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优质教案范文3篇
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优质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优质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的
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1. 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指出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2. 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揭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3.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理解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4.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旌(旗):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 应(有)涯:yīng yá (遍)种:zhòng
5. 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明确: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 必死险恶处境)。
6. 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 虽死不渝)。“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集”,空间较小;“收”,缺少声势;“率”,不含招集之意。“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打”,没有毙敌之意;“杀”,褒贬不明;“伐”,也无毙敌之意。“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7. 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末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板书:回首革命战争)。
(2)第二句用了一个典故。《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吴果被越灭。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头须向国门悬”,表现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板书:死不暝目)。
(3)三、四两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板书:激励战斗)。“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起来了。
(4)诗句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情色彩。“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8. 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前两句表现出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板书:追溯参加革命)。“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
(2)三、四两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板书:实现理想 坚定乐观)。
(3)诗句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该”虽与“应”的表现作用相似,但念起来不如“应”顺口;“当”、“须”,则都力量较弱。“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取义成仁”,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方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
9. 引导学生体会三首诗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现力量。
这三首诗之间怎样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三首诗: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板书:回环递进 酣畅淋漓)。
10. 要求学生默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11. 指定学生朗读这组诗。
要求读出节奏韵律,读出壮烈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创作背景 必死险恶处境
英勇面对险境 继续战斗 虽死不渝
回首革命战争 死不暝目 激励战斗
追溯参加革命 实现理想 坚定乐观
回环递进 酣畅淋漓
初中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优质教案范文二
【教学设想】
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人新课
(多媒体播放新时代正气歌《八荣八耻》,学生欣赏。)
同学们刚才欣赏了新时代的正气歌《八荣八耻》,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三月份号召全国人民树立一股浩然正气而提出的。在这一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现在请同学们欣赏 。
二、资料助读
1、了解作者:
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曾留学法国。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2、背景资料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三、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jing)悬(xuan)当纸钱(dang)应有涯(ying)(ya) 遍种(zhong)即为家(wei)
2、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明确: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告诉了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交代了梅岭遇险的经过。“伤病伏丛莽间”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讲情况的危急,“得诗”显出态度的镇定自若。“小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有条件可配乐朗读,同时配以陈毅梅山被围的画面。
3、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虽死不渝)。“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集”,空间较小;“收”,缺少声势;“率”,不含招集之意。“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打”,没有毙敌之意;“杀”,褒贬不明;“伐”,也无毙敌之意。“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4、 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末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板书:回首革命战争)。
(2)第二句用了一个典故。《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吴果被越灭。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头须向国门悬”,表现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板书:死不暝目)。
(3)三、四两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板书:激励战斗)。“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起来了。
(4)诗句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情色彩。“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5、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前两句表现出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板书:追溯参加革命)。“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
(2)三、四两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板书:实现理想坚定乐观)。
(3)诗句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该”虽与“应”的表现作用相似,但念起来不如“应”顺口;“当”、“须”,则都力量较弱。“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取义成仁”,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方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
6、引导学生体会三首诗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现力量。
这三首诗之间怎样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三首诗: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板书: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四、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借代和引用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方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
五、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诗人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
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上吸取他们的浩然正气,用我们的正气压倒邪气,让我们把“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做为我们的座右铭。
六、布置作业
初中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优质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2.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培养爱国情感。
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设疑法、引导法、讨论法。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在祖国漫长的革命历史进程中,有无数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在这其中,当然也有我们的开国元帅之一——陈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毅同志写的“绝命诗”——《梅岭三章》。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2)背景链接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他带着伤病潜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2.生难字词
(1)字音
旌旗(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
即为家(wéi) 应有涯(yīng) 遍种(zhòng)
(2)词义
【即为家】就,便。
【应有涯】边际、止境。
【取义成仁】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
2.熟读课文,归纳诗歌层次结构。
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
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以诗明志的行为,表现了诗人革命到底的决心。
2.找出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如“旌旗十万斩阎罗”中的“旌旗”代替“军士”。
借喻: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人间遍种自由花”中的“自由花”比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
3.“断头今日意如何”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有何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设问,在全诗中起总领全篇的作用。开头一问,恰似晴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呈现在读者面前,给整首诗奠定了苍茫悲壮的感情基调。
4.“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好在什么地方?
【交流点拨】(1)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2)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3)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5.这三首诗饱含着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饱含着诗人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1)用词准确、形象。如“旌旗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沉着痛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褒贬不分;用“伐”,太过书面化;用“打”,与诗意不合。
(2)写实与想象相结合。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前句写实,后句想象。再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不排斥天国地狱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
(3)善用修辞。如借代、借喻等(见步骤三第2题)。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热爱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现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用典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2.拓展延伸
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歌也体现了视死如归的气概?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交流点拨】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课三首诗。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苍茫悲壮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故学生通过对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陈毅是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篇,感受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情怀。不同的时期都会涌现出不同的英雄人物,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国,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生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让我们以英雄为榜样,从小立下鸿鹄之志,并为之去努力拼搏。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新时代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