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一、问题解读:
1.问题提出的背景
背景一:在两年的研究过程中,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课堂教学已自成特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三环节四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让我们也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就感。但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在课堂授课时间一定的情况之下,我们又该如何来最大限度的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呢? 今我们的想法是:在通常习惯下,课前预习几乎被大多数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的开发出这部分学习时间和效益,那么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岂不是就可以大大的“拓宽”?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岂不又有了新的突破点?
背景二: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弱科生的队伍越来越大,如果放任这部分学生自由发展,只能制造更多的社会麻烦,我们该如何让这部分已经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重新回到我们的学习团队中来?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让他们实现知识的有效衔接,重拾学习的信心。
2.目前的现状
“课下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由于要求不明确,对预习的方法指导不到位,对预习的结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检测,课堂上不能有效的运用预习的成果等,导致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以致于有些学生认为预习跟不预习差别不大,所以也就缺乏了预习的动力。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认真备好课;同理,学生想在听课过程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益,也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而且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预习是求知过程中一项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更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知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所以预习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本学期,我们将课堂教学研究的着重点放在了课前预习的研究上。希望通过研究,进一步最大限度的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益。
3.预期效果:
从学校实际出发,我们学校给学生精心编制课时学案并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学生依据这种模式,通过自学充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得出自己初步的思考。
二、研究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方法和策略
1.观念先行,课题带动
观念决定行动,为了让老师以最快的速度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利用周六集中培训、集体备课等时间,通过个别座谈、实验对比等方式来理解和验证课前预习的实效性,最后达成一致共识,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大大的节约课堂讲授时间,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课前预习在老师们的思想中引起了足够的重视,而且被提升到了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
2.创立具有学科特色的预习模式,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在“四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预习作业以学案的形式来呈现,能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益。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科的预习模式已基本成型。
3.设计预习作业本,把预习要求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我们开始时将预习任务的布置安排在课内进行。教师有具体的指导,传授预习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教师必须在学生预习前做到“三给”,即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同时要求老师预习目标的确定与任务的布置注意以下几点:①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布置课前预习。教师要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级段特点和实际的学习能力对课前预习内容进行设计。②课前预习的要求目标要有层次性。课前预习的设计,教师要在认真研究和掌握学情的基础上,敢于向学生的智力挑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力情况,分层次布置不同的预习目标。
预习要求出台,教师指导到位以后,教师就要及时将这些要求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力争做好以下几点:
(1)把预习作为作业布置。
在大多数学生心中,都认为做练习题或者做卷子才算作业,而预习压根儿就不是什么作业,自己高兴就做,不高兴就不做了。针对这一思想,教师首先应让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并且把预习这个任务在每教完了一节新课后就布置下去,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2)持之以恒,努力培养预习习惯。
为了让预习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老师力争坚持做到将每部分要学习的新内容都引导学生去预习,而且每过一段时间就对学生进行一次预习习惯的评价,重在鼓励大家认真对待每次预习,让学生能持之以恒,慢慢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预习本”,每次把预习的结果及时地记录在本子上;而且力争做到逐渐让“作业本”成为学生自编的学案,通过这种自编的学案,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为评价预习效果和进行课堂检测提供依据。
4.即时评价和检测,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要想让预习真正有效,而且做到持之一恒,检测环节的落实尤其重要。人其实都有惰性,尤其是学生,自觉性、约束力不够强,如果不及时检测,教师就无法把握学生预习的程度。预习好的学生因缺乏检测,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就会缺乏预习热情,而缺乏主动预习的学生情况就会更糟。久而久之,预习则流于形式。所以,检测必须针对预习要求,及时的一一落实,而且要进行精心设计。我们要求老师一上课,就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或默写,或学案检测,或板演知识体系等方式直接检测基础知识,使“三讲三不讲”落到实处。这种做法,既帮助学生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疑惑点,督促学生保证预习的效果,又为教师找准讲点,还使预习认真的同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基础知识解决之后,老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内重点探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探索知识的纵深性,利用课堂上所学得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学生用于课堂学习的时间就会大大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