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有关辽宁昭陵的导游词范文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从唐贞观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5篇有关辽宁昭陵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有关辽宁昭陵的导游词范文(一)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沈阳清昭陵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览,我很高兴,下面我将和大家游览沈阳有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沈阳由于坐落在浑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非比寻常的人文景 观。它是多民族共同开发的历史名城,至今已有7200年的文明历史、2300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发祥地,所谓“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在中 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宫两陵”更是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朝的建立)
那么,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样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世事 沧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由于朝政腐败,明军涣散,再加上当时整个中国发生严重的旱灾,良田颗粒无收。然而,在这严重的饥荒之 年,苛捐杂税有增无减。于是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出现了以李自成等几十只农民起义军。可是,虽然李自成起义军斗争烈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建立了“大顺”政 权,但由于没有重视建筑巩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入关的清军摘取了胜利果实。就这样,清朝在起义军的推波助澜下,取代了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76年的明朝, 座殿紫禁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皇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此,拉开了清朝统治中国296年 (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年的漫长序幕。
(陵主人概况)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关内的河北,2位葬在关外的辽宁。管内除末代皇帝溥仪葬在华龙陵园外,其余九个皇帝,5位葬在清东陵,4位葬在 清西陵。关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今年我们参观的就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皇太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皇太极的生平。皇太极姓爱新觉罗氏,满族,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死于崇德八年(1643年),终年52岁,后金第二代 君主,大清创建者之一,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1626年太祖去世,他被推举继汗位,年号天聪。1636年去汗称帝,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更女真为满洲, 辛亥革命后通陈满族。皇太极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17年,完善八旗制度,与蒙古建立巩固联盟,多次给明军以沉重打击,著名 的萨尔浒和松锦大战成为我国军事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术的典范。最终统一了东北全境,缔造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和重大历史贡献的君主。
陵墓是历史的见证。是记载着重大事件的场所,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向认为,陵墓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因此,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显示和象征着皇权。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惜动用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术来进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绍)
清初关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时兴京——现辽宁新宾;东京——现辽阳;盛京——现在的沈阳。“三陵”就是新宾的永陵,即祖陵,埋葬 着肇、兴、景、显四祖;沈阳东郊的福陵,也称东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昭陵位于沈城北部,又称北陵,这里埋葬着清 朝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盛京三陵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共同构成了清代皇家陵园。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每一个皇帝都有一群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着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他们葬 在昭陵宝顶西侧的二百米处的贵妃圆寝,全称叫宸妃、懿静大贵妃园寝,又称贵妃园。由于年久失修,只有遗迹可寻。这种陪葬制度体现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 的愿望,也体现了忠君思想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昭陵建筑概括)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占地330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历时八年,于顺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 顺治、康熙年间建造的。随着对汉文化的逐渐认同,乾隆和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庆六年(1801年)全部竣工。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 群,修建时间跨度较大,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它是从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两侧各建筑采取对称形 势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清入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它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陵墓,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 王陵墓建筑之一。
(过去的昭陵范围)
过去的昭陵陵区四周设有三排木桩做为保护标志。这些木桩分为红、白、青三种颜色。每根木桩高9尺,直径6.7寸。其中,红柱在风水红墙之外一里 的地方,周围共有128根;白桩在红桩之外,两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桩共有90根;青桩在白桩之外约十华里,共有40根。青桩的范围是东起二台 子,西至小韩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这个范围粗略计算,东西南北各不少于十五华里。在此范围内全属昭陵法定保护范围。清朝《大清律》明确规定: “红桩以内寸草为重,白桩以内禁止樵采,青桩以内禁止烧造”。而且对进入陵区者以情节轻重又有细则处罚规定。可见界桩是大清法律的象征,大有令人望桩生畏 之感。如今,这些界桩随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荡然无存。
(下马碑)
昭陵周围除了有界桩,还有六座下马碑,它们都是成对矗立在昭陵内的。其中两对在陵寝前方,另一对在陵寝东西红门附近。陵前的两对下马牌,一对在 新开河北岸,一对在神桥桥南。这三对下马碑至今保存尚属完好,石材都是选用坚固耐用的青沙石。每个碑都有四个戗角石,可起到加固碑体的作用,也起到装饰美 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纹,中腰开光部分为碑文。三对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开河北岸的下马碑碑文是满、蒙、汉、回、藏五种文体。碑文:“诸 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其它两对碑文只有满、蒙、汉三种文体,碑文是:“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在陵寝、宫殿等外,距离远近按尊卑等级有所不同。官员出行每遇下马碑必下车、下轿步行,所谓“武宫下马,文官下轿”。否则,是违制,是要受到处罚的。
昭陵在初建时仅有下马木牌做为下马标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历东巡盛京时决定将永、福、昭三陵下马木牌一律改为石碑,“以昭永 远”。由于是钦定工程,所以,各项准备工程进展顺利,于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马牌工程届时破土动工,工程历时三个月。皇帝一道圣旨,崭新的下马 牌全部雕造完毕,按时起立。
(神桥)
现在我们来到了神桥,在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就是“神桥”。它既有装饰陵寝建筑的作用,更有其实用价值。以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是前低后高。这样,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那么,神桥玉带河保护着陵寝居高处水的排泄,真可谓金城汤池之固。
清代帝王陵墓桥都是按桥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桥最多的是河北清东陵的孝陵九孔桥。昭陵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过去是青砖铺面,两侧 有石雕护栏,栏板雕刻着身披烈焰腾空飞翔的大马,还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宝”等。护栏上雕有“宝瓶天拱”及“俯莲式”望柱头,桥两端有守桥石狮 子,桥下是“玉带河”。
据嘉庆十年档案记载,昭陵神桥“历来久远,砖石朽烂,多有坏损处”。说明此桥在嘉庆年间已严重损坏。嘉庆10年及23年,顒琰两次来昭陵祭祀祖 陵,竟未修此桥。道光9年旻宁也来昭陵祭祖,同样也未修此桥。直至道光15年,此桥破损更趋严重,急待修整。但因国力空虚,最终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桥是建国后维修的。虽桥栏板,柱头不如昔日雕刻古朴细腻,但仍不失神桥华美、庄重的姿色。
(石牌坊)
经过神桥,漫步台阶,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著名的石牌防。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门,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用以点缀城市时,多称为 “牌楼”。作为一种纪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门洞式纪念建筑物,多称为“牌坊”。它经常被立于陵墓、庙宇。饲堂、道路和园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 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表示仪注,弓间人们进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请看,此访雕造精美,全部为仿木架结构。其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其上有三条大脊,八条垂脊,还有大吻、走兽、垂兽等。檐下 有出檐的瓦垅、斗拱、额仿、横梁、兽头等构件。各部位还浮雕有花卉图案,如云龙纹、吉祥八宝、缠校莲、著草等。请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宝它雕在牌坊的哪个部 位?好。还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脚上雕有座狮四对,獬豸一对。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子,东西相背者是獬豸。它们相背蹲踞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张 口,活灵活现,虎虎有声,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实地守卫陵寝。整个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园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于一炉,刀法粗犷,遒劲而细 腻,真可以说是一件石雕艺术的巨型“神品”。被现代艺术家视为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寝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筑, 在辽沈地区也是罕见的。
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为两个时期:即坊体于顺治八年初建完成,当时的石坊仅在两端有三对夹秆石兽(狮子两对,獬豸一对),而中间的两对夹杆石狮建造于嘉庆六年(1801年)。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间两对石狮颜色较白,两端的石兽颜色较深。
那么,为什么在顺治年间建造完工后,隔一百多年,嘉庆年间又稍作补建呢?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原来,这座石牌坊在乾隆后期就出现倾斜现象,盛 京官员请求增添戗石,乾隆不准,认为“陵寝重地工程未宜轻动”,没必要修理。又说,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过倾斜七、八寸,说明此建筑十分坚固,可听 其自然,保持原状,无需加戗石。乾隆提出了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为什么不同意呢?原来乾隆另有苦衷,当时官场腐朽,怕盛京官员借工程之机贪占“钱粮”, 所以迟迟没建。直到嘉庆四年太上皇驾崩,才钦准盛京官员提出的计划,并命盛京将军晋昌,工部待郎萨敏二人为“督工大臣”。他们提出,为了前后统一,还是用 石狮形式,更为坊体坚固。同时,用狮子造型,可增添陵寝气势。嘉庆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立即调来最好的石匠,起早贪黑,刀刻斧凿,仅用五个月便将四 件石狮雕刻完毕。为此,嘉庆还给他们二人奖励。可是,由于他们二人只顾赶工程进度,忽视了工程质量,不到二年,夹杆石狮便出现下沉现象。嘉庆得知此事,非 常重视。这时正赶上嘉庆来盛京祭祖,考虑到工程还没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现问题,于是传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资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肃”。无奈, 二人道旨照办。
嘉庆十年(805年)八月,顒琰又来到昭陵,当大礼已毕,在祭区敬瞻之时,特意到石坊驻足停留,十分仔细的观摩了这件为之费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正红门)
穿过石牌坊,拾级而上,就到了昭陵陵寝。大家看到了,昭陵是一组红墙黄瓦建筑群,为什么这样呢?据道家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包括金、木、水、 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的感情。于是从唐朝起,黄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 他人不准在服饰上和建筑上使用。而红色则寓意美满,吉祥和富贵。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昭陵的基本色调便采用了红、黄两种颜色。大家请看迎面的这座宏伟建筑叫 王红门,也叫大红门。它是陵寝的总门户。
陵寝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平面布局分为三进院落式。三进院落的布局形式是昭陵制度的特点之一。这种布局形式是陵寝由南向北依次分为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等神厨、神库组成;第二个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组成;第三个院落由宝城和明楼组成。
请大家看一下东西两侧的跨院,东跨院为更衣亭和静房。更衣亭是皇帝揭陵进祭时更衣的地方。按清代惯例,每当皇帝谒陵,头一天行“展谒礼”时要穿 素服,第二大行“大飨礼”时则御朝服。衣服不能在来前就换好,需要在正红门前进更衣亭更换。后面还有一小亭叫静亭,就是皇帝的御用厕所。西跨院为省牲亭和 馔造房。省牲亭是祭扫时宰杀上祭用的牛、羊的地方,馔造房是用来置锅灶收拾上祭的牛羊的地方。
下面请看正红门。它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位于整个陵园的正南位置,是陵园的正门。它是由三个半圆形的红色大拱门组成。拱门上是一座单檐 歇山式门楼,斗拱建筑,由彩色琉璃构件组成,三个拱门边上均有浮雕装饰,中门浮雕为二龙戏珠图案,左右门为花纹图案。在正红门中门脊上原有宝瓶一个,是 “保平”的谐音,以示“保全陵寝平安”之意。两侧的砖墙叫袖壁,为什么叫袖壁呢?因为它如同衣服的袖子,袖壁长8.5米,高5米,壁上浮雕着姿态生动,气 宇轩昂的五彩琉璃皤龙,所以袖壁又叫龙壁或龙砖看墙,昭陵共有六对12个龙壁,如此之多的龙壁在陵寝中出现,这在明清诸陵中也是罕见的。传说龙壁有镇妖、 驱邪、护陵之作用,是个瑞祥之物。请大家细观,那东面黑色龙身的龙壁是用来镇黑天的,西面绿色龙身的龙壁是用来镇白天的。五彩蟠龙作升腾状,昂首,张着鳄 鱼嘴,舞着鹰爪,舒卷着蛇身,勇猛矫健,腾空飞跃,飞天潜海,颇有动感,大有呼之欲出的气势,给孤寂的正红门增添了许多生气,也显示正红门这座总门户的庄 严气派。龙壁它是明清特有的建筑装饰,华丽的琉璃纹饰与建筑物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具有浓郁的东方美学色彩。在无明清三朝的700余年中,琉璃技术逐渐成 熟,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被广泛用于宫廷和陵寝。在古建筑学中,它属于八字型龙壁,昭陵新建的大门上的龙壁属于一字形龙壁。这对八字形龙壁两侧有红色综 墙相接,缭墙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方形围墙,把陵寝紧紧围绕起来。缭墙用青砖砌成,南墙高3.2米,东西墙高2.6米,四周长共1653米。墙体施以粉红 色,所以又有“风水红墙”之称。红墙与正红门,东西红门形成和谐的整体。
大红门及东西红门各有严格的使用规制:大红门正中一门叫神门,是皇太极和皇太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间平日不开,只能在大祭时抬祭品和祝版的官兵 从此通过。大红门东侧门为君门,是皇帝祭陵时走的门,另一侧门为臣门,是祭祀时大臣出入的门。但在实际祭陵时,皇帝也不走正门,这可能是出于对祖宗敬畏的 缘故吧。
神门、君门、臣门,不同的人出入不同的门,这种作法,突出了皇权至高无上和君权神授的作用。
(进入陵寝)
进入正红门内,从中间的“神道”为中轴线,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昭陵陵寝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 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建在它的两侧。这样的陵寝设计思想主要是体现居中为尊,至尊无上,同时,达到使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等美学效应。
神道是用长条的石头铺建而成。以正红门的神门起,一直通向陵寝后部月牙城的影壁前,这就是全陵的中轴线。神道两旁的条石叫牙石。
那么大家不禁产生疑问,神道是为何意?所谓神道又叫神路,顾名思义,是神行走之路,人是凡人俗子,当然没有资格走此路。在清代时,任何人都不允 许在神道上行走,以示对皇帝敬重之意。只有运送帝后棺椁、神牌、祝版、制帛的官兵,才可以在神道上通行。除此之外,就是贵为天子的皇帝和母仪天下的皇后, 进入陵区也要另辟御路而行。今天,大家在神道上随意闲适漫步,是否能想象得到当时人们对这条神道的敬重和畏惧情感呢?
按明清陵寝制度,对神道也有许多限制。首先,不许从神道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门。就是说,从大红门至隆恩门中间必有建筑物隔断,这寓意“风 水”一眼望不断。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祖陵“风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皇位的传承和龙脉的延续,事关重大。因此,修陵者便挖空心思,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在 神道上建“影壁山”及“龙凤门”遮挡,而昭陵的神道上建筑神功圣德碑之亭,也起到“风水”一眼望不到头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如神门一样,神圣不可侵犯,违 者予以重处。据说有“横定罚,竖走杀”的规矩。
在神道两侧,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华表一对,石兽六对,大望柱一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它们建成于顺治七年(1650年)。石兽依次分别 为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各一对,共六对十二个。这些石雕兽群就是清康熙时道土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这首诗中描绘的:“十二御林严侍 卫,风嘶铁马白云霄”。
5篇有关辽宁昭陵的导游词范文(二)
各位女士、先生:
你们好,能够为大家服务,我深感荣幸,在我的导游过程中,希望您多提宝贵意见。今天我将陪同大家游览沈阳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于沈阳城的北部,故又称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它与新宾的永陵,沈阳的福陵合称关外三陵,昭陵即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总面积450万平方米,建于1643年,1651年基在建成,以后还进行了续建。它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蒙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诗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人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昭陵按照建筑布局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下马碑到正红门,第二部分为正红门到方城。第三部分为方城宝顶,也是陵寝的主体部分。
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是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成的“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告诫人们前方乃帝王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对皇陵的尊重。那么今天我们乘座的这个大轿也要停在这里,就请各位大人下轿,随我一同去祭祀皇陵。
眼前即是神桥,要想去看陵里的建筑,就必须经过神桥,这也注定了神桥的作用。神桥下面是一条护城河,皇帝的陵寝要建在依山傍水的风水好地上,但当时这里设山没水怎么办呢?就在陵寝前 面开凿了一条护城河,在陵寝后面又人工堆积起来一个隆业山,这样就是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了。神桥的修建既美化了环境,又有它的实际作用。
石牌坊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用以纪念死者,施表功德,常常被立于陵墓庙宇、饲堂、道路和园林之中,除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表示仪注,引导人们进入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
穿过石牌坊,我们来到了正红门前,它共有三个门洞,东边为君门,西边为臣门,中间是神门,也就是说祭把时皇帝走东边的门,大臣走西边的门,中间的神门是供皇太极及其皇后灵魂出入的门。在当时只能是抬祭品的人才能由此通过。依神门便是一条笔直的神道,神道与神门作用相同。在神道两旁矗立着两根洁白晶莹的对称石柱便是华表。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古代建筑物,它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说在尧舜时代华表就已经出现了,当时是木制结构,放在十字路口旁为商旅指路,后来慢慢演变成了一种类似于意见簿的建筑。当时百姓有什么意见便把它写在纸上,专门由官员把它搜集到皇帝或地方它那里,后来皇帝便下令把这种建筑建在陵寝前或者是宫殿前,以表示皇帝纳谏从流,不固执己见。
在华表上方蹲坐着一只石兽,它叫犼。传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其生性好望,因此把它安放在华表上,在陵寝外面的华表上也有一对,只不过头朝向不同,朝向陵里的为望君出,告诉皇帝不要沉缅之悲哀之中要及时回到朝中处理朝政,头朝外的叫望君归,告诉皇帝不要忘记先租的功德要时常去拜祭。
看过华表之后,大家再顺着神道往两侧看,共有六对石兽,依次是狮子、獬豸、麒麟、马、骆驼、大象,这六对石兽积各有其独特的意义,但它更能体现封建社会严格的区分尊卑长幻及身份等级的礼法制度。由于时间关系,我车上再向大家介绍。
在神道中央正对着我们的是昭陵神功圣德碑亭,这座碑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时修建的,里面的石碑重五万多公斤,碑文是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的,石碑是采用河北省易县的青石雕刻而成,大家仔细看一下驮碑的动物,它也是龙生九号之一,赑屃,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其喜好诗文,又善于负重,因此老龙王派它驮碑。看来老龙王的几个儿子都是建筑学家呀!别着急。得会我们还能看到老龙王的几个儿子。
进入方城我们便看到了隆恩殿,隆恩殿建在了花岗岩石的须弥座上更显其宏伟壮观,四周所铺的地砖上均为金矿石制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砖铺地“,因为它含有黄金沙的成份,因此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大家不妨仔细地找一找。运气好的话说不定会找到一些金光耀眼的金沙。在台基边上还放有石雕蚆虾作为排水口,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喜好嬉水,因此会在桥上或排水口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其口喷涌而出,甚为壮观,成为昭陵一景。
下面请各位随我一同去登上城墙一览昭陵全景。站在城墙上,陵区古松参天,金瓦红墙,更使你充分的感受到这座封建皇家陵园雄伟的气势,“风水宝地”特有的庄严肃穆和神秘。正前方便是月牙城和宝顶。苏东坡有诗云:一人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牙有悲伤离散之意,修个月开城,以示对皇帝的哀悼,眼前的宝顶便是埋葬皇帝皇后的地方,在下面的地宫里有一个“金井御葬”的传说,相传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锁链给吊起来、下面有一口井,并被称为海眼,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意为“龙归沧海”。
在宝顶后面,便是人工堆积起来的隆业山。眼前这座昭陵最高的楼便是大明楼,里面有昭陵陵碑一块,因多次被雷击,碑壁已残破不全,大明楼也是重新修建过。
昭陵的建筑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具有其古朴的文化内涵。昭陵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难怪有人赞它是“昔日陪都皇陵,今朝沈阳胜景。”
由于时间的关系,昭陵就参观到这里,一些昭陵其他的讲解,我将在车上为大家进行讲述。谢谢大家合作。
5篇有关辽宁昭陵的导游词范文(三)
唐太宗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咸阳市礼泉县九嵕山,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昭陵开始营建于贞观十年(636年),是为埋葬临终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坟墓的长孙皇后而开凿。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昭陵博物馆建成,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3A”级旅游景区。
昭陵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昭陵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徐懋功(李绩)、尉迟敬德、程咬金、张士贵、郑仁泰、长乐公主、韦贵妃等40余座陪葬墓,遂建成了占地面积53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陈列面积2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的昭陵博物馆。
5篇有关辽宁昭陵的导游词范文(四)
游客朋友们好,欢迎游览抚顺永陵!
在关东地区,有著名关外三陵:昭陵(北陵)、福陵(东陵)、永陵。永陵被誉为关外第一陵。
永陵,始建于1558年,初称兴京陵,1659年,改称为永陵,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是目前保存最完好,修动最少的帝王祖陵。陵内葬者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扁古。
一、下马碑
清代的皇陵、宫陵、王府及坛庙前,两侧的甬道上均设有下马碑和下马木,作为官兵人等下马标志。永陵作为清王室的祖陵,下马碑更显得神圣而庄严。
永陵建陵之初,下马标志为木牌。1783年,年近七旬的乾隆皇帝最后一次东巡祭祖时下旨,把盛京三陵原有的木质下马碑全部换成石刻的下马碑。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竖立在永陵陵宫正门前1公里处的两座下马碑。
两座下马碑相聚120米,碑上用满、蒙、汉、藏、回五种文字刻着:诸王以下官员至此下马。
二、正红门
永陵的正门称为正红门,又称前宫门,它是永陵的总门户。
此门是一座硬山式通道门,共三间,每间有两扇对开木质栅栏门。门及前后檐柱均涂红色,颇具满足祖先的生活特点,不禁使人联想到满族依山傍水的生活特点。
栅栏门在国内皇陵建筑中极为少见,建筑风格独特,堪称一绝。长达数千年的部落生活,使满族祖先们具有强烈的疆土意识,以山为寨,立栅为城,便是这种疆土意识的浓重缩影,作为清代陵寝建筑的鼻祖,永陵之所以要用木质栅栏门,意在怀念祖先创业时那段艰难的岁月。
二、神门与神道
这里就是永陵的前宫院,大家看,我们脚下的是三条石甬道,这三条甬道与永陵的正红门、启运门一样,曾是清代皇权的象征。
永陵正红门、启运门均为三间门,正中为神门,左为君们,右为臣门。与门一样,陵内的石甬道也是3条,中为神道,左为君道、右为臣道。神门与神道是陵内所葬清王朝六位祖先的灵魂行走的。其它人、包括皇帝均不得由此出入。
皇帝祭祖时要走君门,随从则走臣门,皇帝祭祖时要用芦席在门前搭盖帷幕,将神门遮挡起来,避免看见此门,以示对祖先的尊敬。今天,永陵的神门、君门、臣门与神道、君道、臣道对游人已经不具有任何约束力。
三、四祖碑楼
与其它清代皇陵相比,永陵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一陵多葬,君臣共陵;二是葬在这里的四位皇帝皇帝生前并无建树,只是因为子孙为帝而贵,被清王朝追封为“肇兴四祖”,我们现在看到的4座碑楼,就是“肇兴四祖”的神功圣德碑楼。
原始的满族人有“祖孙父子生同居,死同城”的传统,而后世的满族人则讲究“四世同堂”。清王朝的“肇兴四祖”辈分不同,长幼有别,四座碑楼却样式一致,于前宫院内一字排开,坐北朝南,东西并列,给人以不分先后大小,不讲辈分高低之感。
清入关以后,历朝皇帝生前死后都为自己建造了单独的陵寝,这样永陵的“四祖碑楼”也就成了大清皇陵中的一曲绝唱。
四、坐龙
与坐落在沈阳的福陵和昭陵相比,永陵的历史辈分最大,建筑规模最小,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可小视它,因为这里值得一看的东西很多,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也不少,下面就请大家跟我一道去看看坐龙。
这就是著名的永陵“坐龙”,它是一种国内罕见的浮雕,龙首狗身,共16条。坐龙分别盘坐于四座碑楼前后二门左右两侧的石壁上,两只前爪直立撑地,尾部卷坐壁底,大家不妨在脑海里网罗一下所见过的龙,似乎从未见过龙像狗一样坐着,那么,坐龙究竟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狗是满足祖先的崇拜物,龙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物,传说中狗曾救过努尔哈赤的命,不过,满族的祖先因游牧、打猎而崇尚狗,称其为天龙,将龙与狗合为一体,坐龙便诞生了。
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龙是用来象征清王朝祖先的,向人们暗示着,清王朝既能打天下,也能坐天下。
五、功德碑
耸立在四座碑楼内的四座石碑,即清王朝“肇兴四祖”的神功圣德德碑。四座石碑规格一致,建筑形式相同,只是碑文的内容不相同,碑文由御笔秦撰,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合璧刻写。
据史料记载,四祖碑楼建于两个时期。肇祖、兴祖之碑立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景祖、显祖的碑立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碑楼内的四座石碑是在北京郊区刻制而成后运到这里的。
六、启运门
启运门,又称内宫门,是方城、宝城的门户。这道门为什么叫做启运门,其中有一个典故。据永陵《大事记》记载,顺治八年(1651年),清王朝封永陵的后山为启运山,顺治十八年(1661年),又命名永陵方城门为启运门,永陵享殿为启运店。
《现代汉语词典》对“启运”一词的解释就是“起运”,封山、殿、门为“启运”,无外乎就是说清王朝的好运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清王室对此的解释就是:“光启宏图,肇兴帝业,开先裕后”。
启运门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两侧有袖壁,由6扇朱红门板制成,每扇门上装饰着九九八十一颗鎏金铜钉,并各配有一个铜门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自然数以九为大,九是皇家御用数字,皇帝称为九九之尊,所以皇家的门上有横九、竖九共九九八十一颗铜钉,逐次排列,老百姓的门上不允许钉铜钉,因此才叫做白钉,可见清代封建等级之森严。
七、螭吻
在启运门和启运殿上,各有一条螭吻被宝剑刺在门脊和殿脊之上。传说螭吻是龙的二儿子,生于大海,生性凶猛,且能喷水成雨,有灭火之威。启运门上被宝剑刺在上面的那条龙,就是传说中的螭吻,用作镇火防灾。
大家仔细看,启运门上的宝剑,剑柄是两个火焰圈,内里嵌了字,东边的火焰圈中镶着“日”,西边的火焰圈中镶着“月”,日月和为明,而将日月拆开则具有浓厚的政治意味。
永陵修建之初,清王朝刚刚入主中原不久,顺治皇帝担心江山不稳,于是便在这里将日、月拆开,意为破明,并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大清皇帝。另一层意义是,启运门脊形如一条长长的扁担,西挑日,东担月,象征着清王朝“肩担日月,一统天下”之意。
八、启运殿
建在方城内的启运殿是永陵的中心建筑,启运殿内供奉着四祖黄帝及皇后的神位。
请大家随我进入殿内一起去参观,这四座暖阁是康熙元年(1662年)所建,是用来供四祖黄帝和皇后休息的地方,暖阁设有8个龙凤宝座,这是四祖皇帝及皇后的座位。
道光九年(1829年),道光皇帝来这里祭祖,曾留下龙褂一件。在道光皇帝之前,乾隆皇帝因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东巡祭祖,而将两件龙袍分别留在福陵和昭陵,叫守陵人逢祭日挂出来,替他向祖宗尽孝,显然道光皇帝是在效仿祖宗。
道光皇帝执政后,仅东巡祭祖一次,由于清王朝日渐衰落,他形色匆匆,并从此结束了有清以来的这项盛典,称为清王朝皇帝东巡祭祖的终结者。
九、宝城
这座呈八角马蹄形的城叫做宝城,又称“月牙城”,这就是陵寝的墓葬所在地,清王朝的六位祖先就安息在这里,皇家的坟冢称为宝鼎,容纳宝鼎的城就被称作宝城。
永陵宝城宽20米,纵深18米,三面有青砖高墙环护,加上前面有雄伟高大的启运殿做门面,宝城便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空间。宝城分上下两级平台,上层的三座宝鼎,中间葬着兴祖福满,左面是景祖觉昌安,右面是显祖塔克世,兴祖德右上方有一块小平地,下面葬着肇祖猛哥帖木儿的衣冠。
在墓地的5座宝鼎中,只有兴祖福满的墓是原葬,其余4座是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辽阳的东京陵迁到这里的。
十、神树
永陵兴建之初,在兴祖福满的墓前,生有一株巨大的古榆树,这棵树就是被乾隆皇帝追封的“神树”。
相传,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当政,钦天监夜观天象,发现辽东有望不断的紫气滚滚而来,就像100条神龙在腾云驾雾。崇祯皇帝害怕混龙出世,自己的皇位被夺走,就从南方找来一个风水先生,到东北来破除100条龙脉。
风水先生带领一班人马来到东北,在山上挖沟割龙首,在山上压小庙镇龙气,一连破了99条龙脉,只剩下一条离地三尺的悬龙,能走能飞,破不了,风水先生向,既然是旋龙,不附在地面上,也就形不成龙脉,不破也罢,于是就回京城复命去了。
恰巧在此时,努尔哈赤的祖父在长白山的部落被人打败,他背着父亲的骨灰盒,沿着长白山走下来,打算给自己的部落找一个落脚的地方。这天,他来到苏子河畔,见天色已晚,找到西堡的一个小店要投宿。
店主人看他身背骨灰盒,怎么也不让他进店,无奈之下,他只好背着骨灰盒来到龙岗山下,见有一棵大榆树,树干离地三尺分叉,于是便把骨灰盒放在上面,然后再去住店。没想到第二天来取骨灰盒时,却发现骨灰盒长到了树上,他借来一把斧子想砍树取盒,大树竟流出几滴血出来。
他找来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看罢这里地势地形后,说:“这儿是一块风水宝地,前有呼兰哈达相照,后有龙岗山相依,龙岗山上有12个山包,你家里将有12代皇帝可做,天意不可违,你就把骨灰葬在这里吧”。
努尔哈赤的祖父就把父亲的骨灰葬在了这里,然后回长白山将部落迁到了这里。前面说的那条悬龙,就伏在这棵大榆树上,被努尔哈赤的祖父压中了,后来的清王朝果真出了12位皇帝。
这段传说意在宣传“君权神授”,同治二年(1863年),所谓的“神树”被一场大风刮倒,最后枯竭而死,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棵小榆树,是第二代“瑞榆”,它是新宾满族自治县成立后,永陵人在此种下的,如今它树干挺拔,枝繁叶茂,一派方兴未艾之势。
十一、招魂葬
古时候,一般百姓人家讲究供奉祖宗三代,帝王则要追尊四祖,这是古代宗法制度决定的。皇太极在盛京黄衣称朕后,为依宗法制度,曾经做过将四祖归于一处,建造自家祖陵的梦,但由于其家族最高的一位老祖猛哥帖木儿的遗骨埋于朝鲜境内,无法迁回国内,因而没有完成建造祖陵的夙愿。
猛哥帖木儿生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曾任女真部落统领,后被明朝授为建州卫指挥使,1433年,猛哥帖木儿被七性野人所杀,藏于朝鲜境内一个名叫半山血的地方。
爱新觉罗家族可以说是东北的第一大家族,据相关资料介绍,其家族由猛哥帖木儿始之繁衍,到1905年,600年间家族人口已经繁衍到了30余万人,永陵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祖陵,当然不能少了猛哥帖木儿。让这位高祖魂归祖陵,不仅是皇太极一个人的梦,也是爱新觉罗家族众望所归。
顺治五年(1648年),清王朝追封猛哥帖木儿为大清朝的肇祖原皇帝,并依照古已有之的“招魂葬”之法,用绸缎制成一套衣冠,于衣领上缝白绸一条,上写肇祖姓名及生辰八字,葬入永陵宝城东北角。
现在,我们在这里只能看到5座坟冢,而肇祖猛哥帖木儿之墓没有坟冢,仅仅以魂的形式存在这里。
今天我们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支持与合作。
5篇有关辽宁昭陵的导游词范文(五)
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导游员李菲,能够为大家服务,我深感荣幸,今天我将陪同大家游览沈阳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于沈阳的北部,故又称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它与新宾的永陵,沈阳的福陵合称“关外三陵”,也是这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也是风景最好的一座。昭陵建于1643年,建成于1651年,后历经康熙、嘉庆二帝增建而形成现在的规模,现占地45万平方米,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下马碑到正红门,第二部分为正红门到方城,第三部分是从方城到宝顶,今天我们就按这个顺序进行参观。
现在映入大学眼帘的是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成的“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6座下马碑,告诫人们前方是帝王的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对先皇的悼念与尊重。
现在我们走在神桥上,神桥建在一条人工开凿的“玉带河”上,大家请看,眼前这座巍然耸立的石牌坊,是一件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石雕艺术精品。它是在18XX年也就是嘉庆6年增建的,用辽阳出产的青石雕凿而成,石牌坊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它有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引起人们的仪注,告诉人们进入祭祀状态。
穿过石牌坊,大家随我上台阶,眼前这座门就是正红门,也叫山门,是陵寝的总门户。它有三个门洞,东边的是君门,也就是祭陵时皇帝走的门,西边是臣门,中间是神门,是皇太极及其皇后灵魂出入的门,此门平时不开,在当时只有抬祭品的人才能由此通过,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走入这个神门吧!眼前这条笔直的道路就是神道,它与神门一样,是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陵墓的道路,除了抬祭品的官兵,相传任何人行走都有“横走罚,竖走杀,马过砍碲”的规定。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在神道两旁矗立着两根洁白晶莹的对称石柱,这就是华表。在华表上方蹲坐一只石兽,似犬非犬,披鳞挂甲,此兽叫“吼”。
传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相传这种怪兽骨瘦嶙峋,但是非常凶猛,因生性好望,老龙王派它守陵。“吼”在柱顶上坐的方向不同,有的面南,有的面北,据说面南的叫“望君出”,意在提醒皇帝不要忘记祖先的功德,前来祭祀;面北的叫“望君归”,告诉皇帝不要长时间沉湎于悲哀之中要及时回到朝中处理朝政。
看过华表之后,大家顺着神道两侧看,共有6对石兽,这12只石兽都各有其独特的意义,第一对是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放在第一对是权力的象征;第二对是独角兽獬豸,第三对是麒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第四对是两匹马,一只叫大白,一只叫小白,有歌颂功德之意,第五对是两只骆驼,传说皇太极为它所救,最后一对是大象,代表江山社稷,福源辽阔,四平八稳之意。
以上这六对石象生象征着皇陵风水望不断。
在神道中央正对着我们的是昭陵神功圣德碑亭,这座碑亭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时修建的,里面的石碑重10万余斤,碑文XX是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的,是对清太宗皇太极一生文德武功的颂扬和概括。大家仔细看一下驮碑的动物,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名叫,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其喜好诗文,又善于负重,因此老龙王派它驮碑。
走过碑楼,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北陵的主体建筑—————方城。这座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大家可以看到,门上有一动物咬一大铁环,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名叫“椒图”,因其凶狠,懒惰,老龙王派它守门。进入隆恩门有一大殿这是隆恩殿,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殿里供奉着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的牌位,祭品,大家低头看到四周所铺的地砖均为金矿石制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砖铺地”,因为它含有黄金沙的成分,所以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大家不妨仔细地找一找,运气好的话说不定会找到一粒金光耀眼的金沙。
经过隆恩殿,我们来到了月牙城。苏东坡有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代表“团圆”,缺代表“月牙”,月有悲伤离散之意,修个月牙城,象征“人缺”,以示对皇帝的哀悼之情。眼前中间突起的圆形丘冢就是宝顶,在它下面的地宫里埋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及和孝端文皇后,据说有一个“金井御葬”的传说,相传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锁链给吊起来,下面有一口井,被称为“法眼”,皇帝为真龙天子,意为“龙归沧海”。
昭陵的整体建筑到此就参观完毕了,这座错落有致,充满神郁的陵墓建筑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象征着皇权的威严,神权的威力,同时也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具有古朴的文化内涵。昭陵今天就参观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