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其他范文>事迹>

廖美娣个人先进事迹(五篇)

小姚分享

事迹材料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廖美娣个人先进事迹,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廖美娣个人先进事迹(五篇)

廖美娣个人先进事迹篇1

32年,对于人生来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而对廖美娣来说,32年只化作一份坚守——扎根山乡医疗卫生事业。

她从一名普通护士成长为卫生院院长,踏遍了岭洋乡的山山水水,走进了当地老百姓的心里。

至今,抱珠龙村村民李昌文还记得第一次见廖美娣的场景:1.6米清瘦个头,一件棕色格子外套,说话时总带着微笑。“这么个柔弱的姑娘,肯定受不了山乡的艰苦!”李昌文心想。

这并非“空穴来风”。32年来,卫生院人员进进出出,有的分配到卫生院不满一周就选择辞职。

廖美娣不仅没走,还搬进了卫生院宿舍,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

65岁的李玉清每天要吃两种治疗冠心病的药,只能到城里买,但公交车转乘一趟就要3个多小时。“能不能帮我买药?”李玉清试探性地问。“行,我到城里办事时帮你买!”廖美娣爽快答应。就这样,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帮李玉清买药”成了廖美娣额外承揽的“分内事”。

李玉清只是受助村民中的一位。廖美娣的丈夫李小斌说,妻子只要接到进城开会、培训等通知,总会主动询问一些身患慢性病的村民是否需要帮忙买药。

时间一长,李小斌有些心疼:“你这不是多点事情操心吗?”廖美娣笑笑说:“村民出趟门不容易,我多走几步路,他们就轻松点。”

17年前,儿子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廖美娣和家人想送他去城区就读。为了孩子,廖美娣第一次动了离开山乡的念头,鼓起勇气准备和村民们道别。但面对村民们每天的求助来电,和一声声“美娣,你辛苦啊”的问候,她心软了,最后让儿子在岭洋乡中心小学就读。

前几年,因为工作表现,廖美娣得到了去城区工作的机会。从山乡转到城区,很多人梦寐以求。她又一次心动了,她渴望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她还是放心不下山乡的百姓。走还是留?廖美娣辗转难眠。

衢江区卫生健康局局长刘峰对廖美娣的最终选择记忆犹新:“她语气坚定地说:‘我还是留在岭洋吧,这里人都熟悉、有感情。’但我知道,作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群山绵延的岭洋乡,杜鹃花谢了又开,毛竹长了一茬又一茬。廖美娣始终如一,以“小我”成就“大我”——154平方公里、11个行政村,是她最忠实的守望。

廖美娣个人先进事迹篇2

“最让我敬佩的是,廖院长几乎做到了村民随叫随到。”岭洋乡卫生院的90后医生祝浩回忆,他2015年进入卫生院工作后,记不清跟着廖美娣上门服务多少次。全乡1500多名老人的身体状况,廖美娣都了如指掌。

“每天这么忙,不觉得累吗?”祝浩不禁问起。廖美娣没有回答。但祝浩心里很明白,眼前这位女院长,对这里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饱含着深情。

廖美娣是土生土长的岭洋人。守护山乡,是她从小的志愿。

哥哥廖义成回忆,在廖美娣八岁时,村里一位疼爱她的老人突发疾病,因山路难走,没等送到医院就去世了。这件事对她触动很大。救死扶伤的种子,深深埋进了她幼小的心灵。

1990年,她如愿从衢县卫生进修学校毕业,在原乌溪江片白坞口乡卫生院工作一年后,选择调往更偏远的岭洋乡卫生院。“这里太需要医护人员了,我必须回来!”她暗下决心。

2007年,岭洋乡卫生院从不通车的半山腰搬到山下;2011年,担任卫生院副院长的廖美娣接过了造新门诊楼的重任;2013年,她就任院长;2019年医共体成立,更多资源下沉基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药品零差价、“两慢病”患者免费用药保障、农民健康体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项项惠民举措,经过廖美娣和同事的努力,“走”进山区的家家户户。

8月3日,岭洋乡卫生院的院长办公室里,所有摆设亦如廖美娣健在时。一本工作笔记上,记着她10年前写下的一段话——“我既没能像其他人那样做出轰轰烈烈的事迹,也不是什么胸怀壮志的大人物,我有的只是20年如一日服务库区人民的工作经历,但这恰恰是让我引以为豪的。”

一个可敬的身影,已化作一束温暖的光,洒落在这广袤山乡的每个角落……

廖美娣个人先进事迹篇3

廖美娣从这里走出大山读卫校,又回到大山工作。从护士到院长,她在岭洋乡卫生院工作了32年,并成为衢江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直到今年7月15日倒在工作岗位上。

抱珠龙村村民李加呈喜欢写作,廖美娣去世后,他写了多篇回忆文章,其中有一段是:“大山的女儿,从深山走到城市,又回到深山反哺父老,她用高贵的品德和担当为我们撑起‘小病不出山’的健康蓝天”。

岭洋乡地处乌溪江水库库尾,占地面积154平方公里。山多地少,位置偏远,青壮年村民出门打拼,全乡虽有户籍人口1万多人,但常住人口只有2000多人,其中1200人是60岁以上老人。

老人生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廖美娣。而廖美娣只要接到老人生病的消息,总是二话不说,背上药箱立即上门处理。

“我们遇到问题,不打‘120’,第一个就想到美娣。”村民邱银芳说,无论清晨还是深夜,只要打电话给廖美娣,她都会回应。

廖美娣去世后,家人发现7月14日,她一天内接了21个电话,最早一个是凌晨3点,“有些电话我妈其实并没有备注,但接起来,一般聊几句,我妈就知道是哪位村民。”儿子李昊威说。

“美娣没了,太可惜了。”76岁的冯金凤带着哭音叹息。冯金凤去年摔伤了手,在卫生院挂了好几个月的盐水,有几次下大雨,廖美娣说:“路难走,你别来卫生院了,我过来帮你挂。”下了班,廖美娣真的就去了她家,一陪就是好几个小时。

村民廖土根吃错了药,隔壁邻居打电话给廖美娣。廖美娣背着氧气袋和盐水跑去,给老人做了紧急处理,邻居帮着叫了车,廖美娣一直陪到路上碰到救护车。最终,老人转危为安。

“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廖美娣已经离开半个月,65岁的李玉清还是没有缓过神来。地处深山腹地的岭洋卫生院,药品种类并不齐全,李玉清每天要吃的两种治疗冠心病的药,卫生院没有。去城里买,要转3次车才能到医院,来回一趟就是3个多小时。

李玉清问廖美娣能不能帮她买药,廖美娣爽快应允。这之后,廖美娣只要出库区,都会给李玉清打个电话。“我都记不清美娣帮我买多少次药了。”李玉清说。

丈夫李小斌记得,廖美清只要接到出库区,就会主动询问一些患有慢性病的村民要不要帮忙买药。时间长了,李小斌有些心疼:“你不是多一些事情操心吗?”廖美娣总是笑笑:“村民出趟门不容易,我反正出来了,顺手帮个忙。”

93岁的柴众善颤巍巍地到乡卫生院,说了句:“美娣是个好人。”柴众善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廖美娣时不时带着仪器上门给他量血压、测血糖。

很多时候,廖美娣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都是利用空余时间,即便是出门散步,随手也带着血压计、听诊器,看到老人,随时随地为老人检查身体状况。

自衢江区2020年开始推行“家庭医生”后,廖美娣和同事轮流搭档,深入10类重点人群、残疾人等家庭,不仅给老人做检查,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更是将党和政府打造“健康中国”的声音送到村民家里。

在岭洋的32年里,对于要不要调离这件事,廖美娣不是没有过挣扎。廖美娣的工作笔记中,夹着一张字条,上面涂涂改改,有些字还有些潦草。廖美娣写道:“我希望自己有机会到上级部门学习进修”,但在最上方,她写的是“如果大山需要我,我还是会回来的。”

“在廖美娣的职业生涯里,她本来能调走的。”衢江区卫建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峰说。

廖美娣却说:“我在岭洋待了这么多年,那边的老百姓都已经很熟悉了,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还是算了吧。”就这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廖美娣执着地在库区默默奉献。

2012年担任院长以来,廖美娣更是身兼数职:行政管理、护士、出纳。经常白天跟着医生出诊,晚上在办公室加班,遇到出门不便需要上门服务的老人,她只要一忙完手头的工作,就立马上门。

“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像廖院长那样随叫随到。”岭洋乡卫生院医生祝浩回忆说,他记不清跟着廖院长上门服务多少次,不管是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都是如此。

衢州3·13新冠疫情发生后,岭洋乡分散居住在156平方公里崇山峻岭间的村民们共做了6轮核酸检测。每一轮检测,廖美娣都参与其中,遇到红码村民和年迈的老人,廖美娣上门给他们做核酸,有些人住在山上,车上不去,她背起十几斤重的工具箱,因常年爬惯了山,她比年轻人走得还快。

廖美娣是土生土长的岭洋人,兄妹8人,她最小,父亲49岁才得一个小女儿,格外宠爱。她的四哥廖义成说,她选择了衢县卫校,成为护理班的第一届学生,有一部分原因还是希望能帮助家乡父老。

抱珠龙村村民李昌文还记得廖美娣第一天到卫生院报到的样子:瘦瘦的她笑眯眯地听人说话,“我当时想,这么娇滴滴的小姑娘,肯定待不住,想不到她待了一辈子”。

廖美娣个人先进事迹篇4

廖美娣是衢州市衢江区岭洋乡一位基层卫生院院长。扎根乡村32年,她平均每年看诊超5000人次。7月16日,廖美娣出诊前突发心梗,因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9岁。昨天,乡亲们自发赶到她生前工作的卫生院,送她最后一程。

走进廖美娣生前工作的卫生院,办公桌上整齐摆放着全村1700多位村民的健康档案,分门别类,方便随时查看。墙上挂着重点病人的病症和检查时间,不论是长期监测的慢病患者,还是短期关注的高危孕妇,都被仔细标注。

岭洋乡地处衢江最偏远库区,从市区开车需要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 乡里60岁以上的村民家中,几乎都贴着廖美娣特意制作的卫生院联系单。 张名仓至今记得,家里老人突发哮喘,深夜向她求助,廖美娣二话不说,在凌晨2点背上药箱就出发了。

二三十公分的那种小路,在山区里面要走四十分钟到我家里面,廖美娣背着药箱,盐水挂上去以后守在旁边,天亮了才回家。

为了方便夜间出诊 ,廖美娣家中常备着手电筒,经年累月,外壳已经有些斑驳,而来不及拆封的新电筒,就放在出门最顺手的柜子上。

廖美娣不仅是随叫随到的“120”,还是乡间小路上的“送药员”。每次进城前,她总习惯问问几个老病号,要不要从城里带药。在她常用的手提包里,至今还留着一张帮村民配药的单据。

她就是30多年来一直在这里兢兢业业,从来不会嫌弃这里比较偏远,心里装着的是岭洋整个乡的村民。

廖美娣走了,如今,办公室里的两个年轻人,把村民的健康档案搬到了自己桌上,一页页翻看。他们希望,尽快接上廖院长的班,继续当岭洋乡随叫随到的“120”。

廖美娣个人先进事迹篇5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岭洋卫生院院长廖美娣已经离开半个月,岭洋乡村民李玉清还是没有缓过来。“那天路过卫生院,习惯性地想去看看美娣,突然想到她已经不在了,心里像被针扎到一样疼。”她说。

7月15日清晨,廖美娣在卫生院值班时,突发心梗,倒在工作岗位上。这位在岭洋乡扎根了32年的基层医护工作者、衢江区第十三届党代表,永远离开了她深爱的岗位和熟悉的乡邻。

岭洋乡,地处乌溪江深处,占地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山路九九八十一个弯,山道七七四十九道梁。”恰如其分地形容了这里的地理位置。

当地青年劳动力在家待不住,纷纷出门打拼,只留下年迈老者独居深山。山路弯弯,民众看病十分不易,尤其遇到突发的急病,留守在家的老人往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廖美娣。只要接到老人生病的消息,她总是二话不说,背上药箱紧急上门处理。

岭洋乡村民张名仓的父亲,生前身患肝硬化多年,老人每次不舒服,就让儿子“去找美娣”。时隔多年,张名仓还记得廖美娣上门诊治的样子。

“她背着药箱,风风火火翻山越岭。刚开始她不熟悉路况,下山时我就陪着,下雨天,她的鞋子踩在泥浆里,白色变成灰色;后来,她熟悉了,不让我送,我站在高处,看着她的身影淹没在丛林中。”张名仓说。

地处深山腹地的岭洋卫生院,药品种类并不齐全,廖美娣常借外出开会、办事的机会帮村民带药。最多的时候,她的包里要放五、六张医保卡。“我们这里交通不便,村民出趟门不容易,我操心点,他们就轻松点。”廖美娣常说。

李玉清退休后和丈夫在岭洋乡定居,她的身体不太好,患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需要常年吃药。

在过去的几年里,“帮李玉清买药”成了廖美娣主动承揽的额外工作。“我都记不清美娣帮我买了多少次药了。我们这些留守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没有美娣的帮忙,病情都不好控制。”李玉清说。

岭洋卫生院“90后”医生祝浩回忆起和廖美娣一起出诊的场景,总是心生感慨。“这些年,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像廖院长那样随叫随到。有些地方车子只能到半山腰,廖院长扛起仪器开始翻山,披星戴月、风雨无阻。”他说。

廖美娣并不是没有机会调去别的地方工作。“我曾经问过她为啥不走?她说自己本来就是岭洋人,从小到大,听说过不少乡亲因为缺医少药耽搁病情的事情,作为岭洋的女儿,她肯定不能走。”岭洋乡报珠龙村村民李加呈说。

“大山的女儿”从深山走到城市求学,又回到深山反哺父老乡亲,廖美娣为当地撑起“小病不出山”的健康蓝天。

一年又一年,廖美娣就这样用脚步守护民众的身体健康,岭洋乡11个行政村,该乡12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的身体情况,她都了如指掌。乡里大多数的常住村民都认识廖美娣,每每看到她,都会亲热地叫一声“美娣”。

    154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