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分析崔莺莺的形象

淑航分享

  崔莺莺是《西厢记》里是重要人物形象。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分析崔莺莺的形象的文章,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分析崔莺莺的形象(一)

  在我国古代文学形象中,崔莺莺作为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的代表,在文人笔下不断变化着。长久以来,崔莺莺的外表、性格、言行举止,随着作家的个人喜好、一个时代的大众审美趋向而有所损益。

  一、唐代

  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源起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其中的莺莺才貌双全,哀怨隐忍,对张生一往情深地付出却终遭遗弃,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文中对莺莺外貌的描写比较简略,只是概括地说其天生丽质,无需装饰——“常服晬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张生救了莺莺一家后,其母郑氏“厚张之德甚”,让莺莺“出拜尔兄”,莺莺“久之,辞疾”,直至郑氏发怒才“久之,乃至”,表现出莺莺既有封建社会女子的矜持,又有少女的腼腆羞涩。受传统礼教的束缚,莺莺在恋爱过程中,内心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如张生赠之以《春词》,莺莺回诗,与张生订下幽会之期,见面之后却“端服严容”,数落张生,告诫他“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在张生已绝望的情况下,莺莺却又自荐枕席,一夕之后又十几日“杳不复知”,张生于是又写诗传情,“自是复容之”。这过程显示了莺莺内心充满了犹豫与挣扎,既强烈地渴望爱情,又害怕承担为爱情放下尊严的后果。张生将去长安,莺莺“宛无难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后张生“以文调及期,又当西去”,“崔已阴知将诀矣”,为张生鼓琴送行,却终于“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莺莺已经预料到被始乱终弃的命运,虽然难以割舍却自觉无力抗争,在张生未表示出离弃之意时就主动放弃了。虽然她比张生先提出分手,实际上她的感情要比张生持久得多,她对爱情和幸福有不可遏制的眷恋、向往,所以张生的一点点没有保证的温存,都被莺莺看做可以重燃希望的鼓励,如张生走后的第二年,又寄信给莺莺,莺莺积极地回信赠物,“玉取其坚洁不渝,环取其始终不绝”,倾诉己之相思的同时也希望张生的感情坚定。然而张生最终还是离开了,莺莺受到这样的玩弄除了哀怨竟没有表现出一丝气愤,元稹的作品通篇全无莺莺对张生痛恨、怒责的文字,其怯懦隐忍的形象跃然纸上。

  李绅作有《莺莺歌》,舍去了崔张恋爱过程中的纠葛与离别,只交代了莺莺被张生所救,二人相爱并写诗约见,其中的莺莺与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的少女一样,情窦初开、感情真挚,无特别之处。

  二、宋代

  秦观和毛滂各有一支写莺莺的《调笑转踏》。秦观所描写的莺莺在未遭遇爱情之前就已有了青春的自觉,“未识春光先有情”;毛滂则将此题处理成一般的闺怨题材,其笔下的莺莺跟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女子一样是遭到爱人离弃的哀怨少女。赵德麟读过《莺莺传》之后,“惜乎不被之以音律,故不能播之声乐,形之管弦”,于是制作了《商调蝶恋花》歌咏崔张爱情,于元稹的《莺莺传》中加了唱词,原文未做删减,所以此处的莺莺与《莺莺传》中的形象并无差别。

  三、金代

  董解元将这个爱情故事敷衍成长篇作品《弦索西厢记》,对莺莺的身份、仪表、内心等方面做了多方改造和细致描写,将崔张二人之间的恋爱纠葛改写为崔张为追求恋爱自由、婚姻幸福,联合红娘、法聪,共同对抗老夫人、郑恒的情节,莺莺因之获得了封建礼教叛逆者的新个性。

  1身份尊贵

  针对《莺莺传》“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从母”一说,陈寅恪早已论定:“然则莺莺所出必非高门,实无可疑也。”董解元对此作了改变,赋予莺莺高贵的身世——“乃崔相幼女也。”金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各个方面都不得如意,他们心中有着对幸福的幻想,反映在选择伴侣方面则是希望娶得一位出身清贵的大家闺秀。

  2姿容绝世

  崔张初次见面,张生即惊叹“二停似菩萨,多半是神仙”,“淡净的衣服儿扮得如法……便周昉的丹青怎画”。莺莺的姿态、容貌天下少有,令张生“五魂俏无主”,竟至于“手撩衣袂大踏步,走至跟前欲推户”。不禁描写细致,且不做正面描写,而是从张生的眼中折射,从张生之口道出,更显得真实。像这样的描写在文中出现过多次,如崔张月下和诗时张生的心理活动,作道场时一众人等的反应,这样多番渲染,突出了莺莺绝色佳人的形象。

  3才华出众

  董解元在文中增加了崔张二人的诗词唱和,如月下和诗及约期幽会,可见莺莺才思敏捷,与张生互相敬慕。张生在被郑夫人赖婚之后,痛苦之下以琴代语,向莺莺诉情,莺莺“窗下立了多时”,“流泪湿却胭脂”,显示出莺莺通晓音律,为张生的知音。这同样是以董解元为代表的金代文人心目中婚姻理想的反映。

  4对爱情的追求热切执着

  张生对莺莺一见倾心,于夜中“至莺庭侧近,口占二十字小诗一绝”,莺莺闻声而出,整衣对月,“依君瑞韵,亦口占一绝”,这一举动遭到郑夫人的严责,因为这违反了一个女子应遵守的举止规范,同时也反映出莺莺渴望爱情,不惜触犯礼法。董添加了郑夫人许婚又赖婚的情节,莺莺对母亲的做法不满,怨形于色,乃至“见人无语但回眸,料的娘行不自由,眉上新愁压旧愁”。作为封建社会的相国千金,莺莺这般做法之大胆,突破了前代的形象。张生上京应考,莺莺于临别时嘱咐:“休取次共别人便学连理!”她表明了自己的坚贞——“妾守空闺把门紧闭”,同时要求情人也要向自己承诺感情专一——“你咱是必把音书频寄”。这样果断明确的维护自己的爱情,争取自己的幸福,是完全不同于前代莺莺逆来顺受的做法的。金元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自我意识觉醒。孔齐在《至正直记》卷二《浙西风俗》中说: “浙间妇女,虽有夫在, 亦如无夫, 有子亦如无子, 非理处事, 习以成风。”这些理学腐儒在正面指斥纲常沦丧的同时恰从反面说明了男女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变化, 这种现象也可以从元杂剧中所涌现出的大批女性形象中看出来。上至相国之女, 下至青楼歌妓, 都被塑造得血肉丰满富有个性。

  分析崔莺莺的形象(二)

  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主题之所以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首先得力于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小说《莺莺传》写的是张生的风流韵事;《董西厢》也是以张生为故事的主角,渲染的是张生对美色的不懈追求;而《王西厢》才是真正的"莺莺传",莺莺被放在比张生更突出的地位,着重写她的恋爱心理、性格发展和遭际命运,写她对爱情的追求。这个变化反映了作者把最大的同情和赞美倾注在受封建礼教迫害最深而又敢于反抗的女性上,表现了先进的妇女观。

  崔莺莺是个美丽而又多情的相国小姐,既深受封建文化的熏染,又不满封建礼教的束缚,最后终于走上了叛逆者的道路。她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刻划得最成功的、具有叛逆性格的贵族妇女典型之一。

  剧作一开始,她是作为一个怀春少女的形象出现的。她因父丧,和母亲老夫人扶柩回老家安葬,中途被阻于普救寺内,等待她的未婚夫郑恒来相帮。老夫人看管甚严,不准她"不告而出闺门",只在无人时才让丫环红娘相陪"闲散心耍一回"。她上场后第一段唱词是:【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这分明道出了一个被禁锢在寺庙里的妙龄女子对韶华虚度的感伤,也可窥见她对父母早年定下的和郑恒的婚事的不满。

  《西厢记》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写崔莺莺和张生邂逅相遇,萌生爱情。莺莺的美貌,先是从张生眼里作了正面描写,后来又在"闹斋"一折里通过写她的出现,使法堂上"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霄",甚至因"贪看莺莺,烛灭香消",作了更充分更生动的侧面烘托。正是莺莺的"倾国倾城貌",迷住了张生的"多愁多病身"。而莺莺对张生这个"外象儿风流"、"内性儿聪明" 的青年也是一见留情:红娘告诉她"那壁有人",催她回家,而她却回头觑视张生,"慢俄延,投至到拢门儿前面,刚挪了一步远"。在"联吟"一折,红娘告诉她张生打听小姐消息时,她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着嘱咐红娘"休对夫人说"。听到墙角张生吟诗时,她还大胆向张生倾诉衷曲,依韵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表达了自己不愿再过封建礼教拘系下的孤寂生活,希望能获得同情和爱慰的感情。当张生受了和诗的激励,竟然"拽起罗衫欲行"时,莺莺并不惊惶回避,而是"陪着笑脸儿相迎"。要不是"怕夫人嗔着"的红娘叫她回家去,或许二人还会深谈。在做道场时,她又对张"好生顾盼",眉目传情。虽然她的举止始终不失大家风范,但是她的内心已掀起爱情的波澜。这显然是封建礼教和她的相国小姐的身份所不能容许的。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写崔莺莺和张生爱情逐渐成熟,以及和老夫人发生冲突。正当莺莺因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时,突然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指名索要莺莺。莺莺为了解救全家和三百僧众,挺身而出,提出"五便三计",甘愿牺牲自己的青春、幸福,乃至生命,表现出她不但形体美,而且心灵也美。当张生宣布自己有退兵之策时,莺莺暗自高兴,"只愿这生退了贼者",她可以按照老夫人当众的许诺,嫁给如意的张生了。兵退之后,莺莺对张生的风度和才德的爱慕更进了一层,还怀有感激钦敬之情:"免除崔氏全家祸,尽在张生半纸书。"她尤其庆幸:"我相思为他,他相思为我,从今后两下里相思都较可(病愈)。"谁料想老夫人却变卦赖婚,"着莺莺做妹妹拜哥哥",这不能不引起已堕入情海之中的莺莺的怨恨,责怪"老夫人谎到天来大","将俺那锦片也似前程蹬脱(踢开)"。心中暗骂老夫人是个"口不应心的狠毒娘",开始走上了叛逆、反抗的道路。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写莺莺在叛逆道路上的曲折反复的思想发展过程。她毕竟是个大家闺秀,虽然有追求爱情自由的愿望,但又不能一下子挣脱封建礼教对她的束缚。她得知张生有病,央求红娘探望。而当红娘带回张生书信,她内心很兴奋,表面上却要装假,大发脾气,要告过夫人打下红娘下截来。本来是她写诗约张生幽会,张生应约而来时,她却又把张生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这种出尔反尔的举动,反映了她自身的深刻的矛盾。莺莺既拘于封建礼法对她的长期教育和影响,又提防老夫人派来的"行监坐守"的红娘是否会向老夫人告密,还担心倜傥风流的张生能否和她白头偕老,这就使她在叛逆、反抗的道路上不得不一步三回头,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这一本戏看起来似乎是表现莺莺和红娘、张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其实质却仍然是叛逆者和封建礼教的矛盾斗争,真实地反映了贵族小姐背叛封建家庭时瞻前顾后、曲折反复的历程。

  在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中,莺莺由于红娘的帮助,终于冲破封建礼教之大防,与张生私结了百年之好。这是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的背叛,对"门当户对"的封建门阀观念的否定,标志着莺莺叛逆性格的一个重大飞跃,她的反封建的思想、行为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矛盾冲突并未结束,老夫人得知后,逼迫张生进京赴考,得官后才许成婚,而她却认为诚挚专一的爱情比荣华富贵更值得珍重,因此对"金榜无名誓不归"的张生说:"但得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表明了她对封建社会价值观念的鄙弃,这和当初张生为了爱情而弃置功名的志趣是一致的。她还在梦境中私奔出城,追随张生同去,认为"有限姻缘,方才宁贴;无奈功名,使人离缺。"表示"不恋豪杰,不羡骄奢;自愿的生则同衾,死则同穴。"莺莺把功名利禄看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把爱情置于其上,这在封建社会极为难能可贵,说明她的叛逆性格已经在同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的斗争中由摇摆而坚定,最终完成。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圞》,写郑恒造谣张生中状元后被卫尚书招赘为婿,张生衣锦还乡,真相大白,和莺莺团圆成亲。在这一本里,莺莺的戏不多,主要表现了对张生的无尽思念,性格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她接到张生高中报喜的书信时说:"早是我只因他去减了风流,不争你寄得书来又与我添些症候。"这仍然是写她重恩爱而薄功名的思想感情。

37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