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育科学版教案

威敏分享

  “物理”一词的最先出自希腊文,原意是指自然。物理在初二的学习很重要,下面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八年级物理上册教育科学版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二物理上册教育科学版教案(第一章)

  一、物理学基本常识:

  1、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物理学是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科学,因而是对人的科学素质培养具有特殊教育功能的科学。

  2、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变化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自然科学。

  3、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类物理现象:如力的、电的、磁的、光的、热的、声的、核变化„„等现象。 物理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找出运动变化的规律,并阐明其原因。物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

  4、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物理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进行观察和实验。观察时,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并注意引起运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5、科学探究的7个基本环节依次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其中最基本的环节是观察思考、提出问题,最主要的环节是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而贯穿整个过程的则是交流与合作。

  6、物理学发展的三个主要历史阶段:1、“日心说”的建立和“相对运动”理论的建立,主要代表人物是哥白尼、伽利略;2、经典物理学(经典力学)的建立,主要代表人物是牛顿;3、量子理论的建立和“相对论”的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是玻尔和爱因斯坦。

  二、测量的基础知识:

  ( 一 )常用的测量工具:

  长度: 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其次有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时间: 基本工具是钟表。根据不同的实际要求还有停表等。(如何做周期性变化的事物都可用来测量时间,如脉搏等)。

  质量: 基本工具是天平,其次还有台秤、案秤、杆秤等。

  力 : 基本工具是测力计。实验室最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

  电流: 基本工具是电流表

  电压: 基本工具是电压表。

  体积: 液体体积通常用量筒或量杯测量。

  温度: 基本工具是温度计。实验室里最常用的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它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 二 )长度(L)、时间( t )的单位: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或称SI基本单位)是“米”,符号为“m”。

  1 m = 1000 mm ; 1 mm = 1000 µm ; 1 µm = 1000 nm ; 1 km = 1000 m

  (1 m = 10 dm , 1 dm = 10 cm , 1 cm = 10 mm )

  1光年 ≈ 9 . 46×10km (天文学单位) 1埃 = 10

  2、由长度单位组成的“面积”和“体积”的单位:

  面积:主单位是“平方米”( m)。1 m = 100d m = 10000 cm = 106mm

  体积:主单位是“立方米”(m)。1 m= 1000 d m= 10 cm(mL)

  1立方分米( d m)又叫“1升”或“公升”; 1立方厘米(cm)又叫1“毫升”; 1立方米在工程学上通常又简称“1方”或“1立方”。

  3、时间的国际主单位是“秒”,符号为“ s ”。

  1 h = 60 min 1 min = 60 s 1 h = 3600 s

  1天( d ) = 24 h = 86400 s 1平年 = 365天 1闰年366天

  (三)长度的测量:

  1、刻度尺的使用:

  使用前必须作到:

  (1)“三观察”并记录: A、观察“ 0 ”刻度线是否磨损;

  B、观察其量程;

  C、分度值(必须明确单位)。

  (2)根据要求选择适当的刻度尺(只要能满足测量要就行,别以为越精密越好)。 使用时必须做到和应注意的事项:

  A、放置: a、必须使有刻度的一边与被测长度线段重合或平行,从刻度 尺的“0”刻度线或某一完好刻度线量起;

  b、“0”刻度线已磨损的刻度尺必须从某一完好刻度线两起; c、 使用厚刻度尺时,必须使其有刻度的一边紧贴被测物。

  B、读数: a、视线必须与尺面垂直;

  b、必须估读并记录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C、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所用的单位;

  d、若不是从“0”刻度线量起,则必须分别读出起点和终点的 3 333 3 632222212 - 10m (微观学说用)

  读数,然后用终点读数减去起点读数。

  2、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

  A、曲线长度测量: “化曲为直”——采用“重合法”或“转轮法”;

  B、隐含长度测量: “化暗为明(即等量替代)法”:

  柱、锥、台的高和球体的直径用1直尺加1三角板配合的方法在水平 台面上测量;硬币直径用2三角板加1直尺配合的方法测量。——“直尺 三角板配合法”;

  C、微小长度测量: “测多算少”——用“积累法”测量:

  细铁丝直径用“绕线法”测——紧密缠绕,测出线管长L和线圈匝数 n ,然后用d = L / n 计算出直径;

  一张纸的厚度用“重叠法”测量:将一叠纸压紧,先测出总厚度L , 再数出总张数n ,然后用L/ = L / n计算出1张纸的厚度。

  ( 注意:1张纸有2个页码,纸的张数 = 总页码数÷ 2 )

  (四)误差的初步知识:

  1、误差的概念: 测量的结果与真实值间的必然差异叫做误差。

  2、误差的产生原因:主要与测量的工具的精密程度和测量者本身的因素有关。 (还跟环境因素有关)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是必然存在,无论怎样也不能完全避免而只能相对 减小的;而错误则是操作不正确或粗心大意造成的,它是可以避免而且应该避免的。

  4、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适当选用精密度较高的测量工具;用多次测量的平均 值作为测量结果。

  注意:在计算平均值时,错误的数据一定要剔除,不能纳入计算,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必须与每次的测量值相同(单位一致时)。

  三、科学探究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提出假设、建立理论,观察法,模型法 ,实验验证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比较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也叫变量控制法)。

  (二)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研究一个物理问题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常采用分步探究的方法 。即对各个因素分别进行探究。当探究与某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把其他因素控制为相同(不变),只让要探究的因素发生变化,然后把各步的探究结果综合起来得出总的探究结论。这是初中物理学中最常用的探究方法。

  初二物理上册教育科学版教案(第二章)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产生: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但需注意:不是只要有振动就一定会发声,也不是只要在发声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2、发声体的性质: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但需注意:某些情况下,可能由于回声的原因,发声虽已停止但仍可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

  1、传播形式:以声波的形式,以声源处为中心向四周传播。

  声波具有能量。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传播条件:声音必须依靠介质(传播声音的媒介物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能够在各种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声波沿空气传来的。( 我们平常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则 是通过自身的骨骼传来的 )

  3、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传声性能也不同。

  一般说来: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较慢,而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空气中的声速: 15 ℃ 时340 m / s ; 25 ℃ 时 346 m / s 。 真空中: 0 。

  (四)、声波的频率:

  1、产生声波的振动频率: 10- 4 12 ~ 10Hz 。

  - 4 2、人的听觉频率范围: 20 ~20000 Hz 。 3、次声波的频率范围: 低于20 Hz (10~20 Hz )。

  12 4、超声波的频率范围: 高于 20000 Hz 。(20000 ~ 10Hz )

  二、乐音的基本特征:

  (一)、音调:

  1、概念: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高低。

  2、决定因素:发声体(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反之则越低)

  (二)、响度(音量):

  1、概念:人耳听到的声音的大小(又叫音量)。

  2、决定因素: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振动幅度)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影响因素:到声源的距离、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分撒播内程度。

  注意:音调和响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定要区分清楚。

  (三)、音色(音品):

  1、概念:声音的品质、特色。(又叫音品)

  2、决定因素:主要由发声体自声的因素决定。

  3、应用:是辨别不同声音的主要依据。

  扩音器的作用、要求:扩音器的作用主要是增大声音的响度(音量),但必须保 证不改变声音的音调和音色(即所谓的“增益、保真”)。

  三、回声、混响与共鸣:

  (一)、回声: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障碍物时,会像光一样发生反射。

  1、回声、回声现象:

  我们直接听到的从声源发出的声音,叫做原声。

  因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而使我们再次听到的声 音,叫做回声。 (这种现象叫做回声现象。)

  2、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条件:

  人耳要能区分原声和回声,回声必须比原声晚到达人耳0 . 1秒以上。 (在教室里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回声,就是因为其时间间隔短于0 . 1秒)

  3、声音的叠加:

  若原声与毁伤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短于0 . 1秒,则回产生原声与回声互相叠 加的现象,而使听到的声音更加响亮。

  (二)、混响:

  1、概念:声波在室内传播时,被障碍物不断反射、吸收。这样,当声源停止振 动后,声音还回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做 混 响 。

  混响持续的时间叫做混响时间。

  2、利弊: 混响可使声源听起来更加丰满、圆润而具有立体感。(利)

  混响时间过短,声音干涩不丰满;过长时,各种声音混在一起而听不 清楚。(弊)

  ( 影、歌剧院的墙壁和天花板制成凹凸不平 —— 燕子泥形状,就是 为了增强反射而适当减弱回声,缩短混响时间。 )

  3、本质: 混响现象的本质就是回声现象。

  (三)共鸣现象:

  1、概念: 两个相同(固有频率相同)的物体,当它们间的距离接近到一定距离 时,若其中一个物体因震动而发声,则另一个物体也会发出同样的声音。

  这种现象叫做共鸣。

  2、本质:共鸣现象是由于共振而引起的。

  3、应用、实例: 弦乐器的共鸣箱.„„,古代著名的‘钟鸣磬响“现象„„等。

  (四)、动物与声音:

  其实,各种动物也都有它们各自的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只是由于它们的发出的 声音有些我们听不见(超出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我们讲话的有些声音它们听不见(超 出了它们的听觉频率范围)的缘故。

  请记注本章第三节中《动物与声音》部分的相关介绍的内容。

  四、噪声:

  (一)噪声的定义:

  1、物理学定义:物体做杂乱无章的不规则震动所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

  2、环境保护上的定义:一切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 健康不利的声音,都叫做噪声。

  3、噪声与乐音的区别、转化:

  区别:从本质上(声源的震动情况)和效果上(给人的感觉)两方面区别。 转化:噪声难以成为乐音。而乐音在不该出现的场所、时间出现,或音量超出 某一限度时就会转化为噪声。

  (二)、声音的等级表示:

  1、声强级:声音的强弱等级叫做声强级。

  2、声强级的单位: 分贝 ,符号为“ d B ”。

  3、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们相应的主观感受:见课本P50 。

  (三)、噪声的危害:

  1、 污染环境: 噪声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噪声污染”是当代社会四大污染之一。

  2、危害: 主要有两大方面:

  A、防碍人们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效果。

  B、危害人体健康。

  另 外: 噪声过大还有可能使某些设备遭到损害。

  需注意: 噪声也可以加以利用。如用噪声除草、推迟或提前使植物种子发芽、 探测病灶、显示水底情况„„等。

  (四)、减弱和防止噪声危害的主要途径:

  减弱、控制噪声和防止噪声的危害,主要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环节 入手,应着眼于消声、隔声、吸声三个环节。

  其基本途径为: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猜你感兴趣:

1.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2.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3.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教科版教案

4.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第一章教案

5.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第一章教案

6.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

    298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