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优秀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2)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设计篇四
一、复习巩固
二、讲授新课
1、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私虚伪,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
2、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是喜极而疯。范进中了举,几十年来的贫苦屈辱一旦改变就惊喜得发疯了。
说明他的灵魂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圆滑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同流合污。
3、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范进中举,从一个人的命运看,是于他有利,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透过范进看当时的读书人,悲剧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举或中举后变成疯子、傻子,就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从个人来看,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4、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讽刺。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上节课分析的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2)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3)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十几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三、课堂小结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态和人心,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四、布置作业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设计篇五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精彩片断之一。全文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采用对比手法,生动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乡邻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心冷漠。范进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将自己的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范进终于在垂老之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功名,狂喜之下他疯了,疯的很丑陋,也很可怜。范进的悲剧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民族的悲剧。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设计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提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创造性。
2、开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1、了解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了解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小说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份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
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讨论法、教授法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人常说人生有四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尤其是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美梦成真的,从此踏上了富贵之路,而有些人也为科举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的命运究竟如何,他又是怎样一个形象。
二、解说题目
科举制度
三、作者简介: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曾祖父,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吴敬梓少年是热衷科学,23岁时考取秀才,屡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读书生活使他暴露出叛逆的性格,父母去世,近房觊觎遗产,使他看透人性虚伪,卑劣,不到10年,家产挥霍一空,他经历富贵,贫贱,看穿世态炎凉,写出《儒林外史》。
(使学生走进作者,了解作者)
四、关于作品《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贯穿中心。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风貌。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
五、指导学生了解生字词
星宿(xiù) 斋公 (zhāi) 醉醺 (xūn) 癞蛤蟆 (lài)
阎王 (yán) 紧攥 (zuàn) 带挈 (qiè) 腆着 (tiǎn)
啐 (cuì) 嗑 (hē) 兀自 (wù) 轩敞 (chǎng)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说出现了那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学生四人为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回答)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是一篇讽刺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我们共安排了3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介绍作者和《儒林外史》、读课文、说字词、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主要是对比中举前后范进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学习并运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第3课时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并运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由于课文本身的魅力,分角色朗读课文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同学,他们读得很投入,教室里笑声不断,所以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也特别的深入。梳理情节和对比中举前后范进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不存在丝毫的障碍。
同学们发言最踊跃的环节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先征询同学们的意见,对哪个人物最感兴趣,我们就先分析谁?他们异口同声说“胡屠户”,我马上抛出问题:文章中胡屠户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你认为胡屠户是个什么样的人?见他们兴致高涨,我让他们先小组讨论,然后告诉大家讨论的结果。孩子们讨论热烈,没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甚至还主动表演了胡屠户两次离开范进家的情形,那次第,怎一个“乐”字了得?总结其性格特征也格外到位,说他是“势利、自私、视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然后,我又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张乡绅、众乡邻,最后才分析主要人物范进,孩子们分析的太详细了,竟然也分析了中举前后范进性格的不同。
一位同学说,中举前范进唯唯诺诺、忍气吞声、卑微、怯懦、热衷功名、麻木不仁,就是一个“怂包”,中举后,面对张乡绅竟然逢迎自如,真是太圆滑太世故了,太能“装”了。我问他们范进发疯的情节好看吗?他怎么就能疯了呢?范进中举是戏剧还是悲剧呢?有同学说范进发疯的情形应该是用来夸张的手法,他考了大半辈子终于中了,就意味着自己将要彻底告别过去的生活,马上迎来荣华富贵,不疯才怪!他疯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已经到了让人亦痴亦狂的地步。然后,我们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顺利成章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也许是小说本身的魅力,我感觉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可以酣畅淋漓地诵读课文,可以兴高采烈地讨论,发言是更是畅所欲言,笑声不断。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真的可以让语文教学呈现一片生机。
看了“《范进中举》优秀教案设计篇”的还看了:
4.长城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