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怎么设计

欣怡分享

  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如果要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就要饱含情感。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了解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学习重点 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学习难点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及电荷的移动。

  教 具 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散开的塑料绳,碎纸屑、验电器、金属棒

  学法指导 阅读课本第32-34页,利用双色笔将书中重点勾画出来,看完书后对重点知识点默记一次,完成自学检测。

  一、温故知新:

  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 、 构成的。

  2、关于热机的效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机做的有用功越多,效率一定越高

  B.热机消耗的燃料越少,效率一定越高

  C.热机做一定的有用功,消耗的燃料越少,效率一定越高

  D.热机做功越快,效率一定越高

  二、自主学习:

  (一)、两种电荷

  阅读课本32页至33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思考: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摩擦起电:演示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现象:______________ _。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 __。

  结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演示图15.1-1

  ①正电荷:被 摩擦过的 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被 摩擦过的 所带的电荷。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 ,异种电荷 。

  3.电荷量:①定义: ,简称 。

  ②单位: ,简称 ,符号 。

  4.验电器:

  (1)构造: 。

  (2)原理: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由于 。

  (3)用途:检验物体 。

  (二)、原子及其结构

  1、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

  2、原子由___和____组成,位于原子的中心是_____,____带正电,____带负电。

  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_____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

  4、元电荷:电子是带有最小 的粒子,所带的电荷量为 。符号 。

  5、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 ,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 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 电。

  6、摩擦起电的原因: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 ,使正、负电荷分开。

  (三)、导体和绝缘体:演示图15.1-4、15.1-5

  1.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演示实验:

  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1)导体: 的物体。如 、 、 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

  (2)绝缘体: 的物体。常见的绝缘体有 、 、 、 、玻璃、塑料等;

  备 注

  (3)自由电子: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 。金属导电靠的是___________

  注意: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如:湿木是________,玻璃是_______,被烧红玻璃是_________。

  三、知识点总结

  摩擦起电及其原因、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导体与绝缘体。

  四、自我检测

  【作业布置】

  初三物理教案一

  【知识点津】

  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原理。

  【自学检测】

  1、显微镜是由 和 两组凸透镜组成。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物镜成 、 的像。目镜使“物体”成 、 的像。

  2、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靠近眼睛的是 ,靠近被观察物体的是 ,物体经过 成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像再经过 放大,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了。

  3、望远镜是由 和 两组透镜组成。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物镜成 、 的像。目镜使“物体”成 、 的像。

  4、望远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 附近成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 ,用来把这个像 。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口径做的较大,是为了 。

  5、我们不能看清一个物体,与物体对我们的眼睛所成的视角大小有关,物体离我们越近,视角越 ,看物体越清楚。

  【学测同步】

  知识点1 显微镜的原理

  观察时,将小物体放在物镜焦距以外附近处,经物镜生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该实像恰好在目镜焦距以内附近处,再经过目镜放大正立的虚像。

  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的焦距很短,目镜的焦距比物镜稍大。

  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该物体应放在物镜的何处?

  随堂练习

  生物课上常用的显微镜能对微小的物体进行高倍放大,它们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对被观察物所成的像是( )

  A.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C.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D.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知识点2 视角

  视角越大,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越大,人对物体看的越清晰。

  视角的大小决定于物体的大小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物体越大,离眼越近,视角越大。

  例2 小明观察远近不同和高矮不同的两根竹竿,眼睛感到最高的是( )

  A.15m远1.7m高的

  B.15m远1.5m高的

  C.10m远1.7m高的

  D.10m远1.5m高的

  随堂练习

  小明站在平面镜前,当他逐渐靠近镜子时,由于像相对于他的眼睛所成的视角逐渐 ,所以产生一种“像在变大”的错觉,其实所成的像的大小 ,因为平面镜成 的像。

  知识点3 开普勒望远镜的原理

  观察时,物体远大于物镜二倍焦距,经物镜生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该实像恰在目镜焦距以内附近处,再经目镜放大成正立的虚像。

  例3 对于望远镜,若物镜焦距为f1,目镜焦距为f2,目镜与物镜的距离为s,则必有s<2f1+f2。这是为什么?

  随堂练习

  下列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实像

  B.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虚像

  C.所有望远镜的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课堂小结

  1、显微镜原理:物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投影仪的__________,能成一个 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能成一个 像,经过两次放大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 的像。

  2、望远镜的原理:物镜的作用相当于一架照相机,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一个 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 的像。

  3、视角:物体对眼睛所成的视角越大,它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就越 。

  限时检测

  1、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 叫做目镜, 叫做物镜。物镜所成的像是 、 的实像,它离目镜的距离在 。

  2、望远镜中被观察物体到物镜的距离远大于 ,成的像到目镜的距离 。

  3、做透镜成像实验时,烛焰的像在屏幕的下边缘处,如果不改变烛焰及屏幕的位置,而打算移动透镜使像移到屏幕的中央,应将透镜向 移。

  4、显微镜最下端反光镜的作用是( )

  A.反射载物片上物体发出的光

  B.反射由目镜处射来的光

  C.反射由物镜中射来的光

  D.反射光源发出的光使其会聚在被观测物体上

  5、同一个物体离眼睛越近,其视角( )

  A.越小

  B.越大

  C.不变

  D.无法确定

  知识拓展

  1、观察细胞等微小物体要用__________,观察远处的物体和天体的运动要用________。

  2、显微镜和望远镜在构造上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大都是由______组_________组成,并且大都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镜。

  3、为了得到更加清晰的天体照片,可把天文望远镜安置在________外,以避免_______的干扰。

  4、显微镜的反光镜用的是( )

  A.凹透镜

  B.平面镜

  C.凸透镜

  D.凹面镜

  5、关于显微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镜有发散作用,目镜有会聚作用

  B.物镜有会聚作用,目镜有发散作用

  C.物镜得到放大的像,目镜再次等到放大的像

  D.物镜得不到像,目镜得到物体放大的像

  6、关于天文望远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让更多的光射入到物镜中

  B.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

  C.采用焦距很大的凸透镜作物镜

  D.增大观察的视角

  7、关于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

  B.望远镜都是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构成的

  C.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做物镜

  D.只有用透镜才能做望远镜

  初三物理教案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重点: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用具: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平常,我们见过船、鸭子能浮在水面,会游泳的人也可以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放在水面上就会沉下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与这些现象相关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

  (一)浮力的大小:用测量法研究浮力

  演示实验: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测它的重力,记为F,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了什么问题?据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实验:浸入水中后,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是物体受到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怎样得到,可以通过测量或者通过公式进行计算吗?

  1.猜想:F浮= G—F,即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之差,这也是浮力的测量方法。

  2.设计实验:播放动画:“对浮力大小的探索”——点击按钮“问题”。

  3.进行实验,播放动画:分别点击按钮:实验一,实验二,分析实验现象

  4.分析实验:播放动画:点击按钮:总结。

  5.得出结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示:F浮 = G排 。为了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将公式F浮 = G排 展开,即F浮 = G排 = ρ液gV排,这样就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实际问题提供方便。

  (二)物体的浮沉

  利用课件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受到两个力(F浮 、G物)的作用:

  当 F浮 > G物 时,物体将上浮;

  F浮 = G物 时,物体将悬浮;

  F浮 < G物 时,物体将下沉。

  (三)物体的浮沉的应用

  介绍如何调节重力和浮力来实现浮沉的。

  1.密度计(初步了解)

  2.潜水艇(不同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3.飞艇(不同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4.热气球(不同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5.氢气球(不同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三、小结: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F浮 = G排 = ρ液gV排

  各个地区的教科书并不是都一样的,上文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是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希望教师们能够掌握教案的准备技巧。

    369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