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报告总结>调研报告>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2)

雪锦分享

  招商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昌元街道花大力气招商引资,增强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后劲,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招商引资项目信息来源面窄、量少、质量偏低,特别是引进市外资金(项目)信息馈乏或把握不牢,并且成功率低。街道 坐等 凭运气 的被动招商现象突出,未能变被动为主动, 走出圈外 去招商。部分街道外出招商引资的次数不多,一年只有2、3次,并且一般只在市内。

  其次,招商引资项目落户的交地周期长,多数为1至2年,有的甚至更长。 一区三园 提前平场,并达到 七通一平 标准的储备用地几乎没有。一些以前引进的项目还未能驻进规划用地,暂时靠租赁他人厂房等生产或经营。

  第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够,与周边区县大同小异,在相互竞争上不具备明显优势。主要是优惠政策过于笼统而欠灵活,如:对完善园区自身功能的项目(如物流企业)、对当地发展有很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引进,未采取 一企一策 的方式出台土地价格、税费、融资政策等。不同企业间或相同企业在不同区域之间享受政策优惠的程度不尽一致,导致一些企业有抱怨。

  第四,招商引资队伍建设滞后。主要体现在招商人员不固定,专业素质普遍不高,接受专业培训、进修机会少,加之,招商引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是大家 敬而远之 的岗位之一。镇街真正从事招商引资工作的只有2至3个人。

  第五,水、电、气等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镇街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去协调这些方面的问题较难。职能部门也未能真正树立为非公有制企业优先、优质服务的宗旨。

  第六,项目建设手续繁杂,审批周期过长,未能建立项目跟踪服务制度。项目一旦敲定,就要最快建成投产,但是各种手续不能同时进行而需要依次进行办理,有些项目盖章约30个,导致审批周期叠加,降低了行政效率,且相关部门未能跟踪办理相关手续,致使项目快速投产缺乏保障。

  第七,对招商引资引荐人的激励措施不够,经济杠杆调节的力度和政治杠杆调节的力度不够,未建立 能上能下 的激励机制,对完不成引资任务的未见惩罚,对表现优异的未见提拔。

  第八,招商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特别是对于招商引资任务重的镇街未由县财政专项经费的保障,使得镇街面临 不想招不到商 ,又 不愿招商成本过高 的矛盾,因而在决策中畏手畏脚,不敢放开干事。

  第九,招商宣传效应还不够好,荣昌的牌子还不够响亮,在宣传手段、方式上还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对市外投资者方面,因投资者不了解荣昌的地理、历史、人文以及投资软环境而痛失了很多适合在荣昌发展产业项目。

  第十,对非公有制企业市场调研、分析还不够。现确定的重点项目较窄,同时,对我县打造的重点项目,如畜牧科技、灯饰照明、水暖卫浴、生态农业等项目的分析调研远远不够,未能真正从其建设、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售后服务以及配套产业等各个环节加以分析,挖掘非公有制经济的招商潜力。

  对策及建议

  首先,强化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使之熟知国情、市情、县情、相关政策、产业发展的投资成本要素等。

  其次,推行招商引资 一岗双责 机制,营造全民招商氛围。县招商局作为专业部门及业务指导部门,促进各镇街、部门建立全民招商格局,拓宽信息面,延伸非公有制经济触角。

  第三,建立对引进项目(企业)前期工作县领导交办机制。由相关职能部门主动联系企业,做好相应的跟踪服务工作,尽量缩短建成投产前办理手续的时间,让企业从繁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全身心的抓生产、抓订单。

  第四,打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队伍。以镇街为单位,每位班子成员及其分管办公室分别联系一定数量的非公制企业,从保生产、保稳定、保安全、创税收等方面多方协调,服务企业。

  第五,建立园区土地预留机制。提前预留一定 七通一平 标准的工业用地,提高企业(项目)的落户效率。

  第六,挖掘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潜力,发展重点项目。在进一步做好市场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园区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和产业优势,围绕水暖卫浴、照明电器、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轻纺化工等主导产业布局,引进项目入驻。

  第八,修订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吸纳 保税区 有关优惠政策或在了解周边区县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出台一定的特殊政策。

  第九,加强招商经费保障机制。特别是镇街在抓招商工作的的经费保障,按引资工作任务数明确一定的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于招商引资工作。

  第十,镇街要 走出去 招商。招商任务重的镇街要选派一定数量的干部组成 赴外招商工作小组 ,在核实信息无误并有必要时赴外招商。

  第十一,进一步搭建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平台,在核实考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供金融支持。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篇3

  市二次党代会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省政府 四抓三支撑 的总体工作思路和 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 的区域发展战略,紧盯建设大型绿色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系统安排、大干快上,优势资源大规模开发, 三农 工作大手笔推进,民生状况大幅度改善,全市步入了产业开发加快、经济转型加速、基础建设投入加大、社会事业全面加强、社会和谐稳定的新阶段,呈现爬坡过坎、全面提升、跨越式发展的新格局,是庆阳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现状评估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提速发展最快的五年。市二次党代会以来,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呈现庆阳速度,人均水平稳步提高,比重位次不断提升,重大项目接踵而至,经济发展实现了新跨越。

  从经济总量看,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171.5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12.1%;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0.82亿元,增长13.3%;2015年,国际金融危机将全球经济拉向低谷,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实施宏观调控 一揽子 措施,经济总量仍保持快速增长,达到248.50亿元,增长14.3%;2015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市委、市政府按照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 的总体要求,抓住国家振兴经济的诸多政策机遇,全市经济继续快速、稳健运行,生产总值又上一个新台阶,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02.22亿元,提前一年完成 十一五 270亿元的规划目标,增长14.6%;20XX年在全球经济向好,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市场价格波动以及通胀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力克服各种困难,始终抓住率先、创新、绿色、和谐发展的主题不动摇,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7.61亿元,当年增长15.8%。总量比2015年的171.54亿元净增186.07亿元,增长71.9%,年均增长14.5%。

  从产业结构看,市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由2015年16.5∶57.8∶25.7调整为20XX年14.3∶60.0∶25.7,呈现特色凸显、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良好态势。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有力的助推了农民增收。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业服务业的比例由2015年76.5:2.8:19.3:0.1:1.3调整到20XX年 76.8:2.0:13.2:0.1:7.9, 南果北草、南牛北羊、山区草蓄、原区苹果、川区瓜菜、全市劳务的 大农业 格局初步形成,现代农业发展呈现新势头。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15年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70.5%,20XX年达到79.5%。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第三产业创造的增加值由2015年的44.07亿元增加到 20XX年的91.74亿元,增长48.3%,年均增长10.4%。

  从发展速度看,从2015年到20XX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一路走高。生产总值增速在全省的位次由第8位提高到第3位,年均增长14.4%;农业增加值增速由第12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长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第7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长18.4%;建筑业增加值增速由第13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长14.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由第6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长49.8%;粮食总产量增速由第10位提高到第1位,年均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第9位提高到第1位,年均增长 22.7%;小口径财政收入增速在全省保持了第5的位次,年均增长3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由第7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由第9位提高到第2位,年均增长13.9%。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呈现高速推进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态势,创造了加快发展的 庆阳速度 。

  从人均水平看,人均gdp由2015年6830元增加到20XX年15095元,累计增加8265元、增长81.5%,净增8265元。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由1093元、3818元、1698元增加到2154元、9070元和3872元,分别净增1061元、5252元和2174元。人均农业总产值由1976元增加到3534元,增长78.8%。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3737元增加到20600元,增长4.5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590元增加到3946元,增长1.5倍。人均大口径财政收入由833元增加到2482元,增长1.9倍;人均一般预算收入由327元增加到 1267元,增长2.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590元增加到12453元,增长64.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6296元增加到9693 元,增长54.0%。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874元增加到3154元,增长68.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571元增加到2330元,增长 48.3%。各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均呈全面提升态势,改善民生的原始积累得到不断蓄势和加强。

13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