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法律网>法律百科>权利义务>

探望权中止的情形有哪些

丹凤分享

  夫妻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权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探望子女。但是有些情况下可以中止探望权,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介绍中止探望权的情形的内容。

  探望权中止的情形

  1、探望权人成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的。

  2、探望权人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宜与他人接触或有传染可能的疾病。

  3、探望权人对子女有违法行为的,包括民事侵权和犯罪,或者教唆挑拨子女与直接抚养人的关系,而影响子女身心健康和直接抚养人的抚养权的。

  探望权中止的法定理由是“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

  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亲或母亲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各方仍要承担和享有对子女抚养、教育、关心成长、探望的权利和义务,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探望子女,是行使其依法享有的探望子女权利的法定行为,受法律的保护。

  行使探望权的一方并非仅仅是对子女的看望,还应包括对子女的爱护、保护、教育等各方面,表现在对子女生活上的照顾以及学习、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一旦发生探望权利纠纷时,首先的救济方式应当是相互协商,以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为目的。

  探望权的消失有下列三种情况

  一、被探望人死亡

  二、探望权人死亡

  三、被探望人已经成年。

  探望权的特征

  (一)探望权的权利主体为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而探望权的义务主体为离婚后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

  (二)探望权是离婚后父亲或母亲对子女的一项法定权利。将探望权作为一项权利在法律上加以规定,是因为这不仅是亲属法上的权利,更是一种基本人权,父母子女之间基于血统关系而形成的情感,不会因为父母离婚而变化。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通过探望子女,与子女交流,和子女短暂生活等多种形式行使探望权,从而达到继续教育子女的目的,对子女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探望权不应是“权利的最小化”,它不仅是权利,还必然成为“权利之外的东西”。

  (三)探望权产生的时间是离婚后。离婚前,父母存在着有效的婚姻关系,与孩子共同生活,共同教育孩子,形式探望权的问题还不存在。离婚后,由于父亲或母亲一方不能与孩子共同生活,因此产生了行使探望权的必要。

  (四)探望权的行使必须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