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的导游词
池州是安徽省辖地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与江西九江、景德镇、上饶市毗邻。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安徽池州的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安徽池州的导游词1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莲花佛国------九华山旅游!下面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九华山的概况..我们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是我们安徽省”两山一湖”黄金旅游区的主要景区.这里景色秀丽,古刹林立,与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
我们的九华山呢其实原来并不叫九华山.在唐朝的时候叫九子山,因为九华山山峰秀丽,高出云层的山峰有九座,因此叫做九子山.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两次到过此地,先后写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等千古佳句,九华山之名因此而得并且一直用到了今天.
九华山宗教活动历史悠久,道教最先在九华山发展,佛教更加兴盛。在唐朝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航海东来,遍访名山,最后选在了我们的九华山修行。夜间露宿在山上的山洞里。渴了就喝山上的山泉水,饿了就吃山上的野生植物,黄精。最后在他99岁的时候圆寂。佛教界认为他生前苦行,圆寂后与佛经里所记载的地藏菩萨相合,尊为地藏菩萨应化,因他在未出家的时候姓金,所以大家都称为金地藏。九华山也就自此被辟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唐代后,九华山佛教声明渐著,经过历朝历代的修葺,到清代全山寺院已经有150多座了。祗圆寺,东崖寺,百岁宫,甘露寺四大丛林,香火之盛甲天下。改革开放以后,古老的佛山旧貌重辉。现有寺院90多座,僧侣600多人。是一个特色鲜明和有重要影响的佛教圣地。
下面我们进入的是九华街景区,首先就看到一座石门坊是大理石雕刻而成,高9米,是仿清的徽派建筑。横额上镌刻着康熙皇帝御书的“九华圣境”四个大字。中门两柱南北下方雕有石狮。门坊端庄典雅。过了门坊呢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桥了,这座桥是修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在这里呢大家随我一起踏上这座古桥我们一起步入仙境之中!
大家看,过了桥正面就是祗园寺的大殿。祗园寺是国家重点寺院,规模是九华山四大丛林里最大的了。也是唯一的一座丛林寺院,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客堂,讲堂和藏经楼等十余座单体建筑组成,是典型的组合式建筑。它的山门偏离了大殿中轴线,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啊歪置山门是颇有讲究的,一来呢是为了辟邪,二来是门向朝着开山祖寺化城寺。大雄宝殿琉璃碧瓦,飞檐翘角,地位十分突出。在寺庙的前院墙上有一条石刻“泰山石敢当”5个大字十分醒目,大家来猜猜看这是做什么用的啊?
呵呵,既然大家猜不出来那我就公布谜底啦,这个呢是我们祗园寺独有的,是用来辟邪镇妖的,大家记住了吗?好,现在我们游览下一个景点。
安徽池州的导游词2
各位朋友,大家好!
首先欢迎各位来到青阳领略美丽的山水风光和醇朴的风土人情!
青阳县位于长江南岸,北襟长江,南相黄山,东与泾县革命老区交界,西有九华山耸立。1180平方公里,山清水秀,有着神奇的历史文化和美丽卓绝的自然风光。元代诗人萨都剌来到这里情不自禁地赞道:“相逢桥上无非客,行尽江南都是诗”,南宋诗人王十朋听到这里的人文故事,深深感叹:“江南一岳占青阳,多少神仙此地藏”。要想深刻了解青阳和认识青阳,恐怕不是一朝一日的事,但我们走进芙蓉湖景观区,听听这里的故事,凭着自己的敏锐观察和细心感受,一定会得到一顿丰盛的游览大餐并满载而归。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芙蓉湖。芙蓉湖的名称,来自于唐代大诗人李白“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句。传说古时候这里有恶龙作怪,民不聊生,有当地一户财主养了九个儿子,他们齐心协力大战恶龙,最后一条恶龙沿着青通河往下游逃窜,企图逃向长江,九子追赶到这里,将恶龙交战,因而留下一片水坑,便成了湖。等战胜恶龙之后,九个儿子各化成一座山峰,将恶龙镇住,这便是九子山,后来被李白改为九华山。欣逢盛世,青阳县人民政府将这一片湖水通过治理、疏浚,显得更加清澈美丽。“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一湖清水就来自于青通河的上游的九子山。站在这里环顾湖面,确有“水何澹澹,山岛辣峙”感觉。芙蓉湖在四围青山的陪衬下,风平浪静,恰似老天爷赠给人间的一面玉镜。自古以来就有“就着玉镜照一照,面如芙蓉,美似天仙;就着湖水洗一洗,心如莲花,益寿延年”之说。还有“心情不好,事业不顺的人,照一照,洗一洗,就有洗心革面,万事如意,一帆风顺”之说。
现在我们就站在芙蓉湖公园的入口处--对华览秀。顾名思义,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芙蓉湖公园的大概景致,更远一点就是九华山,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九华山第一峰--莲花峰。莲花峰,是明朝皇帝朱元璋躲避追兵、安营扎寨、屯兵练武之地(山寨石门遗迹尚存);海拔1048米,若在正面看,峰巅酷似莲花初舒。云蒸霞蔚,四时变化,莲峰云海为青阳九华山第一壮观美景。这也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句落笔生花的出处。李白路经青阳,看到莲花峰下的七布泉瀑布从天而降,诗兴大发,吟出“天河挂绿水”的千古佳句。从莲花峰往九华山方向看,依次是达摩面壁石、独秀峰、天柱峰、翠盖峰、展旗峰、大鼓岭、将军湖等景点或景区。再远点的那就是著名的“富贵陵阳镇、风流谢家村”和九华山大峡谷了。这些地方,历史上不仅有众多诗人墨客流连忘返,仙家名流也接踵而来,如汉代青阳县(那时称陵阳县)第一任县令窦子明,在陵阳山中修炼成仙,骑鹤白昼飞升,成为道教佳话;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芙蓉湖对面的拾宝山留下了毛驴的蹄印,驴粪化为元宝被山民拾得,之后常有人上山寻宝,故名“拾宝山”。据说张果老死后就安葬在陵阳境内。金地藏上九华山之前就在九子岩修行,尔后才上了九华山。他的`随从谛听为保护金地藏而献出了生命,后人为纪念它还在九子岩上修建了谛听塔,至今保存完好。历史记载,民间传说,动人的故事数不胜数。--这些美丽的景点景区和灿烂的历史文化体现了青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特色。
从对华揽秀出发,沿着香径,我们去往星河广场:星河广场展示的不仅是青阳的民俗风情,更是青阳的历史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农耕文化是这里的一大亮点,青阳人民和全国其他地方人民一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刀耕火种的时代繁衍生息,创造了人类进步的文明,既有物质文明的物证,更有精神文明的结晶。青阳民歌、竹马灯、旱船调,特别是青阳农民画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全国专家学者认定为戏剧活化石和京剧鼻祖的戏曲“青阳腔”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阳农民画用青阳特色地绘画艺术表现青阳人五彩缤纷的劳动和生活场景。青阳腔以其高亢嘹亮的高腔为中国戏剧带来来了活力,成为中国戏剧史上一面辉煌的旗帜。逢年过节,都要在这里展示,热闹非凡。
走过芙蓉桥,去向诗园:在青阳这块美丽的土地上,不仅吸引着无以计数的名人骚客前来交游吟唱,留下大量描写青阳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的优秀诗篇,本土诗人佳作也是层出不穷。在这里,我们用石刻、书法等形式表现出来,在展示历史文化艺术的同时,也为游客朋友了解青阳增添高雅情趣。
“磨墩赏月”处。这是芙蓉湖公园的制高点。站在这里,我们可以一览芙蓉湖全景。别看这座不高的山坡,却很有些历史故事。首先请大家看看这个山坡的形状像什么?--很像是个磨子,由史以来我们管这里叫磨子山、磨子墩。其实,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和美丽的故事。传说诗仙李白到青阳,青阳县令韦权舆知道他爱酒吟诗喜欢明月,就陪他到这里观湖光山色、赏月吟诗。明月高照的夜晚,站立此地,环顾四围青山和一马平川,湖面风平浪静,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在湖水和青山的映照和陪衬下,月亮就更显得又圆又大又亮,诗仙也就诗兴大发。后来他们成了好朋友。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这里原来住着个父母早年伤亡的年青人,人们管他叫张生。张生孤苦伶仃,十分贫寒,但非常善良,做好事不留名,湖边的一草一木他都爱惜;干旱时节,他看到湖边水凼里快被死的小鱼小虾或是田螺,他就将它们弄到湖水里。长期做了好事必有好报。后来他每天在外面做事回家,都有已经做好的饭菜摆在桌子上,喷香扑鼻,但不知是谁干的。有一天,他想看个究竟,就提前悄悄回到家里,一看,原来是个陌生的漂亮姑娘在厨房忙碌着。姑娘看到主人突然回来,来不及离去,就只好说出了原委。原来是只住在牌楼村的田螺,由于小时贪玩游到芙蓉湖边遇到大旱,落在沙滩上,不得回到湖水里,幸亏被张生救起放到湖水里才得以活命长大,现在是来报答张生救命之恩的。他们互相羡慕,当晚以山水为媒、明月作证,成了亲。于是就在山坡上种起黄豆,做起了豆腐生意。日子越过越红火,为感谢天地,他们在这里建起了拜月台和凉亭,每有穷困的人,他们就以豆腐接济,扶贫济困。直到他们年老过世之后,每到夜深人静时,这里还经常听到磨子磨豆腐的声音。因此,后来的人就将这里叫磨子山、磨子墩。于今,人们在这里修建了阁楼,将这里打造出“磨墩赏月”的景点。月白风清的夜晚,湖面上轻舟荡桨,磨墩上人影绰绰,赏月吟诗,互有唱答,确是心旷神怡。
寻梦沙滩(暂定名),)原来这里叫“金沙滩”,是古时候有人在这里劳动的时候从沙里掏出一块金子而得名。青阳的黄沙在建筑行业非常出名,南京长江大桥、北京__纪念堂的建筑用沙都是这里供应的。看湖水清清,沙滩绵绵。在这里,夏日里可以步入湖水中戏鱼弄虾,可以在沙滩上进行沙雕、沙浴,不仅为孩童们提供一块嬉戏的园地,也为成年朋友找到童年的乐趣。
青阳,有着赏不尽的自然风光,也有着听不完的动人故事,更有着取不竭的历史文化,尝不腻的山珍海味。在品尝了芙蓉湖之后,也希望大家凭着自己的慧眼去发现青阳精彩的亮点,青阳人民将满怀热情欢迎你带着你的家人和朋友们再次光临青阳!
安徽池州的导游词3
各位游客:
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到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参观游览,我是景点导游__×。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复建杏花村是池州几代人的梦想,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复建的一个重要标志,牌坊上的“杏花村”三个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题写的。
大门两边有一幅对联:“旭日照池州出墙红杏引春风四时飘绿雨,晓钟惊世界耀眼琼花香碧宇千里醉丹霞”,寓意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池州优美的生态环境引来无数外商来池州投资兴业,也才有了杏花村复建的开始,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古井文化园就是旅欧华侨詹晓荣先生投资兴建的,下面就请大家随我进园参观,一起探寻杜牧笔下的杏花村。
我们正前方这座山,上面刻有杜牧的《清明》诗,是大书法家启功的手迹,让我们走近看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书写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诗进行排列的,其实古时候人写字很多都是这样的。传说古时候有个书法家用此诗为人题写纸扇,持扇者不知扇上为杜牧之诗,便把它读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一读便成了一首绝妙的好词,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艺术家的共同灵感,我们启功老先生写这首诗也是这样的。有关《清明》诗的有趣话题很多,相传清代大文人纪晓岚,就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觉得该诗不够精炼,便每句删去两字,成了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后来也有不少人改过此诗,但真正流传到现在的还是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关于《清明》诗的传说还有很多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一本我们公司编的《旅游指南》看看。)
接下来我们看山的另一侧,是公园的园记和杜牧的生平简介。下面我就把杜牧的生平作一下简单介绍:
杜牧,陕西人,靠近现在的西安市,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后人为区别杜甫称其为“小杜”。公元844年开始杜牧在池州做了两年的州官,当时叫刺史,足迹遍布池州美丽的山水。留下诗歌4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明》诗。杜牧在池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减轻赋税、抓社会治安、造计时器、修建一些颇有影响的建筑等等。但真正和旅游有关的还是保护九华山的寺庙,当时在845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杜牧对九华山刚兴起的寺庙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为后来九华山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然我们今天看到的九华山可能就是两样的,所以池州老百姓永远地记着他,现在池州市的很多地名也和他有关,如杜湖、杜坞大桥等。我们在规划中准备在公园的东侧建一座杜公祠(杏花村过去就有杜公祠,是杜氏后人所建,清代知府李暲撰写《建杜公祠记》,现在遗址早废。)
现在我们向前走,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是一颗古老的树,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是樟树,樟树是我们池州市的市树,那你们知道我们池州市的市花是什么花吗?是杏花(池州市树市花是2002年3月29日池州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项会议通过的)。
大家请随我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杏花村千年古井遗址所在地,这座颇具唐朝风格的建筑就是黄公井院,(指着对联)“红杏花开泉香一井,黄垆酒熟诗醉千秋”,很有气势吧。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口井吧,这口井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井的内壁四周都是青砖砌成的,深有9米,据文物部门考证确是唐代古井,有1000多年的历史。大家再看一下井边“杜刺史行春处”这块碑,是由明代大文人李歧阳题写的。(指着雕像)这是黄公的雕像,旁边一副对联:“幸得仙人传绝技,欣将名酒醉奇葩。”传说当年黄公酿得一手好酒,供不应求,仙人铁拐李路过此处,看到黄公夫妇忠诚勤恳,就暗中点化井水帮助他,后来在酒供不应求时井水都可以当酒卖,黄广润的夫人说:“酒虽好,猪无糟。”
现在我们从后边走,去实地看看酒是怎样酿出来的,酒糟又是什么样的。(手指酒坛)这块空地上的大酒坛,有4米多高,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黄公酒是我们公司注册的商标,那个小井样的标志是我们公司的徽标。现在我们可以闻到酒香了,(走进酿酒坊)这位就是黄公的后代黄师傅,这是发酵池,这是煮熟的饭,酿酒要用米和糠,100斤大米要兑20斤糠呢,现在我把工艺流程向大家介绍一下:首先将大米隔锅蒸熟,待熟饭冷却至40℃左右放入酒麯等发酵材料,再入发酵池发酵,10天后起池再上锅蒸,利用循环水加热后出酒。
这黄公美酒大家要不要品尝一下,当年杜牧就是喝了黄公酒才诗意大发写下那首《清明》诗的,现在请我们现代杏花女把杜牧第一次品黄公酒的故事和大家说一遍,愿意品尝的就动手吧。(杏花女叙说这个典故)在清明这一天,杜牧一人私离刺史府,他久闻黄公酒的名气,于是慕名而来,到了黄公酒垆,当时没有什么客人,只有杏花女一人在那,杜牧让杏花女拿酒,但杜牧喝了之后觉得酒不好,不够香醇,说:“有没有好酒呀”,杏花女说:“好酒是有,但我要出一个上联,你若能对上来,就给你喝”然后,杏花女出了一个上联:“白锡壶腰中出咀”,杜牧没对上来非常后悔,当看到杏花女锁门,突然灵光一闪,对出了下联:“黄铜锁腹内生须”,杏花女就给他喝了黄公酒,杏花女要杜牧把这幅对联写下来纪念,不过杜牧在题名的时候没有直接把他的名字题上去,而是用了“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杏花女一看,大吃一惊,慌忙跪下,说到:“不知杜大人到此,多有得罪,还望大人海涵。”其中“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指的就是杜牧,而如今,这铜锁,还有杜牧喝酒的酒壶,都保存在杏花村村志馆里。
(继续向前走)这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酒窖,这里面的黄公酒有几十年的历史。大家请这边走,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吟诗台,过去村里有个小亭子,专为文人吟诗作赋用的,自从当年杜牧留下《清明》诗后,杏花村名声大振,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赋,赏花沽酒。据《杏花村志》记载,共有300多位诗人留下诗词1000多首,所以杏花村又被称为“天下第一诗村”。现在的吟诗台不但定期举办诗会,还举行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主要以我们家乡黄梅戏、傩戏、傩舞、民歌为特色。
这匹石马传说是铁拐李的座骑,相传当年酒仙铁拐李,一天酒瘾大发,于是便骑马来到杏花村,大过酒瘾,喝了三天三夜,终于醉倒在一个小池边,后人称这个池子为“醉仙池”,大家看这个池子象不象个酒葫芦。
前面的这个亭,我们称它为“杏花亭”,这个亭子呢,就是当年为一些文人墨客来这里会友观景而特别建造的,此亭最早在嘉靖四年(1525年)由山西蒲州人张邦教兴建的,并撰联“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后来此亭又于崇祯年间由时任池州知府的顾元镜重修。亭内书有杜牧《清明》诗中的石碑而成为杏花村的象征。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粉墙青瓦的建筑呢,就是陆舫,据历史记载最初是一座小桥,由于风景优美引得无数才子佳人来此赏景叙情,到明朝时贵池县令成都人张灿垣修建了一下,取名“陆舫”。
相传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经常带着他的官妓程氏到这一带饮酒作诗,程氏能歌善舞,懂诗作词,深得杜牧的喜爱。在唐代,县令、县尉都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不能带家属,杜牧当时四十多岁,许多生活料理都是官妓程氏长期服侍,这样,就成了他的次妾,当时唐代明文规定,所有地方官不能取民间的女子作妻妾,杜牧只好将已怀孕的`程氏嫁给了石埭县长林乡乡绅杜筠,生下了杜牧的儿子杜荀鹤,后来人们改称程氏为鹤娘。
现在在我们池州市石台县长林乡和贵池茅坦生活的杜氏的家族便是杜牧的后裔。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古建筑呢是村志馆,大家请看这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村在池阳杜诗物候能为证”,下联是“志存馆内赵客图文足释疑”。这里的“村”指的就是我们的“杏花村”,“池阳”就是贵池的别名,“杜诗”指的就是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物候”指的就是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致。“志存馆内”的“志”指的就是“杏花村志”这本书,“赵客”指的就是《杏花村志》的作者郎遂,“图文”指的就是我们《杏花村志》里的图文介绍,《杏花村志》是唯一被收入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四库全书》的村志。现在就让我们进去看看,这里有一块石碑刻的是古杏花村全景图,另外我们准备把杏花村志共12万多字,全部刻在墙上。虽然杏花村的争论由来以久,其中以山西的汾阳和安徽贵池为最,多数人也认为“酒是山西的好,村是贵池的真”,但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史料让更多的人知道真正的杏花村在我们贵池。
各位游客,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焕园,据记载,宋朝末年有位大官郎文韶因不愿入元朝为官,到杏花村隐居,建数间房屋,郎氏家族逐渐成为杏花村望族。到了清代,郎遂为纪念先祖在遗址上复建了焕园,今天我们又重新修建了这座名宅。大家请看这门上的对联“焕珠还异彩,盛世扩名园。”焕园又名“郎遂故居”。郎遂是贵池杏花村人,清代文学家、诗人。康熙时上过太学,从20岁开始起稿撰修《杏花村志》前后共十一年。现在就让我们进去参观一下。(介绍屋内陈设、郎遂的挂像、对联等)
各位游客,杏花村古井文化园的游览到此就全部结束了,欢迎下次有机会再来杏花村。
安徽池州的导游词4
各位游客:
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来到池州杏花村。我是你们的导游小萌,下面为大家介绍池州杏花村。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复建杏花村是池州几代人的梦想,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复建的一个重要标志,牌坊上的“杏花村”三个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题写的。
大门两边有一幅对联:“旭日照池州出墙红杏引春风四时飘绿雨,晓钟惊世界耀眼琼花香碧宇千里醉丹霞”,寓意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池州优美的生态环境引来无数外商来池州投资兴业,也才有了杏花村复建的开始,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古井文化园就是旅欧华侨詹晓荣先生投资兴建的,下面就请大家随我进园参观,一起探寻杜牧笔下的杏花村。
我们正前方这座山,上面刻有杜牧的《清明》诗,是大书法家启功的手迹,让我们走近看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书写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诗进行排列的,其实古时候人写字很多都是这样的。传说古时候有个书法家用此诗为人题写纸扇,持扇者不知扇上为杜牧之诗,便把它读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一读便成了一首绝妙的好词,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艺术家的共同灵感,我们启功老先生写这首诗也是这样的。有关《清明》诗的有趣话题很多,相传清代大文人纪晓岚,就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觉得该诗不够精炼,便每句删去两字,成了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后来也有不少人改过此诗,但真正流传到现在的还是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关于《清明》诗的传说还有很多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一本我们公司编的《旅游指南》看看。)
接下来我们看山的另一侧,是公园的园记和杜牧的生平简介。下面我就把杜牧的生平作一下简单介绍:
杜牧,陕西人,靠近现在的西安市,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后人为区别杜甫称其为“小杜”。公元844年开始杜牧在池州做了两年的州官,当时叫刺史,足迹遍布池州美丽的山水。留下诗歌4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明》诗。杜牧在池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减轻赋税、抓社会治安、造计时器、修建一些颇有影响的建筑等等。但真正和旅游有关的还是保护九华山的寺庙,当时在845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杜牧对九华山刚兴起的寺庙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为后来九华山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然我们今天看到的九华山可能就是两样的,所以池州老百姓永远地记着他,现在池州市的很多地名也和他有关,如杜湖、杜坞大桥等。我们在规划中准备在公园的东侧建一座杜公祠(杏花村过去就有杜公祠,是杜氏后人所建,清代知府李?雷?础督ǘ殴?艏恰罚?衷谝胖吩绶稀#
现在我们向前走,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是一颗古老的树,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是樟树,樟树是我们池州市的市树,那你们知道我们池州市的市花是什么花吗?是杏花(池州市树市花是2002年3月29日池州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项会议通过的)。
大家请随我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杏花村千年古井遗址所在地,这座颇具唐朝风格的建筑就是黄公井院,(指着对联)“红杏花开泉香一井,黄垆酒熟诗醉千秋”,很有气势吧。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口井吧,这口井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井的内壁四周都是青砖砌成的,深有9米,据文物部门考证确是唐代古井,有1000多年的历史。大家再看一下井边“杜刺史行春处”这块碑,是由明代大文人李歧阳题写的。(指着雕像)这是黄公的雕像,旁边一副对联:“幸得仙人传绝技,欣将名酒醉奇葩。”传说当年黄公酿得一手好酒,供不应求,仙人铁拐李路过此处,看到黄公夫妇忠诚勤恳,就暗中点化井水帮助他,后来在酒供不应求时井水都可以当酒卖,黄广润的夫人说:“酒虽好,猪无糟。”
现在我们从后边走,去实地看看酒是怎样酿出来的,酒糟又是什么样的。(手指酒坛)这块空地上的大酒坛,有4米多高,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黄公酒是我们公司注册的商标,那个小井样的标志是我们公司的徽标。现在我们可以闻到酒香了,(走进酿酒坊)这位就是黄公的后代黄师傅,这是发酵池,这是煮熟的饭,酿酒要用米和糠,100斤大米要兑20斤糠呢,现在我把工艺流程向大家介绍一下:首先将大米隔锅蒸熟,待熟饭冷却至40℃左右放入酒?等发酵材料,再入发酵池发酵,10天后起池再上锅蒸,利用循环水加热后出酒。
· · · ·
这黄公美酒大家要不要品尝一下,当年杜牧就是喝了黄公酒才诗意大发写下那首《清明》诗的,现在请我们现代杏花女把杜牧第一次品黄公酒的故事和大家说一遍,愿意品尝的就动手吧。(杏花女叙说这个典故)在清明这一天,杜牧一人私离刺史府,他久闻黄公酒的名气,于是慕名而来,到了黄公酒垆,当时没有什么客人,只有杏花女一人在那,杜牧让杏花女拿酒,但杜牧喝了之后觉得酒不好,不够香醇,说:“有没有好酒呀”,杏花女说:“好酒是有,但我要出一个上联,你若能对上来,就给你喝”然后,杏花女出了一个上联:“白锡壶腰中出咀”,杜牧没对上来非常后悔,当看到杏花女锁门,突然灵光一闪,对出了下联:“黄铜锁腹内生须”,杏花女就给他喝了黄公酒,杏花女要杜牧把这幅对联写下来纪念,不过杜牧在题名的时候没有直接把他的名字题上去,而是用了“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杏花女一看,大吃一惊,慌忙跪下,说到:“不知杜大人到此,多有得罪,还望大人海涵。”其中“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指的就是杜牧,而如今,这铜锁,还有杜牧喝酒的酒壶,都保存在杏花村村志馆里。 共2页,当前第1页1
(继续向前走)这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酒窖,这里面的黄公酒有几十年的历史。大家请这边走,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吟诗台,过去村里有个小亭子,专为文人吟诗作赋用的,自从当年杜牧留下《清明》诗后,杏花村名声大振,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赋,赏花沽酒。据《杏花村志》记载,共有300多位诗人留下诗词1000多首,所以杏花村又被称为“天下第一诗村”。现在的吟诗台不但定期举办诗会,还举行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主要以我们家乡黄梅戏、傩戏、傩舞、民歌为特色。
这匹石马传说是铁拐李的座骑,相传当年酒仙铁拐李,一天酒瘾大发,于是便骑马来到杏花村,大过酒瘾,喝了三天三夜,终于醉倒在一个小池边,后人称这个池子为“醉仙池”,大家看这个池子象不象个酒葫芦。
前面的这个亭,我们称它为“杏花亭”,这个亭子呢,就是当年为一些文人墨客来这里会友观景而特别建造的,此亭最早在嘉靖四年(1525年)由山西蒲州人张邦教兴建的,并撰联“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后来此亭又于崇祯年间由时任池州知府的顾元镜重修。亭内书有杜牧《清明》诗中的石碑而成为杏花村的象征。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粉墙青瓦的建筑呢,就是陆舫,据历史记载最初是一座小桥,由于风景优美引得无数才子佳人来此赏景叙情,到明朝时贵池县令成都人张灿垣修建了一下,取名“陆舫”。
相传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经常带着他的官妓程氏到这一带饮酒作诗,程氏能歌善舞,懂诗作词,深得杜牧的喜爱。在唐代,县令、县尉都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不能带家属,杜牧当时四十多岁,许多生活料理都是官妓程氏长期服侍,这样,就成了他的次妾,当时唐代明文规定,所有地方官不能取民间的女子作妻妾,杜牧只好将已怀孕的程氏嫁给了石埭县长林乡乡绅杜筠,生下了杜牧的儿子杜荀鹤,后来人们改称程氏为鹤娘。
现在在我们池州市石台县长林乡和贵池茅坦生活的杜氏的家族便是杜牧的后裔。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古建筑呢是村志馆,大家请看这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村在池阳杜诗物候能为证”,下联是“志存馆内赵客图文足释疑”。这里的“村”指的就是我们的“杏花村”,“池阳”就是贵池的别名,“杜诗”指的就是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物候”指的就是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致。“志存馆内”的“志”指的就是“杏花村志”这本书,“赵客”指的就是《杏花村志》的作者郎遂,“图文”指的就是我们《杏花村志》里的图文介绍,《杏花村志》是唯一被收入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四库全书》的村志。现在就让我们进去看看,这里有一块石碑刻的是古杏花村全景图,另外我们准备把杏花村志共12万多字,全部刻在墙上。虽然杏花村的争论由来以久,其中以山西的汾阳和安徽贵池为最,多数人也认为“酒是山西的好,村是贵池的真”,但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史料让更多的人知道真正的杏花村在我们贵池。
各位游客,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焕园,据记载,宋朝末年有位大官郎文韶因不愿入元朝为官,到杏花村隐居,建数间房屋,郎氏家族逐渐成为杏花村望族。到了清代,郎遂为纪念先祖在遗址上复建了焕园,今天我们又重新修建了这座名宅。大家请看这门上的对联“焕珠还异彩,盛世扩名园。”焕园又名“郎遂故居”。郎遂是贵池杏花村人,清代文学家、诗人。康熙时上过太学,从20岁开始起稿撰修《杏花村志》前后共十一年。现在就让我们进去参观一下。(介绍屋内陈设、郎遂的挂像、对联等)
各位游客,杏花村古井文化园的游览到此就全部结束了,欢迎下次有机会再来杏花村
安徽池州的导游词5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池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_。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东接黄山,南邻江西,西沿长江,北连铜陵,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以及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56万。池州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地处皖江城市带、长江经济带,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池州港作为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可常年停泊5000吨级船舶。318国道、206国道、铜九铁路、沿江高速、沪渝高速贯境内而过,合 (肥)铜(陵)黄(山)高速、安(庆)景(德镇)高速和建设中的池州九华山机场、宁宜城际铁路共同构成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获得2012年中国特色休闲城市-山水休闲之都称号。[1]池州市是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2]
池州是泛“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环境优美,生态优良。境内气候温暖湿润,江河水系发达,森林覆盖率达60%,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是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是安徽省旅游资源最集中、品味最高的“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进入“两山一湖”区域的重要出入口。池州境内以九华山为中心,分布着大小旅游区300多个,其中有4处国家级旅游品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国际性佛教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被誉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牯牛降;被誉为“中国鹤湖”的国家级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九子岩。还有首批4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平天湖国家级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杏花村等人文景观,是理想的休闲胜地。[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为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宋、元、明、清时期,池州[4]地区境域,至明代基本定型。据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池州府志·舆地志》,池州府的疆界,府东以青阳县荆山为界150里接宁国府。西以东流县方家庄为界240里接九江府。南以贵池县兴孝乡为界200里接徽州府。北以贵池县清溪口江北干为界15里接安庆府。东北以石埭县沓口铺为界200里接宁国府。东南以建德县昭潭为界320里接饶州府。东北以铜陵县荻港为界200里接太平府。西北与北同。全区广390里,袤400里。自池州府城(贵池县城)至南京陆行500里,水行550里;到达京师(北京,1421年自南京迁)陆行2800里,水行4050里。
清代至民国时期,池州的境域与明代池州府大致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池州地区两次撤销,三次重建,辖区和疆界也多有变化。自1988年8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池州地区至今,全区辖4个县级政区,即贵池市、东至县、石埭县、青阳县(包括九华山管理处),4个政区均位于长江以南,其中贵池市、东至县滨临长江。全区的疆界是:东连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以及铜陵市的铜陵县、芜湖市的南陵县、宣城地区的泾县,与青阳县、石埭县接壤;西邻江西省的景德镇市、鄱阳县、彭泽县,与东至县毗邻;北和西北,与安庆市区以及望江、怀宁、枞阳3县隔江相望,区界沿江而上,贵池区、东至县南接黄山市所辖祁门县、黟县、石埭县与之接壤。全区境域总面积8271.7平方公里。
池州自唐设州置府已有1380多年历史。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俊才名流。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渊明、李白、杜牧、苏东坡、岳飞、司马光、王安石等都曾驻足池州,
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传世诗篇,吟唱出“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的不朽诗句,九华山由此得名。杜牧的千古绝唱《清明》诗更使贵池杏花村名播青史,名扬中外。历代名家大作为池州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历经岁月磨砺更加灿烂。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为池州旅游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池州佛教文化特色鲜明,源远流长。闻名遐迩的九华山是以悠久的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区。公元719年,新罗国(今韩国)国王近亲金乔觉(法号地藏)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于99岁圆寂,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所载的地藏菩萨,僧众们便认定他是地藏应世,九华山遂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地藏菩萨立下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是大愿菩萨,他能帮助信众实现各种美好的誓愿。其后僧众云集,寺院日增,特别是明清以来,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贵池民间素有“无傩不成村”的谚语。几乎清代以前居住于此的家族都有傩事活动。目前,流行在贵池东、南部的众多村落以及青阳县的陵阳、杜村等乡。它的活动,仅仅以家族或不同家族因地缘关系或姻亲关系而建立起的社祭祀圈为范围。反映出古老的农耕文化特色。
傩,源于原始社会的逐疫,甲骨文中即有室内驱赶疫鬼的卜辞。《论语·乡党》已有“乡人傩”的记载。到了汉代,宫迁每年举行“大傩”仪式,除了戴面具摹仿十二种神兽,舞蹈驱除鬼魅外,还有手执鼗鼓的侲子合唱礼神的歌曲。贵池的逐疫活动也称作“傩”,当是沿袭了中原的古代傩文
傩戏
化传统。倡贵池地处长江以南,古代为吴越和荆楚之地,属水稻作业区,所以,贵池傩又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中原文化与越、楚文化长期交融的产物。傩在贵池流传的历史,不见史籍记载。明代《嘉靖池州府志·风土篇》最早对贵池一带的傩事活动作了简单勾勒。记载的活动内容与今日对比,仍然基本相同。清人郎遂编纂的《杏花村志》记载池州府治的四乡傩队八月十五日朝觐梁昭明太子萧统(池人奉为“土主”)的活动最为详细。证明,在清顺治以前,贵池每当秋季,要举行全境范围的朝觐“土主”活动体现着对土地春祈、秋报的农耕文化传统。从现存的仪式舞蹈、戏剧和音乐以及民俗活动各方面考究贵池傩是长期文化积淀的产物。它既有着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内涵,也受到儒、道、佛教文化的影响;在艺术方面,古代文化的层累面也很清晰地展现,如汉代的绂舞、矰舞,唐代的胡腾舞、西凉伎等;在戏剧方面,也可以看出变文、词话、傀儡、村俚歌谣及至宋杂剧、南戏对傩文化的影响。因此,贵池傩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清咸丰以后,由于多次战争影响,傩事活动在贵池逐渐式微,一些家族的傩戏失传,未失传者也由于中辍时间过长而呈现伎艺的退化。60年代后期,傩事活动曾一度匿迹。1982年以来,在一些村庄陆续恢复演出活动。
现在,池州傩在刘街乡姚街村、太和村等地流传已久。每年正月十五日,都要在固定地点举行大型的傩戏演出、祭奠等活动。充分表达了古朴的农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祷与期待..池州历史文化底蕴积淀深厚,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晚唐杜牧、北宋包拯等历史名人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李白、苏轼等众多文人雅士都曾驻足寻芳,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为池州赢得了“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始于母系社会的池州傩戏更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不仅自然景色秀美,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而且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寺庙百座,僧尼千人,是著名的国际性佛教道场。
池州境内被称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古木参天、千沟万壑、山水相映,素有“第二黄山”之称。
被誉为“中国鹤湖”的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湖水清澈如镜,沿湖烟树迷蒙,一派江南水乡好风光。
池州秀山门外的杏花村?,原只不过是几间普通的茅舍酒肆,毫无名气可言。杜牧的一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令杏花村名播青史,饮誉天下。
位于市区东1.5公里的.齐山?,貌似伏虎,首东尾北,是以岩溶地貌为主的自然景观。历史上有“江南名山之胜”的称誉,山上高丈余的“齐山”两个大字,风骨遒劲,铁笔如虬,是包拯出守池州知府时亲笔书写。市区东郊的平天湖?,绿水青山,烟波浩淼,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是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中心训练基地。
此外,大王洞?和九华天池?风景区都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王洞?坐落在池州西南的牌楼镇,规模宏大,奇景天成,堪称“洞中大王”;九华天池?位于池州市马衙境内,景观奇特,被誉为江南的“阿里山”。
安徽池州的导游词相关文章:
★ 安徽导游词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