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复习方法>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资料有哪些

欣怡分享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那么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资料有哪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八上科学复习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八上科学复习资料一

  第1节 地球上的水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 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水母的含水量达98%。

  5. 水的循环:

  水循环的环节: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大循环的意义: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7.大气水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冰川的更新周期最长。

  第2节 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 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

无色

沸点

100

气味

无味

凝固点

0

状态

常温常压下液态

水的异常现象

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F浮=G排液=ρ液g v

  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F浮=G排或F浮=ρ液gV排)

  A、原理中“浸入液体里的物体”指两种情况。部分浸入和完全浸没。

  B、 能区分G物与G排;V物与V排;ρ物与ρ液的意义。

  C、 明确此公式的适用条件:既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D、 由此式理解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即: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液体(气体)的密度

  和物体排开液体(气体)的体积有关,而跟物体本身的体积、密度、形状以及物体浸没在液体

  (气体)中的深度等无关。

  E、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千克/米3,v排取米3)

  因此,在用F浮=ρ液gV排计算或比较浮力大小时,关键是分析液体的密度ρ液和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的大小。

  4.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

  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

  5.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 >ρ物 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ρ液 < ρ物 时,下沉 ③当ρ液 =ρ物 时,悬浮

  6.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

  ① 因为漂浮时,F浮=G ,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

  ②根据F浮=ρ液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液减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2)潜水艇:

  浮力不变,改变重力。

  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3)密度计:在液体中漂浮时,所受的浮力保持不变。因为F浮=ρ液g v排 ,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第4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3) 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名称

特征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

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里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长期放置

均一、稳定

下沉

上浮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

  八上科学复习资料二

  第5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不饱和溶液。

  注意:

  (1)两个前提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 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3.浓溶液和稀溶液:

  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

  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 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

  (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5.溶解度等级:难溶:<0.01克 微溶:0.01克~1克 可溶: 1克~10克 易溶:>10克

  6.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 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

  ② 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③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熟石灰)

  7. 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

  (1)溶质的质量分数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抓住要点:混合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第6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离

  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 :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4.有些晶体里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结晶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

  八上科学复习资料三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测量内容

仪器

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

长度

刻度尺

米(m)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米=106微米=109纳米

体积

刻度尺、量筒

立方米(m3)

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质量

天平

千克(Kg)

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时间

钟、表

秒(s)

1小时=60分=3600秒、1分=60秒

温度

温度计

开尔文(K)

摄氏度(℃)

  5.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1)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2)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3)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物体体积的测量

测量方法

使用的工具

单位

固体

规则体

体积=底面积x高(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刻度尺

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等

不规则体

间接测量法(如排水法,也可用沙代替水)

量筒或量杯(细棉线、金属环)

液体体积

量筒或者量杯进行测量

量筒或量杯

升(L)、毫升(mL)

  9.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

  (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温度计

温度计的结构

外壳、刻度、液柱、玻璃泡

温度计的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

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正确使用

(1)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2)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3)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4)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5)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6)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注意事项

A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B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C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的器壁
D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E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F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平视

  13.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比较

常用温度计

体温计

最小刻度(分度值)

一般为1℃

0.1℃

刻度范围

一般为0~100℃

35~42℃

结构

玻璃泡容积相对比较小,毛细管粗细均匀

(1)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
(2)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弯口

读数时

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可以离开被测物体;用之前需要甩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物体的质量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15.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托盘天平。

  16.托盘天平的结构的正确使用:

  (1)放平

  (2)调零--游码移到零刻度处

  (3)调平(调节横梁螺母)

  (4)称量:左物右码;

  (5)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值

  (6)记录

  (7)整理:砝码放回盒内,游码归零等。

  17.天平使用和维护的注意事项:

  (1)使用前必须明确天平的称量范围(量程)和感量(所能称量的最小质量);

  (2)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量程;

  (3)称量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只能通过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达到平衡;

  (4)称量中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或直接接触砝码,取放砝码应用镊子;

  (5)潮湿药品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6)加减砝码应从大到小,轻拿轻放。

  (7)读数时,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值(游码读左边)。

  (8)放好,天平和砝码要保持干燥,清洁,防止锈蚀。

  18.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19.常见的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1)试管:盛少量液体或固体的;可直接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

  ①装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加热时盛放液体量不能超过总容积的1/3;

  ②夹持试管应用试管夹或铁夹,自底部往上套,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试管的中上部);

  ③加热前,应把试管外壁的水擦干。加热盛有液体的试管,应将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角,管口不要向着自己或别人。加热时应利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加热后试管不能骤冷,防止炸裂;也不能直接放在实验桌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2)酒精灯:

  ①添加酒精时,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酒精不少于1/4

  ②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③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④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不可用嘴去吹

  ⑤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

  (3)烧杯:盛放液体的仪器、不可以直接加热,要垫上石棉网,以均匀供热。

猜你喜欢:

1.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浙教版

2.八年级地理思维导图

3.人教版八下科学总复习

4.浙教版七下科学复习提纲

5.浙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资料

    378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