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进课堂你是怎样看待的
“站在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讲,是有必要推广京剧的,但是对学生们来讲,是否有兴趣最重要。如果能找些耳熟能详的曲目,让孩子们去欣赏,做一个观众,而非演唱的话,对他们的意义可能更大。她认为,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大,只要能让孩子们感兴趣,也不会增加所谓的课业负担。那么,京剧进课堂你是怎样看待的?下面学习啦小编和你一起来看一看不同的观点。
京剧进课堂你是怎样看待的
各方评论:京剧课进校园能否传承优秀文化
哲学课的期终考试,我选择以论文应试,选题就是“试论戏曲的现代美学”,主要是说越剧之美,得了高分。不久前,我花了点时间欣赏了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很长,但很青春,难怪在北京大学的演出那么受当代大学生喜欢。
京剧进课堂 文化进胸膛
京剧进课堂,未必非得培养出一批名角或者一批票友。说到底,京剧注定不会像流行歌曲一样遍地传唱,更不可能迎来遍地戏迷。但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我们可以不喜欢,甚至可以讨厌,但我们不能对它一无所知——如果因为无知而远离它,那不仅是京剧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悲哀。
人文艺术教育的技能化、边缘化、形式化问题,是当前学生人文、艺术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这与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以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肤浅有密切关系。不根本改变技能化、边缘化、形式化的趋向。
京剧的表演程式繁复复杂,其表演非常细腻,甚至到了鼓点子能打出演员眼珠的转动,眼皮的开阖,手指的颤抖程度,可以说一颦一笑,皆有艺术。要学习和欣赏京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样的学习成本,无疑会让早已对学业感到不堪重负的中小学生们觉得雪上加霜。
各地反应:地方戏曲或进音乐课
河南省教育厅体卫处处长郭蔚蔚说,我省虽暂不开设京剧课,但早在2002年我省在制订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施方案的时候,就已把豫剧作为一项内容编入了方案。郑州市文化路二小、郑州英协外国语小学等学校的豫剧课目前都很受孩子们欢迎。
民族艺术需要传承和发扬光大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至于各省市是否应该把当地的地方剧种纳入教学内容,将根据试点情况而定,毕竟民族艺术也是百花齐放的,如果可行,不排除浙江会将越剧等地方戏曲纳入全省中小学的音乐课。
92年是川剧复兴最盛的一年。部分学校组织学生演出。然而,戏剧的精髓并非那么容易掌握,唱、念、做、打,样样都要功夫。“学生们纯粹只能在舞台上说唱,或做一些简单动作,久而久之就没了新鲜感了。”
网友献言:“京剧”可否改为“戏曲”?
中国的“戏剧森林”,更是叹为观止啊。京剧之外,昆曲越剧黄梅戏,粤剧评剧二人转,秦腔花灯花鼓戏,川剧豫剧碗碗腔……不胜枚举。就这次进入试点10省市的浙江来说,“越剧进课堂”似乎比“京剧进课堂”来得更现实。
既然剧种万变,还不如用整体意义的戏曲来“以不变应万变”,能否将“京剧进课堂”改为“戏曲进课堂”?
现在很多国家都把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纳入基础教育中,京剧进校园非常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样板戏作为一定时期的产物,是人民创造的艺术,是京剧艺术的一部分。它有简单易学、贴近生活的特点。所以从样板戏入手,比较容易培养孩子对京剧的兴趣,从而循序渐进理解京剧更深的内涵。
京剧是一门具有一百多年历史,发展得比较精致和成熟的综合性艺术,它不仅仅是“唱”的问题——在服装、道具、化装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并且要求演员兼具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要精通这些东西,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天赋外,非经过几年的专门训练不可。
京剧是个好东西,需要传承,但教育部采取在中小学开设京剧课的方式来“强力推广”,既不妥、也不必。如果京剧可以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那么,学校也应该开设武术课、书法课、剪纸课,甚至相声课、围棋课。可以称为国粹的文化有很多,为什么要把京剧捧出来“必修”一番?全国很多地方戏,无论从历史还是从艺术水准来看,都同样值得推崇。刘长锋:喜欢秦腔,你不给我学秦腔,偏偏给我学京剧;我喜欢粤剧,你偏偏也要我学京剧。这种强制性填鸭式推广可能非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却很可能招致厌烦和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