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致辞讲话>领导讲话稿>宣传讲话稿>

中国精神中国梦思想宣传范文5篇

伯超分享

  【导语】:尺寸之功看似是一些微末之功,但这些微末之功就如同一面镜子,可以清晰地映照出党员干部的党性、原则、人格。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中国精神中国梦的思想宣传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精神中国梦】范文一

  永恒经典昭示初心与使命

  2月初,由中央编译局和国家文物局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陈列馆”正式开馆。陈列馆中存放的《共产党宣言》等大量珍贵文献资料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今天,很少有一本书像《共产党宣言》那样,几乎在全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它的踪迹。在中国,这部著作更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发展、与近现代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中央编译局副局长魏海生委员感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委员时常翻阅《共产党宣言》,在他眼中,这本小册子常读常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回望马克思恩格斯170年前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预见,着实令人叹服。”俞金尧说,“《共产党宣言》为构建‘自由人联合体’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资产阶级的道路。我们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将之写入党章和宪法,这是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对马克思恩格斯所指明道路的继承和创新。”

  在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韩庆祥委员看来,《共产党宣言》之所以历久弥新,在于其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共产党宣言》为劳动大众立言,通篇体现人民立场,并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些理念和宗旨,与《共产党宣言》一脉相承。”

  “我们今天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重要的就是不能忘记它所宣告的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起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魏海生说。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如是告诫读者。“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著作的科学态度,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应有姿态。”韩庆祥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史证明,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没有坚持的发展容易动摇指导思想,没有发展的坚持容易走向教条主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周仲飞委员认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

  “当前,整个世界形势和格局发生重大改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有重大变化,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善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党为民执政的优势和绩效才能充分彰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程恩富代表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版本”的再升级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一组组数据,令多年从事国家竞争力研究的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代表眼前一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迈入最具竞争力的国家行列,这是不断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强起来的东方大国的创新实践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韩庆祥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把科学社会主义大旗高高举起,“可以说,5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新实践,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版本’的再升级”。

  两会前夕,《2017—2018世界社会主义黄皮书》首发式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共产党宣言》”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我们在新时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继续践行《共产党宣言》的精髓要义。我们坚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得愈好,随《共产党宣言》发表而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世界范围内将愈加彰显。这是我们对《共产党宣言》的最好的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委员说。

  【中国精神中国梦】范文二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宪法修正案表决通过,体现了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主题,有利于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宪法与时俱进的精神,获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宪法权威和宪法尊严在宪法修改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维护和增强。

  宪法的科学规范,是维护宪法权威和捍卫宪法尊严的前提。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规范的科学性对于国家和公民至关重要,是宪法有效运行的前提,也是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公民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本次修宪体现了党的十九大精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作为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实践中形成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写入宪法,夯实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基础。通过修宪,我国宪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进一步提升,为维护宪法权威和捍卫宪法尊严奠定了前提。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捍卫宪法尊严,我们党首先要带头尊崇和执行宪法,让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公民生活中发挥实效。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同时,要加强宪法监督制度建设,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和备案审查体制机制,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全面纳入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轨道。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维护宪法尊严,就是要保证宪法在法定轨道上执行、使用和遵守。宪法修改,及时体现党的政策主张,反映人民期盼,让宪法保持旺盛生命力,也是维护宪法尊严的生动体现。已经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定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的里程碑。

  【中国精神中国梦】范文三

  去年以来,安徽阜阳市委非公工委组织开展“学习十九大、红心永向党”主题系列活动,引导广大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员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把力量凝聚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推动十九大精神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落地生根。

  市、县两级非公工委委员结合自身学习体会深入254家联系点,围绕十九大精神、新修订党章主要内容、十九大报告中关于非公经济的新论述,以及全市非公党建工作进展情况,通过座谈交流、走访调研等形式,面对面进行教育宣讲,帮助联系点充分认清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重大意义,全面准确领会十九大精神。

  突出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党章,该市采取市县联动、分级负责的方式,通过专题培训、座谈研讨、参观见学等形式,组织全市非公企业出资人、社会组织负责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集中培训54场,培训人员9763人次。着力教育引导他们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提升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该市在全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中,开展“贯彻十九大精神,献力非公(社会组织)党建,助推‘双轮驱动’”主题征文活动,择优选编优秀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征文集。全市3000多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主动分享心得体会和感悟收获,热情讴歌该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党正确领导下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取得的新变化、新成就,激励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投身打造大美阜阳的火热实践中。

  结合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该市深化“两覆盖、两规范、两提升”专项行动成果,以实际行动践行十九大精神。市委非公工委组建专项督查组,逐地逐单位督查指导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并进行打分排名。通过督查充分调动各级抓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

  【中国精神中国梦】范文四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集中体现在制度、能力和理念上,对西方发展理论的突破,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西方发展理论在很多非西方国家纷纷失灵,昭示了中国经验的重要性。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幸福是判断一个国家的民主制度是否适宜、合理、具有优越性的根本标准。中国民主政治之所以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我们党不断创新国家治理能力理论,不断完善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并提高治理能力,更好地发挥了我们的制度优势,彰显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扎根实践沃土创新理论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40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与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社会的全面进步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0年来,我们党扎根中国的实践沃土,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创造性地回答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课题,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依法治网的中国智慧

  信息时代的中国,如何实现依法治网?中国的理论与实践世人瞩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重大创新,也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杭州互联网法院的设立是对这一创新理论的实践展开。杭州互联网法院开辟了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领域,构建了网络强国战略与司法体制改革的新交集,是践行司法公开与司法为民理念的新举措,是维护中国网络主权与保障国家利益的新探索,作为一项重大制度性创新,它为国际社会探索网络空间治理模式和建设法治网络提供了中国智慧。

  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合,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推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实践,其科学内涵就是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总结的新经验。坚持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高度统一,这是研究和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的一条根本指导原则,也为坚持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统一中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指明了道路。

  理论创新应当有所遵循

  正确认识形势、科学制定方略需要创新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推进实践所需要的思想旗帜、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形成了很多成功经验,是今后理论创新中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改革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以问题为切入点寻找新办法,从而推动新观点的出现;要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敢于担当,从有利于党的事业的角度出发,积极主动地推进理论创新。

  中国发展的人民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蕴含着全新的发展逻辑,即人民逻辑。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逻辑占主导,只追求GDP的增长,忽视人的主体地位,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在当今中国,人民逻辑占主导,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是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中国精神中国梦】范文五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全面部署,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高度,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立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深入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体系等重大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向哪里走、跟谁走、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如何实现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主题集中、主线鲜明,内容丰富、内涵深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实现了重大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与法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新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世界法治文明精髓的理论成果,是中华民族对当代世界法治文明的原创性贡献。

  现阶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议题,也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立足于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考量,也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和战略谋划,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形成,进一步把全面依法治国提到了党和国家战略布局的新高度,赋予全面依法治国新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从法治上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制度化方案,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从我国实际出发,发挥政治优势,遵循法治规律,与时俱进提升理念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四位一体”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和作出的重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战略特征,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基本原理,在借鉴古今中外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要求的法治价值、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法治思想等精神文明成果,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特征的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治机制等制度文明成果,以及自觉依法办事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等行为方式共同构成的一种先进法治文化形态和法治进步状态。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四位一体”,必须运用系统思维,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将其放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进程中整体推进。首先要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协调推进,共同构成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布局。其次要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坚持美丽中国、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共同建设。在具体方法上,统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成熟定型的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促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前后衔接、相互依存、环环相扣,共同构成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理论创新

  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方略,意味着依法治国是首选的、基本的治国方略,法治是主导的、基本的治国方式。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并不排斥政治领导、组织保障、方针政策指导、思想教育等方式,而是强调在诸种方略共治的国家治理体系中,依法治国是制度化的主要治国方略。我们既要防止法治万能主义,也要警惕法治虚无主义,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

  人民当家作主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特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在我国,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新部署新要求新举措。

  国家治理现代化和良法善治理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的制度体系。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国家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良法善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应把全面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融合起来理解,把厉行法治与加强治理结合起来把握,在两者融合统一中达到良法善治状态。

  法治中国建设理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科学定位、目标指引和战略谋划。建设法治中国,是人类法治文明在当代中国的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对全面依法治国基本原则、基本任务和总目标的高度凝练。法治中国与小康中国、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等中国梦的核心要素相辅相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表明我们党对法治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中国特色法学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法学理论体系,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法学理论创新的方向指引,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法学理论发展的战略支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法治中国为动力源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面对当下现实问题,着眼未来发展需要,坚持和凸显中国法学的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包容性和创新性。

  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在理论上要阐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

中国精神中国梦相关文章:

1.中国精神的高中作文:中国梦,民族梦

2.关于实现中国梦的好文:文化自信铸就中国梦

3.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

4.中国精神的高中作文:中国精神在我心

5.谈谈你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识

6.中国梦的工匠精神演讲稿

    3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