里买,要转3次车才能到医院,来回一趟就是3个多小时。

李玉清问廖美娣能不能帮她买药,廖美娣爽快应允。这之后,廖美娣只要出库区,都会给李玉清打个电话。“我都记不清美娣帮我买多少次药了。”李玉清说。

丈夫李小斌记得,廖美清只要接到出库区,就会主动询问一些患有慢性病的村民要不要帮忙买药。时间长了,李小斌有些心疼:“你不是多一些事情操心吗?”廖美娣总是笑笑:“村民出趟门不容易,我反正出来了,顺手帮个忙。”

93岁的柴众善颤巍巍地到乡卫生院,说了句:“美娣是个好人。”柴众善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廖美娣时不时带着仪器上门给他量血压、测血糖。

很多时候,廖美娣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都是利用空余时间,即便是出门散步,随手也带着血压计、听诊器,看到老人,随时随地为老人检查身体状况。

自衢江区2020年开始推行“家庭医生”后,廖美娣和同事轮流搭档,深入10类重点人群、残疾人等家庭,不仅给老人做检查,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更是将党和政府打造“健康中国”的声音送到村民家里。

在岭洋的32年里,对于要不要调离这件事,廖美娣不是没有过挣扎。廖美娣的工作笔记中,夹着一张字条,上面涂涂改改,有些字还有些潦草。廖美娣写道:“我希望自己有机会到上级部门学习进修”,但在最上方,她写的是“如果大山需要我,我还是会回来的。”

“在廖美娣的职业生涯里,她本来能调走的。”衢江区卫建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峰说。

廖美娣却说:“我在岭洋待了这么多年,那边的老百姓都已经很熟悉了,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还是算了吧。”就这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廖美娣执着地在库区默默奉献。

2012年担任院长以来,廖美娣更是身兼数职:行政管理、护士、出纳。经常白天跟着医生出诊,晚上在办公室加班,遇到出门不便需要上门服务的老人,她只要一忙完手头的工作,就立马上门。

“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像廖院长那样随叫随到。”岭洋乡卫生院医生祝浩回忆说,他记不清跟着廖院长上门服务多少次,不管是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都是如此。

衢州3·13新冠疫情发生后,岭洋乡分散居住在156平方公里崇山峻岭间的村民们共做了6轮核酸检测。每一轮检测,廖美娣都参与其中,遇到红码村民和年迈的老人,廖美娣上门给他们做核酸,有些人住在山上,车上不去,她背起十几斤重的工具箱,因常年爬惯了山,她比年轻人走得还快。

廖美娣是土生土长的岭洋人,兄妹8人,她最小,父亲49岁才得一个小女儿,格外宠爱。她的四哥廖义成说,她选择了衢县卫校,成为护理班的第一届学生,有一部分原因还是希望能帮助家乡父老。

抱珠龙村村民李昌文还记得廖美娣第一天到卫生院报到的样子:瘦瘦的她笑眯眯地听人说话,“我当时想,这么娇滴滴的小姑娘,肯定待不住,想不到她待了一辈子”。

廖美娣个人先进事迹 篇2

“美娣”,全名廖美娣,是岭洋卫生院院长,7月15日清晨,在卫生院值班时,突发心梗,倒在工作岗位上。这位在岭洋乡扎根了32年的基层医护工作者、衢江区第十三届党代表,永远离开了她深爱的岗位和熟悉的乡邻。

岭洋乡,地处乌溪江深处,占地面积154平方公里,山路九九八十一个弯,山道七七四十九道梁,恰如其分地形容了岭洋的地理位置。

这样一个偏远地区,待不住的青年劳动力纷纷出门打拼,只留下年迈老者独居深山。山路弯弯,群众看病十分不易,尤其遇到突发的急病,留守在家的老人往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廖美娣,而只要接到老人犯病的消息,廖美娣总是二话不说,背上药箱紧急上门处理。

村民张名仓的父亲,生前身患肝硬化多年,老人每次不舒服,就让儿子“去找美娣”。那时没有电话,张名仓心急火燎飞奔到卫生院:“美娣,我爸又难受了。”廖美娣听说后,放下手头工作,跟在张名仓身后,连走带跑赶去诊治。从卫生院到张名仓家,要爬40多分钟的山路,廖美娣从没说过一句累,从没婉拒过一回。

时隔多年,张名仓还记得廖美娣每次上门的样子:背着药箱,风风火火翻山越岭,遇到老人要挂盐水,她就耐心地等在一旁,从白天等到黑夜,“起初,她不熟悉路况,下山时我就陪着,下雨天,她的鞋子踩在泥浆里,白色变成灰色;后来,她熟悉了,不让我送,我站在高处,看着她的身影淹没在丛林中,心里是说不上来的感动和敬佩”。

感同身受的还有76岁的冯金凤,见到记者,老太太就带着哭音叹息:“美娣没了,太可惜了。”老人说,自己去年摔伤了手,城里的医生说要开刀,“费用9000多块,我哪里承担得起。”不开刀,那就要挂针和贴膏药。回到岭洋后,老人找到廖美娣,指明要她帮自己挂针。“挂了好几个月,有几次下大雨,美娣说:‘大娘路难走,你别来卫生院了,我过来帮你挂。’下了班,她就真的跑来了,一陪就是好几个小时。”冯金凤哽咽道,和美娣认识二十多年了,她总是一心一意照顾老百姓,不考虑自己。廖美娣出事后,冯金凤着急地打了六七个电话,但电话那头,熟悉的声音再也没有响起。

廖美娣已经离开半个月,李玉清还是没有缓过来,“那天,路过岭洋卫生院,习惯性地想去看看美娣,突然想到她已经不在了,心里像被针扎到一样疼。”

65岁的李玉清是外嫁到岭洋乡的媳妇,退休后随着丈夫回老家定居。她的身体不太好,患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需要常年吃药。地处深山腹地的岭洋卫生院,药品种类并不齐全,李玉清每天要吃的两种治疗冠心病的药,卫生院就没有。如果要到城里买,不会开车的李玉清得先坐城乡公交到湖南镇,然后转车到大润发,再转308路公交车到医院,一趟就是3个多小时。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李玉清问廖美娣能不能帮她买药。“行,我到城里开会或是办事时,帮你买。”廖美娣爽快应允。

李玉清以为廖美娣只是客气下,没想到,过了段时间,廖美娣主动打来电话:“明天我要去城里开会,要帮你带药吗?”“要,太需要了。”

就这样,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帮李玉清买药”成了廖美娣主动承揽的额外工作。“我都记不清美娣帮我买了多少次了。”电话那头,李玉清说着说着有些哽咽,“我们这些留守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没有美娣的帮忙,病情都不好控制。”

李玉清只是其中一位受助村民,廖美娣的丈夫李小斌说,妻子只要接到出山开会、培训的任务,总会提前通知一些身患慢性病的村民,主动询问要不要帮忙买药,最多的时候,她的包里要放五六张医保卡。时间长了,丈夫有些心疼:“你不是多一些事情操心吗?”廖美娣笑笑:“我们这里交通不便,村民出趟门不容易,我操心点,他们就轻松点。”

正说着,鱼山村党支部书记柴良丰推门而入,听说记者来到岭洋采访,他放下工作赶来。“失去美娣,是岭洋的损失。”柴良丰动情地表示。

2020年,柴良丰回村担任书记,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嘉兴工作。“我爷爷、奶奶、叔叔身体不好,我在嘉兴二十多年,家人的身体状况,我总会问美娣,要买什么药,也找美娣帮忙。”柴良丰说,岭洋乡一大半村民在外工作,大伙可以安心奋斗,多亏美娣在背后出力。

廖美娣个人先进事迹 篇3

1990年夏天,18岁的廖美娣作为衢县卫校第一届毕业生,被分配到岭头乡卫生院(岭洋卫生院前身)。报到那天,抱珠龙村村民李昌文正好碰上了,他瞄了一眼这个年轻女孩:1.6米的个子,瘦瘦的,穿着一件棕色格子大衣,笑眯眯地听人说话。“这么娇滴滴的小姑娘,肯定待不住。”李昌文暗想。但他没想到的是,廖美娣会在深山待到生命的最后一天。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回想起当年情景,李昌文泪流满面。

“这些年,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像廖院长那样随叫随到。”90后医生祝浩回忆说,自己2015年进入岭洋卫生院后,记不清跟着廖院长上门服务多少次,大部分地方车子只能到半山腰,廖院长扛起仪器开始翻山,披星戴月、风雨无阻。

类似一幕,也刻进老同事郑金山的脑海里。2012年到2018年,郑金山在岭洋卫生院上班,“廖院长对工作的热忱值得我学习,她把医疗服务延伸到百姓家中,送到村民心里。”最让郑金山佩服的一点是,这么多年,很多同事调进调出,唯有廖美娣牢牢坚守在岭洋,守望深山百姓的康宁岁月。

“她不是没有机会调出去,我曾经问过她,你干嘛不走?她回答说,‘我本来就是岭洋人,从小到大,听说过不少乡亲因为缺医少药耽搁病情的事情,作为岭洋的女儿,我肯定不能走。’”这番话,李加呈一直记着,“大山的女儿,从深山走到城市,又回到深山反哺父老乡亲,她用高贵的品德和担当为我们撑起‘小病不出山’的健康蓝天。”

一年又一年,廖美娣就这样用脚步守护库区人民的身体健康,祝浩说,岭洋乡11个行政村,廖院长熟悉每一处的一草一木,全乡12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廖院长对他们的身体情况了如指掌,作为“回报”,全乡大多数的常住村民,都认识廖院长,只要看到她,都会亲热地叫一声“美娣”,就好像看到家人一样。

廖美娣生前,闲暇之余爱好习作,她离世后,市作协会员廖元龙、衢江区诗词学会原会长叶昌华等一批文学爱好者纷纷用文字来表达思念和不舍。一位诗友说:廖美娣将初心溶在血液里,把使命化在行动中,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廖美娣个人先进事迹 篇4

廖美娣是衢州市衢江区岭洋乡一位基层卫生院院长。扎根乡村32年,她平均每年看诊超5000人次。7月16日,廖美娣出诊前突发心梗,因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9岁。昨天,乡亲们自发赶到她生前工作的卫生院,送她最后一程。

走进廖美娣生前工作的卫生院,办公桌上整齐摆放着全村1700多位村民的健康档案,分门别类,方便随时查看。墙上挂着重点病人的病症和检查时间,不论是长期监测的慢病患者,还是短期关注的高危孕妇,都被仔细标注。

岭洋乡地处衢江最偏远库区,从市区开车需要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 乡里60岁以上的村民家中,几乎都贴着廖美娣特意制作的卫生院联系单。 张名仓至今记得,家里老人突发哮喘,深夜向她求助,廖美娣二话不说,在凌晨2点背上药箱就出发了。

二三十公分的那种小路,在山区里面要走四十分钟到我家里面,廖美娣背着药箱,盐水挂上去以后守在旁边,天亮了才回家。

为了方便夜间出诊 ,廖美娣家中常备着手电筒,经年累月,外壳已经有些斑驳,而来不及拆封的新电筒,就放在出门最顺手的柜子上。

廖美娣不仅是随叫随到的“120”,还是乡间小路上的“送药员”。每次进城前,她总习惯问问几个老病号,要不要从城里带药。在她常用的手提包里,至今还留着一张帮村民配药的单据。

她就是30多年来一直在这里兢兢业业,从来不会嫌弃这里比较偏远,心里装着的是岭洋整个乡的村民。

廖美娣走了,如今,办公室里的两个年轻人,把村民的健康档案搬到了自己桌上,一页页翻看。他们希望,尽快接上廖院长的班,继续当岭洋乡随叫随到的“120”。

廖美娣个人先进事迹 篇5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岭洋卫生院院长廖美娣已经离开半个月,岭洋乡村民李玉清还是没有缓过来。“那天路过卫生院,习惯性地想去看看美娣,突然想到她已经不在了,心里像被针扎到一样疼。”她说。

7月15日清晨,廖美娣在卫生院值班时,突发心梗,倒在工作岗位上。这位在岭洋乡扎根了32年的基层医护工作者、衢江区第十三届党代表,永远离开了她深爱的岗位和熟悉的乡邻。

岭洋乡,地处乌溪江深处,占地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山路九九八十一个弯,山道七七四十九道梁。”恰如其分地形容了这里的地理位置。

当地青年劳动力在家待不住,纷纷出门打拼,只留下年迈老者独居深山。山路弯弯,民众看病十分不易,尤其遇到突发的急病,留守在家的老人往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廖美娣。只要接到老人生病的消息,她总是二话不说,背上药箱紧急上门处理。

岭洋乡村民张名仓的父亲,生前身患肝硬化多年,老人每次不舒服,就让儿子“去找美娣”。时隔多年,张名仓还记得廖美娣上门诊治的样子。

“她背着药箱,风风火火翻山越岭。刚开始她不熟悉路况,下山时我就陪着,下雨天,她的鞋子踩在泥浆里,白色变成灰色;后来,她熟悉了,不让我送,我站在高处,看着她的身影淹没在丛林中。”张名仓说。

地处深山腹地的岭洋卫生院,药品种类并不齐全,廖美娣常借外出开会、办事的机会帮村民带药。最多的时候,她的包里要放五、六张医保卡。“我们这里交通不便,村民出趟门不容易,我操心点,他们就轻松点。”廖美娣常说。

李玉清退休后和丈夫在岭洋乡定居,她的身体不太好,患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需要常年吃药。

在过去的几年里,“帮李玉清买药”成了廖美娣主动承揽的额外工作。“我都记不清美娣帮我买了多少次药了。我们这些留守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没有美娣的帮忙,病情都不好控制。”李玉清说。

岭洋卫生院“90后”医生祝浩回忆起和廖美娣一起出诊的场景,总是心生感慨。“这些年,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像廖院长那样随叫随到。有些地方车子只能到半山腰,廖院长扛起仪器开始翻山,披星戴月、风雨无阻。”他说。

廖美娣并不是没有机会调去别的地方工作。“我曾经问过她为啥不走?她说自己本来就是岭洋人,从小到大,听说过不少乡亲因为缺医少药耽搁病情的事情,作为岭洋的女儿,她肯定不能走。”岭洋乡报珠龙村村民李加呈说。

“大山的女儿”从深山走到城市求学,又回到深山反哺父老乡亲,廖美娣为当地撑起“小病不出山”的健康蓝天。

一年又一年,廖美娣就这样用脚步守护民众的身体健康,岭洋乡11个行政村,该乡12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的身体情况,她都了如指掌。乡里大多数的常住村民都认识廖美娣,每每看到她,都会亲热地叫一声“美娣”。

廖美娣个人先进事迹 篇6

她是村民们常念叨的“美娣”,扎根山乡32年她背着药箱翻山越岭送医送药,手机号成了村民的120。

8月3日,浙江衢州衢江区岭洋乡抱珠龙村乡亲们自发等候在村口,有人从20多公里外的村子赶来,只为送她最后一程。

廖美娣,岭洋乡卫生院院长,共产党员。7月15日早晨,她在卫生院值班时突发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于次日去世,年仅49岁。

8月3日下午,衢州市衢江区岭洋乡抱珠龙村,乡亲们自发等候在村口,有的从20多公里外的自然村赶来。他们都想送廖美娣最后一程,哪怕已经看不到她亲切的笑容,触不到那双柔软的手。

廖美娣,生前是岭洋乡卫生院院长,共产党员,扎根山乡32年,翻山越岭送医送药,成了村民们常念叨的“美娣”。

谁也没想到,7月15日早晨,她在卫生院值班时突发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于次日去世,年仅49岁。

廖美娣走了,带着对事业和山乡的深深眷恋。留给乡亲们的,是无尽的思念。

廖美娣个人先进事迹 篇7

8月3日,76岁的抱珠龙村村民冯金凤翻看手机,在“672244”这个手机短号上凝视许久。号码的主人正是廖美娣。廖美娣离开已半个多月了,但每每想到拨打这个以前24小时待机的号码,再不会传来亲和的声音时,她的内心阵阵刺痛。

去年,冯金凤摔伤了手,需要挂盐水和贴膏药,便联系了廖美娣。那天下大雨,她正发愁怎么出门,廖美娣的电话就来了:“雨天路难走,你别来卫生院了,我过来帮你挂。”“下了班,她真的来了,身上淋湿了,药包却裹得很严实。” 冯金凤动情地说。

岭洋乡位于乌溪江库区上游,衢江、江山、遂昌三地交界处,“山路九九八十一个弯,山道七七四十九道梁”形象地道出了当地的地理环境。而全乡约1700常住人口中,有1500余名老人。群众看病不易,尤其遇到突发疾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美娣”。

廖美娣的手机号码贴在全乡每一户人家里,成为当地村民的“120”。

“是美娣救了我邻居的命!” 村民李加呈想起邻居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当他发现生命垂危的邻居,立即打通廖美娣的电话。廖美娣带着卫生院医生,背着药箱、扛上氧气袋和担架飞奔而来,紧急处理后再送上级医院抢救,“如果再晚一点,邻居就没救了。”

只要有村民求助,廖美娣总会风雨无阻上门。

抱珠龙村村民张名仓的父亲,生前患肝硬化多年,老人每次不舒服,就让儿子“找美娣”。从卫生院到张名仓家,要走40余分钟的山路,廖美娣从没拒绝过一回。廖美娣上门时的样子,张名仓历历在目:背个大药箱,在山岭间疾走,遇到老人要挂盐水,她就耐心地等在一旁,从白天等到黑夜,“夜路难走,可美娣执意不让我送,我只能站在高处,目送她远去,心里满是感动和敬佩” 。

    1545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