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课前预习>

历史预习习惯的养成方法是什么

欣怡分享

  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要学好历史不妨试着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历史预习习惯的养成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历史预习习惯的养成

  一、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这个环节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环节。认真听讲就是听老师讲课的思路,分析教材的方法,听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解释。老师讲课的方法换一个角度就是学生学习方法

  二、阅读历史教材的习惯

  要全读就是阅读教科书中所有的内容,如课题、子目标题、正文、注释、插图、思考题、练习题大事年表等。这是对学习历史知识的总要求。要通读就是将教材中零碎、局部的历史通过阅读融会贯通起来。这就要求在读书时要前后联系,因小而大,把局部的知识投入到某章、某单元的大范围内联想和梳理。要略读就是在全读之后,在笼统地游览一遍教材内容,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一个粗线条的知识体系。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读和记教材中的目录、章题、节题和子目。要精读就是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要进行字斟句酌地推敲和理解,明确教材中所含的主要观点以及说明这些观点的失事,了解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要异读就是在阅读时要把相近、相似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鉴别,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从而达到准确历史知识的目的。要做记就是在阅读教材时,要做好读书笔记,把动口、动脑、动手结合起来,调动各种器官的能动性,使大脑处于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

  三、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不少的是通过查工具书来解决的。中学生应查阅《历史词典》《历史成语词典》等。勤查工具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扩大知识面和视野,不断积累历史知识,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思索感悟的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与思、学与悟是不能分开的。学与思好比车的两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有了链子,才能共同发生作用,车才会不停地前进。学与思只有紧密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思索感悟的习惯,把这项工作放在预习、学习、复习的全过程中去完成,从而使思维敏捷、视野开阔,逐步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革命老人徐特立非常推崇这种学习习惯。“动笔墨”在这里或指做笔记,或对历史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画点勾画,或是读而有感、感而有记、随时记录下点滴感受、思想,或是进行摘录,记下自己喜欢的名人睿语、新颖的观点。这种习惯对于提升筛选能力、分析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六、养成良好的做作业的习惯

  先复习后做作业,先仔细审题后作解答。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改正错误,书写要工整规范。

  七、养成自觉复习的习惯

  记忆与遗忘是一队孪生兄弟,而“重复是学习之母”。学习不能一劳永逸,要“学而习之”,这样才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复习包括整理笔记,补充完善课堂笔记,加上理解性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复习。

  八、写考后记的习惯

  考卷拿到手后,常常见到一些同学,只注重考卷上的分数,得了高分就兴高采烈,得了低分则闷闷不乐,有的竟把考卷扯得粉碎或揉成纸团。后来,他们发现,很多考题是以前考过的题,或者略作引申,相差无几看起来似曾相识,做起来照样出错。学生应对每次考试进行认真总结,注意作好考后记,下面就结合历史材料来谈一谈这一问题。

  ①记方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每次考试后,我们既要弄会每一个题目,又要着眼于把握每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材料解析题、问答题、识图题等主观性试题,因其灵活多变,更要注意总结他们的解题方法。一般而言老师在讲评时总会介绍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我们还要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总结,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②记典型。试题多以教材重点,难点而设,也有些试题是教材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点。这些问题考过了以后还会再考,并且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在笔记本上要对它们进行分类整理,记录考卷中出现错误的典型例子,然后加上注释,说明错在那里,应如何修正,并记下出现错误的原因,对某些典型的错题,也要收入“错题集”,以免下次再重犯类似错误。

  ③记新知。考试也是我们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渠道。一方面试题本身会蕴涵新知,另一方面,老师也会结合某些试题介绍一些相关的新知识,新信息。

  ④记得失每次考试后,我们都会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但不少同学却难遂人愿。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记取每次考试的经验和教训。因此,我们对每次考试的成功之处,尤其对失利的原因,如思路问题、概念问题、粗心问题。弄清了错误的性质,也就找到了错误的原因和改正错误的办法。每次能对错误进行分析,就会自己容易犯什么错误,找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都要作好总结记录,以便经常翻阅,从而掌握应试技巧,提高学习成绩。

  历史预习的技巧

  1. 做好笔记

  在一轮复习中,老师会从头开始很详细地复习一遍,原高一高二的笔记也会补充上很多新的内容(甚至可以弃用以前的笔记而使用新的笔记)。

  笔记内容在我看来应分为四个部分:

  ① 讲义即需要背诵的知识点(主干知识)。

  ② 补充的点(大都是选择题的点,这些小点无需背诵和写进试卷大题答案,而是应该熟记,作为应付选择题的知识。且这类补充的点大都是老师一带而过的点,课堂上认为重要的应该迅速记下) 。

  ③ 从错题中补充出来的知识点(即看错题的详解或者问老师的内容中总结出来的自己之前不清楚的知识要点,一般为选择题的要点)。

  ④ 从练习册中补充的点(一轮练习册中会有大量干货如表格,可以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整理出来)。

  2. 背诵

  背诵是文综学习的基础性操作,任何偷懒不背诵而想依靠应试技巧甚至蒙题得分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背诵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背诵方法(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高效率地背诵且背诵效果是流畅的而不应停顿太多、太久),而且需要不停更新改进自己的方法。在此我为大家提几个小建议:

  ① 有线索地背诵:线索或者体系是历史和政治背诵中所必须的。在背诵时,不应零零散散,而要将背诵内容串成线(大线和小线)。在平时的背诵时,应该把每一课的要点(如背景,过程,意义等内容)有逻辑有顺序地背诵。这对于加强记忆非常有帮助。在总复习中,应该将每一课串成线,考试(尤其41题)很要求我们对一段时间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这步操作无论对加强对整本书的记忆还是对应对大题都大有裨益。

  ② 找到自己的背诵时间:有些人习惯早起背诵,有些人习惯傍晚背诵,有些人习惯在马桶上背诵。背诵习惯各有的不同,记忆效率的时间变化对于每个人来说也会大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找到自己最清醒的时间段背诵(背诵与做题的最大区别就是背诵要求我们有一个很清醒的头脑,在疲困时背诵的效率几乎只有清醒时的一半)

  ③ 重复地背诵:️每次背诵至少需要完整的两遍,第一遍是看笔记背诵(尽量避免死盯着笔记一句一句读出来,可以分为一小句一小句背诵,背诵时视线多从笔记上移开,闭眼也好,看墙壁也好··· 第二遍应该脱离笔记再从头到尾(有顺序地)完整背诵一遍 ️24小时内应将背诵的内容重复背诵一次(这一步对于平时的背诵很有帮助)。

  3. 练习及总结

  练习有两个作用。第一个是保持题感,跟英语的语感一样,经常接触对于学习和考试大有帮助,这也是高考前几天仍要保持一定量练习的原因。一定不能长时间不接触某学科的练习(如果在此学科自认为已经学得很好更不可拼命挤压本学科的学习时间去学习别的学科,而是应该适当减少此学科学习时间的同时保持一定量的练习量,以不产生生疏感为宜)。练习的第二个作用是查漏补缺、总结。一定要记住“学得多不如学得精”。总结的作用远远大于做练习本身,只是想着快速完成大量练习,追求多量而不加以总结吸收是没有用的。即使总结可能会花上较多的时间,但是请务必做好这步工作,把时间用在刀刃上。那么应该如何总结呢?在我看来,总结应分为选择题和大题两部分总结。选择题的错题整理推荐使用扫描全能王app将错题扫描储存进手机,还可以在app中做归类工作,相比传统方式既省时又简洁。全国卷的一些选择题倾向于补充教材的不足(比如雅典民主政治也束缚了公民的自由),有些答案的观点甚至与教材内容截然相反。这时候从题目中总结对史实的新观点就很有必要了。因此错题答案则可以选择性地抄写进笔记或课本作为补充知识。大题的总结则更多在于收集“答题术语”(大题答案主要来自笔记材料术语三个部分),觉得必要时甚至可以将题目和答案抄下来背诵(尤其是全国卷),这对于增强题感、规范答题大有裨益。整理总结时亦可分题型(背景原因题、意义题等)整理术语、必答点。

  历史预习的方法

  一、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

  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

  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繁荣(指具体表现)

  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

  在这些大致内容列出来之后,不妨深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有些城市经常被作为首都,选择首都的标准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标准?再比如,为什么有些朝代能坚持几百年,有些朝代却如昙花一现,各个朝代都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我们在学习历史当中,要培养自己的就是思考意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去探究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会极大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预见能力。

  精华在线的几位历史老师,在教学当中,都非常注重帮助大家列好知识框架,可见这一点,在历史的学习当中,是极为重要的。

  二、补充史实和教材观点

  大纲列好之后,我们可以在大纲之内补充基本史实。根据每个章节内容,添加重点历史史实的各种因素:

  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

  事件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口号等)

  事件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意义、经验教训等)

  在对历史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因谁而起,因什么事情而起,又是在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影响之下。历史是事件的组合,一个个的事情,还是很有意思的。所以我们可以尽力去还原这个事情,大家都很爱听老师的课,就是因为他能讲历史讲得有意思,有深度,而且在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还能顺便把这个事情的所有内容都记住了。

  三、牢固掌握学习公式

  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 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 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 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猜你喜欢:

1.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计划

2.人教版八年级历史四单元预习提纲

3.六种学习习惯的养成方法

4.怎么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5.怎么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3745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