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浣静2分享

  孔孟等伟人教育世人的话语流传已久,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范文一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

  (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

  (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士、市)

  (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历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

  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

  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

  (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 空乏 拂乱——动心忍性 曾益不能)

  (三) 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

  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论说的方法可不一样。

  生:第一段是举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师:严格地说,第一段是以事例为议论的依据,我们称为“举例论证”,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例证是人们议论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板书:举例论证 )

  三、 布置作业

  (一) 背诵第一、第二段。复习字句解释。

  (二) 自己串讲第三第四段。

  一、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齐读课文。

  二、学生解释第三段的句意。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恒、过、困、衡、虑、作、征、发、喻、入、楚、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三、师: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须在忧患中造就”来概括这一段?

  生:不能,因为这里还写到了国家。

  师:是的,这一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有了内容的拓展,由人说到了国家。(板书:由人到国)有一副对联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我说上联,同学们能否对出下联?

  人处困境方能奋发,

  生:国无忧患常会灭亡。国少忧患易遭灭亡。等等。

  师:横批呢?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所以啊,孟子最后总结道:“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我们来解释解释句子的意思。(请学生讲,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生、忧患、死、安乐;句子解释时的语序调整。)

  四、 师生齐读课文。

  五、 教师简单归纳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六、结束语: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背诵。时间允许则当堂背诵。

  八、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复习字句解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范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

  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 ,字 ,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 、 。他是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 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 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

  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六、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对比、排比的运用)

  七、小结:孟子借谈作战取胜的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观念。

  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国家,让国家长治久安。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范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

  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五课时

  教学过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大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二、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

  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翻译课文

  1.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2.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参考: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同桌互考课下重点实词。

  ① 举:举用,选拔。

  ② 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

  ③ 动心:使心惊动。

  ④ 曾益:增加.

  ⑤ 曾:同“增”

  ⑥ 恒:常。

  ⑦ 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

  ⑧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⑨ 作:作为,奋起。

  ⑩ 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11 色:面色。

  12 入:在里面,指国内。

  13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14 拂:通“弼”,辅佐。

  15 出:在外面,指国外。

  五、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证的?

  明确: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

  六、作业

  1.熟读课文,整理课下重点实词

  2.背诵并默写课下重点实词。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考查实词背诵情况。

  二、研读课文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炼,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4.第2自然段作者论述了什么?

  明确:经受磨炼的好处。

  5.第二段从几个方面论述的?

  明确:三个方面:

  思想:“苦其心志”。

  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6.第二段和第三段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段:个人成才。

  第三段:治理国家。

  7.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8.作者通过全文的论述,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人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进而取得成功的事例?

  参考: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2.你还知道哪些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类似的名言。

  ①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②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③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查尔斯比亚德

  ④ 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海伦凯勒

  ⑤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⑥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⑦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⑧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四、作业

  1.熟读并默写全文。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思想、身体、行为--入、出:亡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8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