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致辞讲话>领导讲话稿>宣传讲话稿>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思想宣传范文5篇

伯超分享

  【导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思想家的深度、政治家的高度、教育家的温度,三者结合才能承担起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范文一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教思政很简单,对着书本画圈圈。”是这样吗?大错特错!

  一边是成长在互联网时代、视野开阔的青春期孩子;一边是板起面孔、照本宣科的思政课老师,效果能好吗?为了把思政课讲好,让课本上的知识、道理真正入脑、入心,这些年来,吴又存绞尽脑汁……

  “小时候,家里生活很困难,母亲为了供我读书,夏天背着小木箱走街串巷卖冰棒,冬天提着竹篮子四处吆喝卖馒头……”回忆起儿时,吴又存哽咽了;听到这里,八(12)班的学生罗袁洁不禁落泪,她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自己更理解父母的辛劳了……” 这堂课,讲的是“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是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的要求。”吴又存接着细细讲解……这堂课的作业,是“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交上来的作业五花八门:帮爸爸妈妈下厨炒菜、剥鹌鹑蛋、捶背、洗脚……吴又存在评语中一一写道:“愿你永远做妈妈贴心的‘小棉袄’”“能帮妈妈洗脚,点赞!但不能‘一洗了之’,以后还要常为父母分忧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汪国真的配乐诗朗诵在课堂上响起,学生们静静听着,十分动容……这堂课,讲的是“积极进取、意志坚强”。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你一丝希望是我全部的动力……”吴又存带领学生,一起吟诵王久平的诗《生死不离》,让孩子们感知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不抛弃、不放弃”,什么是众志成城、不屈不挠……这堂课,讲的是“民族精神”。

  思政课,要讲好,难!“有些思政课老师上课有‘催眠’作用。”吴又存打趣道。他认为,一个好的思政课教师,不能误人子弟。“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要用整个生命去呐喊,做精神力量、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的传递者,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不仅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

  “要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彰显中国气派的G20峰会,即将在武汉举办世界军运会……”3月5日,课前5分钟,九(1)班的学生刘近涵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吴又存投去赞许的目光……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吴又存看来,这是“大忌”。“学生应当关注时政热点,对新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有所了解和思考。”吴又存说。怎么动员学生?他设计了“课前5分钟时政演讲”,雷打不动,哪怕毕业年级也不例外。

  每次演讲都经历了精心准备:学生写作初稿,吴又存利用中午时间耐心辅导,提出修改意见,再让学生脱稿讲出来。他认为,学生时政演讲“一举多得”: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理性思维,又让孩子们学会关注国内外大事,辨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若干年后,学生可能会忘记背过的某些定义和原理,但可能对曾经登台进行时政演讲的经历刻骨铭心。”吴又存说。

  最关键的,是吴又存不断尝试,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学会合理消费》一课,吴又存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任务:记录自己家一个月内的食品支出与总支出情况,算出恩格尔系数。一个月后,拿着自家账单,不少孩子感慨,“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因势利导,吴又存引导孩子们理解父母持家不易,还教会孩子们一些经济学小知识。

  “学生有没有权利参加投票选举?”课堂辩论赛上,正方、反方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经过讨论,我们明白,凡是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包括符合条件的中学生,都有选举权,真是太有趣了!课本不再像硬邦邦的石头那么难啃了!”八(5)班的学生覃雅姝说。

  吴又存的课堂不仅在学校,也常在社区、公园、博物馆。他带着孩子们走进革命烈士陵园凭吊、聆听“功勋市民”演讲、与“全国道德模范”面对面,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我们思政课教师,就是要教在今天,立足明天。不能眼里只有‘考生’没有‘学生’,不能把教育窄化为分数,而是要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孩子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将来孩子有一天离开学校,这些内容会让他一生受益。”吴又存说。

  “打动学生要先锤炼自己”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想给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自己首先要有信仰。

  刚刚站上思政课讲台时,吴又存不是没有失落过。“那时,有的人觉得,思政课是一门学生不爱学、社会不重视的‘副科’。但我认为,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不能被‘边缘化’。”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吴又存的底气更足了:“讲思政课更理直气壮了。”

  “打动学生要先锤炼自己。”这是吴又存坚持了26年的准则。“如果教师掌握的只是教材上那点知识,最多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这样的教师,根本没有资格去教学生。”

  不知多少天下班后,人去楼空,忙碌了一整天的吴又存仍在办公室里“孤军奋战”。他一个人面对镜子,声情并茂地朗读;他用袖珍录音机,逐词逐句琢磨外出听课时录下的课堂实录;他独自“试讲”,讲了录,录了讲,直到满意了,再讲给学生……还有那20多本密密匝匝的“资料库”,是吴又存精心从每天看的报纸、杂志上剪下来的,为了能讲课时旁征博引、让课堂趣味盎然。

  “这节课,你准备了多长时间?”在南京举行的全国思政课大赛上,曾有人这样问他。荣获一等奖第一名的吴又存意味深长地感慨道:“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如今,通过省市区三级名师工作室,吴又存如同一颗火种,不遗余力地培养青年教师成长。他先后被评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全国优秀政治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并成为教育部统编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编者。

  “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吴又存深感重任在肩:“我将用平凡的坚守,努力做到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范文二

  用生活的话语讲理论

  初见刘建军,感受到的是一种积极奋进、自信笃定的风采。

  “现在的学生是‘00后’,朝气蓬勃;而我自己是‘60后’,已年过半百。”刘建军笑着说:“但我也不甘落后,既然不能让学生变老,那只能让自己变年轻了。”

  面对青年学生,刘建军自有一套授课方式。那就是,用学术话语讲政治,用生活话语讲理论,观照社会热点,贴近学生需要,实现话语转换,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

  “思想政治课就要实打实地讲主流政治,决不能打擦边球。但在讲的过程中,要超越常规,发挥奇思妙想,找到新颖的角度深入浅出地把问题讲透。”刘建军说。

  比如,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什么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是不是还需要退回到资本主义阶段?面对这些尖锐的问题,刘建军喜欢以“初中生跳过高中直接进入大学”来解释:好比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个别没有经过高中阶段的初中生,由于特殊历史机遇,也考上了大学。为了成为合格的大学生,他们需要一边上大学的课程,一边补习高中的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重新退回高中,再进行一次高考。同样,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由短暂的新民主主义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当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后,在一些方面相对落后,所以我们从中划出一个初级阶段补补课。

  一个小小的类比,巧妙地将学术话语转换成生活话语,让思政课程有了亲和力。“道理本身是不变的,关键是教师要用透彻的理论研究、用新颖的方式,捅破那层‘窗户纸’。”刘建军说。

  让思想在与现实的互动中保持活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刘建军也有自己的困惑:教师想要传递给学生的思想,学生接受了;教师想要告诉学生的道理,学生也明白了。但是,这些思想和道理并没有成为学生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

  为什么会这样?刘建军认为,教育所传递的思想观念,受教育者虽然接受了,但只是存储在大脑中,处于一种静止、被动的知识状态,而没有活跃在脑海中、体现在言行上。事实上,正确的思想不仅要被传授,而且要被激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思想的引领作用。

  如何激活思想?“思想来自现实,并在与现实的互动中保持活力。”刘建军说,思想一旦脱离现实,就有失去活力和生命力的危险。思想的生命活力归根到底来自它所反映的社会实践,因而最能激活思想的就是现实因素。

  基于此,刘建军总是在课堂上、生活中,践行着“生活是最好的课堂”,通过种.种细节触动学生的心灵。下雨天,碰到路边打车的学生,他会主动向对方提出“我排你后面”,在赢得他人尊重的同时,也启发对方遵守纪律讲秩序;下飞机时,遇上微笑向乘客告别的空乘人员,他会真诚地说上一句“谢谢”,将尊重劳动的理念传播给其他乘客;期末监考,他会向每一名交卷的学生轻轻说一声“再见”,激发学生珍惜师生情谊……

  “善于发现思想与现实的联系和对应点,将现实因素引入理论,又将理论引入现实生活,使思想在与现实的互动中被激活,这也是思政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刘建军说。

  以自信、奋斗、担当的精神充实自己

  “新时代是一个需要加倍努力的时代。”一边是本硕博思政课的教学任务,一边是中学思政教材的编写工作,还有各种科研项目、学术会议、文章写作,面对繁重的工作,刘建军坦言,“虽然劳累,但精神上很充实。”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精神状态尤其重要。“精神状态有时候直接体现着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如果状态不佳,即使是学识渊博、精通教学艺术,也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刘建军表示,由于多种原因,现实中,有的教师存在信心不足、职业倦怠、神情疲惫,甚至产生了某种挫折感和失败感。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也与新时代的节奏不合拍。

  针对思政老师职业倦怠、精神疲软等问题,刘建军开出了自己的“药方”:不断学习,加强理论素养,有意识地调整自己,主动而充实地去忙。刘建军也正是这样做的,他阅读、研究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和专著。刘建军深深感觉到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收获很大,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觉悟,能够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了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在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上也有明显进步。

  思政课教师必须以自信、奋斗、担当的精神充实自己,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我每天都能感到一种内在的力量,身上似乎有一种使不完的劲。”刘建军说,身逢盛世,能在新时代奋力拼搏,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范文三

  创新方式,把思政课上“活”

  “学了四年的中文,大学要毕业了,今天我来招聘会瞧瞧”“哇,这么多人要跟我抢饭碗呢”“工资不能太低,专业要对口,发展前景还要不错,这样的工作可真不好找”……

  在浙江省东阳中学高一年级“经济生活”的课堂上,蒋一平以学生感兴趣的就业问题为蓝本,精心设计了一则小品《工作啊工作》。学生们一边表演,一边讨论,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提出问题、研究总结,渐渐树立起劳动光荣的观念,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捕捉学生成长的兴奋点,利用各种形式,将思想情感融于认知活动中,这样思想政治课才能上得‘活’。当学生处在愉悦的氛围中,深入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德育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在思政课形式创新上,蒋一平很有心得。

  最近一段时间,蒋一平对“思维导图”有了新的理解,并将其运用到高中政治的教学中。这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即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综合运用左右脑,从而强化记忆。

  “刚开始用思维导图的时候,我对学生不放心,总是自己先建构,再让学生做笔记。但我发现,这样很难把知识点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于是,我开始尝试放手,针对一目、一框、一课、一单元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图,激发他们的思考。”蒋一平说,“事实证明,学生们的想象力真的让人眼前一亮!个性化的思维导图,让他们成就感满满。我们还会适时进行交流展示,让学生上台讲解,一方面调动他们主动归纳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的积极性,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内容,把思政课上“实”

  翻开蒋一平的备课笔记,上面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剪报,政治经济类、文化类、社会类……每则剪报旁都写着她的观点与思考。蒋一平说,这些都是她备课的好素材。

  如今,在东阳中学,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热点问题成为学生们的共识。去年,学生蔡婧雯参加了浙江金华首届青少年“模拟政协”比赛。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蔡婧雯和小组成员们一起,收集背景资料、分发问卷调查、深入村落调研、走访专家学者……最终,他们的提案——“在古村落保护中挖掘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价值”荣获了“最佳提案奖”。

  “拓展内容、打破围墙,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很有必要。”蒋一平介绍,学校里,类似“模拟政协”这样的社团大约有30个,“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等课堂也在筹备当中。

  多年的思政教学让蒋一平越来越认识到,思政教育要上得“实”,就要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启发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常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制作校园时政节目、进行假期研学旅行、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教学效果更是事半功倍。”蒋一平说。

  此外,讲好东阳中学的名人故事,也是蒋一平思政教学的一个感悟。“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优秀校友的人生,就是最有感染力的故事。”蒋一平说,“科学泰斗”严济慈、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量子专家陆朝阳等,都是学校的杰出代表。“我们每年都会请优秀校友回来演讲,那时候,报告厅内总是爆满。我们希望引导学生以优秀校友为榜样,树立远大志向,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做好老师,用走心的教育打动人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思政教师、作为班主任,首先自己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做真善美的践行者。只有以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激情,以自己的真情呼唤学生的真情,才能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蒋一平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标注每个学生的来源镇乡、星座和生日,登记每一次与学生的谈话记录,设计班级综合登记反馈表,制定思想品行量化考评细则,节假日给每个学生送出最独特的祝福……蒋一平在孩子们身上倾注了满满的爱。

  走心的教育最能打动人。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邮寄回来的明信片,载满了对“平姐”的思念和祝福:“平姐,感谢您的关心和陪伴”“有句歌词叫‘你是我最想留住的幸运’,平姐,这就是我想对您说的”“平姐,越长大越感受到,您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幸福生活的能力”……

  “其实我只是个普通政治老师。”采访中,蒋一平反复说着这句话。“就拿我们学校来说,甘于奉献、以身作则的老师太多了。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班主任常常会默默将钱打到孩子的饭卡上;打扫校园卫生,总是老师带着孩子一起干。在师生心灵交流的过程中,德育自然潜移默化地实现了。”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希望我带出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理智的人、有自尊有规则的人、有担当有情怀的人,而我也将竭尽所能做一名好老师。这是我的一个小目标。”蒋一平笑着说。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范文四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为我终生热爱的事业”

  刘美珣出生在一个工程师家庭。小学还未毕业的她,因目睹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人们欢欣鼓舞、社会欣欣向荣,但举国百废待兴、需要建设人才,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致力于投身国家建设。

  1956年考入清华大学时,悬挂于大礼堂前的红色横幅上写着几个大字“清华:工程师的摇篮,欢迎你!”那一幕,刘美珣终生难忘……

  1960年,尚未毕业的刘美珣同其他9位60届、61届学生一道,被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抽调进入马列主义教研室。尽管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但“服从党的分配”和“听从国家召唤”的情怀使然,刘美珣自此踏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人生之路。“多年之后,我才深深地意识到,我并没有转行,我做的还是一名工程师,而且是一名付出毕生精力、也很难完全做到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为我终生热爱的事业。”刘美珣回忆道。

  长达几十年的教学和研究生涯,给刘美珣留下许多难忘的回忆:

  “因为研究同一个领域,思政课老师们经常日夜战斗在一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编好一部教材、讲好一门课、研究一个改革方案、探讨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经常讨论得热火朝天,不眠不休……”

  “非典期间,学校规定大课全部取消,《邓小平理论概论》是大课,怎么办?同学们要求继续上课,老师们也不希望课程中断。于是,我和其他教师一道,将大课分成小课上,那年夏天,我们带着学生在室外的草坪上进行思政课的课程研讨、论文答辩,成为当时清华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即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几十年的思考与实践,让刘美珣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切的感受,“特别是今天,在世界人才争夺战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格外凸显,思政工作者要勇于承担起历史责任。”

  “与学员真诚交流、沟通,才能真正产生共鸣”

  谈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刘美珣最常提到的就是“责任”与“担当”。

  为更好诠释这两个词,刘美珣不仅在清华大学思政课堂上秉持初心,以一名“灵魂工程师”的责任与担当深耕细作,滋润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还将责任与担当拓延,一丝不苟地承担起课堂外的教学任务。

  以一件事为例:1993年,清华大学承办首期“香港高级公务员清华大学北京课程”,时任课程核心讲员的刘美珣及全体老师深入研究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开放的态度和学员们进行交流,增进了香港公务员对中国国情和内地政策的了解,课程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和特区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刘美珣回忆:“我们这些讲员,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深知,国家走到今天是多么不容易,我们对国家有着深深的爱,我们珍惜今天的一切,希望国家越来越好。因此,爱国家、爱党、爱人民是我们贯穿课程始终的灵魂,我们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自我呈现在课堂上,与学员真诚交流、沟通,才能真正产生共鸣。”

  谈及思政课教师必备的素质,刘美珣经常谈到的,还有对学生负责、对学术负责、对教育规律负责的“三个负责”精神。

  所谓对学生负责,就是必须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考虑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体系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学术负责,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针对性,不断地研究和回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对教育规律负责,就是要遵从教育规律。要不断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和传播的特殊性与规律性,研究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了解学生的期待。“对教育规律负责,就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效果负责。”刘美珣认为。

  “向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这在人才培养中最基础,也最重要”

  尽管年事已高,但刘美珣依然关心牵挂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8年6月,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新时代论坛暨清华马院成立10周年纪念会,81岁高龄的刘美珣作为教师代表致辞。

  刘美珣的发言语重心长:“结合几十年来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思考,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个学科、这个专业的特殊性。向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这在人才培养中最基础,也最重要。我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些概念、原则、结论,而应是一种理论思维,是观察当代世界、观察当代中国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我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生活和人生是有帮助的……”

  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在刘美珣看来,以学生为本至关重要。她介绍说,清华大学是在“两课”中最早推行“研究型”教学的学校,其动因正在于此。研究型教学,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将对人生、对国家、对世界的认识、困惑与教师共同探讨,在思辨中,启迪思想,陶冶人生,获得思想的升华。这样才可能逐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教育要完成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再由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的转换,需要教师有一个再设计、再创造的过程。”已入耄耋之年的刘美珣,对此充满期待……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范文五

  核心阅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怎么上?“广袤大地是学习成长的最好教材”。清华大学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结合社会大课堂,让同学们走向基层、深入一线,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感受70年的伟大历程与生动实践,感悟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体悟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

  效果如何?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得到增强,参与社会实践的师生一致认为,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只有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才能提升育人实效,更好助力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新时代青年应树立远大目标,坚定理想信念,筑起自己心中的‘红旗渠’;清华大学应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修筑好清华的‘红旗渠’;全校师生应继续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筑好中华民族的‘红旗渠’而贡献自己的力量……”2019年农历春节前,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的红旗渠干部学院,清华大学社会实践赴林州支队的师生们开展了一次临时党课学习小组活动,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结合实践为师生们讲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刚刚过去的2019年寒假,清华大学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们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

  学校269个支队的2600余名师生围绕“壮阔70年”主题,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壮阔70年的发展历程,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广袤大地是学习成长的最好教材”,参与社会实践的师生一致认为,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只有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才能提升育人实效,更好助力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感受壮阔历史,书写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

  1月22日至1月29日,由清华大学化工系、电机系、自动化系、社科学院和美术学院8名本科生组成的清华大学“壮阔70年”秦风新章支队,以“感受文化元素、探知文创发展”为主题,在陕西省西安市开展寒假实践。

  通过实践,支队成员不仅加深了对文化产业的理解,更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与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唯有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发现故事、讲好故事、传播故事,才能让中国深厚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更好地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自动化系2017级本科生任峻立说。

  其他支队的同学们一样收获颇丰。福建南平支队对“三农问题”的根源进行探究;广西田阳支队仔细研读《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书中相关章节设计调研问卷;湖南长沙支队在橘子洲头开展党课小组学习活动,感受奋斗激情;还有一些实践支队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课学习小组,就地取材开展党建活动,因势利导进行入党动员……

  “我是一名预备党员,一直以来,我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要入党?’参加完这次实践,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党员不是为自己谋求利益,而是要心系人民,在祖国的建设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生宋亚豪说。

  另外还有200多名清华学子发挥专业特长,投身“乡村振兴”主题社会实践,建设“学生乡村振兴工作站”,成为“荣誉村民”,在乡村田野间展现新时代的青年担当,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理论、认知国情、砥砺情怀的重要载体,同学们穿梭于工厂矿山、行走在田间地头,实实在在感受着70年的伟大历程与生动实践,感悟着每一个人心中的中国梦,体悟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清华大学团委书记邴浩道出了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各国都曾经或正在面临污染的困扰。如今,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力度前所未有。有机会走出国门,我要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要把一个‘负责任大国’直面挑战的担当,讲给世界各国的人听。”作为环境政策方向的博士生,张宇婷2019年寒假与10余名支队同学奔赴荷兰、比利时调研当地的生态农业发展,并在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开展一场有关中国环境治理经验的宣讲。

  为了让演讲更生动形象,张宇婷阅读了几十篇西欧国家治理环境问题的论文,还认真研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建设美丽中国”部分中英文的表述,做了满满几页纸的学习笔记,细细琢磨如何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原汁原味、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外国听众。

  经过这次演讲与实践,张宇婷对自己的研究和青年人承担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环境保护事关人类未来,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新时代青年更要勇担时代大任。走出中国看世界、面向世界讲中国,我为能参与其中感到自豪。”

  寒假期间,清华大学超过300名师生组成21支支队,前往美国、英国、荷兰、新加坡、南非、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开展实践活动,并向世界各国青年讲述当代中国青年眼中的中国故事,介绍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道路,发出青年声音,助力民心相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电子系硕士生程宏在新加坡以“70年民企复兴路”为题,通过讲述亲身调研经历,展示了中国民营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水利系“兴水之利”实践支队前往马来西亚、老挝,调研中国水利“走出去”的发展状况,感受中资企业迎难而上、树立中国形象的魄力与情怀;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张磊通过列数字、讲事实、谈见闻,介绍中国脱贫攻坚战略的伟大成就;“丝路新探”支队深入探索南非文化,并与南非青年进行深度人文交流。

  “同学们把世界当家园、以全球为舞台,胸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青年人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张磊说出了实践队成员的心声:“在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同学立志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的当代青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明确未来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月17日至18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组织校内18名研究生前往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等单位开展“大国起飞”就业实践活动,深入调研探索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现状及前景,传承航天精神,筑梦浩瀚寰宇。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实践过程让支队成员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国航天人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的勇气,以及隐姓埋名、艰苦奋斗的家国情怀。支队成员、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18级硕士生陈子龙说:“过去,大批清华学子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投身航天领域,奉献青春;今后,我们也将传承航天精神,将个人发展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助力实现‘航天梦’。”

  为帮助同学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清华大学通过开展就业实践活动实现面向研究生群体的就业引导,鼓励他们深入国家发展一线、行业前沿和基层社会,实现个人就业选择与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需要的同频共振。今年寒假,超过1000名研究生前往各行业的重点单位开展就业实践,有的前往粤港澳大湾区,亲身体验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带来的巨大便利,有的走进各行业领军企业,调研“人工智能”的实际研究和应用,有的赶赴雄安,了解新区的规划与建设发展情况……在实践中找准日后奋斗目标,坚定成才报国信念。

  假期结束后,同学们满怀实践的收获,返回学校开始了新学期的工作和学习。感受壮阔历史、书写使命担当的体悟与思考已深深渗透到知与行当中,渗透到具体的行动与未来的志向中。清华大学校团委副书记齐兴达说,“学校将社会实践打造为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让同学们能够进入社会大课堂,在社会实践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坚定‘四个自信’,日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陈旭谈道,学校将继续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相关文章: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报告

2.党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3.2017年党员政治理论学习材料

4.2017政治热点问题及答案

5.2017年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3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