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维能力训练
小学这个年纪学习的东西,而小学生对于未知的知识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只要对症下药,成绩一定会节节高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培养思维能力
1.分析和综合
在认识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和把部分重新结合为整体的过程和方法。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是其他一切思维的过程的基础”。
两者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分析与综合,循环往复,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一切论断都是分析与综合的结果。
综合以分析为基础,分析以综合为前提和归宿,丢开综合搞单纯的分析或者只重视分析不理会综合都是教师教学中常犯的片面性毛病,致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上有着广泛的运用,尤其是阅读与写作教学。
2.想象与联想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而联想则是由某人或某事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由某概念引起其他相关概念。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作者创设的意境以及塑造的形象,不少都依赖想象完成,而教师讲授这些作品时。
又必须凭借想象对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进行讲解,才能比较深刻地领会作品的。至于学生作文,就更需要有想象的配合,才能有声有色再现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另外丰富的想象活动对语言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当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其思维如行云流水,更包含着宝贵的创新精神。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语文阅读时从作品中总结写作方法,这是抽象;概括则指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文学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本质的。
要了解文章的就需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然而事物的本质往往被复杂的外表掩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在教学中,处理抽象与概括时有两个偏颇:一是局限于“点”的抽象,而缺少“面”的概括,无法形成规律认识;二是图省事,只单纯灌输,而不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进行抽象和概括的实践,没有体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
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能力的好材料,记叙文和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刻画,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行抽象和概括,是提高学生迁移能力的好方法。
4.分类和比较
分类是把无规律的事物分为有规律的。按照不同的特点分类事物,使事物更有规律,这是认识和揭示事物间关系的过程。分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尤其是作文练习中,分类更是不可或缺的。凡是取横向思路来谋篇,必以分类为基础。不少学生习作时,只知堆砌处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材料,却不会分类。
如果以科学的分类为基础,选取不同类别的材料叙述和议论,那文章的层次就明显得到了提高。比较是指通过对事物差异变化的确定来认识事物的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的比较、同一类型不同课文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的比较等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在读写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古今、新旧、正反等截然不同的方面,从中得出好坏、正误、美丑的结论,通过不断地比较,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将分类与比较结合起来发现异同,在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以一篇为主,结合数篇进行分类比较,从而发现异同,找出不同文章的共性和个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对应
对应比喻在一个系统中的某一项在性质、作用或数量上等情况中,同另一系统中的某一项相当。其实,对应在言语活动中是用得很多的。如果忽视了对应的思维方法,语言运用就会出现疏漏。教学中指导学生注意文章的文题呼应、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都有助于对应方法的培养。
6.观察与体验
观察是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或对客观事物进行的一种查看体验活动,简单讲就是用眼睛“采访”。在观察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相结合的习惯。指导学生注意寻求细节之处,找出特点,发现规律。学生观察的主要途径有:自然景物的观察、实物的观察、人和事的观察、图画的观察等。
体验就是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鲁迅在《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中说:“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从阅读中获得信息,认识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包括审美、情感、伦理的体验。诸如作品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每当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生活中的至真、至爱,自然就会提笔抒写心灵之言,情动而辞发。
7.质疑与反思
质疑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维训练方法。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密切联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终生赖之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能力,开启思维闸门,深化思维过程,并内化为学习动机。帮助学生以此类推,举一反三,总结学法,形成自学能力,养成思考的习惯。
小学生答题攻略
0 1
实物演示法
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演示数学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数学内容形象化,数量关系具体化。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通过实物演示不仅能够解决“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而且为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
二年级数学教材中,“三个小朋友见面握手,每两人握一次,共要握几次手”与“用三张不同的数字卡片摆成两位数,共可以摆成多少个两位数”。像这样的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在小学教学中,如果实物演示的方法,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
特别是一些数学概念,如果没有实物演示,小学生就不能真正掌握。长方形的面积、长方体的认识、圆柱的体积等的学习,都依赖于实物演示作思维的基础。
0 2
图示法
借助直观图形来确定思考方向,寻找思路,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示法直观可靠,便于分析数形关系,不受逻辑推导限制,思路灵活开阔,但图示依赖于人们对表象加工整理的可靠性上,一旦图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易使在此基础上的联想、想象出现谬误或走入误区,最后导致错误的结果。
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多用图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题目,图画出来了,结果也就出来的;有的题,图画好了,题意学生也就明白了;有的题,画图则可以帮助分析题意、启迪思路,作为其他解法的辅助手段。
0 3
列表法
运用列出表格来分析思考、寻找思路、求解问题的方法叫做列表法。列表法清晰明了,便于分析比较、提示规律,也有利于记忆。
它的局限性在于求解范围小,适用题型狭窄,大多跟寻找规律或显示规律有关。比如,正、反比例的内容,整理数据,乘法口诀,数位顺序等内容的教学大都采用“列表法”。
0 4
验证法
你的结果正确吗?不能只等教师的评判,重要的是自己心里要清楚,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评价,这是优秀学生必备的学习品质。
验证法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是需要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应当通过实践训练及其长期体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验证能力和逐步养成严谨细致的好习惯。
(1)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科书上一再提出:减法用加法检验,加法用减法检验,除法用乘法验算,乘法用除法验算。
(2)代入检验。解方程的结果正确吗?用代入法,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还可以把结果当条件进行逆向推算。
(3)是否符合实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话要落实在教学中。比如,做一套衣服需要4米布,现有布31米,可以做多少套衣服?有学生这样做:31÷4≈8(套)
按照“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无疑是正确的,但和实际不符合,做衣服的剩余布料只能舍去。教学中,常识性的东西予以重视。做衣服套数的近似计算要用“去尾法”。
(4)验证的动力在猜想和质疑。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我要学”的愿望。为了避免瞎猜,一定学会验证。验证猜测结果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及时调整猜想,直到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方法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叫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
抽象思维又分为: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客观现实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我们就可以采用形式思维的方式;客观存在也有其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我们可以采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形式思维是辩证思维的基础。
形式思维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辩证思维能力:联系、发展变化、对立统一律、质量互变律、否定之否定律。
小学、中学数学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重点突出在:
(1)思维品质上,应该具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联系性和创造性。
(2)思维方法上,应该学会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思考。
(3)思维要求上,思路清晰,因果分明,言必有据,推理严密。
(4)思维训练上,应该要求:正确地运用概念,恰当地下判断,合乎逻辑地推理。
0 5
对照法
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小学数学常用的方法就是对照法。根据数学题意,对照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名词、术语的含义和实质,依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辨识、再现、迁移来解题的方法叫做对照法。
这个方法的思维意义就在于,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牢固记忆、准确辨识。
0 6
公式法
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体现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公式法简便、有效,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和掌握的一种方法。但一定要让学生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准确运用。
相关文章: