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法治中国建设方案
法治国家是税收法治的政治基础,市场经济是税收法治的经济基础。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与法治中国建设方案,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与法治中国建设方案一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念及基本内容
何谓法治?亚里士多德认为:“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可以理解为,法治是具有立法主体资格的主体制定和颁布的良好的法律,得到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普遍服从,使法治意图得以实现的过程。
要实现法治,理念必须先行。中国要实现法治国家,应该先行在公民特别是大学生中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何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性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良好法律秩序形态的精神追求,是一种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观念。主要要素包括法的合理性意识、合法性意识和积极的主体意识。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继承和吸收了古今中外一切政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体系,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了“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方面主要内容。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理念的本质特征。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各条战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政治路线得以履行的必然要求。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
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是推进我国政治法治化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相关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的高低,法治理念的强弱,直接地影响着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因此,大学生的法治理念教育已成了高校教育一项最紧迫的不能回避的任务。
法治是现代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普遍的组织形式和治国的方略,既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又是国家公共权威象征,直接体现着政治文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充满生机活力,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社会公共空间逐步扩大,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形成,使法治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家通过“一五”到“五五”普法规划实施即二十多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全民法律素质得到逐步提高,但是,从经济发展,人民的客观需求出发,法治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健全,法律运作机制需要完备,法制的统一性、稳定性、连续性、预见性等有待加强,执法不公,地区间的法治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执法干部的法治理念普遍不强,严重阻碍了国家政治法治化进程。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加速政治法治化进程,加强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需要培养一大批懂经济、懂法律的人才。从加强政治法治进程的角度,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已成为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法治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后继法治人才队伍的一个十分急迫的问 题。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途径
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素质普遍不高,高校法学教育薄弱的现状,应采取措施,多渠道、多途径在高校中扎实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笔者认为,抓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和培养,主要有三方面的渠道和途径。
第一,要抓好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在高校的具体生动实践。加强高校法治化建设能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对树立法治理念十分重要。我们拿重视法治的美国说,“从某种角度而言,美国高等教育法治化对美国高等教育所起的作用,已远不只是一种法律的规范和约束,而更是一种历史的发展和引导”,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法治理念对高校发展的影响作用。我们国家从“四五”普法规划到“五五”普法规划,都明确要求法律进校园,建设法治学校,实行依法治校。要求高校依法特别是依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完善高校各类规章制度,使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处理好师生关系,有效地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使校内的违法行为得到遏制和处理,师生的权利得到保护,民主法律制度得到张扬。在大学生思想中逐步树立法律权威,使法律权威得到尊重,法律效力得到体现。通过“依法治校”、“以法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和提高。要严肃法律和校纪,对校内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办事”,促进大学生守法观念的形成。同时要调整好教育导向,培养一批优良的法学教师。“使每个教师明白,为适应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需要,教师不但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法治人格的塑造者,有责任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法律制度、社会治理和一切与此相关的社会现象”。学校与有关政法部门、行政执法部门相互配合,加强校内外治安环境的整治,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法治理念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大学生良好法治理念的形成。法治高校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美国高校的法治化也经历了400余年时间。在高校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必须长期坚持。
第二,抓好法学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没有一定量的法律知识,法治理念教育将是无本之木。要重视大学生法学基础学科教学,即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基础学科教学。这几门法学课程是学习一切法律课的基础,这些课程的基础理论贯穿于整个法律体系,其精神和概念在其他法律中都会不断出现和反复运用。如宪法,它是制定一切法律的依据,宪法的基本精神都能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整个法律体系中。许多法律设定的侵权法律责任也都与刑法、民法罚则离不开。
第三,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法治实践。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经过一定量的实践,法律课是很难学好的,法治理念的形成也仍然离不开法治实践。实践是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法治理念形成的最佳有效途径。法学理论来自于法治实践及提炼,法学理论又必须服从于并服务于法治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的法治理念得以形成和巩固。所以,笔者主张,引导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课堂讲授要为学生社会实践作准备,只讲重点难点,启发学生结合我国法治实际进行思考,讲案例要从中抽象出法律规则,引导学生对案例作出结论。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法律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尊重学生发言积极性,最后教师进行结论性归结。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二是组织学生参观和观摩。学校有意识地组织大学生参观少年犯管教所和监狱,并在参观中引导学生了解管教学员和服刑罪犯违法犯罪的社会环境、家庭状况、违法犯罪原因以及其在管教和服刑表现情况,或组织管教学员及服刑罪犯进行现身说法。让学生对照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写出观后感或法律问题思考文章,通过对违法犯罪的剖析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产生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组织学生观摩法庭审理、经济仲裁、劳动仲裁等活动,感受法律的尊严,树立法律权威意识,了解我国的审判制度、经济及劳动仲裁制度,了解法律在规范公民行为和管理社会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自觉守法意识。三是在课余和假期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出课堂,参加社会的普法实践活动,到街道、农村宣传法律,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用自己所学法律知识解答群众的咨询。对社会敏感的法律问题,如土地、婚姻、消费者权益保护、社会治安、农村基层法制建设等问题进行社会调研,了解国家法律执行情况。走进机关单位,走进企业,走进农村,切身感受法治政府、法治行政、公正司法、依法治企业、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等法治进程,激发他们参与社会法治工作的责任心,从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法治是社会和谐平安的基石,是调整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为国家培养造就高素质法治管理队伍的客观需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已势在必行。
大学生与法治中国建设方案二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题中之义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法治中国在内涵上具有耦合性
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纳入法治中国建设的轨道,具有内涵上的耦合性。从现实表征上来看,法治中国内涵包括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而在这一内涵体系中,全民守法是实现法治中国的基础,也是法治中国的最高要求。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也即法治成为了全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甚或最终成为全民信仰,依法办事成为全民自觉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孟德斯鸠在论述法治时曾说过“要接受最好的法律,人的思想准备无论如何都是必要的”{2}。思想观念的形成与树立,依靠的是教育与实践。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法治观念的好坏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法治建设进程能否顺利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通过运用科学理论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之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实践活动。法治观念当属意识形态中的价值追求,是人们关于法律性质、地位、作用等的认识与看法。因而,也毫无疑问地属于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法治中国也应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所应当具有的社会状态。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建设法治中国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内涵上具有密切的联系,正如软件系统设计中两个模块间所具有的耦合性一样。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实现法治中国提供思想道德基础
法治国家的实现不在于用冰冷的法律条文来取代现有的文化传统,而是要把人对法的信仰融入到血液中去{3}。然而要在人们内心形成对法的价值信仰,离不开将法治作为终极信念进行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种旨在引领社会成员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的实践活动。通过将法治理念融入日常的教育方式中进行灌输与宣传,向社会主体传授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思维、形成法治信仰,这是法治中国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思想观念、人生观念、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正是培育他们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理念关键阶段。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如果孩子从一开始做游戏就能借助音乐养成法律的精神,而这种守法的精神又反过来反对不法的娱乐,那么这种守法精神就能处处支配着孩子们的行为,使他们健康成长,一旦国家发生什么变革,他们就会起而恢复固有的秩序。”{4}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校的和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在国民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因而,通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导他们将自觉守法内化于自身的信念追求,最后外化为践行法治的自觉行为,这是法治中国从理想蓝图变为制度大厦的有效方式。
(三)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法治中国进入更高层次的客观要求
翻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历届领导集体对法治的探索,从未止步。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法治奋斗史。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更是进入一个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使法治地位得到巨大提升。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吴邦国委员长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标明法治建设已经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党的更是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明确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纲领性文件的形式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成为了新时期法治建设新目标和新要求。其中,针对全民守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辟论述到“法律的权威来自人民的内心拥护与真诚信仰”。这一系列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法治中国建设已经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入了培养公民法律信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征程。而公民法律信仰的形成,法治思维的培育离不开将正确的法治观念作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进行灌输教育。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对社会发展状况和个人价值追求认识深化的重要阶段。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思想观念培育的重要基地,是否将法治教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否将法治理念融入日常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决定大学生能否形成较高的权利义务认知、养成正确的程序规则意识、树立坚定的法治信念,进而关系着法治中国目标能否顺利建成。
二、法治中国建设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
法治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之一,其本身具有优越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法治中国的美好愿景提出了构建要求,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法律完备且完好、法律至上的原则、全面权力义务观念、正当程序意识、公民自觉守法。从这些角度来审视现有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当前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有: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定位层次较低,价值导向不明确;理想信念教育课程内容缺乏生动性;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单一,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问题。
(一)教育目标定位“取法乎下”,价值导向不明确
法律至上要求社会成员确立对法律的价值信仰,忠于宪法,忠于法律,以法律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准则。法律至上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状态的法治所拥有的一种无比向往和无限追求,也体现了法律本身的正义和善良。然而每个人在自己的正义观念下形成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就可能导致对法律的忠诚性存在偏差。以法律至上性原则审视现有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教育目标定位“取法乎下”,过于功利和务实。受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一些教育者迫于职业压力而从事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定位不足,因而缺乏对理想信念应有的价值信仰,追求真理、崇尚信念的意识不够强烈。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有些教育者在课堂上讲授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时候,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不够坚定、对党的信心不足,甚至出现了怀疑的态度。“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如董必武先生所说的:“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我们自己制定的法律,自己不守,怎么叫别人遵守?”{5}作为教育者囿于自身的价值目标不明确,法治信心不足,那又如何能够传授甚至要求学生接受法治、崇尚法治呢?法治中国的目标又如何能够实现呢?
大学生与法治中国建设方案三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是奠定法治中国的基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有一支具有高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工作能力、高职业道德水准,并且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正如指出的,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实现。
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要有“第一阵地意识”。这个第一阵地就是高校。高校除了有着齐全而专业的学科,更有大批优秀的法学教育教师人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通过对法学理论与复杂现实的研究,对法治理念与法学知识的传授,高校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与法治思维,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能否通过高校专门的法学教育提升法治素养,形成正确的法治价值取向,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的基础条件和关键因素。
而法学学科体系建设,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对此,高校应贯彻落实提出的深入研究和解决好法学教育应该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建立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学科体系,明确法学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式和途径等,为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坚实基础。
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法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闭门造车”不符合法学教育的原则和理念。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健全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实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门人员互聘计划。法学专业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做好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同时,深入了解法律实际工作,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用正能量鼓舞激励学生。重点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国情的高水平法学家和专家团队,建设高素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队伍。
同时,还强调了法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并举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法治中国需要法治共识。通过高校这个法治教育的第一阵地,让广大青年学子认识和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以过硬的法学知识、理论为基础,以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为己任,传播、弘扬和实践法治精神,积极参与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征程中,让人人守法、人人护法成为时代共识。广大青年学子要牢记嘱托,用汗水点燃青春梦想,为中国法治化进程奉献自己的力量。
看过“大学生与法治中国建设方案”的人还看了:
上一篇:大学生依法治国心得
下一篇:大学生与法治中国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