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导游词大全>江苏导游词>

镇江醋文化博物馆导游词

康华分享

欢迎来到这个美丽的地方!在我带领下,我们将一同探索这里最独特、最精彩的景点和历史文化。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镇江醋文化博物馆导游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镇江醋文化博物馆导游词

镇江醋文化博物馆导游词篇1

金山名胜古迹甚多,俯拾皆是。玲珑秀丽的慈寿塔立于金山西北山巅之上,高30米,和整个金山及金山寺配合的恰到好处,仿佛把这座山都拔高了。砖木结构的塔,上下通行,每一层八面都有走廊和栏杆,八面通风,面面有景,层层风光不一样,宋代王安石诗云:“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再如楞枷台、妙高台、观音阁、法海洞、古仙人洞、古白龙洞等名胜古迹,皆依山旁势凿岩而建,构思神巧,令人赞叹建筑者的神奇智慧和高超艺术。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十六日雪中渡江》云:“故人折简近相招,一舸横江路不遥。醇酒暗消京口雪,大帆平压海门潮。扬州灯火难为月,吴市笙歌剩此箫。那管风涛千万里,妙莲两朵是金焦。”将金山比为一朵美丽的莲花。

天下第一泉又名中泠泉,南泠泉,在金山以西一里之遥。唐代时就已闻名天下。第一泉原与金山同在江中,清咸丰、同治年间,遂随金山登陆。据记载,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来自西方,受到石簿山和鹘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冷是水曲的意思,三泠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称“南泠泉”。

中泠泉曾一度迷失,后来于清朝同治八年被候补道薛书常等人发现,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同迭石为池,并由常镇通海道观察使沈秉成,于同治十年春写记立碑,建亭覆亡。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栏,池旁筑庭榭。并拓地四十亩,开塘种植荷菱,又筑土堤,种柳万株,抵挡江流冲击,柳荷相映,十分秀丽。方池南面石壁上刻有“天下第一泉”五个遒劲大字,为王仁堪所书。池旁盖楼建亭,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双层立柱,直径七米,十分宽敞,取名“鉴亭”,是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十分风凉幽雅。池北建有两层楼房一座,楼上楼下为茶室,环境幽静,林荫覆护,风景清雅,是游客品茗的最佳之处。楼下层前壁左侧,嵌有沈秉成所书“中泠泉”三字石刻,右侧为沈秉成“中泠泉”及薛书常“中泠泉辩”石刻。

唐朝以来,中泠泉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唐代评茶专家陆羽品中泠泉水为天下第一,后唐名士刘伯刍分全国水为七等,扬子江的中泠泉为第一,从此中泠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用此泉水沏茶,清香甘冽,相传有“盈杯不溢”之说:贮泉水于杯中,水虽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币,也不见沉底。泉水绿如翡翠,浓似琼浆,其醇可知。

镇江醋文化博物馆导游词篇2

各位游客,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它位于镇江城之南,距离市中心仅2.5公里,是我国少有的市内国家森林公园。南山面积达1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3%。这里群峰连绵,山色苍翠,清泉淙淙,鸟鸣于耳。

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进入公园的腹地。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大片原始次森林,这里的植被以乔木和松木为主,高大参天,整个林子显得很幽深、寂静。宋代王安石在此隐居时,曾这样描述:涧水横斜石路深,水源穷处有丛林。

沿着台阶我们向山顶攀登。山林经过春风的剪裁之后,正万木伸张,满目新绿;耳边还不时有鸟儿在低吟鸣唱。真是“绿茵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里如画的风景深深地吸引着北宋四大家之一的米芾,他在这里整整驻足40年,并用“城市山林”来称谓这方他深爱的水土。今天,这四个字已经成为镇江城市的爱称。

现在我们就到达了山顶。大家请看,山腰上那奔眼而来的一层层艳红,便是盛开的杜鹃花了。传说,在南山脚下曾住着一位叫杜鹃的勇敢女子,为了坚守自己忠贞的爱情,最终吐血而亡,她吐的血就化成了这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今天这漫山盛开的杜鹃花就是爱的使者,是南山献给所有朋友的爱的祝福。

远处传来了寺庙的钟声,南山曾是佛教圣地之一。鼎盛时寺庙达数十座。时至今日,南山仅存竹林,鹤林,招隐三大古刹。其中竹林寺便是苏东坡获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人生感悟之地。

几千年里,南山以幽深与谧静,成为无数鸿儒泰斗参悟人生的圣地。音乐家戴颙在这里成就了三步古曲《游弦》《止息》《广陵》,南朝太子萧统在这里完成了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文学理论家刘勰在这里留下了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听鹂山房、读书台、增华阁、文心阁,这些大师们曾著书立说的地方,依然留存于南山之上,虽然受到了风雨的侵蚀,但历史的沧桑却无法掩去它们耀眼的光华。南山在它们的眷顾下,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山水在文化的滋养下充满了迷人的诗情画意。

有人说南山是城市的“绿肺”,而我说南山是镇江城灵魂的所在。镇江3000年的文脉就根植在这里,散布在丛林、泉涧、楼阁、古刹之间。漫步其间,被洗涤、被放松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身体,更是我们那颗被现代文明拨动得驿驿不安的灵魂。

请大家与我一起深呼吸,闭上眼,让我们暂时放下外面的世界,在南山,与大自然对话,与不朽的文化对话,倾听它们的声音……

镇江醋文化博物馆导游词篇3

大家好!

现在我们来到了古西津渡街。在大家参观之前,我先简要介绍一下这条古街。“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长江。”长江和古街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历史上古西津渡街枕于长江之上,因此大家可以看到券门上刻有“枕江”二字。随着长江北岸坍江,南岸淤积,主航道不断北移,长江向东延伸。现在长江南岸已经北移了数公里。从清代开始,这里便成了一条热闹的商业街。在“枕江”二字下面是53坡,大家猜一下,一共有多少级台阶?恩,张小姐说对了,一共53级。53坡的名称源自于佛教53参图的来历,关于53参图的传说我在金山寺已和大家详细介绍过了,53坡只是古西津渡街的一个开始,让我们一起去开启它那耐人寻味的历史画卷吧!

在53坡的西面是镇江博物馆,原英国领事馆,主楼为古印度建筑,在楼的顶端刻有“1890”的字样。这个数字为什么会刻在上面呢?1857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屈服于外国列强,被迫签下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将镇江开辟为通商口岸。1888年,英国巡捕打死镇江的一个小贩,激起了镇江人民的愤怒,火烧英国领事馆,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于1890年在此原址上重建英国领事馆。

“1890”这个数字是中国屈辱史的见证,将它高高的挂在楼顶是为了警戒善良的人们,历史不能忘记。目前馆内珍藏有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文物3万余件,其中还有国家一级文物。现在镇江博物馆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顺着古街向东望去,我们隐约看到一个石塔,这就是昭关石塔,该塔建于元代,是一座过街石塔,高5米,分塔座,塔身,塔颈,塔顶几部分。呈亚字形,__上刻有佛八宝。镇江的昭关石塔是我国江南唯一的一座喇嘛式过街石塔,只要你穿过一次石塔,表示你诚心诚意拜一次佛。

在石塔的旁边是救生会。救生会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有钱人成立的善事机构,当时长江经常有险情,为了鼓励人们积极主动的救护船只和渡江人,每救一人救生会奖励救人者一两白金。无主安葬的人救生会买棺木安葬。

这条街充满着宗教色彩,在前面券门上可以看到“同登觉路,共渡慈航”这八个字。穿过券门和石塔就是观音洞,继续前进,就是唐代金陵渡。由此我们想起唐代大诗人张祜吟颂的千古绝唱《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过了金陵渡,就是待渡亭,为当时京江24景之一。待渡亭是元明清时期的过江码头。有这样一句诗:“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当时古西津渡街是人们去金山、扬州的必经之路。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曾在次登船上岸。诗人陆游曾经过古渡,记下:闲日同阅往来渡者,无虑千人,大抵多军人也。西津古渡当时不仅担任普通客运,也担负军运任务,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唐宋元明清,从古说到今”。人们是这样总结古西津渡街的。我们在游览过程中,看到了唐代码头,宋代街道,元代石塔,明代酒肆,清代救生会以及近代英国领事馆。1982年英籍女作家韩素音来镇江,漫步在这条古街石板上,赞叹这条古街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是镇江旅游的金矿。

历史在不经意间滑过了几千年,时光的流逝并没有模糊了人们的双眼,“千年古渡,百年老街”的历史风貌如同昨日,风雨依然清晰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古西津渡街就给各位介绍到这里,请大家随我一同在古街上去领略历史沉淀下来的痕迹。

镇江醋文化博物馆导游词篇4

各位游客:

江南百床馆又叫赵家厅,内收二十来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其中清拔步千工床被誉为“镇馆之床”,用料为黄杨木,前后共有三叠,此床历时3年方才雕成,用工千余,故有其名。看百床馆,并不在于穷究其到底能收容下多少数量,而在于细细品味那一张张床上所加载的丰厚历史与生活内涵。或求平安、或求多嗣等,当床也能被如此雕琢的时候,人一定是平和与幸福的,这就是古老中国人的心境。

江南百床馆收藏了近30张明代以来的江南古床,既能看到富商大贾的奢华,亦能看到平民百姓的简朴,算得上一段历史的缩影。这些床的设计颇为考究,最抢眼的“清拔步千工床”前后共有三叠,历时3年雕成,是镇馆之宝。

百床馆的藏品中,有男子睡的榉木做的举人床,有清代小姐床,有四进床:一道脱鞋,二道脱衣服,三道放马桶,四道上床睡觉,也有三进,二进,零进床。每张床上都承载着丰厚的历史与生活内涵,或求平安、或求多嗣,游人可以从中感知古人的心境。而明清匠人们在床的制作上的巧妙设计和精雕细刻,也令人叹为观止。

镇江醋文化博物馆导游词篇5

各位游客:

江南百床馆位于浙江省嘉兴桐乡市乌镇,是一家专门收藏和展览江南古床的博物馆,现已收藏了多张明清、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古床,如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小姐床、罗汉床等。

江南百床馆主要分为三个展厅,第一展厅陈列木架构造形式的床,第二展厅展示工艺复杂、制作精良的木雕床,第三展厅展示休闲实用型的床。

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位于乌镇东大街210号,当地人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从富商大贾到极普通的平民百姓的各式木床无不具备,从一床一室到一床多室(床内备有化妆间、卫生间、仆人间等)。既有贵胄们的奢华,也有普通百姓的俭朴,此展览是中国床文化的集大成者。

馆内展示了:清代拔步千工床、小姐床、双龙足雕花架子床、明·马蹄大笔管式架子床和双喜、如意、带镜红木雕花床、嵌骨架子床等,数十张明、清及近代的古床精品。这些床雕工精美、风格独特、装饰华丽、豪华气派,无一不是江南古床中的精品。它们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工艺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力。

第一展厅陈列的有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等,采用木架构造形式,造型简洁、朴素,比例均衡,并强调家具形体的线条形象,体现了明快的艺术风格,同时充分利用硬木的色泽和纹理特点,不事雕琢,多用原木漆,浑然天成;

第二展厅的有清拔步千工床等床,这批床材质优良,工艺复杂,制作精良,是木雕床中的精品,其中清·拔步千工床被誉为"镇馆之床",用料为黄杨木,长217公分,深366公分,高292公分,前后共有三叠,此床历时3年方才雕成,用工千余,故有其名。

镇江醋文化博物馆导游词篇6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镇江,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李静,你们叫我小静就行,镇江的旅游景点有很多,而我们本次的目的地是位于镇江城西的西津渡,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一千米,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遗迹,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以后才称为金陵渡,到了宋代,则被称为西津渡,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士,有数百起西津渡依山临江风景俊秀,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苏轼,陆游,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颂的诗篇,著名的泊船瓜洲就是王安石,从西津渡扬舟北去,停在瓜洲时写下的。

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置身西津渡古闲时,也不由发自内心地连声赞叹,漫步在这条古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这里才是旅游的真正金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更是把这里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这就是我们镇江的古迹。

好了,今天的导游到此结束,请大家注意好随身物品,希望大家今天过得开心!

镇江醋文化博物馆导游词篇7

到了建于清朝的待渡亭,就走完了西津渡街现存最完美的部分。“待渡亭”顾名思义就相当于如今的港口码头的候客处,当年的商旅们想来曾在此俯视滚滚长江,怀着各式心情等待着一次难以预测的远行。

从待渡亭继续下行,穿过一片老式民居,约摸500米距离处有一块高耸壁立的石崖,这就是蒜山石崖。当年石崖之下即为滚滚长江,石崖也成了扼守江岸的屏障。然而随着岁月流转,原先紧临长江的西津渡口,自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泥沙淤积,导致江岸北移,当年拱卫西津渡口的蒜山石崖如今距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的距离,一条新建的长江路横亘在当年的西津渡与滚滚长江之间。

古代镇江,一直就是沟通大江南北的要冲。无论春秋时代的朱方,秦代的丹徒,三国的京口,金陵渡都是当时的军事重地和交通要津。隋唐以后,朝廷打压六朝古都的南京,贬为县级,镇江却升为润州,再由于南北大运河的修通,镇江地位日显重要。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它是我国东南地区漕粮、丝绸等物质北运京师的重要港口。

西津渡街的繁盛正得益于这一地理优势,其创建始于六朝,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近两千年的积淀,才有了如今的规模。沿街而行,行人能感知到近千年的历史,更能触摸到镇江老城的“文脉”和“底蕴”。

近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积淀,让西津渡周边不大的区域成为了研究那段历史的活化石。一路走来所见到的元代石塔、临街的明清建筑及民居不过是最表层的遗留罢了。据考古人员对西津渡地区沿街一线的考察发现,整个街道下面叠压着3-5米厚的文化堆积层,包括从清代到唐代的历代路土遗迹。在唐代路基的块石下面,即是鹅卵石、流砂地层。文化堆积中出土遗物丰富,早期见有六朝砖瓦及先秦时期夹砂陶鼎足等,唐代遗物有莲花纹方砖、瓦当、璧足形碗、唐三彩器,宋代遗物则有陶瓷器及琉璃筒瓦、铁刀、撑船竹篙的铁脚等。这反映出,古街的修筑、使用从未中断,千年古渡的街道走向是稳定如一的。

镇江醋文化博物馆导游词篇8

镇江市博物馆占地70余亩,她西依云台山麓,北邻浩荡长江,东毗西津渡古街,是英国在中国沿海沿江建造的最早的领事馆之一,共5幢,建筑风格为东印度式。她依山傍江,错落有致,虽经百年风雨,但风姿依旧。这幢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近代建筑遗存,风貌之独特,保存之完好,在全国比较少见,故被国务院于1996年11月26日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下面是介绍镇江博物馆的导游词,大家可以一起来看看。

镇江博物馆是一座地方历史综合艺术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馆址为原英国领事馆旧址,占地11700平方米,五幢东印度风格的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1995年建成了1780平方米文物库房,馆舍面积达到5456平方米;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座艺术殿堂中,珍藏着3万余件从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文物和10万册古籍书。其中国宝级文物一件,国家一级文物70余件,二级文物300余件。西周青铜器,六朝青瓷器,唐、宋、元、明金银器,明清书画为馆藏特色。这些珍宝,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展示着古城镇江历史发展的足迹。

有两层楼的展示厅,展厅内展出《镇江出土吴文化青铜器精品展展》、《馆藏历代陶瓷器精品展》、《馆藏古代金银器精品展》、《馆藏古代工艺精品展》、《“京江画派”书画精品展》五个基本展览,分别展出了该馆的精品文物。还有一些民俗文化也有一个单独的展示厅。

大家先看看这个青铜鸳鸯尊。

江苏省镇江市的大港一带是吴文化的发祥地,这里分布着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贵族墓葬。1982年9月镇江博物馆在这里发掘了母子墩一座西周墓葬,出土文物900件左右,有几何印纹硬陶、原始青瓷和青铜器。此墓为研究吴国早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青铜鸳鸯形尊是该墓出土文物中的精品。

鸳鸯形尊是一件实用的盛酒器。通高22.2厘米,口径18.3厘米。腹深17厘米。整体作鸳鸯形,昂颈平视,头顶一冠,背有侈口,与常见圆尊同,身体丰腴,双脚并立与后面一螺旋状支柱共同支撑全器,保持稳定。全身素面。造型写实逼真,反映出极强的地方特色。这类仿鸟兽的像生器在商周青铜酒器中是一种特殊的形制,《梁书刘杳传》中说:“按古者樽彝皆刻木为鸟兽,凿顶及脊,以出内酒。”认为这种仿鸟兽像生器是受木质立体雕刻的影响。西周早期器。

然后我们看看旁边的青铜双耳簋。

青铜双耳簋为直口,深腹,卷沿,圈足,双兽首下垂小珥。口沿下饰几何形勾联纹,中间并附饰蝶形浮雕牺首,腹部饕餮纹,圈足几何形勾联纹。高14厘米,口径22.2厘米,腹深11.5厘米,重3.15公斤。簋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用来盛黍、稷、稻、粱等,在商周奴隶社会,簋跟鼎一样,也曾作为标志贵族等级的器物。据礼书记载跟考古发现,簋往往成偶数出现,四簋跟五鼎相配,六簋跟七鼎相配,八簋跟九鼎相配。青铜双耳簋出土在江苏丹徒大港乔本山脊的母子墩,时代为西周早期。这件器物保存完好,纹饰铸造精良、优美。具有地方性、时代性特色。现藏镇江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

接着大家看对面那个是青铜凤纹尊。

该器1976年12月出土于江苏丹阳司徒公社窖藏,通高34厘米,口径41.1厘米、腹围107厘米。器侈口、倾垂腹、圈足,通体饰纹华丽。口沿下为四组由相向的长尾鸟组成的瓣形饰,鸟长尾上卷呈∽形,作鸣叫起舞状;颈部以两道弦纹作栏,以乳钉、牺首为界,饰以两对大型凤鸟纹,凤鸟相向、顾首、展翅挺立,目光炯然有神,喙上举,长冠逶迤,甩向颈部,两侧分尾上下卷曲作C形,鸟爪等均用曲线勾出。两鸟中各有一小形动物纹,其形式圆首、凸睛、四足有长爪,前足前扑,后足屈伸,一为长形体躯,一为圆形体躯,似为雌雄相异。其有尾似龟,然四足似蛙,龟纹多见于中原青铜器,常用作族徽标志,如1955年郑州白家庄所出商代中期兽面纹罍,蛙纹多见于南方青铜器,如广西恭城蛇蛙纹尊及铜鼓等。

该器在形制和纹饰上与陕西扶风庄白出土之丰尊极为相似,但器体更阔,所有留心纹身躯左右不对称,两鸟之爪亦不完全相同,作为地纹的云雷纹亦显系随意勾填而成,其龟纹似蛙,或其蛙纹似龟,亦就不足为怪了。丰尊年代为西周早期偏晚,此尊当为西周中期吴国的仿铸之器。

再往下看到的是釉陶虎子。

釉陶是指表面施釉的陶器,以陶土作胎,器青施釉,温度较低,一般在900℃以下烧成,属于低温釉陶,釉色有绿色、黄色或黄褐色。

1972年金坛县香草河出土的东汉釉陶虎子,身长24.5厘米,高21厘米,腹径14.5厘米,黄褐色釉,通体作一虎伏状。虎首左转,四肢屈曲,张口露齿,以右耳为流,左耳与上翘的尾巴相连,形成把手,纹饰刻以羽毛,全器施釉。此器釉色匀净,造型生动,神态逼真,刻划线条流畅,想象力丰富,达到了美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最后这个是青瓷虎子。

1984年宜兴出土,时代南朝。口径7.4厘米,通长30厘米,通高20.4厘米。虎头上仰,虎子前身大而耸峙,腰部收小,前后腿部微鼓,四足呈俯伏状,显得娇健有力,北有绹索形提梁。

此件青瓷虎子为浙江瓯窑产品,瓯窑位于温州一带,汉代的时候开始生产原始瓷器,东汉末年烧制青瓷。瓯窑青瓷胎呈色较白,釉色淡青,透明度高。南朝时期,釉色泛黄,开冰裂纹,容易脱落。瓯窑青瓷的品种和造型与越窑基本相同,但在造型上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这件青瓷虎子,器型奇特,手法简易,有别于其它窑的青瓷虎子。

南朝时期盛行圆形虎子,虎形虎子少见,在墓葬中虽然出土有虎形虎子,但器形很少,不是实用器,而是明器。像这样外形美观,而又较大的青瓷虎子,实属罕见。

    190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